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八八章 天下第一筆的故鄉

聯繫劉昌明的過程並不順利,他早已從湖筆廠退休,平時也主要住在杭城的女兒家,很少回湖城。

他似乎很滿意當下寧靜的生活,並不希望有太多人打攪,但他最終被張天元的誠意所打動,還是應允下來,同意陪張天元回趟湖城。

在酒店住下之後沒過多久,門鈴響了。

張天元好奇地打開門一看,門口站着一個神色有些拘謹的老人,60多歲,穿着這個年紀的人常穿的灰黑色夾克。

他就是劉昌明。

張天元開口喊了聲“劉老師”,把他迎進了房間。

寒暄了幾句,劉昌明開始跟張天元聊起湖筆的由來。

這時張天元才知道,湖筆雖以湖城爲名,但它實際都集中在湖城和杭城之間一個名爲善璉的小鎮上。

劉昌明家並不是制筆世家,終其父親一生,都是在碼頭上靠搬運來養家餬口。

1966年,小學畢業的劉昌明被分配到湖筆廠做學徒,由此開始了跟湖筆近半個世紀的緣分。

在當時的善璉,能進入湖筆廠工作是件非常幸運的事,幾乎是衣食無憂的代名詞。

劉昌明在湖筆廠師從制筆名家姚關清,從事整個制筆流程中“擇筆”這一環節。

當時姚先生年事已高,又無子嗣,因而對年輕的劉昌明視如己出,言傳身授,直到十年後去世。

“擇筆”是湖筆製作工藝中非常關鍵的一環。

羊毫湖筆必須要用杭嘉湖地區的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未經損傷的羊毛,靠工人憑藉眼力精挑細選,剔除雜毛,保留完整的“鋒穎”,書寫起來纔會感覺如行雲流水一般,筆頭也不會分散開叉。

這個過程俗稱“千萬毛中選一毫”。

現在回憶起當年的情況,劉昌明最難忘懷的就是善璉當時寧靜的氣氛。

“師父教我們很用心,我們也學得很用心。善璉是個小地方,當時周圍的人都是做毛筆的,也沒什麼其他誘惑。”

劉昌明說,制筆是一件非常枯燥又嚴格的活,只有制筆的人心靜下來了,才能真正做出一支質量上乘的毛筆。

這大概就是時下熱門詞彙“匠人精神”的含義——把一輩子都花在一件事情上,一點一點地挖掘可能性,以超越自己爲樂,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劉昌明不知道什麼是“匠人精神”,但他非常清楚,做好每支毛筆,就是一個制筆人的本分。

當時的湖筆廠延續了過去制筆作坊的師傅帶徒弟的傳統,要求“三年學徒,四年伴做”,一共要七年才能出師單獨做筆。

在這個過程中,他經常要將一支筆來回做三四遍,從毛坯、擇毫到脫脂毫,從固定、晾曬到散開,再仔細地把毛挑清,最後纔敢戰戰兢兢送給老師傅。

如果做得不到位,不夠平整,師傅不滿意的話,又要重新開始擇。

這些規矩不是什麼內在的某種精神,也沒有明文規定寫在牆上,但它們都深深地印刻在老師傅們的心理。

“過去的老師傅非常看重筆的質量,你做筆的人做得用不用心,不用別人說,寫字的人都一清二楚。壞了自己的名聲,就相當於砸了自己的飯碗。”

劉昌明說,過去老師傅們常說:“一技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

他至今仍深以爲然。

劉昌明的這番話,讓張天元對善璉這個小鎮愈發有了興趣。

他們喝着茶,慢悠悠地聊着,不知不覺時間就慢慢流走了。

於是約定第二天一大早在酒店見面,劉昌明帶張天元去一趟善璉。

早上依舊是陰雨綿綿,直到汽車出了杭城,上了高速,天氣纔開始轉晴。

張天元跟劉昌明坐在小巴車的第一排,車上坐滿了人,大多是四五十歲的婦女,她們用善璉本地話大聲地聊天。

張天元一直在望着車外,這個季節的江南是他的最愛,高速公路邊到處是溼淋淋的各種植被,鬱鬱蔥蔥,時不時還能見到幾棵有些年歲的桃樹或梨樹,奼紫嫣紅。

車子開了一個半小時,下了高速,開進一條雙車道的小路,兩邊都是農田。

一叢叢的油菜花之間,看得到農民辛勤勞作的身影,坐在車上也能聞到非常濃郁的花香。

之後油菜花越來越多,一座小鎮開始隱隱約約地從這片油菜花海中浮現出來。

善璉鎮舊時其實是一個小島,水網密佈,在鎮內有東南西北四座橋聯絡市廛、形如束練,所以得名“善練(璉)”。

不過到今天,隨着人口的增長,原本的小島風貌早已消失,水網被填埋,鎮裡也興建了四五條主幹道,形成好幾個“井”字。

他們在湖筆路下車,然後坐了一輛三輪車。

從汽車站出來後,穿過幾座小橋,就進入善璉的鎮中心。

不得不說,這裡確實有“中國筆都”的氣象,除了主幹道冠以“湖筆路”之命以外,善璉的路燈也都是毛筆的形狀。

更讓張天元頗爲震驚的是,街上雖然行人稀少,但路邊的筆店鱗次櫛比,店門口曬着的都是白花花的羊毛,一眼望去,相當壯觀。

在顛簸的三輪車上,劉昌明跟張天元聊起了善璉做筆的歷史。

這裡的人們奉秦朝著名將領蒙恬爲“筆祖”。

相傳當年蒙恬將軍跟隨秦始皇東巡經過善璉,與住在善璉西堡村的女子卜香蓮相戀。

夫妻倆共同制筆,傳授給村民,於是西堡村民世代以制筆爲業,奉蒙恬爲“筆祖”。

他曾對毛筆進行過一系列改良,如將原筆頭紮在筆桿外面,改成納入竹管內部,又將戰國時期流行的兔毛改成剛柔相濟的鹿毛和羊毛,達到書寫流利的目的。

湖筆興盛於元朝,伴隨着江浙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興起,人們對毛筆的需求變得極大。

離人文勝地蘇杭都不遠的善璉,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無論是取杭嘉湖一帶的山羊毛做筆尖,還是用餘杭一帶的山竹做筆桿,都很便捷,且質量有保證。

更爲難得的是,當時在湖城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特別鐘意字畫,包括大書法家趙孟頫在內,都進一步對湖筆工藝進行了加工和完善,使得它越來越適合書寫、繪畫。

經過近千年的延續,湖筆逐漸成爲小鎮的支柱產業。

:。:

第二零九四章 天明堂第一二六七章 將軍府第二五零六章 百萬圖書第三零二三章 奇葩都聚在一塊兒了第三一六零章 震驚全場第一三零章 半賭與全賭第二六六六章 自家的巨無霸第四零三九章 聰明的摸金校尉第三四一五章 靠得還是眼力和知識第二十六章 朝珠第三四四六章 手裡有貨不心慌 2第四二七七章 危險的交易 1第二八七五章 神龍座第一一七六章 驚動聖駕第二六一三章 鄉村教師第二四一四章 玉葫蘆第二四六一章 狩獵紋高足金盃第三三六六章 粘起來的寶貝第四二四七章 倫敦的酒吧文化第一五三五章 供春之壺,勝於金玉第一四一一章 小鷹發威第四六零一章 奇門第三一一三章 國王的禮物 2第一八三七章 福臨門第四零六三章 打死不承認第一九一六章 十全老人第二零零九章 玉帶環腰,赤蛇繞印第三七零八章 不經意的“值錢”一瞥第一五四五章 咱也成偶像了第二九一零章 人心險惡第二四八零章 九龍寶劍第二九九七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一零六五章 人渣和大師第五八二章 佛塔之國第三二零零章 送子觀音第五四七章 老宅子第一六七四章 民俗藝術村第一二二章 哥釉青花瓷大罐第一四四零章 風中搖擺第二一四四章 暗門第三一九六章 超人第三七零四章 報應第八六九章 還是自己買的舒服第二八零零章 怪坑第一八一章 六扇“門”第一五五九章 是不是有點太不含蓄了第三五八四章 芭比娃娃第四四三八章 調查第一八零四章 人爭一口氣第五五六章 奢華婚禮第三八七章 唯一的競爭對手第三四零二章 西方藝術品的硬通貨第二七二四章 切磋第二九三八章 袁大頭銀幣第二八五章 古代豪宅第二八二一章 價值高昂第一一五六章 白色城郭第二一八一章 出征第四七五四章 好東西,對半分第一九八四章 被糟踐的名字第三零七五章 全世界的騙子都一個套路第二二九六章 綁票第八一九章 寄名鎖第四二九零章 困難的生意第八三七章 騙局第一五一六章 盈利的博物館第四七二五章 被外行人訓教第二三九六章 誰忽悠誰?第一四三四章 以小搏大第三六四二章 回洛杉磯賣古董第四六七八章 慘劇第二八三八章 夢寐以求的好東西第三八八六章 不經意的劫數第四十三章 猴兒酒第一九六八章 金磚第一五二零章 女兒是個香餑餑第四七八八章 腳印第一七三二章 林中小屋第一四五五章 猛禽之仇第四二二章 都是受害人第三四三七章 去紐約坑人第三一一二章 國王的禮物 1第一五二三章 黑市有寶第三一五七章 天價竹雕第三八五九章 白爺第四八一五章 事兒鬧大了第一零九零章 古老的書信第一九一三章 聖盃第一五六五章 把酒言歡第一零三二章 VIP客戶第一九六一章 信則靈,不信則無第四一七三章 筆仙附體(二)第一五零章 醉酒的女人惹不得第二二九三章 垃圾堆裡也有金子第一九五五章 飛來的瓷器砸頭第一四二二章 鷹王候選人第二一六九章 棺中陪葬品第一四七七章 金雕尊者和雪豹尊者第二零三七章 手機殼雖小,也關乎風水第三八二六章 癭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