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高歌猛進

“雷兄,曹操遣人至此,約我等共擊劉備,雷兄以爲如何?”

“昔日我等隨紀將軍出戰徐州,彼時我軍強,而劉備弱,尚且戰他不過,而今劉備兩分天下,部下何止百萬。若我等往擊,豈不作法自斃。”

“我又何嘗不知。”陳蘭說道,“劉備治下但有賊寇,其軍必往擊滅。方今天下劉備居強,若此戰亦勝,漢室復興矣。我等先從僞帝袁術,有聚山中劫掠四方。況袁術部將多降劉備,若劉備取天下,我等無活路也。”

“言之有理。”雷薄點頭,又遲疑道,“只是劉備之軍悍勇,如之奈何?”

“曹使言,我等不必力戰,只需劫其糧道。便令將士仔細探查,得其糧道後,擊之。”

“善!”

夏丘縣附近

臧霸問道:“曹軍可曾追來?”

“小弟親往探得,彼軍離我中軍三十餘里。”孫觀把玩着望遠鏡,說道,“全仗此寶,方得看清敵全貌。”

“令預備役與屯田兵居中,本部將士居外掩護,但有不對,即刻令其撤離。”

“大哥放心,早已安排妥當。”

吳敦說道:“大哥,江東管氏兄弟依令往攻荊州,然合肥曹軍之兵可擊其後。莫如我等過九江而不入,直襲合肥,即可誘敵,又可使海軍無後顧之憂,事半功倍,豈不美哉。”

“此計甚妙!”臧霸嘆道,“只是此間非戰之兵,該當如何?”

“可令其往歸堂邑(屬廣陵郡),使曹軍以爲其乃往守糧道,曹將必不疑。”吳敦說道,“尚可令參謀推演一二。”

臧霸將計謀說給參謀團聽,參謀團認爲這個舉動會讓曹將察覺徐州出兵的不對,有可能猜到徐盛的動向。不過徐州軍團本身的戰略任務就是吸引注意力,讓曹軍以爲中計比攻城略地更有用。

參謀團的推演沒有問題,臧霸立刻下令加快行軍,後方尾隨的鮑信、張遼很快發現了徐州軍團的不對。

張遼說道:“鮑將軍,劉軍急行,似有不妥。”

“必是探得我軍動向,文遠可領前鋒先行,不可使劉軍遠離。”

“是!”

臧霸加速,鮑信第一個念頭便是臧霸想要擺脫他們的糾纏,伺機攻城略地。

兩天後,張遼回到軍中,說道:“鮑將軍,劉軍已全數南渡淮水。可需先鋒渡河尾隨?”

“不必。”鮑信說道,“依前計,在淮水北岸駐營即可。”

之後一連數天,鮑信就一直在淮水北岸傻等,可就是等不到臧霸的軍情。爲以防萬一,鮑信又派人到陳蘭那裡,結果陳蘭也不知道臧霸軍動向,只知道確實從往南去了。

這時候無人區的惡果就顯現了,連個詢問情報的百姓都沒有。一直到十天後,合肥的滿寵(李典到兗州,滿寵從荊州調來合肥)給鮑信送來了情報,劉備軍已經佔領了合肥北面的東成縣,而且劉備軍繼續南下,有進攻合肥的意圖。

“不好!”

張遼問道:“可是要南下支援合肥?”

“非也。”鮑信說道,“文遠,速與我回援豫州,此爲臧霸聲東擊西之計。”

鮑信果然想到了,如果徐州軍團第一目標是合肥,根本不用從小沛千里迢迢南下,廣陵縣離合肥近不走,非要走遠路,除非臧霸傻。臧霸絕對不傻,那就一定是計。

更何況徐州軍團大軍雲集彭城,如果是誘敵之計,那應該出兵沛國,將鮑信他們牽制在沛國,而不是現在這樣,安全尾隨臧霸。

“我道緣何臧霸不回身一戰,定是彼軍少,故而不敢戰。”

張遼說道:“哨探多有探得,其軍卻有十萬之衆。”

“劉軍鎧甲甚衆,必是用百姓假扮軍士。”

“報將軍,劉備大將徐盛引十萬之衆圍相縣,曹(休)將軍令我喚將軍速援相縣。”

“果然如此!”

張遼大驚:“相城存我軍糧草,若相城有失,我軍不戰自潰也。”

“文遠先行,臨敵不必死拼,只需令劉軍不得全力攻城即可。”

“是!”

鮑信和張遼部下都是騎兵,之所以不一起急行回軍,便是讓部下保存實力,全軍飛速趕回,都已成強弩之末了,不要說阻止劉備軍攻城,說不定自身都被劉備軍解決了。

張申說道:“將軍,器械已過汳水,三日內便可運達。”

“善!”

相縣作爲徐州臨敵最前線,在張遼的監督下,城牆已經擴建了一圈,各種守城工具也全部完善。徐盛本想突襲相縣,但城中曹休警覺非常,徐盛所率的徐州軍還沒到相縣城下,曹休便已經知道了。

面對如此堅城,徐盛不敢強攻,所幸徐盛出征前已經讓後軍向前線運送攻城器械了。

魏延來到中軍帳外,說道:“將軍,我有一計可得全勝!”

“文長有何妙計?”

“將軍,豫州一馬平川,曹軍皆在此地,我願遣一軍長驅直襲許昌。許昌既下,曹操庶幾可破。”

“此計不妥,參謀早有推演,許昌居中原腹地,若長驅直入,糧草必不濟。且途中多有城池,偷襲必爲曹軍察覺,但有差錯,一軍將士不存也,亦會挫動我軍銳氣。”

魏延又說道:“我軍將士皆騎士,往來如風,但有不對便可撤軍回返。小將昔隨曹操至小沛,知曹軍糧道。將軍可遣一人爲偏將佯攻其糧道,如此曹軍必不以我爲念。

我可令將士多帶口糧,馬背草料,着曹軍軍服,輕兵倍道兼進,許昌可破矣。”

爲了保證出徵士兵的安全,參謀團將魏延所說的一軍士兵改爲了兩千人。而且這一次進兵要一人五馬,所以只能找老兵。魏延手底下的一軍都是新軍,顯然不合適。

在一番自願申請後,魏延帶着新組建的半軍開始互相熟悉。

第四百三十五章 身毒內亂第四百三十三章 堅實後盾第二百三十章 江東決戰起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七十章 昌豨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二百四十三章 夏侯惇兵敗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四百零七章 零傷亡震世第一百七十章 叛亂第一百零六章 死守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四百三十一章 抵達東洲第二百九十六章 夏侯淵又劫糧第一百零一章 重騎之鋒第四百四十八章 劉永戰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張繡終降第三十九章 袁紹得冀州第四十一章 趙雲第三百六十一章 陰平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烏丸平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三百零六章 王圖兵敗第六章 黃巾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備之謀第五十八章 公孫瓚奪幽州第七十七章 瘟疫第六十六章 陳宮叛曹第二百二十七章 戰機至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葛謀劃第四百零六章 波調之死第六十八章 劉備留軍回青第一百七十四章 冀州歸屬第一百三十五章 劫糧第三百零三章 援軍兵敗第二百零三章 周瑜戰敗第三百七十章 江夏之戰第四百二十九章 真理機第三百三十二章 長安之戰第二百九十章 陳、雷之死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一百四十九章 北方勝負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備之謀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四百二十四章 酸柑酸橘第二百八十二章 劉璋投降第八章 求援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八十八章 江東之戰第二百四十六章 鮮卑聯兵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呂東向第二百二十章 詐降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三百一十七章 分兵劫糧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一百四十八章 袁紹兵敗第四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計第二百零八章 英靈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攻張繡第五章 練兵與開荒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蝦港第三百六十六章 萬民之怒第二百二十一章 巴蜀戰端開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境戰端起第七十三章 濮陽之戰第三十一章 北海求援第三百一十五章 利益交換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二百一十五章 華歆至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遜之謀第三百一十一章 伏兵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黃祖死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二百二十九章 魏延第六章 黃巾第四百零六章 波調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田稅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陵之變第一百五十八章 襄陽城破第二百三十六章 破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二百零一章 南郡之戰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九十一章 麴義北上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三百一十七章 分兵劫糧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四百零三章 身管自緊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二十六章 撤軍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第二百七十章 收縮戰線第四十九章 界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