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亡秦者胡也

國有錚臣,不亡其國,家有錚子,不亡其家。

沒錯,說的就是薛崇簡,太平公主與薛紹次子。

這個人是先天政變之後,唯一活下來的太平公主血脈,原因是唐隆政變的時候,就是他帶兵輔佐李隆基殺入玄武門,誅殺韋皇后。

事成之後,他做了太子右庶子,成了李隆基的人。

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劍拔弩張的關係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緩和作用,也因多次勸諫母親不要過度干預朝政而遭到鞭打。

所以在母親一派徹底被誅殺之後,獨有他一人被赦免,並賜李姓,視爲宗親他的妻子,就是裴光庭媳婦武落庭的親姐姐,武落嵩。

不過他們夫妻都已經死了,只有一個兒子,薛和露,如今寄居洛陽,看似閒雲野鶴,不問世事,實際上是惡錢集團武家的話事人。

對啊,他姓薛,怎麼成了武家的代表?因爲無論是薛家還是李家,都不認他,是母親武落嵩的孃家這邊將他撫養長大的。

原因嘛,他奶奶是太平公主,所以誰都不願跟他有任何牽扯。

武明堂這一次來長安,就是他授意的,目的就是考察李瑁是否是一件合適的投資品。

去年兩王逝,今年年初又死一個,任誰都會覺得,當今聖人再能熬,也不會熬多久,那麼關於接班人的問題,各大勢力之間肯定是需要未雨綢繆,因爲權力交接的同時,決定了利益的重新分配。

看似太平的天寶元年,其實已經是暗潮洶涌。

正月十四,盛大的節日慶典已經開始,比之往年更爲熱鬧。

因爲今年是改元之年,不用李隆基特意交代,李林甫也知道該怎麼做,整個長安已經被裝扮的仿若天上仙宮。

就算後世見慣了大場面的李瑁,也不得不感嘆,當下的長安如同一幅海晏河清的盛世圖景。

大唐的上元節,是沒有元宵的,元宵是宋朝纔有的,不過大唐的「元宵」已經具備雛形了。

《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繭,以官位高下,散帖繭中,謂之探官繭,或賭筵宴,以爲戲笑。

面繭何物?《歲時廣記·人日》記載:人日京都貴家造面繭,以肉或素餡,

其實厚皮饅頭餡也。

類似於包子,但個頭和元宵差不多,區別在於一個是麪皮,一個是糯米。

但是今天的隋王宅,一大清早,大家就吃上了元宵,糯米包裹着芝麻粉和糖漿,一大鍋的元宵被分給了府上的每一個人。

這玩意夏天不容易做,因爲需要冷藏成型,初春時節的地窖內,仍是四面寒霜,溫度足夠。

單是那幾鍋元宵,就花費了大約近三十貫,因爲糯米和糖都很貴。

一般的貴族家裡,自己捨得吃,但絕對不捨得讓下人吃,三十貫聽起來不多,但我們換算一下,那就是三萬錢了。

管家張井一個月能從王府拿到的俸祿,也不過才兩百錢,這都算長安管家的天花板薪資了,普通家族,管吃管穿管住就完了,一般沒有工錢。

因爲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像李瑁一樣,有食邑,那可是吃不完的金山銀山。

而隋王宅的家僕真正從李瑁這裡賺到的大頭,是添丁,也就是爲李瑁提供家生奴婢,每生一個男丁,賞錢一貫,女孩五百錢。

所以當下的隋王宅,三歲以下的孩童,多達二十四個。

可以說熱鬧的不成樣子了。

「世子三歲之後,就要在府上挑選伴伴了,府主要儘快選擇聰慧機靈之童子早做培養,」王府文學裴迪回京了。

他回老家河東過完了年,趁着上元節之前,拖家帶口的回來過節了。

他既然是王府文學,那肯定是負責學問這一塊,教導李瑁就沒有那個必要了,人家不聽他的。

那麼下一代的學業,肯定要早做準備。

李瑁點了點頭:「王妃已經跟我提過這件事了,適宜做伴伴的,應該在七歲到十歲之間,王府當下適齡者有十一人,這件事就交給你把關了,選四個儘早培養吧。」

裴迪點了點:「府主放心,我一定盡心盡力。」

伴伴,就是大伴,會與主子一同成長,伴讀,陪玩,伺候等等,反正職能很多,通常要比主子的年齡大個三五歲,方便照顧。

他們在成爲伴伴之前,是要學習一些東西的,學的便是如何陪伴自己的主子,以及培養忠心。

李瑁沒有伴伴,因爲他是寧王妃親自撫養,三歲之後便跟着李璃他們一塊玩耍,六歲進宮身邊就成了內侍,那是純奴婢了。

伴伴雖然也是奴婢,但卻是高等的,因爲他們會跟隨主子一起得勢,而且肯定會升籍,將來混成啥樣,全看主子有多牛逼。

王毛仲就是李隆基出閣之後的伴伴,都混成輔國大將軍了。

李瑁吃過元宵之後,便出門了,因爲今天有正事要做。

右金吾在韋昭訓的安排下,已經盯死了那個史敬忠,不怕他不出門,因爲上元節,只要你兩條腿還能下地,就肯定會出門。

做爲一個和尚,這個人混的還是相當不錯的,哦對了,人家還俗了,除了還是光頭,與和尚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

他今天牽了一頭黑驢,驢子背上馱了一名面遮白紗的女子,便出門遊玩去了。

其實長安的風氣是很開放的,女子出街不會遮面,甚至都有女追男,只要被人家女孩相中了,人家自已就會主動邀請你參加一些私密的小宴會,加深感情之後,就是談婚論嫁了。

大家族不是所有的子女,婚姻都會考慮政治,庶出的子女你想考慮,人家別人也不考慮你啊,所以大多的女追男,都是庶女追,嫡女的婚姻沒有自由。

榜下捉婿在大唐是司空見慣的。

那麼史敬忠爲什麼要給明珠蒙上一層面紗呢?原因很簡單,這不是你可以四配的女人。

也就是說,你的身份地位,不該擁有這麼美貌的女人,所以呢,就會被人惦記,即使他現在是楊慎矜的御用術士,但依然沒有牌面。

別人不怕他,怕的只是楊慎矜。

但是這樣的節日,大家都喝了酒,醉酒之後的膽子是平常的好幾倍,會不會懼怕楊慎矜可就說不準了。

那麼史敬忠就只能儘量低調一些,避免招惹麻煩,否則明珠的美貌被別人發現,有可能就不是他的了。

美女在大唐,永遠不是下層人的資源。

「這樣亂溜達,想要撞上也不容易啊,」河西兵高見一直在綴着史敬忠,朝一旁的馬敦道:

「裴夫人等在東市,東市在已時會有百戲,妖僧會不會過去,說不準啊。」

馬敦皺眉道:「看情況,他要是不去東市,就請裴夫人從東市出來,盯了一天一夜,他終於將這個女人帶出來了,機會難得,不能失手。」

換做平時,在金吾衛的幫助下,在長安偶遇一個人,簡直不要太容易。

但今天是正月十四,人山人海,密密麻麻,馬敦他們要不是金吾衛,也是寸步難行啊。

而楊玉瑤出行,是要乘坐馬車的,像今天人頭攢動的情形下,坐馬車只能在道路比較寬闊的地方。

而道路寬闊的地方,今天都有表演,也是人們爭相趕赴的地點。

李響今天也出門了,因爲事關重大,只要能扣下那個明珠,楊慎矜百口莫辯,必然死路一條,這關係着他父親在朝堂的局面。

李晟推開人羣,進入一家熱鬧的酒鋪,在角落裡見到了李雲,隨即上前小聲道:

「人沒去東市,往長安縣去了,興許是覺得擠不進去,卑職已通知裴夫人立即離開東市,否則午時一到,朱雀大街有大戲遊行,就過不去了。」

李響微一皺眉,小聲道:「隋王也去了嗎?」

李晟愣道:「我們殿下怎麼可能摻和?」

也是啊,這事他還真就需要置身事外,李害起身點頭道:

「你們盯緊點,我這就去長安縣。」

眼下的長安,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就等着楊玉瑤親自出馬,索要明珠。

這事只能她來幹。

要麼說河西兵大多腦子不太聰明,高見和馬敦,就沒有想到用堵路這個辦法人家王人傑終究是做過副將的,更加機靈一點,他接收着來自各方的消息,

開始判斷楊玉瑤的行進路線,從而令金吾衛堵路封街,將史敬忠往楊玉瑤的方向驅趕。

其實也不算堵路,就是高聲吆喝,哄騙行人前面走不通了,你們趕緊繞道吧。

封街這種事情,沒有韋昭訓的手令,都不敢這麼幹,而沒有特殊情況,韋昭訓也不敢在上元節封街,遊玩的人羣又不是隻有平民,貴族多了去了。

近千人跟着倒了黴,因爲史敬忠而錯過了好幾場戲樂表演,在長安縣繞來繞去,最終迎着楊玉瑤的車隊擁擠了過去。

貴人出街,車駕是需要讓行的,楊玉瑤眼下的身份太高了,聖人的姨子,所過之處,巡查京師的衛士都會幫着維持秩序,驅趕行人讓行。

金吾衛已經給楊玉瑤的車伕打了手勢,示意人已經進入範圍。

而楊玉瑤的車廂內,眼下就坐着春草和綠草。

兩人一人一邊,掀開車廂簾子觀望長街,尋找着史敬忠的身影。

「夫人,就在前方北側的茶肆下面,那個光頭很好認。」

楊玉瑤點了點頭,朝車廂外道:

「裴忠,人便是茶肆下面那個禿驢,等到近了,將人給我帶過來。」

車伕點了點頭,俯身朝着左右的僕從低聲吩咐了一番。

即使是上元節,擁擠成這個樣子,騎行的人也是有的。

貴婦一般是步琴丶馬車,少女會騎驢子或馬,還有騎牛的,年輕男子大多就不選擇騎馬了,因爲找拴馬樁不容易。

那麼這些牲口,肯定會拉屎,而它們的屎在拉出來的一瞬間,就會被人收走。

不是官府負責街道環境的人來收拾,大多是一些孩童,因爲牲口屎是肥料,

拿到道觀寺廟是可以換膠牙場的。

所以眼下的街道上,可以見到很多孩童正在吃着膠牙場,左手用來抓屎,右手用來吃糖。

楊玉瑤的隨行婢女開始拿着籮筐走向街道兩側,爲路人分發甜食。

這麼做,是爲了找藉口留在原地,畢竟車隊堵在路中間阻塞交通不像回事,

但你要是發吃食,想堵多久堵多久,

撿便宜這種事情,誰都想幹,武明堂還順人家的燈籠呢,史敬忠又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人,見到是楊玉瑤府上在發吃食,自然也湊了過去。

一名楊家的奴僕藉機摸了過去,拍了拍史敬忠後背,道:

「可是洛陽僧史敬忠?我家夫人有請。」

史敬忠一愣,下意識的看向楊玉瑤的車廂,連忙點了點頭道:

「稍等,我有一家眷,這便攜她上前,向夫人見禮。」

說罷,史敬忠趕忙返回茶肆下面,拉着騎驢的明珠就往楊玉瑤的車廂走過去。

對他來說,這是一場富貴,那麼接下來的對答,決定了他能不能攀上楊玉瑤這顆大樹。

素聞貴妃的姐姐豪爽大方,一擲千金,肯定比楊慎矜大方多了。

「上元安康,小人拜見夫人,夫人樂善好施,必添福廕。」

楊玉瑤在車廂內,拿着一根細竹竿子挑起一角簾子,看向車外道:

「聽聞你擅占卜卦算,妾身有一迷惑夢境,需請開解,可於我同行找一僻靜之處,詳解一二。」

史敬忠眉角一動,大喜道:

「願爲夫人效勞。」

車廂內的楊玉瑤沉默一陣後,目光看向騎驢女子:

「汝妻?」

史敬忠趕忙道:「回夫人,是小人的妾室。」

「請她登車,你騎驢跟隨,」說罷這句話,楊玉瑤便放下了車簾。

史敬忠當場就犯疑了,你不是找我解夢嗎?找我的女妾幹什麼?

但是他擡頭看了一眼周圍彪悍的裴府奴婢之後,不敢拒絕,趕忙點頭應了一聲,扶着明珠下驢,然後送上馬車。

一入車廂,明珠頓時一愣,因爲她見到了舊識,春草和綠草。

與此同時,馬車緩緩啓動。

隱藏在周圍的金吾衛相視一笑,他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將史敬忠與楊玉瑤的車隊做切割。

史敬忠就算在後面喊破喉嚨,裴府的家僕也只是朝他揮揮手,示意他跟上,

但是他肯定跟不上。

「吆喝什麼呢?那個禿頭!再敢胡胡咧咧,抽爛你的嘴!」金吾衛看似維持秩序,其實只是衝着史敬忠一個人來的。

這種場合就不要得罪金吾衛了,因爲他真的會抽你。

帶着一頭驢本就麻煩,加上人潮洶涌,史敬忠漸漸的,連楊玉瑤車隊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他現在已經有點覺得不對勁了。

楊玉瑤的車隊已經在另外一條街調轉方向,一路上都有衛士開道,以確保能夠儘快的返回家中。

老百姓找術士下算,一般都是給家人算,算算孩子將來會不會少吃一點苦,

父母身體是否康健,人生是否平安,再大點就不敢算了,他們一般不會算是否大富大貴,因爲肯定不能,八輩子都不能。

貴族下算主要是問吉凶,因爲這倆字對他們太過重要了,生怕沾染絲毫邪票亦或是撞了黴運,導致家庭走下坡路。

那麼高官就玩的比較大了,尤其是頂級大官,他們直接就玩上書了。

不論你手裡的識書,到底是姜子牙寫的,還是諸葛亮寫的,其中大體框架差不多,破解之法也是大同小異。

畫符之術更是跟道家完全一樣。

每一種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一筆一畫怎麼寫,不是亂來的。

史敬忠做爲一個和尚,跨專業了,也擅長畫符,而明珠早年,就是在一旁輔助調墨的,也就是朱墨,朱即硃砂,墨即煙墨。

據明珠交代,楊慎矜每天身上都帶着一張符,是爲了吸納靈氣,鞏固根本。

就這一條,他就得完蛋。

歷史上,楊慎矜最後倒黴,是因爲跟李林甫翻臉了,加上王舉報楊慎矜有克復隋室的想法,基哥大怒之下,掀起了一場大案,被牽連的大官多達十餘人,

親族更是無數。

而楊玉瑤帶明珠見李隆基,是導火索,因爲基哥就是從明珠那裡得知,楊慎矜常與妖人術士來往,但是並不知道楊慎矜玩識書。

因爲明珠知道事情很大,根本沒敢說。

包括這一次,明珠對於書的事情也是滴水不漏,不論楊玉瑤怎麼盤問,都說不知道。

這就是爲什麼,楊慎矜對她這麼放心,人家的嘴巴確實嚴。

但春草,是實實在在偷看到書的,她非常確定,楊慎矜確實有。

「你對我隱瞞,不要緊,但是聖人面前,無論你多大道行,都要現出原形,」楊玉瑤起身冷笑道:

「你跟我入宮吧。」

明珠渾身劇顫,直接暈厥了過去。

興慶宮,李隆基在得知楊玉瑤來意之後,臉色瞬間一變,大好的過節心情也煙消雲散。

先不說楊慎矜到底有沒有識書,你身上帶着的符篆,是吸誰的靈氣呢?

你是太府卿,太府寺在皇城,你敢吸朕?

李隆基不怒自威的坐在帝座上,臉色陰沉的朝着高力士擡了擡手指:

「立即派人去楊慎矜府上,不要聲張,見到人之後立即搜身,如若搜到妖符,即刻緝拿!」

高力士點了點頭:「派誰去合適?」

李隆基雙目一眯,道:

「就讓李適之去,吳懷實盯着。」

高力士點了點頭,與一旁的內侍吩咐一聲,後者下去傳達旨意。

不得不說,李隆基的心智非常之牛比,他明知道楊玉瑤在明珠身上什麼都沒問出來,是因爲對方有顧忌,那麼朕現在,就消除你這層顧忌。

是的,只要楊慎矜好好的,明珠打死都不敢說,但既然聖人已經派人去捉拿了,那麼她可以老實回話了。

只見她突然大哭出聲,跪地哭訴道:

「聖人明鑑,楊太府常與僧道修習法術丶推演星象丶解說書丶設壇驅邪,

聖人當面,賤女不敢妄語。」

楊玉瑤一愣,好家夥,果然還是得聖人啊,剛打照面就現形了?

李隆基渾身一震,雙目圓睜,拳頭緊握,急怒攻心差點吐出一口血來。

怪不得你當初誣告李適之壞了皇陵風水,原來你一直在鑽研這類旁門左道?

「行家啊......」李隆基嘴角掙擰道:「他與何人解?」

明珠一口氣回答了十幾個名字,其中有幾個道士,就連李隆基都認識。

這下好了,李隆基氣的雙臂都顫抖了。

因爲能被他認識的道土,必然是得道高人,多少有些通玄法術,如今竟與楊慎矜鑽研妖術?

高力士赴忙上前,拍看李隆基後背道:

「王夙,史敬忠等妖人,當初都是被派去勘驗皇陵風水的,如今看來,李憲臺先前確實是被奸人污衊,是楊慎矜在暗中使壞啊。」

李隆基但凡氣到這個地步,高力士那是肯定不會幫別人說話的,否則他都得跟着倒黴。

雖然他有些惋惜,惋惜楊慎矜晚節不保「抓!凡與此事相關者,一個都不能讓他們跑嘍,」李隆基氣的臉色都青了,一旁的楊玉環都嚇壞了,扶着李隆基不停的輕聲呼喚着。

楊玉瑤見此情景,也是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出,因爲事情是她捅出來的,

第一次對付頂級官員,害怕呀。

書這玩意,之所以被皇帝這麼忌諱,就是它預言的東西都太大了,涉及王朝興衰,各地災害,奇人異事,神靈祭祀等等,是一本百科全書。

爲什麼要解?就是因爲它涉及的面非常廣,但字數又太少,讓人看不懂,所以需要研究其含義。

裡面的圖到底什麼意思,一人一個說法,反正極爲容易拓展人的想像空間。

「亡秦者胡也」這句話是被一個不知名方士搞出來的圖,直接引發秦始皇派蒙恬率領三十方精兵攻打匈奴。

而事實證明,另一句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蒙對了。

但是呢,還是被圓回來了,「亡秦者胡也」也可以是胡亥嘛。

所以這玩意,很玄的。

後世很多專家都迷糊,別說李隆基了。

陳玄禮再一次露面了,但凡他露面,那就絕對是大事中的大事,兩千龍武軍在興慶宮整隊完畢之後,分成十二隊奔赴長安的十二處地方,緝拿所有相關人等。

楊慎矜真的完蛋了,比歷史上提前了五年。

第七十三章 紫金魚袋第202章 郡縣二級制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285章 五大巨宦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113章 平康坊三曲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22章 老哥糊塗啊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131章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第315章 反間計第339章 一襲紅衣第95章 粟特人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11章 大宗嗣小宗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177章 封疆大吏第95章 粟特人第132章 律疏上沒有這一條投票第201章 河西進奏院第222章 給他多準備點紙錢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86章 右賢左戚第四十四章 一個寫碑文的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300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298章 國家隊第189章 左領軍將軍第21章 大膽的押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80章 下簾詩第241章 中樞大官候補第一順位第294章 五武第160章 他跟我是一類人第187章 讓皇帝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164章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第282章 兒媳之爭第194章 西北三虎第262章 撕破臉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173章 瀚海侯第271章 一報還一報第100章 集大成者第211章 兩個都是第207章 真婦人也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388章 那是老子的地第91章 國寶郎第174章 伊州大麴第316章 勞民傷財第371章 聖人英武第34章 好你個賤人第235章 我乾淨着呢第37章 2王3恪第31章 誰給你的多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372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91章 國寶郎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156章 躺平第一人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五十六章 三個女人第231章 妖女第375章 議立新君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195章 早晚死在女人身上第五十三章 左衛勳一府中郎將第155章 最將風味念家鄉第10章 誰給你賣命第13章 珍饈丞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150章 這纔是男人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90章 美輪美奐第2章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四十四章 一個寫碑文的第273章 點到即止第四十八章 職分不明第132章 律疏上沒有這一條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四十四章 一個寫碑文的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375章 議立新君第142章 水滿則溢第173章 瀚海侯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233章 七絕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