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閒來無事

淅淅瀝瀝……

三月三,作爲漢人比較重要的上巳節,正是季節晴朗的日子。

興許是覺得在府中操勞過度有些疲憊,朱由檢難得給自己放了一天假期,帶着齊王府的一家子人乘坐火車前往了燕山縣一帶踏青。

他沒有前往大定宮,而是就在燕山縣南部的山中納涼。

淅淅瀝瀝的小溪水聲悅耳,擼起褲腿,坐在小溪旁青石上的朱由檢帶着袁禧嬪將腿伸進了溪水之中。

溪水不高,約一尺有餘,水倒是蠻寬的,兩丈左右……

溪水水流慢慢,三歲的朱慈烺見溪水清涼,笨手笨腳的脫了衣服,光溜溜的跳進了溪水裡。

一入水、冰涼涼的山溪立馬讓朱慈烺哆哆嗦嗦叫了起來,周素潔連忙將她從水裡撈了起來,看的岸邊的朱由檢止不住的發笑:

“山溪冰冷,早與他說了,可他還是下去了,真是不挨凍不長記性……”

朱由檢一邊嘲笑自己的兒子,一邊眺望着遠方的青山綠水,旁邊的袁禧嬪聽到後,憋不住也笑了一下。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爲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

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

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

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爲,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這不、朱由檢他們在溪水裡玩耍的時候,一些隨行的女官也將一些摘到的蘭草丟進小溪之中,也算是沐浴過了……

似乎是適應了冰涼,朱慈烺又光着屁股下了水,在水裡游來游去。

在岸上的朱由檢感覺有些餓了過後,就對着水裡的朱慈烺招呼了起來:“天熱水冷,準備上岸,回城裡吃“桃花虞”了~”

“吃桃花虞咯~~~”

小孩子最爲貪玩,最爲貪吃,一聽說可以涼食“桃花虞”,朱慈烺立馬光着屁股上了岸。

周素潔和女官們見狀連忙爲他擦拭身子,以免着涼。

“啓程回燕山縣吧。”朱由檢起身在女官的侍奉下穿好鞋子後,便扶着袁禧嬪上岸,然後坐上了一輛較爲素樸的馬車。

他們這家子人今天就四個人出來,其它四名妃子不是在帶孩子,就是在坐月子,脫不開身。

雖說只有四個人,但護衛他們的還有百餘名錦衣衛緹騎,以及四十多個女官。

孩子鬧騰,朱由檢把朱慈烺和袁禧嬪、周素潔安排在了後面一輛車,至於他自己則是坐在了前面一輛。

今天爲了陪家人踏青,他可是連奏疏都沒有批閱。

這會兒趁着回城,剛好可以結餘些時間來批閱奏疏。

這不、四輪的馬車一平穩啓動,朱由檢就執着沾染朱墨的狼毫筆開始批閱起了奏疏。

第一份奏疏是南州衙門送上來的,主要是說移民的事情。

距離大明發現南州已經過去七年了,七年的時間,南州的人口和耕地、牧場也急劇上升。

天啓十一年的時候,朱由檢記得南州衙門只有三個縣,人口不過三十餘萬。

但是今日這份奏疏裡,南州的人口已經增加到了五十六萬,這次南州知州柳成嗣送上來的奏疏,便是請求開府設縣的。

現在南洋是一州三縣十二鎮六十村,人口上限差不多了,提升爲府也的確可以。

想着、朱由檢就給南洋批了回覆,大致同意同意南州三縣提升爲三府,並且將十二集鎮設縣,六十村設爲集鎮,而後再開三百鄉村聚集地。

這麼一來,看似將南州的行政班子增加了許多,有些擁擠,但實際上南州的縣鎮鄉村距離十分遙遠。

由於南州的地形很有特色,屬於東部亞熱帶山地,中部熱帶戈壁沙漠,南部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因此大明在南州的人口聚集情況實際上和後世的情況差不多,人口主要集中分佈在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以及西南地區。

五十幾萬人分部在幾千裡的海岸線上,每個村和村的路程更是以天來計算,想要前往集鎮都得坐好幾天船,人口十分稀疏。

以當地的情況來說,按照眼下大明的標準,老實開發是可以承載兩千萬以上人口的,但南州上的土人並不多,三府十二縣近二百萬人的規模足夠幫助大明控制當地,沒必要繼續深入。

真正需要大規模移民的,還是麓川、交趾和瀛洲。

尤其是瀛洲,其局勢複雜導致朱由檢至今不敢把楊文嶽調回京城。

瀛洲人下克上的本性刻在了骨子裡,偏偏當地的漢人經過幾年遷移也不過區區二百萬,佔據瀛洲總人口比例僅僅只有不到六分之一。

雖說朱由檢用印度廝當、南崑崙監察使司的耕地作爲誘餌吸引瀛洲人遷移,但幾年時間也就勉強把瀛洲人口控制在一千萬左右。

伴隨着楊文嶽在北州府(北海道)的開墾突破九百萬畝,瀛洲的耕地情況也順應突破了四千五百萬畝。

楊文嶽在北海道以南遷移田發完的情況下,果斷將北海道的耕地公開以一人發三畝的形式發給九州、四國、本島的瀛洲百姓。

對於人手只有一畝的瀛洲百姓來說,這樣誘惑無比動人,許多瀛洲百姓都將手裡的耕地退還給了官府,拖家帶口的北上前往北州府。

按照這樣一來,大概有三百萬人會交出耕地前往北州府,而他們交出的三百萬畝耕地則是會以一人二十畝的遷移條件來吸引十五萬漢人遷移。

雖然楊文嶽這麼做,但朱由檢清楚,這樣只是激化瀛洲的內部矛盾罷了。

當漢人和瀛洲人的貧富差距達到了一個閾值的時候,瀛洲人就會不安分的再起波瀾。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東軍都督府下了令旨,着孫應元再調五營兵馬前往瀛洲,讓瀛洲保持十二營兵馬來提防當地叛亂。

對楊文嶽,朱由檢也寫了一份回執,那就是瀛洲若有叛亂,鎮壓過後將主謀、次主謀盡數擊斃,從犯貶爲勞改工,發放的耕地收歸布政使司。

雖然朱由檢覺得他即便不這麼寫,楊文嶽也會這麼做,但爲了以防萬一,朱由檢還是寫了。

按照後世的情況來說,瀛洲的耕地最多能開發到九千六百萬畝,但那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即將結束才達到的情況。

以大明眼下還卡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期的情況來看,人力開發瀛洲會十分緩慢,如果不控制人口,瀛洲的耕地是跟不上人口增長的。

人口怎麼控制,相信朱由檢不說,楊文嶽也知道會怎麼做。

合上奏疏,繼續處理下一份,而這一份則是軍備院呈上來的,主要講解了現階段的科技完成度。

朱由檢本人比較在意的,實際上是民生上的科技研究,但軍備院除了王徵和宋應星以外,其它只擅長軍事上的研究,因此民生研究已經遲遲沒有動靜。

不出意外,這次科學院上奏的研究,主要還是後裝火炮和碰撞式炮彈的研究。

後裝火炮的研究難度並不大,大明的冶鐵技術已經達到可以生產後裝火炮的標準,保證密封性的楔式炮閂正在研究製作中,難度係數不大。

不過,相比火炮,炮彈的研究才令人頭疼。

歷史上的後膛炮和標準炮彈都是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左右發明應用的,但對比槍炮,大明在火藥上的研究進度比較緩慢,火藥強度不夠,想要炮彈爆炸就顯得有些虛幻。

軍備院對此也只能表示正在研究中,順帶想請問一下朱由檢的意見。

只是朱由檢或許在參觀軍事博物館時見過槍炮的模樣和結構,但對於火藥,他自己也是一頭霧水。

他只知道十九世紀末發明出了無煙火藥,但怎麼才能讓火藥無煙,這就是他的知識盲點了。

因此,對於軍備院的詢問,他也只能表示不知道。

“恨當年沒讀軍工啊……”

揉了揉眉心,朱由檢繼續看起了其它奏疏。

對於軍備院是否能解決火炮撞擊爆炸的研究,朱由檢持懷疑態度。

不過即便無法成功,那也不影響大明眼下的世界霸主地位。

ωωω●ⓣⓣⓚⓐⓝ●¢o

當然,如果能成功是最好的,畢竟有了後膛火炮的加持,大明就能在軍事裝備上保持領先位置。

之後再把後勤這塊的蒸汽火車給搞上去,不說稱霸世界沒問題,至少保持大明日不落帝國一百年領先地位是沒有問題的。

只是從眼下西方國家大肆學習明軍的戰術和火器來看,如果大明沒有一些緊迫感,那遲早還是要被西方給追上來的,夜郎自大可不是好事。

如果大明固步自封,反而讓西方人先一步研究出後膛炮和後膛槍,那局勢就不一樣了。

只要大明稍微一衰弱,這羣傢伙就會重演前世的那翻豺狼模樣。

寫作業難,但照抄作業卻很容易。

大明對軍備的思路在朱由檢的影響下是對的,可歐洲人在大明的影響下,思路也是對的。

兩者的科技比拼,到最後還是得靠數理化,而數理化是朱由檢的弱項,因此也是大明的弱項。

朱由檢瘋狂推廣官學,就是爲了從大明一億六千多萬人口中,找出一些具有奇思妙想的天才。

在思路對的情況下,東方人不比西方人差,至少朱由檢是這樣認爲的。

想到這裡,朱由檢看了看成德遞交的官學司奏疏看了看。

天啓十四年,大明已經開始對江西進行官學推廣教育,剩下的還有南直隸、浙江和瀛洲三省沒有推廣官學教育。

只要這兩省也推廣了官學教育,那大明就完成最基本的五年基礎教育了。

只是,目前官學的推廣雖然給大明帶來了一千四百多萬官學學子,但同時也給大明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截止天啓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官學司的官學教習已經達到了六十萬人,官學的基礎支出達到了二百八十萬兩,教習俸祿支出達到了七百四十幾萬兩,兩者合計約一千零三十多萬兩。

按照大明去年的情況,朝廷的財政收入只有八千四百萬兩來說,教育的支出,就佔據了財政支出的八分之一。

如果再算上一千六百萬兩的軍費支出,三千九百萬兩的行政支出,以及工部固定的兩千萬兩“以工代賑”支出,那眼下的大明已經在吃老本了。

每年近四百萬兩的赤字,只需要二十年時間,就能把朱由檢這些年從海外積攢的金銀給掏空。

雖說目前海外金銀也在不斷輸送,但一旦南直隸、浙江和瀛洲三省被納入官學體系,那恐怕學子的數量會驟然增加到兩千萬人,支出會瞬間增加五百萬兩。

五百萬兩加上四百萬兩,那就是九百萬兩的赤字,又是一個三餉。

“攤丁入畝……”

朱由檢揉捏着眉頭,目前就算是他,也暫時找不到能讓大明補足這九百萬兩赤字的辦法。

似乎唯一的辦法,就是維持着官學,等到各省官學的第一批學子,也是人數最多的一批學子畢業,那樣纔有可能讓教育成本降低。

不過即便降低,也不會降低太多,畢竟官學教習不可能裁撤。

即便學子會驟然畢業三分之一的人,但大明的人口還在不斷增長,與其裁減教習,不如維持教習規模來增加教育質量。

一個老師教三十個人和教二十個人是兩回事,教學質量變好也是一件好事,不好的事是大明能否負擔得起百萬教習的俸祿。

這個問題很難有答案,爲此,朱由檢也只能想着開闢新的財源,或者發行國債,然後讓時間來增長大明的財富。

大明的財富增長是一定的,之所以遭遇財政困境,是因爲大明還沒把大量的生地變現爲財政收入。

如果大明能在東北開發出六億畝耕地,中南半島、南州、舊港等地開發出四億畝耕地,那即便糧價賤至一文一斤,大明也能增收數千萬兩的賦稅。

不過,即便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也花了整整五十年的時間才能達到。

大明雖然比當時的美國提前二十年擁有了拖拉機技術,但想要達到這個成就,也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

朱由檢可沒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消耗在這裡,大明的金銀庫只夠保持十五年的九百萬兩赤字。

想到這裡,朱由檢擡頭對正在車上一同處理公務的王承恩詢問:“工業區的產量如何了?”

“拖拉機年產已經達到了一萬二千臺,預計年底能達到一萬八千臺,明年年底達到兩萬四千臺,第二批工業區全部投產,第三批工業區開始建設。”

王承恩不用想就彙報出了情況,並且似乎知道朱由檢下一句要詢問什麼,他直接彙報道:

“眼下北山省前後一共發放九千臺拖拉機,舊港發放九千臺,齊國發放一萬兩千臺。”

“國朝內部的工業機械數量達到一萬四千餘臺,火車車頭一千二百,正在建造的蒸汽輪船二百三十艘,預計在天啓十五年到天啓十八年之間完工。”

“嗯……”聽着不斷增長的工業比例,朱由檢很是欣慰,但欣慰的同時,他也關注起了齊國的情況。

他翻找出了由瀛洲布政使司代呈的齊國國書,金鉉在上面記錄了情況的各項情況,其中以耕地情況發展的最爲迅猛。

國書是金鉉在天啓十三年臘月三十日書寫的,送達齊王府也是昨天的事情。

總體來說,齊國曆經兩年多的發展,眼下軍、民、勞工的數量達到了十二萬六千餘人,耕地的數量則是達到了十七萬畝。

不過,金鉉書寫這奏疏的時候,最新送達的四千臺拖拉機還沒有應用上,所以算算時間,恐怕如今的齊國耕地數量應該已經突破二十萬畝了。

朱由檢上了上心,繼續看起了國書上的其它情況,這其中又以糧食畝產最爲朱由檢關注。

歷經兩年多的時間,齊國開墾的第一批耕地在去年的收穫中,達到了畝產七斗的好情況,金鉉對這一部分寫的很細緻,並認爲齊國的糧食畝產在天啓十三年能達到一石,明年能達到一石七八斗的程度。

也就是說,西海岸的耕地質量,實際上和大明的差不多,甚至比部分地區還要優渥。

如果小冰河低溫期在九十年後過去,那齊國的耕地畝產應該能達到兩石的程度。

不管怎麼說,按照這樣的情況,齊國在保證柴米油鹽醬醋茶喝肉食的局面下,只需要三畝地就能養活一個百姓。

朱由檢想遷移二百萬人前往齊國的想法,大致在未來十年內就能隨着拖拉機的不斷輸入而達成。

“總算有了一些好消息。”

望着奏疏上金鉉字裡行間透露的高興,朱由檢慶幸自己選了金鉉前往齊國,若是選了幾個野心大的,恐怕會在之後試圖割據。

“對了,黃龍近來有沒有前往齊國的動向?”

朱由檢合上了齊國的國書,詢問起了黃龍的近況,不過對此,王承恩卻搖頭道:

“黃都督每年都能看到齊國的國書,不過他似乎沒有想要前往的心思,估計是覺得眼下的齊國小國寡民,不如留在大明有意思。”

“那倒也是……呵呵……”朱由檢笑了笑,並沒有覺得黃龍這麼做有錯。

正如後世人都說邊疆重要,但如果真的要他們從富裕之地搬往邊疆,並且財富不會增長,那他們又有多少人願意前往?

黃龍不想走是理所應當的,他手中還有幾百萬兩銀子,相比剛起步的齊國,大明纔是他的理想邦。

以他的脾氣和實力,能老老實實不鬧事,朱由檢已經很滿意了,不可能要求他必須前往齊國。

還是那句話,想要諸將心甘情願的前往齊國,那除非朱由檢把齊國發展到和江南一個水平。

如果真的能做到,那不用他開口,將領們也會蜂擁而至。

現在的問題是,將領們都在苦寒之地,好日子沒享受過幾天。

好不容易可以享受,朱由檢就想讓他們去比大明邊疆更爲苦寒的齊國,多少有些不盡人意了。

要是讓他們去齊國享受,他們肯定會去,但現在去齊國就是當苦力,比在大明還苦的苦力。

這種苦差事,也就只有金鉉這種硬骨頭能做了。

好在他做的不錯,讓朱由檢少操了很多心。

“燃兒、焴兒、炅兒三人近來在做些什麼?”

朱由檢繼續處理起了奏疏,但也關心起了自己三個侄子的近況。

對此,王承恩想了想後才說道:“太子殿下近來一直在都察院旁觀學習,至於懷王和永王兩位殿下則是在內城明時坊的官學就讀,還有兩年就要畢業了。”

時間進入天啓十四年後,朱由檢的哥哥朱由校以皇帝身份,冊封朱慈焴爲懷王,朱慈炅爲永王,朱慈煒爲定王。

雖說朱由校已經成婚十四年,但他的子嗣依舊只有八個,四男四女。

倒是朱由檢雖然成婚時間不足四年,子嗣卻已經有六個,四男兩女的同時,近來周素潔又懷上了身孕,估計九月就要臨盆,屆時他便有七個子嗣了。

“烺哥兒和煊哥兒、炯哥兒、燦哥兒四人,等年紀到了七歲,也在大明就讀官學比較好。”

聽到朱由校讓朱慈焴和朱慈炅就讀官學,朱由檢有些欣慰,同時也對王承恩交代着。

王承恩聽後微微頜首,但又詢問道:“是就讀初學,還是初學與中學一同就讀?”

“……”王承恩的話讓朱由檢皺眉,這也讓王承恩發覺自己說錯了話,連忙解釋道:“奴婢只是想早做安排。”

“嗯……”朱由檢心裡有些不舒服,但還是迴應道:“先讀完初學再說吧,至於中學,齊國也會有的。”

他的話基本上是說出了他離開大明的時間,眼下的朱慈烺三歲,而就讀官學的最低標準是七歲。

初學五年,因此前後相加便是九年。

如此一說,朱由檢是準備在天啓二十三年或者天啓二十四年左右離開大明,就藩齊國。

理解到這層意思,王承恩拱手作揖,表示應下,隨後低頭處理起了奏疏。

至於朱由檢,他則是在低頭的同時說道:“想告訴別人就告訴吧,也算安安他們的心……”

“……”王承恩筆頭一頓,回過神來後只能低聲應了一聲“是”,緊接着不再言語。

之後,馬車內除了馬車車輪壓過縣道的聲音,便只剩下了山間的鳥鳴溪流聲。

第115章 攤牌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136章 出塞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10章 局勢艱難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150章 大小曹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64章 事畢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30章 兄弟和睦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96章 扶弟魔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136章 出塞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435章 齊王冠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