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一四章 收穫不小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返回書頁

張天元見別人不識貨,而且那東西價格又低,還是真貨,怎麼可能不下手呢?

雖然銅墨盒這東西不算大衆藏品,但對他而言,卻也是非常不錯的收藏。

更何況這可是王士禛的墨盒啊。

王士禛,爲清代順治十二年進士,從揚城推判起,累官至刑部尚書。

諒是王公這方刻銅墨盒久已無人理睬,不然是不會弄成如今這般模樣的。

爲一睹其本來面目,攜其回家,旋即找來小刷,稀釋些許“廁潔精”,刷洗過後又尋來極細紙沙擦拭,刻制精美而神韻古舊的銅墨盒一展真容。

原來墨盒爲黃銅製作,圓形,直徑達10.5釐米,右側刻一叢天然笑竹,左側刻“餘至武陵,客於丁氏三清軒,識竹溪兄茂之。

八月爲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壽,作此奉祝。

壬午七月朔日濟南王士禛”計44字行書,果然一手好字,清拔而絕少俗氣。

衡陽書評家馬宗霍著《霋嶽樓筆談》,說王士禛“行書奕奕有雅緻,詩人之書也”,同宋葷所說“高秀似晉人”相比,尤爲看重王士禛行書中的文氣和詩味。

而清人王宏撰《砥齋題跋》,竟提到王士禛字刻勒上石最有神韻。

這便難怪,刻銅墨盒上的44字,字字俊逸而不少古雅之氣,如同石刻,神采逼人。

無疑,銅墨盒是王士禛在常德爲新結識的朋友之父祝壽的禮物;從書和畫的構圖佈局上看,是特爲刻銅墨盒設計的畫稿。

而刻銅工藝似乎與晚清和民國期間銅墨盒的刻制工藝不同,藝人顯然使用了一種粉狀物,填充在刻痕之中,形成灰白色的與刻面齊平的線條,稀釋的“廁潔精”洗去部分漆黑墨鏽和污垢,刻痕之中的粉狀物卻幾乎絲毫未去。

這種工藝在張天元所見到的數百刻銅墨盒爲僅見。

盒底爲紫銅鑲接,墨鏽斑斑,熟舊的氧化包漿層溫潤渾厚。

盒內殘留有墨垢,堅固且泛藍光。

這些都表明,這方刻銅墨盒的年歲,應當是與王士禛生活的年代同步的。

巧遇王士禛刻銅墨盒,是張天元收藏生涯中的一件幸事。

沒想到今天,在這蠱真人租住的房子裡,居然又見到了同樣的東西。

而且做工之精妙,雕琢之精巧,一看便知道是宮廷之物。

雖然這銅墨盒只是普通古董,並非法器,但張天元卻非常喜歡,將其收了起來。

隨即,他又看向了第三樣東西。

這第三樣與其說是一樣,倒不如說是一套。

他也跟銅墨盒一樣,是文房之中的輔助用品,喚作筆擱。

作爲文房用品之一的筆擱,是文人墨客書寫作畫時的必備之物,不僅形制繁多,而且材質甚廣,特別是一些自然天成的筆擱,往往充滿着大自然饋贈給文人的情趣。

筆擱,又稱筆架,是繼文房四寶後又一文房用品。

據記載,筆擱歷史由來已久,不過,從宋代文人蘇易簡撰寫的《文房四譜》,到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羅列的文房用品種類,筆擱始終沒有名列其中。

但隨着歷史的演繹,歷代文人墨客出於書寫和作畫的需求,這纔出現了筆擱。

明代屠隆在《考槃餘事》一書中,收集了文房用具達45種之多,其中就有筆擱一詞。

但當時文人墨客所使用的筆擱較爲簡單,遠不及現代文人書齋所備筆擱那樣精緻和美觀。

綜觀明代以來的筆擱製作史,幾乎所有材質均可用來製作,如金銀銅鐵錫、竹木牙角石等。

其形狀也豐富多彩,但多以山形筆擱爲基本造型,或動物,或魚類,或龍蛇。

而一些天然自成的石質山形筆擱,則多取自天然石料,或磬石,或太湖石,因此最受文人的青睞。

這不僅僅因爲此種“山形筆擱“奇拙古樸,還因爲它融入了大自然的某種天然元素,置於文房書齋,如同移景換位,給人一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感覺,頗符合文人墨客的雅趣。

此外,山形筆擱還具有民間傳說中“鎮宅(石)之寶”的吉祥含義。

可惜此類純自然的“山形筆擱“極少。

高嶺土(瓷土)製作的筆擱,在歷代能工巧匠的手中,也能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用影青工藝製作的筆擱,用瓷雕工藝製作的仿石質筆擱等。

張天元曾見到一種瓷雕仿山形筆擱,外表呈灰白色,長度僅20釐米,在瓷工的精心雕琢下,猶如一件渾然天成、層巒疊嶂的羣峰,峰與峰之間的溝壑自然逼真。

有趣的是,峰巒上竟有酷似天然形成的溶洞,佈滿了整件筆擱,既形似又神似,極爲迎合文人墨客的雅趣。

而這蠱真人租住的房間裡,就有三款不同材質的筆擱,每一件都是那麼精妙絕倫。

第一件爲青瓷瓷雕魚形筆擱。

此筆擱包漿潤澤,長20釐米,高8.5釐米,呈扁圓狀,只是魚形略顯抽象,魚頭、魚眼、魚嘴和魚尾一應俱全,特別是魚的闊嘴張開,顯得相當鮮活靈動,惹人喜愛。

而魚背上七座高低不等的“峰“(俗稱“七指“筆擱),其實是藝匠巧用魚鰭所組成的,這充分顯示了製作者極爲巧妙的構圖才能。

在民俗文化中,魚暗喻“年年有餘“、“年富有餘“等吉祥語,因此將其置於文房書齋,正是文人墨客的情趣所在。

第二件爲銅鎏金龍形筆擱。

該筆擱爲明代遺存,雖有部分鎏金磨損,但器形完整,包漿厚潤。

筆擱長21.5釐米,高11釐米,由兩條幼龍和一老龍組成,中間的老龍顯然是長者,鬚髮飄逸,雙眼正視前方,而兩條幼龍均龍首向上,似在調皮地親吻老龍的臉頰,而老龍露出慈祥可親的模樣。

幼龍身體呈弓狀,自然形成高低不等的筆擱,龍爪和龍尾也呈彎曲狀,且點綴幾朵雲紋,整件筆擱蘊含“金龍騰天“之意,疑似皇室所用,彌足珍貴。

第三件爲小葉紫檀雕山形筆擱。

這個爲仿碧玉筆擱,呈長條狀,長12.5釐米,高5.8釐米。

由於藏者撫摸得當,且有了相當年份,筆擱已略顯舊氣,但極爲高雅。

此物俗稱“三指“筆擱,峰與峰之間的溝壑,無論是橫面還是豎面,抑或是斜切面,幾乎都呈直線狀,只有少許部分刻有弧形線條。

第五一零章 榮歸帝都第四一零三章 出牆的薔薇花第八十章 砸錢的遊戲第四二七三章 運氣來了,誰也擋不住第四一零四章 懺悔第一九一五章 三疊斬第七九五章 珍貴的禮物第四三八三章 索爾斯堵門第四八三章 趁火打劫啊第二零二七章 羣木拱衛,參天之景第二三五五章 人怕出名豬怕壯第三四八一章 搜盡奇峰圖第三一零七章 凌晨鬼市見聞(一)第四三七零章 珠光寶氣玉生輝第六八二章 威懾力太大第二四三四章 神醫的名著第二三四零章 美玉弄人心第二四七八章 絕世古琴第三八九五章 衝突第三二三章 聯手鑑寶第一九二九章 狗咬狗一嘴毛第一三一七章 帝都的大喜事兒第三五六七章 孤本第一零一章 石頭裡的寶貝第一四四七章 一曲忠誠的讚歌第二九零七章 青花梨壺第四一五八章 黑木一間之死第四四零九章 沒誠信的傢伙第三六四七章 帶着徒弟賣古董第七章 大書法家的墨寶第三一七三章 趁火打劫?第二八零章 有福同享第二三四九章 金翡翠和雞冠紅第三七九八章 寶葫蘆(二)第一八四零章 十三局第四四六一章 關門打虎,小心被吃(一)第四七五章 觸了逆鱗了第三八二零章 蟋蟀罐第三三四九章 德國客人第二六一三章 鄉村教師第二七三五章 三連奪寶第三六七零章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第二零八八章 山中木屋第一四八三章 忠誠之碑第四三三八章 羣嬰鬥草圖第六三八章 隱形敵人第三五二三章 一面牆的玉器第二八七零章 武館發泄第三九三五章 福禍難料第二五二二章 圈套第四六三七章 凶煞之陣第三四八零章 競爭者中東富婆第二五七三章 人才難求啊第四五六一章 陰險第三九七二章 通緝第七一一章 高難度戰慄第三零三二章 弊病第四八三八章 伊利斯教授和山普拉第二零零二章 江湖騙子?第三七五一章 符篆第三四六七章 天國寶石第一六四四章 傳古奇書第三二二四章 艱難的文物討回第三五零零章 紙若仙第四三八八章 安布羅修斯家族第一一九三章 銅柱縣的團伙第八十九章 明朱三松竹雕筆筒第三零七三章 天外礦石第一三四一章 趙神羅的金銀器第三六五九章 雙龍尊第五十五章 鬧鬼了?第三七一九章 御製火槍第三二九七章 梅子青釉筆洗第一二四二章 劉大嘴第四三一四章 紫金釉第二一零五章 陰陽龍捲第四三四八章 合作第三一六五章 大宮女第四七三五章 專家都對他畢恭畢敬!第一六二七章 他就是曹操第四八零一章 養兇之地第七八九章 紅顏上門第三一零七章 凌晨鬼市見聞(一)第一六零七章 古瓷的炒作第二九六三章 原來竟然真是法器第七二七章 孤注一擲第二三四章 做了一回英雄第二九四二章 四條古董街第八七零章 劉姥姥進大觀園第一六三八章 工程計劃全部開始第三七七三章 翡翠葫蘆第八八六章 唐寅、仇英第三四一八章 小人物馬傑克第八四一章 蓬蓽生輝第四一七零章 高古瓷第二六八三章 鄉間淘寶第三五五七章 朝元仙仗圖(一)第一九九三章 臥牛山第四十五章 田黃印章第四五一五章 冒險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