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四章 乾隆御墨 1

乾隆御墨,因爲上面有字兒還有圖案,所以其實是很容易辨認的,不像大千紙,因爲很難辨識,所以大部分人是分辨不出來新紙和陳紙的區別的。

撿漏的可能性估計不大了。

不過張天元現在並非一定要撿漏,只要東西好,他完全可以買下來,這不成問題。

“放心吧,我不是說了嘛,咱不差錢。”

張天元笑了笑道。

雜項收藏裡面,古墨收藏算是比較小衆的,但是對於他這個開辦了博物館的人來說,那可意義非凡的。

雜項收藏的品類之多,內容之繁,涉及面之廣,是其他諸如瓷、玉和書畫、銅器等等大類收藏不能比擬的。

可以說,雜項古玩是最能廣泛代表和體現古代的上至皇家貴族,下至草根百姓的多元化文化特徵,他不僅凝結着炎黃百姓的生活情感和理想,而且也昭示着華夏民族的個性和精神,也可以說精美的古玩雜件具有無窮的魅力,蘊含有高雅的文化藝術品味,無不閃耀着中華文化的華彩。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一個對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就會缺乏一種歸屬歸”。

張天元來美國的時間也是不斷了,有將近一年時間了。

這麼長時間以來,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身處異域文化的條件下尋求自己的心靈歸屬,如何在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珍惜、維護、繼承、發揚自已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傳統。

從初來美國不久,在這世情多忘舊的年代,他找到了以收藏來自中國的文物古玩來消解思鄉之愁的捷徑,從中不僅獲得了精神歸屬之感,同時也增進了民族的自尊心,也使他感悟到,在這文化千差萬別的另一環境中,只有通過收藏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品,才能克服對環境中的不適應。

在他賞玩各類心儀的藏品的時候,如同正與自己的先民在對話,其時,就不會有身居異鄉爲異客的感覺,否則,就會像離根的飄零落花,不知隨波逐流在何處,不知何處是歸宿。

每一個有民族責任心的炎黃子民,當他在遠離故國的異國他鄉,在由多民族,多種文化元素匯聚在一起的國度裡的時候,既會融入和適應當地的文化環境,更會將愛護、弘揚本民族文化爲己任,在他周圍有收藏興趣的同好朋友之中都有這種共同的認知。

與收藏陶瓷、玉石、青銅和字畫等大類藝術品相比,其古玩雜項的真僞鑑辨存有更大的難度。

這不僅是因雜項品類多,範圍廣,必須要掌握多方面的鑑賞知識的緣故,而是古玩雜件的真僞鑑別涵蓋面更加廣,它除了有如同瓷、玉、畫等所存在的年代的真僞、款識的真僞,作者的真僞等嫌疑之外,還得要注意材質的真僞,工藝的真僞等等更多的疑點。

隨着技術的進步,冒充古玩雜件藝術品的作假手法更是層出不窮,枚不勝舉,防不勝防。

比如以塑料、樹脂、化學彩料等來代充自然玳瑁、象牙、印石、琺琅和漆器等作假的藝術品在國內外的古玩市場上時有發現;

也出現大量採用模壓、電腦機刻等現代技術來冒充古人所刀鐫手刻的精美工藝之假品,其他的偷樑換柱,移花接木,金蟬脫殼等等的作假手段更是一一難表。

中國有一句老話說的好,沒那個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

張天元之所以敢在這異國他鄉玩古墨、古紙,就是因爲他有這個本事,他能看懂雜項古玩。

古墨也是雜項收藏之一。

製作古墨最開始多用松煙、油煙,隨着審美的提高,後來的古墨逐漸加入了珍珠、玉屑、龍腦、麝香等名貴藥材,再經過十幾道工序,千搗萬杵而成。

因此,古墨大多墨質如黑玉、芬芳宜人。

而且,高檔的古墨還融匯了衆多名家的技藝,集繪畫、篆刻、書法於一體,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又因爲古墨的題材涉及到山水風光、花鳥蟲魚、帝王將相、風俗民情等方面,能從一個側面表現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狀況,所以,歷經千百年而流傳下來古墨就成了濃縮歷史的藏品。

古墨的種類很多,最具價值的古墨是御墨和珍玩墨。

古墨的比較高成交記錄發生在2007年的年底,一套十錠裝的清乾隆御製西湖十景集錦色墨以448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平均每錠古墨接近50萬元。

這套墨即是御墨又是珍玩墨,所以價值纔會如此之高。

張天元仔細審視着放在那裡的乾隆御墨。

確切的說,這是一款硃砂墨。

該清硃砂御墨四角內凹,略成矩形,通體硃紅。

有楷書“御墨”及“乾隆丁巳年制”等字樣。

並鈐篆書“世掌絲綸”方印。

背面爲紡織式圖案。

字及印均施以金彩。

有木盒一。

清內務府制御墨,外間很少流傳。

外間“御墨”,多是徽州墨家承製的墨品。

總體看來,內庭制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雖然材質上乘,但工藝保守,水平反不如徽州名家制墨。

不過,從收藏角度看,物以稀爲貴,二者價值也就不相伯仲了。

1737年(乾隆丁巳年)款的御墨,還涉及“再和墨”的問題。

所謂“再和墨”即指以殘碎舊墨重新制作而成的新墨。

有人認爲,凡署乾隆丁巳與辛卯年款的,都是“再和墨”。

在沒有足夠的文獻及實物證據的情況下,該說頗嫌武斷。

硃砂墨,是爲了適應繪畫及圈點批文等實際需要而生產的一種硃紅色墨。

對硃砂的使用可追溯到殷商時代。

據分析,甲骨文上的紅色痕跡,就是使用硃砂所致。明代時已經形成了系統的硃砂墨製造法。

清代皇帝常以紅色墨在奏章上批示。

清代,內務府御書處設庫掌、匠役,專務制墨。

內務府製造御墨始自康熙朝。

根據留存實物,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朝製作御墨,其中乾隆朝數量較多,質量較高。

乾隆帝登基後,曾特地招募徽墨高手來教授內務府墨作工匠,其無疑對提高墨作製造的御墨水平有很大幫助。

張天元心中竊喜,不管是從外形還是氣味上來判斷,這都是一件真正的乾隆御墨。

第一三三九章 子岡玉第四零四三章 騙術 2第八六二章 賜字第四四七五章 賣不出去的好東西第二二八九章 都是牛人第三五零四章 驢老闆第二八一九章 金剛像第四一零五章 汽車差點飛出懸崖第四六八零章 誰是騙子?第三十七章 瑞士金錶第一四六一章 傳說中的紫麒麟第一二六一章 男扮女裝第二八四一章 六大寶藏(一)第二八一二章 傳奇畫師(二)第二七八零章 大清銅幣(一)第三九三九章 難得的戰國瓦當第二二八八章 三王到第四三四章 樑大少第一九零八章 各界名流第五章 太白絕筆?第四零七五章 十個?還是十二個?第四四八三章 遇到麻煩了第四零零二章 鳳凰飛了第四六零一章 奇門第一三七五章 願力第三六六三章 古玩收藏中的“雷”第一九七七章 怎麼證明風水局?第六一四章 千萬別跟風第三九三零章 天生的玄學體質第一一二一章 三幅畫第三一一一章 乾隆皇帝的至寶第一四九三章 離開雪鷹村第三二八五章 鬼市傳奇第一一一七章 好戲開鑼第四四三四章 大拇指上的霸氣第一一一六章 收藏的寶庫第四一六零章 草木皆兵第八七九章 分身乏術第四一七零章 高古瓷第三零五八章 年輕畫家第二六一七章 可憐又可恨第一一五一章 登上展臺的母女第二七五四章 大騙局第二一八二章 黑金賭場第三二四零章 珠聯璧合之作第四零七八章 致命的婚紗照第三四一六章 悠閒的師父第一零四八章 圓桌騎士和皇后的後裔第八四六章 四世同堂第四五四七章 猞猁第四三一五章 天珠 1第二二五五章 最後的打撈第一三一三章 六具屍骨第六三五章 舉起手來!第四五零章 頂級珠寶設計師第一八九六章 洪武官窯第三六九二章 飲茶神器第二三九五章 柳公權的書法第四四四八章 孫月文(二)第一八五章 驚魂難定第二三零四章 賭漲的技巧第六十章 神羅谷的人跡第二四八章 尋礦隊第二九四三章 撿到西方古董第三二六六章 坑人反被坑的典型第三三八零章 小酒版(一)第四八五三章 怪異的死法第五一九章 蔫蔫驢踢死人第三二六三章 打翻的銀器攤第五零五章 妖刀和翠玉白菜第四零八二章 紀曉嵐的倒黴事兒第二五七章 白玉生輝,人發財第三一三三章 修東西那還不簡單?第四一九五章 扎紙人(一)第四四八零章 一萬五千盧比的“高薪”第一九五九章 辟邪消災?第四四一七章 破了反而更值錢 2第三七零五章 古代的空氣淨化器第二二零七章 王的末日第一一七九章 突發事件第二零二六章 做不到嗎?我做給你看!第八三八章 圈套第二五零五章 九顆寶石第三九五七章 書房裡的青銅器第二九六四章 老傑瑞的奇特請求第三三三三章 得之不易的青銅器第三九一八章 蟾之妙第三六二六章 劉金寶和林楠第一四六四章 動物之間的情義第六十八章 拍賣會上的衝突第三零一八章 劫匪上門?第四七四五章 終於碰到真料了第二二五一章 海戰第一八三八章 莊國強第四六四六章 吐血第四零六九章 劍脊龍形第二六二六章 還是你懂我第四四零八章 交易中的意外第四二一六章 佛像第一五零五章 媳婦兒的心結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