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

完本感言

結束了,三百九十八萬字,三百八十三天,人生第一本長篇。

因爲是第一次寫長篇,所以很多寫法比較稚嫩,也因此踩了不少坑。

當然,其中最值得詬病的還是評論區一直在說的“水數據”。

不能說數據不好,只是我寫的數據確實有點太多,不知不覺就寫了那麼多,雖然沒有部分人說的“五分之一”那麼誇張,但也足以可見觀感如何。

吸取教訓吧,如果有下一本的話,我會改一改數據的出現頻率。

——————

其次的話,主要還是劇情把控這塊。

目前被罵的最慘的應該就是“復遼之役”、“滅金”以及後記十八和十九了。

復遼之役寫的確實有些虎頭蛇尾的,原因主要是我個人當時比較在意評論區的說法,把原定的劇情更改了。

原本的劇情應該是全明星陣容和努爾哈赤在遼瀋一地爆發決戰,然後努爾哈赤繼續向歷史上一樣發揮後金的高機動,明軍則是扎硬寨打死仗,最後努爾哈赤死,黃臺吉和莽古爾泰、代善分裂。

可惜最後沒堅定,導致劇情更改了。

至於滅金一戰,有說給後金開掛的,有的說削弱明軍的,總之衆說紛紜吧,我也沒什麼能解釋的。

最後的後記十八和十九,其實決定要寫番外和後記的時候,我就知道會被罵。

因爲這一段劇情被濃縮了,所以導致很多讀者都覺得朱簡煥這樣的人不可能有那麼多人支持。

後記十八和十九的歷史原型是一場政治事件,不過被我改成政治引發的軍事衝突。

朱簡煥、張炳忠、李黃來、駱常宮各自都有原型,但原型的勢力是誰就不能說了。

因爲這一章是完本感言的免費章節,所以簡單梳理一下,算是給觀感不好的讀者一個交代了。

——————

朱簡煥出生鹹嘉三年(1717),紹慶元年(1725)被冊封太孫,紹慶二十七年(1752)被冊封皇太子,同年三十五歲。

在朱由檢和朱由校定下的制度裡,太子監國是常態,朱簡煥第一次監國是武狩六年,這一年朱簡煥四十一歲。

朱簡煥引起的武狩之變,算是朱由檢和朱由校定下太子監國制度的崩潰,也是封建王朝立太子的弊端。

太子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它代表的是皇帝的繼承人,下一任皇帝,所以歷代皇帝只要立太子,大部分大臣就會開始倒向太子,未來的皇帝。

這也是封建制度下的一個問題,而大明的太子監國制度則是給了太子極大的一個權力。

太子監國之後可以提拔官員、武將,致使文臣武將倒向自己。

這就是朱簡煥爲什麼會得到張炳忠、羅輔和李黃來、駱常宮這四個人和一部分中層官員投靠的原因,他們大部分是被朱簡煥提拔上來的。

朱簡煥對百姓的殘暴的行爲,對於張炳忠他們所處的階級來說並不算什麼。

至於普通士兵參與內戰這一事情,也符合了歷史原型裡面大部分人被口號洗腦裹挾去對抗“好”的一方。

朱簡煥造反的成功在於上層人的投靠,以及上層和中層對基層的洗腦。

在基層只能從國家獲得外來消息的時候,朱簡煥以監國、太子身份和大量官僚階級所喊出的“吳王挾持武狩帝,各地兵馬勤王,撥亂反正”的消息就是基層士兵能獲得的唯一消息。

基層士兵有的不相信朱簡煥,投降了,書裡有寫。

但更多基層士兵的選擇相信他的言論,相信了自己的守備、參將和總兵,因此堅持着自己認爲的“撥亂反正”。

就像後記十九的第一段一樣,兩方都覺得自己在“平叛”,誰都覺得自己沒錯。

我們知道朱簡煥是叛軍,是因爲我們是看書的人,而且書裡寫明瞭誰是叛軍。

但是在書裡的世界,普通士兵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選擇信任自己看到的。

當上官說“武狩帝被挾持”的時候,大部分人就已經信任了自己的上官,他們認爲自己是正義的,除非有人戳破上官的謊言。

這也是爲什麼齊國下場空投宣傳單後,叛軍會直接土崩瓦解的原因。

至於武狩帝不信任齊國這件事,根源在於紹慶帝朱伯海。

紹慶元年至八年的紹慶新政牽扯了朱伯海大量的心力,讓他沒有派武狩帝和朱簡煥去齊國留學。

後記裡面,對於前幾任太子、太孫去齊國都有記載,不是留學就是出使巡查齊國幾個月、半年,而武狩帝只去了一個月就爆發了“南海號事件”,至於朱簡煥則是去齊國宣讀了一下聖旨。

這個細節有的人發現,有的人略過,但它是武狩帝和朱簡煥與齊國關係一般的原因之一。

這兩章如果要放大來寫,估計能寫一本新書,因爲歷史原型的資料就有幾十萬字。

新式教育的士兵被愚弄,學校裡面的學生也被愚弄,不約而同的都把刀揮向了他們認爲“錯誤”的一方。

歷史告訴了我們,人並不會因爲受到了教育而變得明辨是非,而是隻覺得自己受到了教育,因此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就一定是正確的。

不管是“武狩之變”還是歷史原型,都是圍繞這個來發生的,羣衆始終是容易受到外界消息干擾而被有心人挑撥、愚弄。

———————

幾個主要槽點都在這裡,終其原因吧,還是個人寫法和筆力不足以支撐龐大的改革世界觀,其它還有一些關於工業上的小槽點,我也就不說了。

接下來說說一些讀者想看的齊國,而我爲什麼沒着重寫的原因。

齊國要怎麼寫,其實寫到後面我自己也不知道了,齊國會有自己的問題,但新制度下的新問題是什麼,我自己是很難自圓其說的。

就像朱觀樓說的一樣“齊國有齊國的問題,大明有大明的問題”。

——————

最後,這一本書是寫給自己和想看這題材的讀者看的,寫到結束,除了一些中途踩到的坑是遺憾外,更多的遺憾是沒能更爲細緻的描寫民生。

晚明的民生到底是怎麼樣,我心裡清楚。

只是晚明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需要解決,加上朱由檢親王的階級身份,想要帶着大家瞭解民生是很困難的,所以纔有了小黑胖子朱慈燃這個角色。

只是知道是一回事,寫出來又是一回事,我始終感覺朱慈燃沒有真正的帶着大家走進晚明的民間生活,因爲寫出來的太單調,太沉重。

沉重,這本書給我和大部分讀者的感受應該就是這兩個字。

因爲太沉重,所以即便再怎麼幫助大明走上工業化,那一抹灰色還是壓在心頭。

寫歷史或許需要沉重,但過分的沉重就會讓人看着很累。

由於工作問題,我自己不確定什麼時候能有下一本書。

如果還有下一本書的話,我希望能平衡沉重和詼諧,同時把這本沒有寫進去的古代底層生活給寫進去吧。

最後還是借用書中人物的那句話來宣告這本書的完結。

“反正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祝大家能在這本書結束後,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新書,以此在繁忙的日子裡,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好……”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53章 領兵要點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163章 齊王黨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見不合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56章 盡是空餉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106章 愚民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87章 一團亂局第143章 大反攻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68章 海納百川第10章 局勢艱難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523章 荊棘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