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最終決戰國策(下)

東條英機深深的吸了口氣,戰備課的這份報告給陸軍內部帶來極大的震撼,參謀本部第二十班也就是戰爭指導班在其正式的官方備註中寫明,對南方行使武力的構想,可以說簡直是忘乎所以的瘋狂,會導致帝國整個戰局的崩潰,然而,當日本進駐法屬印度□□南部,美國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將要對日本採取石油禁運的對抗措施後,避免戰爭論者的依據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

東條英機看來陸軍方面的巖畔豪雄大佐根據一份關於日美國力差距的報告到處宣傳應該避免戰爭,此報告是由從事對美諜報活動的陸軍主計大佐新莊健吉撰寫的。其中分析說,要想經常維持日美之間的工業能力比例,在整個戰爭期間,必須使美國的損害達到百分之百,而日本方面的損害則始終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東條英機不是傻子,戰爭中充滿了太多不確定的因素,自己作爲陸相如何去掌握一個國家軍隊的最終命運?

東條英機擔心的還是自己所爲的權利,幾乎窮盡一生之力才爬到今天的位子,他實在捨不得放棄手中的這份權利,參謀本部往年都是在年底才進行實行人事變動,但是今年就連續進行了二次調整,開戰派與主和派在激烈的交鋒,服部卓四郎就任作戰課課長,辻政信就任兵站班班長,任關東軍參謀時期,服部和辻政信不顧陸軍軍部中樞的反對發動了諾門坎事件,現在這一對搭檔又復出了,而且作爲擴大派的田中新一就任作戰部部長,這三個強硬派人物獨佔了作戰決策領域,他們都是提倡對美開戰的□□人物。

但是,參謀本部終歸是參謀本部,而最終國策的制定必須要通過內閣、軍部、參謀本部三方的較力,自己站在內閣與參謀本部之間似乎握着最大的籌碼,如果利用好手中的籌碼對於東條英機來說十分重要,最爲主要的是不能失去手中的權利,至於什麼效忠天皇和帝國,那不過是騙騙愚民傻子的口號而已,等人的地位到達一定高度之後,眼界自然就開闊了許多。

東條英機知道南進主要是海軍方面在做所謂的努力,通過在國力生量的判斷上,竟然能預測到開戰之後運輸與作戰船舶的損耗量?這是讓東條英機感到有些難以理解的,或許是他太笨,又或許是海軍根本不想讓他明白資料的真實價值?

爲了從東南亞獲取石油等物資的運輸和確保航路都需要艦船,而美國方面當然也會對艦船進行攻擊,所以如果艦船損失超過了造船能力,戰爭則將難以爲繼,這是基本的常識,似乎初期的過度自信和無計劃,以及行政的拙劣和內部的利害對立,所以缺乏遠見到了離奇的地步?

更讓東條英機震驚的是日本外相松岡洋佑發表的“皇道外交宣言”,其中稱要根據我們皇道之偉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滿、華三國爲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這是日本政府方面第一次正式使用“大東亞共榮圈”一詞。

日本政府的“大東亞共榮圈”由“東亞共榮圈”和“南方共榮圈”兩個部分構成,東亞共榮圈主要由“日、滿、華”組成,“南方共榮圈”主要是指原來屬於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

“南方共榮圈”在大東亞共榮圈中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在安全上起保衛□□圈的作用,二是爲了取代歐美列強的宗主國地位,形成一“南方經濟圈”,以滿足戰爭經濟自給自足的需求。

日本政府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國利益,引起美國的強烈反應,於是日美之間的矛盾頓時尖銳起來,東條英機知道這是近衛文麿內閣在做最後的努力,中國戰場的連連失利讓整個帝國的未來國策的制定發生了動搖,到底是北進還是南進,帝國方面更多的氣氛轉向了觀望,而近衛文麿內閣爲了不倒臺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的,所以他們提及的大東亞共榮圈也未必就是其的真正意圖。

在此之前面對日本在亞洲的崛起與擴張,美國政府對日本一直推行遠東的慕尼黑政策,即企圖犧牲他國利益,縱容日本擴張,而維護美國在亞太的根本權益,美國人的長遠政策就是扶植日本挑戰英法的東方與東南亞秩序從中獲利,但是美國政府也是有一個最爲基本的底線,日軍的崛起必須使單方面的,不能破壞世界整體戰略平衡的格局,德日意三國的軸心國協定的簽署以及德軍在歐洲橫掃一切的軍事威脅讓美國人感到戰慄和不安,有戰略眼光的美國人都意識到了,孤獨主義已經是卡在美國人脖子上的一把枷鎖,所以美國政府方面通過了對英國、中國的租借法案的提議。

這對於日本來說是不小的打擊,因爲美國這部戰爭機器一旦全力開動,他所能夠提供的武器物資如果源源不斷的通過印度、緬甸抵達中國的話,那麼被武裝起來的中國軍隊將會在整條戰線上進行規模龐大的反擊,中國軍隊不缺乏優秀的軍人,郝夢齡、張自忠等一批高級將領的犧牲似乎讓中國軍隊更加堅強,中國軍人完全擁有與日本軍人一樣的堅韌性,甚至更強,這是東條英機絕對不願意承認的事實。

如果,給予中國軍隊與日本帝國陸軍同樣的武器的話,那麼此刻應該防禦的就是大日本帝國陸軍了。

高呼向英美開戰的狂徒靠不住,那是一夥瘋子,不但萬不得已的時候自己不能去選擇他們,近衛文麿似乎也同樣靠不住,於是東條英機決定把握時機,帝國的最終戰國策不應該是儘早制定出來的,而是應該隨着國際形勢和總體戰局的發展變化而進一步變化的,如果德國對蘇進行作戰,百萬之衆的關東軍也絲毫不會比蘇聯紅軍差,西伯利亞有豐富的石油,波羅的海有天然良港,海陸並進遠東無疑要比攝取東南亞的風險低得多。

第162節 第六十九章 最後的炮聲(下)第376節 第一百六十九章 生死十二小時(十二)第662節 第三百六十一章 銅牆鐵壁(2)第984章 東京大屠殺第667章 大對決(八)第662節 第三百六十一章 銅牆鐵壁(2)第424節 第二百章 兩難之間(2)第592節 第三百一十四章 最怕豬一樣的隊友(上)第372節 第一百六十六章 生死十二小時(九)第965章 風捲 殘雲(十六)第206節 第八十七章 參加自己的葬禮(2)第859章 鼴鼠突擊(上)第747章 第四百二十三章 與城共生死(二)第906章 血染的旗幟(一)第351節 第一百五十四章 歷史驚變(五)第788章 第四百五十三章 縣城風波(1)第601節 第三百二十一章 上海大追殺(中)第446節 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的逆襲(1)第408節 第一百八十九章 懲惡首選(1)第278節 第一百二十章 吃不上飯的皇軍(1)第572章 桂南大捷第113節 第四十九章 八八炮逞威(2)第379節 第一百七十章 當我倒下,旗幟仍在飄揚(2)第612章 緬甸風雲起(六)第240節 第一百零一章 亂世飄零(2)第84節 第三十六章 兵臨城下(1)第706章 英國式不要臉(上)第757章 第四百三十章 裕仁天皇的震怒(2)第553章 授人以漁第893章 轟炸東京(下)第644節 第三百五十章 戡亂南昌(1)第804章 第四百六十二章 穩如泰山(2)第895章 裕仁的憤怒(下)第829章 戰略大轉折(三)第947章 鋒芒所向(二十八)第824章 第四百七十七八章 聽天由命(1)第492節 第二百四十二章 戴笠的心思(2)第118節 第五十一章 血戰燕子磯(2)第756章 軍威震天(下)第153節 第六十六章 英烈千秋(1)第353節 第一百五十五章 歷史驚變(六)第824章 迎頭痛擊(上)第885章 突擊炮臺第493章 後勤保障(上)第173節 第七十四章 最後的抵抗(下)第809章 血染戰旗(五)第509章 栽贓嫁禍(下)第753章 整編東北軍第757章 中國人的節日(一)第32節 第十四章 長官垂詢(2)第632節 第三百四十二章 勾心鬥角(1)第716章 中國駐印軍第468節 第二百二十六章 衷腸與熱血(2)第28節 第十二章 死地求生(2)第348節 第一百五十二章 歷史驚變(三)第25節 第十一章 雨農的心思(1)第304節 第一百三十二章 戴笠求援(1)第703章 激戰英帕爾(中)第388節 第一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名單(中)第763章 第四百三十五章 日軍最後總攻擊(1)第623章 同古保衛戰(五)第574章 翻手雷霆第277節 第一百一十八章 腹黑之爭(下)第792章 復土故都(九)第341節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天翻地覆(1)第677章 決戰緬甸之雷達效用(八)第847章 日軍的奇葩第517節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決戰武漢之營地遇襲(下)第714章 第四百零二章 打到了要害(1)第534節 第二百七十五章 武漢會戰之千里制敵(2)第684節 第三百七十七章 國際風向(1)第896章 本土決戰計劃(上)第589節 第三百一十二章 疾風驟雨(下)第505章 叢林襲擊者第493節 第二百四十三章 蘭封危局(1)第550節 第二百八十六章 武漢會戰之碧血長空(1)第75節 第三十三章 成軍典禮(上)第376節 第一百六十九章 生死十二小時(十二)第277節 第一百一十八章 腹黑之爭(下)第93節 第四十章 宋希濂的權衡(2)第788章 復土故都(五)第801章 烽火連天(六)第460節 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是誰非(1)第687節 第三百七十九章 第一次總攻擊(1)第256節 第一百零九章 徐州遇故(1)第662章 大對決(三)第771章 第四百四十二章 中國軍人(1)第721章 海軍計劃(中)第794章 復土故都(十一)第629章 同古保衛戰(十一)第634節 第三百四十四章 榮譽袖標(1)第515節 第二百六十章 決戰武漢之以德(2)第899章 特供風波(下)第617節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上海脫險(2)第807章 第四百六十四章 連環計中計(2)第389節 第一百七十七章 最後的名單(下)第66節 第二十九章 戰術訓練(2)第54節 第二十五章 點兵準備(1)第349節 第一百五十三章 歷史驚變(四)第477節 第二百三十二章 煮酒論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