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某也一樣

門裡出身,自會三分。

●тт kán●C○

別看王思敬眼下是太子賓客,人家年輕時候,是在西北領兵打仗的,是郭知運的下屬。

他就一個嫡子,便是王難得了。

當父親的,如果有一項專長,那麼會在兒子學業無成的時候,選擇傾囊相授,也算是薪火相傳吧。

出身琅琊王氏,王難得最差也肯定是個文化人,但是參加科舉肯定是沒戲的,源自於這小子跟嚴武差不多一個類型,當爹的不在身邊,當媽的管不了,以至於學業荒廢。

沒有辦法,王思敬只能帶他從軍,你還別說,路子選對了。

整個河西,王難得算是年輕一代當中,非常出類拔萃的戰將了,而且還有一手相當不錯的書法。

琅琊王學業可以不行,書法不能不行,因爲祖上有個王羲之。

積石城西面三十里的橫嶺,王難得的河源軍就駐紮在這裡,打了這麼久,他的損失也不小,但不算傷筋動骨,仍舊有三千多人,五百馬。

他的作用,便是防止吐番軍隊從橫嶺南邊的河谷地滲入,斷了積石城的補給路線,算是郭子儀的東面側翼。

三千人,分散在四個谷口,掐死了所有要道,正在修建防禦工事。

王難得是懂兵法的,他所有的防禦佈置,都非常的合理,至今爲止,賊軍數次強攻,都沒有能突破他的防線,而他幾乎沒有損失,也就是軍械耗費頗重,不過這方面,韋光乘還是得力的,沒有讓他有後顧之憂。

王難得一身鎧甲,登高遠眺,觀察着周圍的山勢地形。

他已經在山中勘察數日,以確保沒有遺漏任何可供賊人行軍的小道。

「東南方向那個位置,往南延伸十五里,造兩座烽火臺,」王難得指着遠處的山巒,吩附屬下道:

「還有我現在這個位置,留幾個人修建地堡,以觀烽火。」

魔下將領豆盧鍵點了點頭,開始看手安排。

這時候,山腳下有人登頂:

「報,靳副使回來了,剛入大營。」

王難得點了點頭:「下山,看看元曜帶回來什麼消息。」

在四座河谷關口的大後方,便是河源軍駐地,營地不大,依山而建,當下只留有一千二百人駐守。

上山容易下山難,王難得從山上回來,用了整整一個時辰。

「燒盆水,給大家解解渴,」

王難得進了營帳之後,在靳元曜的幫助下卸掉身上的上身甲,笑道:

「穿着這一身登山,可把我給累死了,但是不穿吧,又擔心遇到敵軍斥候。

R

他是個非常膽大的人,眼下的邊境線上,遍地都是兩方的斥候,剛纔王難得在山頂的時候,已經遠遠見到過幾個賊影。

斥候外出,身上是會捌一番的,不復雜,就是在土裡滾上幾圈,方便與山體的顏色融爲一體。

邊境線很早便堅壁清野了,光禿禿的山上沒幾顆樹,大多是荊棘灌木。

即使這樣,也是很容易被敵軍斥候摸近的,人家不動的時候,確實不好發覺,而人的視線是有盲點的,漢人的正常視野是個橢圓形,上方60°丶顳側100°丶下方75°丶鼻側60°,超出這個範圍就是盲點。

營帳中,幾名將領吹着碗內冒着白氣的開水,將靳元曜帶回來的一封信傳閱完畢。

王難得捧着熱碗,皺眉道:

「朝廷這樣的安排,無可厚非,但是並不符合我們的利益,隋王勢頭太盛,

已經對太子造成極大的威脅,這次要是在西北建功,更添威望,太子今後恐難節制,節帥便是出於此點考慮,所以不想讓隋王太出風頭,他也難啊...:..」

靳元曜帶回來的這封信,就是皇甫惟明寫給王難得的。

豆盧聞言道:「可是軍令如山,隋王眼下是隴右道行軍大總管,節帥就算反對,恐怕也沒什麼用,聽說隋王與蓋嘉運父子關係密切,斷不會允許節師葬送赤水軍,都是博弈啊,沒曾想隴右的形勢越來越複雜了,如今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衝鋒陷陣那麼簡單。」

軍中將領,大多都是粗人,對朝局,甚至是隴右大局,都是看不明白的,大多情況下,能夠拼死效命,便已經是非常優秀了。

但是王難得這撥人不一樣,問題就出在王難得身上,這小子與太子是可以單獨聯繫的。

他是少陽院要在西北扶植的最重要的一位年輕將領,皇甫惟明也賦予了他大權,除了河源軍,還可以節制白水軍,甚至一度打算讓王難得奪權安思順的臨洮軍。

要不是大戰開啓,眼下的王難得已經在臨洮軍中了。

他的手下,也都是少陽院舉薦的,這個豆盧鍵,人家還參加過科舉,中的是明算科,凡明數造術丶辨明術理者爲通,全通者及第。

也就是說,這是個數學家,衆所周知,數學好的腦子都特別牛逼,這一科目也被稱爲天生行,怎麼都行,天生不行,怎麼都不行,看基因的。

靳元曜道:「我離開之前,李光弼已經返回綏戎城,準備開拔了,大約三天可至,隋王的意思,我們這條防線不要一味固守,畢竟積石城沒丟,守城過於被動,時機合適,可主動出擊,而且積石軍,隋王交給將軍節制,傳令官已經進入積石城。」

積石軍兵馬使賀炳耀戰死之後,副使李思恭請求郭子儀兼領,這是權宜之計,並沒有正式任命。

而李瑁也知道,郭子儀一個朔方軍,領導隴右軍,不合適的,也不好管,那麼交給王難得,也算是暗示皇甫惟明,我真的不是來爭權的。

「李光弼還有多少人?你問過沒有?」王難得問道。

靳元曜點了點頭:「我私下找他談過,還有近八千人,都是步軍精銳,軍械齊全,李光弼這個人眼下急於建功,他只要一到,說不定會很快出擊。」

「想要建功是好事,」豆盧鏈看向王難得道:

「積石城兩路賊軍,大約八萬之衆,雖屬吐蕃精銳親衛軍,但是與我健兒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何況西南地形本不利於大兵團作戰,拉不開陣型,人多並不佔多大優勢,我們可與李光弼商量,兵分數路,主動南下出擊,只要擊潰郎支都部,解了積石城之圍,不用河西幫忙,我們集中大軍便可拿回石堡城。」

王難得雙目一眯,喝了一口溫水,點頭道:

「總之,我們要讓人覺得,隋王來與不來,沒多大區別,他現在在長安已經頗具勢力,如果在藩鎮建立黨羽,便是除聖人之外無人可制了,李光弼想建功,

我們也不能讓他順心,惡戰還是得咱們來,我隴右兒郎比他們只強不弱,這次定要打出個名堂來。」

說罷,王難得起身道:

「我現在就去積石城接管積石軍,順帶見見郭子儀,這個人守城是真厲害,

有他在後方堅守壁壘,我爲前鋒,李光弼佐助,大事可成。」

郭子儀抵達隴右的第一場惡戰,並不是圍攻石堡城的尺帶珠丹兒子郎支都,

而是走河谷繞進來的吐谷渾小王,名字叫做至達延贊鬆,在吐蕃被稱爲莫賀吐渾可汗。

被李光弼乾死的那個,是小貢論慕容阿波謁,雖然也是吐谷渾人,但跟莫賀吐渾可汗不是一路人。

莫賀吐渾是中貢論,而強攻石堡城的乞力,也叫乞力徐,是大貢論,同時也是吐蕃最高級別軍事將領。

像這類翻山越嶺的行軍,本來就非常分散,難以集中,也屬於非常冒險的軍事行動,一旦被窺破行蹤,很容易被偷襲。

但是那個時候,積石軍兵馬使賀炳耀戰死,積石軍羣龍無首,防線收縮,並沒有發覺到莫賀吐渾混了進來,如果不是郭子儀及時趕到,積石城現在已經丟了。

而郭子儀的振武軍,遇到這支走小路進來的零散部隊,自然是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莫賀吐渾手下三萬人,進來的也就一萬多點,遇上郭子儀只有捱打的份,於是只能是去盔卸甲,急匆匆撤回,這麼一進一出,一半人馬被消耗掉了,如今已經與郎支都會合,不再選擇偏門打法,而是老老實實,打算逐步蠶食積石城防線。

但是郭子儀可不是吃素的,守的固若金湯,雙方每隔兩三天,便有一場攻守之戰,吐蕃沒有在郭子儀身上佔到一點便宜。

所以當下皇甫惟明對這邊,還是非常放心的。

積石軍的完整編制,是兵員7000人,戰馬300匹,賀炳耀與郎支都的激戰中,

陣亡高達3500人,逃亡者多達一千人,如今還活着的,大多都有傷。

爲了補充,郭子儀第一時間下達封城的命令,不準任何平民出入,制了從軍尺,只要比尺子高的,立即發放兵器,參與守城,其實就是一米四。

他這麼一整頓,立即便將積石軍補充至6500人,而且每日都在城內分批操練在中國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一直是有起伏的,主要是生活水平所決定的,

吃得好,營養跟的上,個子就高,這一點毋庸置疑。

唐初丶中期丶唐末也都不一樣,眼下大唐男子的平均身高還不錯,大概在1.67,與現代頂峰的1.74,差了7公分,而美國男性平均身高,也就是1.75。

清朝時期因爲漢族被壓迫,國民體質長期退化,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62公分。

後世從90後開始,男女身高都有着大幅度提升,爲全球增幅第一,可見不是我們中國人沒有高個子基因,主要是有些時期,人們過的太苦了。

郭子儀今年已經四十五歲了,他這個年紀在藩鎮軍中,都屬於大齡兵馬使瞭如果沒有歷史上的安史之亂,也許他會成爲一個寂寂無名的人,隱沒於歷史的塵埃當中。

所以一個人成名,機遇是最關鍵的。

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真的非常優秀,機遇,是留給最優秀的人。

吏部去年的大考,給郭子儀的評價是:河嶽閒氣,臨下寬厚,器量深識,寬而有謀,十六個字,用了兩個「寬」,算是不錯的考評,但也不算太優秀,中上評吧。

郭子儀這個兵馬使,與隴右這些還不一樣,他的地位更高。

因爲朔方往大了說,叫做太原黨,往小了說,叫做王郭黨,而他眼下,是朔方郭黨的話事人,同族的安北都護府郭英奇,是認他這個老大哥的。

換句話說,郭子儀可以影響一半的朔方軍,這就是爲什麼歷史上安史之亂爆發後,尚且在家服喪的郭子儀被立即奪情,擔任朔方節度使,因爲他在這裡說話好使。

後臺不用,過期作廢。

郭子儀有四個後臺,寧王丶表哥耿國公葛福順,還有同族兩位大佬,太原雙虎郭虔丶郭知運。

參加武舉,是寧王舉薦,進入朔方,是本族大佬郭虔舉薦,一路升遷,是寧王和葛福順在長安運作的。

但是現在,他的這些後臺都沒了。

也就是說,他再往上爬的臺階,已經沒了,四十五歲是爲官者生涯的一個關鍵時期,能上去也就上去了,上不去,也就上不去了。

也是宦海生涯的一個年齡分界線,大多數人都是栽在這個年齡段,不管你在四十五歲之前多麼風光,往後升不上去,也就算拉倒了。

郭子儀長着一張非常沉穩的臉,給人一種非常值得信賴的感覺,歷史上,他和李光弼並稱再造大唐的兩大名將,而李光弼更是被譽爲「中興第一」,兩個人都有着鮮明的統帥風格。

最大區別就是,李光弼治軍極嚴,即使在休整時期,因爲軍紀問題死在他手下的自己人都是幾十個。

但是郭子儀呢,是御下極鬆,這個下,指的是他的直管將領,但是他對這些將領的要求是:我可以對你們鬆,但你們御下要嚴。

這就會出現一個現象,他的擁特別多,魔下將領的忠誠度非常高。

這樣的統帥,也特別的清閒,因爲他駕馭下屬的水平太高,事情都讓下面做了,他自然也就閒了。

下屬的權利得到保障,自然會一個勁的在軍中鼓吹捧高郭子儀,所以李瑁這個老丈人,在振武軍說一不二。

「王將軍請坐,」

郭子儀一臉輕鬆的將王難得請入大堂,親自倒了一碗水,遞給對方道:

「我已經收到軍令,也已派人去尋李副使,他應該就快到了。」

王難得一臉憎逼的接過水碗,望着空空如也的大堂。

活了這麼久,就沒見過守城守的像你這麼輕鬆的,外緊內鬆啊,你這府衙,

連衛兵都看不到幾個,我也真是服了。

敢情人全在外面啊?

他對積石城的城防,是很有信心的,因爲入城的時候都看在眼中,至於郭子儀在城外的佈置,他也是心悅誠服,與一個知兵的人合作,總是讓人更爲放心。

就是你本人有點太奇葩,不知道的還以爲是個養花種草的。

王難得將碗中的水喝的一滴不剩,笑道:「隋王已經掌管隴右,郭軍使這一次若能打幾個漂亮仗,恐怕就要去長安了。」

在長安,一般待客是奉茶奉酒,但是在軍中,就是清水。

我們不要小看水,水在古代的地位,是略高過糧食的,所以中國古代民間械鬥,大多因爲水。

郭子儀淡淡一笑,坐下道:

「我對長安沒有念想,也不適合長安,粗人一個,還是留在藩鎮最合適。」

「郭軍使過謙了,」王難得笑道。

他和郭子儀是一樣的出身,門閥世家,像他們這類人的終極目標,是單開族譜,封侯拜相。

單開族譜在前,封侯拜相在後。

所以王難得壓根不信郭子儀的話,你女婿可是非常風光,你就算以前沒想過,現在也肯定想了。

而事實上,郭子儀眼下真的沒有這個想法,他了解自己,不是政斗的料,回了長安坐不穩的,更不想牽連進奪儲之爭,就算回長安,也是等到皇權順利交接之後的事情。

他不願意捲進皇室內鬥,所以當下對自己的女婿,沒有什麼好感。

既然對方一臉的懷疑,他也懶得解釋,只是笑呵呵的與王難得聊天。

不大一會,李思恭來了。

他當下負責積石軍的招募新軍,新兵操練,被服收支,軍器管理,以及斥候情報,城防成衛以及外圍防線,已經被郭子儀魔下將領全面接管。

他今年只有四十九歲,卻已經有一個十五歲的孫子了。

「四朗來了,王將軍你應該認識的,你今後歸他調遣,」郭子儀專門起身,

拉着李思恭的胳膊爲他介紹新上司。

四朗,是李思恭的字,不是四郎,這是一個狠人啊,隴右的地頭蛇,長子李欽,也就是李晟的親爹,是杜希望鎮西軍副使,次子李錚,三子李,都是守捉使,四子李鐮是節帥府兵曹參軍,他們一家在隴右地區級別不算高,但誰也不想惹。

李思恭朝郭子儀笑道:「我與王將軍是舊識,從前在節帥府見過幾次。」

見過是見過,但次數並不多,交情也不好,因爲李思恭跟王難得的爹,從前在隴右共事過,兩人不對付。

王難得在湟水防線,李思恭在西南防線,有防務在身,兩人碰面的機會不多。

「我也是奉隋王命暫時接管積石軍,等到大局將定,我一定舉薦李將軍接任積石,」

王難得清楚李思恭是個刺頭,也不願跟此人合作,但是呢,大局爲重,不得不跟對方搞好關係,畢竟積石軍能不能指揮的動,還得看人家。

李思恭點了點頭,在一旁坐下:

「但聽調遣,絕不敢違。」

嘴上說的漂亮,但是表情和肢體語言,完全是將王難得當成一個晚輩,我跟你爹打交道的時候,你還尿褲子呢。

既然職責有變化,那麼李思恭自然是要交接工作的。

郭子儀三子四女,眼下三個兒子都在軍中,老大郭曜是他年輕時犯下的錯,

帶回家的,老二郭旺(gan),老三郭晞,這都是正妻王氏所出,郭淑的親哥哥。

負責接手李思恭這一攤子的,是老二郭旺,被召進來之後,與李思恭大致聊了一番,便聯袂出門安排交接事宜。

王難得看得出,李思恭不太將自己放在眼裡,但對郭子儀卻是非常敬重。

他纔來幾天啊?你跟我纔是同一隸屬,人家雖然說救了積石城,但你也不至於在他面前這麼恭維吧?

這就是郭子儀的個人魅力了。

他剛進積石城的時候,按規矩,他級別高,積石軍兵馬使戰死,他來接管名正言順,但實際上,人家完全將積石軍交給了李思恭,無論李思恭提什麼建議,

他這邊全部照準。

這就會讓李思恭有一種巨大的認同感,覺得郭子儀有眼光啊。

兩人之間本來配合的非常默契,李思恭主內,郭子儀主外,結果眼下又要聽一個晚輩調遣,李思恭心裡肯定是不爽的。

但本土軍閥出身讓他很清楚,幹什麼都可以,不要違背軍令。

「等李光弼一到,我會從積石軍抽調三千人,然後部署出擊計劃,」王難得道:

「還是要給郭軍使留一些人馬,後方就全靠你了。」

郭子儀笑道:「你都帶走,我有振武軍,守城無虞,你們在前方若能建功,

我的壓力其實並不大。」

王難得有點不太適應了,一臉異的看向郭子儀。

這個人的辦事方式,有些太痛快了吧?你就不問問我打算怎麼打?也不問問我,爲什麼這麼着急打?

想法丶過程丶步驟,都不跟我聊聊?直接就談結果?

你對我也放心了吧?就不怕我敗了,給你捅個大簍子?

王難得想了想,還是覺得應該跟對方好好說說自己的想法,只見他耐心道:

「如果能解積石城之圍,我大軍便沒了後顧之憂,李光弼魔下是河西精銳,

加上我隴右健兒,以少對多,並非劣勢....

3

他絮絮叻叻說了半天,郭子儀除了稱讚就是贊成,沒有一句疑問。

關鍵人家的態度還非常真誠,給王難得一種他非常認可我想法的感覺。

兩人越聊越火熱,王難得的心情也越來越好。

郭子儀是個知兵的,朝廷讓他來隴右是選對人了啊,王難得心情大好,對郭子儀這個人,已經非常認可了。

「痛快!我與郭軍使可謂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啊,」王難得哈哈笑道。

他也開始跟李思恭一樣,恭維起郭子儀了。

郭子儀笑道:「某也一樣。」

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四十六章 情理切害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184章 歷史最大變數第23章 有野心的女人第284章 融合劑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228章 讖書第385章 棺材板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191章 河西駐長安話事人第223章 語言是一門藝術第187章 讓皇帝第180章 姚 宋第290章 大魚吃小魚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302章 你們得求我第261章 田舍郎第121章 無心與物競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286章 敲鐘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206章 衆生平等第277章 李亨第272章 應該扯平了吧第329章 能幫就幫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279章 入右龍武軍第119章 小畜生第290章 大魚吃小魚第六十三章 這是朕的家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333章 伴君如伴虎第184章 歷史最大變數第255章 出人頭地第13章 珍饈丞第六十五章 女強男弱第118章 萬壽仙君第23章 有野心的女人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201章 河西進奏院第174章 伊州大麴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231章 妖女第27章 那你可真不行!第99章 給你封個國公第307章 買房子第90章 美輪美奐第333章 伴君如伴虎第328章 不走尋常路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360章 體面第六十一章 我的老父親第378章 房貸第七十四章 左右巡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1章 朔方節度使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316章 勞民傷財第105章 丟朕的臉第四十七章 古怪癖好第378章 房貸第251章 長安處處失意人第354章 大愚若智第256章 膽子小第158章 自然是打算造反了第208章 公主很平靜第173章 瀚海侯第211章 兩個都是第91章 國寶郎第337章 進去容易出來難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五十四章 這話當我沒問過第273章 點到即止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265章 對錯在人第134章 她是你的相好?第377章 針尖對麥芒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323章 口技奇才第117章 我的團長我的團第319章 斬斷親情第200章 願與諸君共富貴第129章 武庫六匙第79章 回去吧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214章 憂君之憂第293章 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