「誒呦,這不是左衛大將軍嘛,」崔圓今天值守玄武門,而李瑁在皇城打聽了一下,便朝這邊溜達過來了。
「我說啊,您沒必要親力親爲,左衛府那麼多官員,你交給他們來做就好,
還沒到上元節呢,大將軍實無必要親自巡查。」
他們倆現在處成哥們了,主要李瑁與崔圓的交情,起於對方發跡之前,而且崔圓能夠起來,一靠自身足夠圓滑,再者就是李瑁幫了大忙。
崔圓是個聰明人,分得清誰對自己好,以前當小兵的時候,身邊全是惡人,
沒幾個將他放在眼裡,如今官坐大了,又成了蕭靈的女婿,身邊全是好人,以往給他臉色的,如今也都成了和顏悅色。
自始至終,只有李瑁一個人,一直在屈尊跟他做朋友。
李瑁駐足城門下方,望着這座承載了大唐無數歷史記憶的恢弘城門,笑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嘛,偷懶是以後的事情,現在總是需要做做樣子,再說了,府內事務還是下面人在做,我不過是監管而已,並不忙碌。」
崔圓循着李瑁的目光看向城門,狡一笑,小聲道:
「這座城門可不簡單,你見着他,有何感想?」
李瑁淡淡道:「刀光劍影,幾如親見,血雨腥風,仿若昨日。」
崔圓點了點頭:「不過眼下的玄武門,肯定不會再發生任何變故了,出了玄武門有西內苑,左羽林三千將士囤積於此,就是要杜絕那類事情的發生。」
你可真實誠,我還沒問,你就告訴我了,李瑁知道西內苑肯定有禁軍,但人數多少是不知道的。
崔圓竟然直接明說了。
當然,崔圓永遠都不會想到,李瑁想弄死他爹,否則這種事情他打死也不敢說。
西內苑,其實就是皇家園林,是皇帝遊玩散心娛樂的地方,裡面有離宮別館,亭臺樓閣,李世民呆的時間最多,李治也住過,李隆基壓根沒有。
這個地方本來就是李世民修建的,原先的玄武門外面就是一片曠野,攻入玄武門了,就是太極殿,皇帝常朝的地方以及寢宮所在。
那麼修建西內苑,並不是爲了防範外兵攻打皇宮,因爲就在北面,有兩座衛府大營,屯兵一方四千人,外人想打玄武門,先得過這一關。
那麼西內苑是防誰呢?防止東宮帶兵從玄武門進來,因爲從東宮進玄武門無需經過衛府大營。
但眼下,李隆基沒有這個顧忌,因爲太子不在東宮,而東宮左右衛率是虛設,沒有兵。
後來修建的大明宮,更是爲太子造反加了一層保險,事實證明李世民的顧慮是對的,因爲他的太子就造反了。
李隆基做的更絕,直接讓太子遷出皇城,剝奪東宮所有成衛,將一國之儲君架的空空的,那麼玄武門在當下,其實已經失去了它曾經的作用,只保留了它當年對大唐皇朝深遠的影響。
「初三的時候,崔翹見過我,」崔圓小聲道;
「本以爲他當初只是句客氣話,沒曾想真的邀我至府上長談,雖然他話裡話外沒有提別的事情,但我總覺得,他是想從我身上得到點什麼?」
李瑁非常直白的壓低聲音道:「他要對付楊慎矜,想從你這裡知道一些太府寺的走帳方法。」
「我哪知道太府怎麼走帳啊?」崔圓道:「他找誰也不該找我啊。」
李瑁笑道:「但是你老丈人知道啊。」
崔圓苦笑道:
「人家會告訴我這些嗎?咱們自己人,不瞞你說,有幾個能跟丈人相處融洽的?不多吧?我那岳丈,多多少少有點瞧不起我,以前我還能忍,現在我娶了你閨女,就不能忍了。」
李瑁哈哈一笑,調侃道:「這個時候怎麼反倒有風骨了?從前你不是挺會巴結人家嗎?」
「這不是都巴結上了嗎?」崔圓哈哈笑道:
「我現在不用巴結,他也得爲我着想,女婿混的不好,他臉上也掛不住,再說我那妻子,是真心爲我着想,隔山差五便回孃家纏着我那丈人,讓幫我謀劃一番,你是知道的,我現在在衛府,想走行政路子必須大臣推薦,但眼下朝堂斗的太狠,估摸着我得等個一年半載纔有希望。」
「你就知足吧,一年半載能起來,那都是造化,」李瑁道。
這就爲什麼高尚對於自己的新職務,並沒有絲毫不滿,甚至還非常滿意,因爲人家是行政官。
但是崔圓在衛府,跨行比較艱難,沒有真本事加上頂格官員幫助,你是跨不過去的,因爲會被人垢病胡亂用人。
大唐雖然文武不分家,但也絕對不會讓你隨便跨行,牛仙客能做宰相,是因爲人家在藩鎮,是以擅長理財着稱,並不是因爲能打,本身就具備了行政官的能力。
「濟王環今日入宮求見聖人去了,具體說了什麼不知道,但肯定與被你頂替掉有關係,」崔圓小聲提醒道。
李瑁愣道:「你在太極宮,怎麼能知道興慶宮的事?」
「衛府紮了根,駐守哪裡就是哪裡,但內侍可不是,許多都是兩邊跑的,」崔圓笑道:
「我在左監門府,主官是高將軍,內侍們多多少少都會給我點面子。」
李瑁點了點頭,嘴笑道:
「我自打出生,就沒有將李環放在眼裡,不瞞你說,我兄弟雖多,談得來的卻沒有幾個,放在眼裡的更是屈指可數。」
崔圓趕忙道:「人家可是太子的愛弟,你得罪他,跟得罪太子有什麼區別呢?」
我還怕得罪太子啊?我只要活着,就等於得罪太子了,李瑁笑道:
「他要不是依附太子,我還頂不了他呢。」
十王宅拉幫結派,李隆基能不知道?安排了那麼多宦官在兒子身邊,可不是吃乾飯的,李環因爲生母位份太低,只是個美人,所以在衆多親王當中,地位並不高,所以必須背靠大樹。
康熙的九子奪嫡,那也是分派系的,弱勢皇子依附強權皇子,哪個朝代都常見。
楊玉瑤做任何事情都是雷厲風行,幸虧她是個女的,要是個男的,怕不是人家纔是楊國忠。
短短一天,她就已經找到了一名從楊慎矜府上出來的美妾。
名叫絳草,與楊絳的字相同,所以楊玉瑤直接就給改了名:綠草。
「我昨晚已經問過話了,楊慎矜在這方面還挺有意趣,喜歡的侍女都會給起個雅緻的名字,」楊玉瑤一直想貼近李瑁,但李瑁一直躲得她遠遠的。
因爲擔心被她身上的味道染上。
楊玉瑤眼下正處在事業的快速上升期,因爲平時不化妝,所以胭脂一類的東西是沒有的,但是香囊那是避不開的。
而且她這個香,是專門找人配的,香味區別於她人,這也是每一個貴婦都會做的事情。
類似於防止撞衫,她們則是防止撞味道。
李瑁頻頻躲避,楊玉瑤也不以爲意,因爲她的肚子已經有點不舒服了,這是來月事的前兆,那麼想跟李瑁親熱,也得暫時忍一忍了。
「楊慎矜還養了一個僧人?」李瑁皺眉道實際上,他從歷史上已經清楚的知道了,這個僧人叫史敬忠。
楊玉瑤點頭道:「楊慎矜甚至都捨得將府上的美婢贈送給此人,我找人打聽過,這個妖僧已經還俗了,從前是在洛陽的香山寺出家,現如今混跡於長安,專門給人占卜看相,名氣還不小呢,哪天若是有機會了,我邀他給我看看。」
她得來的這個名叫綠草的女婢,就是楊慎矜送給王焊的,楊玉瑤花了兩千貫,從王焊那裡給買來了。
這都是友情價,李瑁剛纔已經見過那個女婢,姿色不俗,關鍵是給人一種弱不經風,楚楚可憐的感覺,男人嘛,最喜歡征服這樣的女人。
要不是被很多人上過,李瑁都想要過來試一試。
男人看女人,顏值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也看感覺,感覺一到,顏值反而在其次了。
有些女人,顏值並不是最出彩的,但卻對男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綠草就是這類女人。
楊玉瑤詢問過後,收穫驚人,楊慎矜這個老色鬼,竟然真的會當着侍妾面,
與別人聊起朝堂的事情。
都說人老成精,但人老也糊塗啊。
但綠草所知有限,楊玉瑤套問之下,問出來幾個更爲重要的名字,也就是最常出現在楊慎矜私人會面場合,負責一旁伺候的侍女。
一個叫春草,一個叫明珠,一個叫知音。
但是這三個如今又在哪裡,是否被楊慎矜送出去?綠草就不知道了,因爲她在王焊府上已經一年多,楊府的事情如今並不清楚。
「找到這三個女人,無論如何都要弄到手,花多少錢你記着,我最後一併給你,」李瑁道:
「但是要快。」
楊玉瑤頓時翻了個白眼:
「以後不要跟我談錢,我們倆之間應該談的是感情,幫你做事情,我從來不在乎花多少錢,只求你能多抽出些時間,憐憫疼愛我。」
李瑁無奈一笑,道:「你先將你的香囊換了,四娘窺破了。
楊玉瑤一愣,瞬間有些慌張了,她對郭淑是有些畏懼的,不是畏懼郭淑這個人,而是害怕郭淑阻斷她與李瑁來往。
人家是隋王妃,若是不讓她再進那個門,她還真就進不去了。
「曉得了,我立即就換,」說罷,楊玉瑤直接將腰上那枚價值不菲的香囊取下,甩手扔掉。
這世上的事情,很多都非常的離奇,往往發生的令人猝不及防,匪夷所思。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人生在世,最常見的往往是意外。
意料之外的事情,纔是常情。
李瑁上任左衛大將軍當天,左衛長史嗣魯王李穎,暴卒。
就連李瑁自己都懵逼了,你什麼時候死不行,非得這個時候?
咋滴,我克你啊?
年關剛過,上元節即至,又死一個王,李隆基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你是故意噁心朕是吧?
好好的怎麼就說沒就沒了呢?
眼下這種時候,註定了李穎的死訊只能壓下來,宗正寺和鴻臚寺低調辦喪,
一切從簡不可聲張。
信安王李禕的親弟弟,嗣吳王李祗(zhi)接替了左衛長史。
人家倆是親兄弟,爵位按理說應該是老大李禕承襲,但他主動讓給了弟弟,
可見兄弟倆的關係非常好。
六十歲的李祗比他大哥年輕二十歲,但確確實實是一個媽生的。
人家剛來,李瑁做爲頂頭上司,肯定是要見一見的。
「真是蹊蹺了,他近來身體並無不適,怎麼突然便暴了?」李抵現在都有點後怕,因爲李穎比他歲數小,走的卻比他早。
那麼他什麼時候走,真說不準啊。
也許明天,也許明年?
人們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同輩人的死訊,因爲會陷入一種奇特的傷感情緒當中,感嘆世事無常。
是的,死的這個李穎,跟基哥也是一輩兒的,可想而知,基哥眼下的心情有多麼糟糕。
幾月之間,死了三個同輩兄弟,太子會不會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李瑁對李穎的死,意外的是對方死的不是時候,並不是覺得對方的年紀就不能死。
唐代的暴卒,那肯定還是心腦血管疾病嘛,心梗啊,腦梗啊,腦出血啊之類的,但這些大病提前肯定是有預兆的,估摸着是李穎沒當回事。
大唐的暴卒,通常都會被認爲是累死的。
好在眼下自己的立場比較特殊,不會有人拿李穎的死來做他的文章,否則就是下一個李適之。
不難想像,李適之眼下也是懵逼的。
「從右衛調左衛,你老熟悉政務,還是要多擔待一些,」李瑁表現出來一個侄子輩該有的敬意。
李抵哈哈一笑:「你就不怕我暴卒啊?五府的事情讓他們自己看着辦,我幫你盯緊點便是了,我也是一把年紀的人了,別太指望我了。」
「好好好,您說怎樣就怎樣,」李瑁笑道。
李瑁這支是李治的後代,李抵是吳王李恪的後代,李適之是李承乾的後代,
都是李世民的子孫,關係自然更近一些。
「隋王私底下,與李適之有來往?」李祗問道。
其實這樣的話,本不該問出口,忒不合適了,你這不是明着問,你倆有沒有勾結?
但是李抵就是這個性格,說話直來直去,沒有他哥哥那麼多心眼子,歷史上安史之亂爆發,人家也是抗擊叛軍的宗室大佬之一。
李瑁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回答,將決定李抵這個爽快人對他的第一印象。
如果人家覺得自己是個滑頭,今後恐怕就不會怎麼信任他了。
於是李瑁笑道:
「我這輩子,醉酒的次數不算少,有一半來自於李憲臺,不過我們平日的宴飲,只是私人交情,並不涉及任何公務,這次他推薦我,肯定還是存了一些私心,畢竟我們的私交還算不錯。」
李祗點頭笑道:「適之海量,京師聞名,不過與汝陽王應在伯仲之間,仙客疾重,致仕是早晚的事情了,隋王覺得,左相之位,適之合適否?」
一口一個仙客,一口一個適之,說明什麼?說明人家與這倆人的關係不錯。
牛仙客就不要說了,是他親哥哥帶出來的,直呼其名並無不妥,那麼李適之做爲宗室大宗如今在朝堂的代表,自然會獲得宗室的一些支持。
李瑁道:「左相如果致仕,此位非憲臺莫屬,我還是非常看好他的,也希望它能夠接手,就當是一種私心吧。」
「私心亦是公心,」李祗似乎對李瑁的回答非常滿意,笑道:
「真正爲大唐考慮的,還得是自己人,這就是爲什麼李林甫擔任宰相時間最久,但是他的一些做法,常常惹人垢病,若有適之輔佐,可能會有所改善。」
得,我聽明白了,你支持李適之啊?那麼李禕什麼意思?他不會也摻和進來吧?
李瑁對李禕還是瞭解的,因爲寧王經常會提到對方,做爲整個開元朝風頭最盛的宗室成員,不被惦記是不可能的。
李禕返回長安之後,其實一開始並不安分,那麼大的權利,那麼大的威望,
誰又能忍心拋棄呢?
但是寧王李憲,一直在幫助李隆基壓制對方,漸漸的時間久了,李禕回過神來了,知道自己再不收斂恐怕是死路一條,於是徹底放權,賦閒在家,修身養性。
那麼李禕應該不會摻和,多半是李祗自己的想法。
「吳王與我想法一致,可見你我是同道中人,今後定要多多親近,很多事情,我還需仰仗您啊,」李瑁刻意放低姿態道。
因爲他要拉攏這個人,至少要糊弄住這個人,反正不能讓他跟自己對着幹,
否則左衛大將軍,豈不是白爭取了?
李祗笑道:「談不是仰仗,互勉吧。
2
東宮,有着非常完善的訓練設施,雖然很多已經陳舊不堪,但因爲日常養護得當,將就着也能用。
李嗣業已經徹底鑽進去了,每天只睡兩個時辰,剩下的時間,不是在訓練飛龍軍,就是在分析每一個軍士的性格及身體特徵。
他要做到對每一個人都心中有數,因爲三月份的比武較技,右金吾只出五十人,那麼他們這邊肯定也是選拔出最優秀的五十人出來對壘。
這是一次揚名立方的機會,他絕對不願放過。
好勇鬥狠,爭強好勝,幾乎是藩鎮將士的標籤,李嗣業能從那麼多猛人當中脫穎而出,可見是猛人當中的猛人。
不足十天的急訓,飛龍軍直接累死了四個人,剩下的叫苦不迭,背地裡將李嗣業祖宗十八代都罵遍了,要不是李嗣業眼下沒有媳婦,恐怕他們也會在心裡將人家媳婦給草了。
「底子大多都還不錯,就是孬種太多,」堂弟李嗣明罵罵咧咧道:
「身上沒有那股子氣,也沒有那股子勁,見到河西那幫牲口,怕不是當場心志被奪,有多大能耐也使不出來。」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沒有戰場的歷練,那個勇字談何而來?
都說智兵不勇,飛龍軍與何西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腦子比河西兵好使同族的小叔李進說道:
「而且我發現一個現象,有些人在故意敷衍訓練,爲的就是逃避最後被選上,這都叫什麼事啊,這幫人怎麼能做禁軍?真要出事了,他們怕不是跑的比誰都快。」
李嗣業一聽這話,趕忙道:
「不要亂說,毀禁軍的事情,再也休提,你們是覺得自己的脖子硬嗎?」
他現在也非常苦惱,飛龍軍這幫子人的花花腸子太多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要選五十個最優秀的,那好,我故意裝笨藏拙,就不讓你選上。
人家河西那幫悍匪,是卯着勁要幹你們,你們倒好,一門心底躲呢?
「這個倒也簡單,」李嗣業道:
「我們就說,最後與河西對壘的,是那五十個最差的,輸了就滾蛋,最後關頭,其實我們還是要挑最好的。」
堂弟李嗣明道:「你以爲都像安西將土那麼好糊弄啊?這幫人精着呢,人家不一定上咱們的當。」
「那就死!」李嗣業發狠道:
「人家河西兵可都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不拿性命要挾,飛龍軍這幫人不會玩命,太子已經全權委託於我,這個主,我做了。」
他是非常在意這次的臨時差事,事關名聲,絲毫不敢含糊,實際上也存了與河西較勁的心思。
這個世界上,到底什麼地方的人,最爲好勇鬥狠,最爲好戰呢?
實際上,就是我們。
我們愛好和平,但內心其實是好戰的。
以一當十,以一當百,萬夫莫敵,一人當關,無數流傳下來的詞語都在告訴我們,我們有着一顆好鬥的心。
藩鎮軍中,更是崇尚武力,李嗣業經常一個打十個,這不是誇張,這是事實。
即使放在後世,我說我要一個打十個,你們只會覺得我自不量力,胡吹大氣,但絕不會認爲我的想法不對。
這就是好戰基因,我哪怕連一個都打不過,但我的想法,是打十個。
縱觀全球歷史,大規模戰爭一多半都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你說他們不好戰?
他們自己都不信。
戰爭從未停止,只是隱而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