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龍要過江

入京述職,雖然很大可能就是遷官,但是在任命下達之前,皇甫惟明依然可以保有節度使的儀仗。

他已經知道,自己此番回京兇險無比,比他更牛逼的王忠嗣流外了,韋堅自殺,太子黨接下來最有實力的,就剩下他了。

所以他很清楚,自己離完蛋不遠了。

中書門下的公文抵達涼州之後,皇甫惟明的第一反應是挑起戰爭,然後增加自己的價值,以此來延緩返京時間,然後寄希望於太子能夠扭轉頹勢,那樣一來,他纔敢踏足長安。

但是在二月十七這天,他收到了太子派人傳來的消息,請他入京。

消息不會有錯,傳遞消息的人知道他與太子之間聯絡的暗語,而且那封信,

雖然看似在慰問,實際上裡面也藏着東西。

皇甫拿着那封信琢磨了一個時辰,才從字裡行間找到了一些線索:十八造反,勤王護駕。

隨後,他將信交給了隴右行軍司馬張介然,後者看過之後,點了點頭:

「應該不會錯,太子要傳遞的就是這個意思。」

皇甫惟明雙手負後,閉自站在大堂中央,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但是大家可以確定的是,他現在的心情一定很沉重。

勤王護駕這四個不是開玩笑,因爲一個不好就會變成造反,這一次太子給他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一名幕僚道:

「自從隋王回京之後,王孝德的事情便如石沉大海,節帥此番回京,此必定罪之源頭,李林甫召節帥回去,只怕是凶多吉少,無論隋王是否真的要造反,我們也只能是兵行險着,冒險一試,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皇甫要是完蛋,他的幕僚全都得跟着完蛋,這是大唐歷來的慣例,要對付一個人,他的羽翼都會被剪除的乾乾淨淨。

在隴右這塊地方,太子黨的勢力,因爲李瑁來過一次之後,其實已經沒多少了,也就剩下皇甫丶張介然和王難得。

而王難得此刻,也正在秘密趕來涼州,與皇甫會面「少陽院與隋王宅之爭,已經是如火如茶,太子先後折損了大將軍與韋京尹,如今惟可倚仗者,只有節師了,」張介然沉聲道:

「隋王就算扳倒太子,那個位置他也坐不上去,所以我以爲,太子的警示應該不會錯,隋王真正的絆腳石,其實是聖人,或許他真有那個膽子,行弒君之事。」

幕僚王正道:「隋王與諸王關係緊張,除盛王之外,實在想不到哪個親王值得他這麼賣力氣,可是盛王傷了面部,已經廢了,四王與隋王勢同水火,就算扳倒太子,四王肯定會第一時間發難,所以我也認爲,隋王只要是爲自己考慮,聖人才是他真正的目標。」

所有人都很清楚,李瑁跟太子鬥,其實步驟完全錯了,你出嗣了,正妻現在是貴妃,怎麼看,聖人都不會立你,貴妃的事情還好說,畢竟楊玉改成楊玉環,

也算是掩人耳目了,但是出嗣呢?十王宅那麼多皇子,繼位也輪不到一個嗣王啊。

所以你最大的障礙,在聖人那裡,除非你做掉聖人,再做掉太子,然後靠着李林甫的支持,再與其他親王鬥法。

但是有一個前提,弒君的事情,你得嫁禍到別人頭上,最適合的人選,就是太子。

皇甫惟明其實已經通過各種脈絡,思考的很明白了,太子多半是想借他的手,一舉幹掉聖人和隋王,而隋王,恐怕也有着長遠的謀劃。

這已經是最後的較量了,事關大唐的皇權更迭。

只聽他嘆息一聲:「有些事情,能看清,不代表能做好,此非兒戲,不可不慎重,我若貿然率兵入京,必遭阻攔,沒有聖旨,我便成了逆賊,諸君將隨我共遭大難,難爲也。」

幕僚王正道:

「太子此信,乃求救也,若太子敗,我等死無葬身之地,惟有一搏,方有勝算可圖,奸相把持朝政,賊王禍亂國本,此刻正是我等扶大廈將傾之時,朝中仍有左相等一千清流正臣,只要保得太子儲君之位,他們自會與我們站在一起,節帥不可猶豫了,您拖延入京,恐長安疑心更重。」

張介然也是嘆息一聲,好在自己的妻兒都在涼州,若是此番事敗,還有逃亡的機會。

他跟皇甫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就算不跟看幹,下場也是一樣的。

因爲大唐律法裡面有一個詞,叫做「牽連」。

這時候,王難得來了。

剛剛天黑,他便喬裝打扮,在皇甫惟明心腹的掩護下,進入涼州城,當他知曉事情始末之後,只是猶豫了一陣,便朝皇甫道:

「我反正是跑不了的,我父子皆爲太子心腹,若賊王得逞,吾家必遭大難,

就看節帥如何安排了,我們該以什麼樣的理由入京,又該帶多少人馬。」

張介然道:

「自然是多多益善,要想功成,兵馬不能少,然若大張旗鼓,長安那邊不好交代,不過此刻恰逢貢品入京之時,你的河源軍負責押送貢品,白水軍押送俘虜,我們便以入京獻俘的名義,儘量多帶點人。」

李瑁那場大仗打完之後,隴右這邊在去年,也有過一些小型戰役,爲的是給李峴增加與吐蕃談判的籌碼,皇甫惟明親自領兵,掌回了宛秀城丶大莫門城丶樹墩城丶百穀城,等於是將積石城防線往外推進了將近二百里。

隴右至今還關押着近四千俘虜,這些俘虜能賣錢,但是皇甫惟明沒有第一時間賣掉,而是用做苦力,修復大戰之後的防禦工程。

眼下用得着了。

這幫人,與少陽院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的選擇,如今太子的左膀右臂已經被剪除,長安立即便打算對皇甫開刀,那麼他們這幫人的末日也差不多就快到了。

是搏一搏,單車變摩托,還是一起等死,也許並不難選。

皇甫惟明也不再猶豫,開始與衆人商議起來。

正所謂兵貴精而不貴多,千這種事情,必須是絕對心腹,王難得這邊,會帶上自己的所有班底,皇甫惟明還有親衛軍,以及能從臨洮軍抽調一隊騎兵,組成一支近五千人的豪華隊伍。

不能超過五千,四千七八最合適,因爲一旦過五千,他調動不了,長安那邊會第一時間派兵阻攔,因爲這涉及到了大唐的調兵制度。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好比一輛拉煤車,你得符合法定載重,超載是不行滴。

節度使要離開,安思順肯定是知道的,因爲在沒有長史的情況下,節度使離開藩鎮,負責總務的就是最大軍的軍頭,

安思順雖然被李瑁卸掉了兵馬使,但他還是副使,正使皇甫兼着,皇甫離開,就是他說了算了。

而他沒有任何懷疑,獻俘丶押送貢品,這都是正經事,何況皇甫是被召回去的,又不是他自己要帶着這麼多人去,安思順能懷疑什麼呢?

召回的公文上面寫什麼,他都不知道,鬼知道中樞跟皇甫有什麼交代。

不過他肯定是會寫信給李林甫的,告訴李林甫這裡發生的一切,順帶暗示一下,自己有沒有希望接手隴右。

明擺着皇甫此番是一去不回,那麼隴右這副攤子,他肯定希望爭一爭,他跟安祿山雖然都是鬍子,還是堂兄弟,但是有一點不一樣,他爹安波注,做過右羽林大將軍,比安祿山根正苗紅。

「太子應該是完蛋了,」堂弟安貞在府上與安思順密議道:

「皇甫就是最後一個,隋王果然是厲害,這纔多久,就快將太子給扳倒了,

王難得恐怕也是一去不回,太子在隴右的班底算是被連根拔起,從此隴右的天,

亮了。」

安思順皺眉道:

「亮個屁,還不知道朝廷會怎麼整頓隴右,就算我真的能上去,這裡還有藏希液和李思恭,都是隋王的人,我能管了哪個?只是換了主子而已。」

安貞道:「隋王在西北,已經是一家獨大了,河西有蓋嘉運,朔方有老丈人,隴右還安插着兩個心腹,我要是聖人,顧忌他應比顧忌太子更甚,按理說,

完蛋的應該是他纔對,看樣子全靠右相爲他撐着。」

安思順沉聲道:

「皇甫明知返京凶多吉少,還是去了,說明什麼?不敢違令是一方面,是否也說明,太子與隋王之爭,還未見分曉呢?你剛纔說的對,隋王的威脅其實更大,也許皇甫還有後招,可以在長安保住太子也說不定,別忘了,朝廷還有個左相呢。」

安貞聳了聳肩:「長安的事情,咱們是想不明白的,咱們沒有人家那麼多神機妙算,論腦子都不夠給人家提鞋,能安安穩穩的守住這裡,就已經知足了,長安那地方,讓我去我都不去。」

「誰還不是呢,我也不想去啊,」安思順哈哈一笑,因爲去了長安他就是孫子,腰都直不起來,逢人就得露笑臉,誰也不敢得罪,哪比得上在隴右逍遙快活。

他現在還不知道安祿山的事情,雖然他跟安祿山的聯繫頗爲頻繁,兩人從小玩到大,感情還是可以的。

而且安祿山非常敬重他。

李瑁其實非常想再一次實地考察一下新豐至長安這條線,但是很顯然,不切實際。

好在他去過一次,有過一點經驗,但這是不夠的。

這一次他是以身犯險,所以必須要搞清楚,哪裡可以逃命,都有哪些小路,

哪裡又是必死之地所以他在跟達奚盈盈商量之後,後者給他派來一個嚮導。

這個人姓尉遲,鮮卑族,山西人。

他是達奚盈盈的得力手下,經常來往於兩京之間,今年五十多歲,有三十年的時間是在路上,對於這條線路,可謂熟的不能再熟了。

而總是趕路的人,他自己本身就會準備有地圖,以防意外發生之後,能及時的改道避免延誤期限。

他給李瑁的這份地圖,如果不是他親自講解,別人是根本看不懂的,滿滿的都是經驗,比杜鴻漸給李瑁準備的地圖,全面太多了。

而李瑁也從這份生澀難懂的地圖上,大致給自己選了一塊地方,成了,就是他的化龍之地,敗了,也不失一喪命的風水寶地。

灞橋以西,往長安方向四五里的一塊地方,水道較少,地勢平緩,適宜逃命。

也適宜迎駕。

基哥每次從華清宮返回長安,迎接的隊伍都是不過灞橋的,這個是有說法的,具體的李瑁也不清楚,大概就是聖人是龍,龍要過江,期間不能受阻。

灞橋是一座橋,一座大橋,在灞水之上,

皇帝的回京隊伍,首尾相隔二十里,基哥在中央,或者再靠前一些。

回駕那天,中央官道上,必然有禁軍的先遣隊伍提前開路,這些禁軍會將任何有威脅的事物排除乾淨,直白點,就是不準有任何武裝。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迎駕隊伍。

迎駕,並不是我們以爲的簡簡單單迎接皇帝返京,這是一個儀式,就好比一家之主外出了一段日子,回來的時候,家裡的人需要舉辦迎接典禮,慶祝家主迴歸。

皇帝回京的迎駕,更爲複雜,百官需要唱誦祝辭,而太子更是需要步行在龍琴前,牽引一段路程,總體的意思,其實就是歡慶主人回家,百姓還需要在長安城外夾道歡迎呢。

那麼在迎駕這個過程中,太子的飛龍軍,有機會接近龍,但也不會太近至少在二里地開外。

二里地就是一千米,其實也沒多遠,但是想要靠着五百人,在一條可供雙乘交錯而行的官道上,推進二里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麼就需要另外的因素配合:騷亂。

其實就是聲東擊西,將禁軍的注意力轉移,引發騷亂,那麼太子就可以打着護駕的名義,快速逼近鑾駕,而這個時候,李瑁自會派人襲殺太子,包括補刀基哥,而他本人,必須儘快逃離這個危險圈,這種動亂髮生之後,誰能活下來,誰就是贏家。

當然了,這只是李瑁自己的猜測,究竟太子會以什麼辦法打通這次副本,他也不知道。

但是他會促使李林甫,將迎駕的地點,定在那個位置,方便他隨時跑路。

「這些人,可靠嗎?」

李瑁在府上見過那些奴僕之後,與李無傷一起離開,路上詢問道:

「都是無父無母,無妻無子?」

李無傷點了點頭:「阿郎放心,都是無根之人,他們的奴籍都是假的,出了事,也查不到我們頭上,他們現在都聽我的,我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幹什麼。」

李瑁點了點頭:「屆時金吾衛會例行搜身,走一走過場,不要多,十五個人足以,藏好擎張弩,事若成,你暗中將他們處理掉,萬不能沾染半點。」

「是,」李無傷沉聲點頭。

他訓練的這幫人,甚至都聽不懂關中話,皇帝長什麼模樣,不知道,大臣長什麼模樣,不知道,他們知道的很少很少,每天腦子裡想的最多的,是下一頓飯吃什麼。

這是一批死土,無論任務成功與否,他們的生命都將到此爲止。

李瑁這次將會隻身犯險,身邊除了親衛,幾乎沒有安保力量,但只要基哥和太子一掛,那麼他的安保將會遍地。

那個時候,禁軍會保護他,大臣會保護他,而他可以大膽的調動衛府。

金吾衛的一座衛所,昏暗無光,裡面坐着七八個人,大家彼此之間在小聲的閒聊着,但是並沒有點燈。

隨着院門一響,徐少華和馬敦等人,引領着李瑁進入衛所。

老黃狗第一時間去點燈。

武慶提前跟他們打過招呼,讓他們今晚聚集在這裡,上面有事情交代,但是他們沒想到,來的竟然是隋王。

隨着李瑁等人的到來,衛所內一下子便坐滿了,不算李瑁一共有三十二個人。

每一個人,都是精挑細選,絕對靠得住的自己人。

李瑁坐下之後,擡手朝着衆人揖手一圈,沉聲道:

「本王這條命,就交給諸位了,只要我能活着,必不相忘。」

徐少華與馬敦已經提前知道了,所以並沒有表露出多麼震驚,而其他人,也只是在短暫的震驚過後,便起身朝着李瑁行軍禮:

「誓死保衛隋王。」

老黃狗咧嘴嘿嘿道:

「沒有隋王,我做夢也不敢想自己還能在長安享福,我這條命就是隋王的,

刀山火海,請隋王下令吧。」

李瑁點了點頭,看向李晟。

李晟朝衆人解釋道:「聖人迴鑾當日,恐有驚變,爾等將作爲府主親隨,護衛周邊,若有事,必要拼死護府主周全,能活下的來,府主保爾等永世富貴。」

老黃狗等人一句廢話都沒有多問,只是齊聲拱手:

「喏!」

李瑁笑了笑,爲衆人寬心道:

「實際上,也不見得會有多危險,畢竟聖人鑾駕,護衛重重,想害我者不過廖寥,可保我者卻是繁多,屆時我會引領爾等方向,隨我一同避險,躲過兇險,

便是萬事大吉。」

衆人紛紛點頭,徐少華與馬敦卻是默不作聲,他們兩個另有任務,那就是殺死太子。

隋王宅的死士若不能建功,他們倆帶着另外的河西兵,就是遞補,而且李瑁清楚的告訴他們,只要殺死太子,一切危險自然解除。

而且李瑁拿性命擔保,只要殺死太子,李瑁必然能保住他們倆的命。

徐少華和馬敦對此深信不疑,因爲他們從來不覺得,李瑁會騙他們。

在衛所密議一陣之後,李瑁帶着李晟和徐丶馬二人離開。

車廂內,徐少華與馬敦分坐兩側,李瑁朝二人道:

「宮廷之變,血流成河,我也不瞞你們,太子已經被我逼至懸崖,很可能會選擇鍵而走險,弒君之後,便是殺我,而你們就是要在他殺我之前,將他殺掉,

後事自有我來主持,屆時你們不但無罪,反而有功。」

徐少華是非常沉穩的,聞言道:

「卑職知道該怎麼做了,但是我們如何能接近太子呢?」

李瑁道:「這個我自會安排,記住了,一旦起變,場面一定非常混亂,你們一定要盯死太子方位,絕不能讓他逃了,我和他,誰能夠活下來,誰就是做主的,他活,你們死,我活,你們生,切記。」

徐丶馬二人對視一眼,趕忙點頭。

李瑁等於是給二人施壓,告訴他們只有殺掉太子,大家纔有活路,否則大家都得死。

至於弒君這件事,徐丶馬二人都沒有問,因爲這兩人在河西兵當中,是僅次於王人傑的聰明人,也大概知曉當下的形勢,心知太子不想讓聖人活,隋王其實也是一樣的。

那麼自然還有另外的一撥人,負責遞補刺殺聖人。

李瑁如果能夠繼位,這兩人必然會在他的禁軍當中擔任要職,相當於李隆基當年的葛福順和王毛仲。

商議過後,李瑁沒有回府,而是去了崔圓府上。

崔姬小心的服侍李瑁沐浴,而李瑁從頭至尾沒有說過一句話,整個人沉浸在思緒當中,久久無法抽離出來。

男人是需要女人慰藉的,尤其是當他心煩意亂的時候。

後世很多家庭不和諧,原因就在於妻子無法理解丈夫的壓力,沒有慰藉,更多的是不理解。

而崔姬,服侍的非常周到,她沒有多問,只是用自己的身體,來安撫看李瑁的心靈。

而李瑁也在這樣的溫柔鄉中,沉沉睡去。

他做了一個夢,夢到太子手持利刃,插進了他的胸膛,他夢到李隆基蓬頭垢面,滿臉是血的質問他,爲什麼要弒君?

半夜驚醒之後,李瑁又睡不着了。

崔姬趕忙給他披了一件外衣,輕柔的撫摸着他的胸口。

李瑁嘆息一聲:「我最近不會再來了,等到聖人回京之後再說吧。」

崔姬柔聲道:「那便是三月十九,半個多月而已,妾會等着隋王。」

李瑁一愣,異的看向對方:

「你怎麼知道是十九?」

「阿兄有信來,他十九會返京,那麼聖人自然也是這天了,」崔姬道。

李瑁雙目一眯,鹿死誰手,要進入倒計時了。

第253章 撤軍第334章 三策第136章 你別告訴別人第372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198章 永王李璘第354章 大愚若智第30章 永徽律疏第92章 各演各的戲第373章 軍之大者第291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第82章 恩怨兩消第159章 勤勉盡責,材優幹濟第295章 最大節日第16章 這可不是1般的紅豆第90章 美輪美奐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四十七章 古怪癖好第227章 明月當空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225章 生不怕京兆尹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282章 兒媳之爭第129章 武庫六匙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386章 契丹第12章 眼下富裕第284章 融合劑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129章 武庫六匙第150章 這纔是男人第91章 國寶郎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286章 敲鐘第357章 長生牌位第330章 搶親第384章 你不也有個好外孫嗎?第314章 十事要說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213章 再說就封了第245章 某也一樣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33章 表妹第四十五章 什麼叫大家閨秀第147章 豪蕩第348章 三贏第174章 伊州大麴第215章 實力派新生代第246章 殺牲歃血誓神第360章 體面第76章 上架感言第273章 點到即止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9章 不差我這1個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266章 金飾鋪子第365章 什麼是籌碼第220章 錢沒白花第108章 不禁行走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289章 心繫長安第198章 永王李璘第202章 郡縣二級制第381章 錢監第98章 長安百萬家第248章 狗頭軍師第386章 契丹第20章 你想讓我死?第313章 大家都是要吃飯的第四十六章 情理切害第349章 烏龜第171章 有所論請,天子難違第369章 朱墨第261章 田舍郎第254章 三月初三第304章 單于大都護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103章 一世英名第83章 美名冠之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331章 罪魁禍首第240章 三五七言第216章 內聖外王第209章 六味地黃丸第95章 粟特人第233章 七絕聖手第295章 最大節日第362章 醉酒第388章 那是老子的地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146章 漢中之於關中第235章 我乾淨着呢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176章 古君子之風第23章 有野心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