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水路攔截

當然這幾天的時間,尚善也沒有Lang廢,他在徐州城以及周邊地區,徵集到了大小車輛二千五百餘輛,各種牲口七百餘頭,另然還有三百多條各種船隻.

其實單純是運送徐州城裡的軍用物資,到是綽綽有餘,但勒克徳渾和尚善在徐州駐守,也快有兩年了,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清兵往往都是走到那裡就吃到那裡,因此大部份的士兵都會積攢一定的個人財物,既然是從徐州撤退,自然也都要帶走。因此至少有一半的車輛,都是裝載的士兵的私人財物。

而且在這方面,主將尚善就身體力行,他自己的財物就裝了二十車,另外雖然勒克徳渾人不在徐州,但他在徐州也有一份不小的產業,尚善當然不會忘了,勒克德渾的財產也裝了十二車,主將是如此,下面的兵將自然也就不會客氣了。這時徐州城裡的軍隊人數大約爲四萬二千餘人,因此士兵的私人財物,當然不會少。另外還有少部份士受、將領在徐州有家屬,這自然也要皺着一起撤離了。

於是就在八月十一日夜晚,尚善下令,所有人馬開拔,分水旱兩路,從徐州撤離。對於這次撤退,尚善也做了精心的安排,除了北邊是黃河之外,在其餘三面,都派遣了重兵防禦,由從宿州退回來的泰什哈領三千人馬爲前部,都爾德領一萬人馬斷後。孫思克、士朝璘兩人各領五千人馬,保護大隊的側翼,並且在中途還設下了兩個接應點。而各路人馬將在碭山一帶聚集匯合。因爲勒克徳渾答應過尚善,將會在碭山縣派駐兵力,接應尚善。因此只要過了碭山縣,這次撤離也就算基本完成了。

雖然是連夜撤離,但幾萬人馬,幾千輛車的動靜當然不會小,因此清軍一動,差不多也把整個徐州城都給驚動了。但等淸軍出了徐州城之後才發現,在官道上己經有不少行人,推車挑擔,沿着官道向前走着。

儘管尚善一直盡力封鎖從徐州撤離的消息,但在徐州城裡徵集牲畜車輛船隻,裝車上船這些事情的動靜太大,跟本就無法掩蓋得住,因此一些頭腦靈活的人也能夠猜得出來,清軍這是準備撤離徐州了,還有少部份消息靈通的人更是早就知道了這個信息。

清廷佔領徐州,己有五年多的時間,也培養出了一批依附於清廷的商人、鄉紳、地方豪強勢力,儘管商毅公佈了投降反正的條件,但清廷對這些消息封鎖得比較嚴密,在民間所知的並不算太多,而且就是知道,這些人也未必敢相信。另外爲了不讓百姓倒向中華軍的一方,清廷也同樣在百姓中主要是在鄉紳、地方豪強中大力宣傳,中華軍對於依附過清軍的人,不會輕饒,都將進行嚴懲,也使一些曾經依附於清廷的商人、鄉紳、地方豪強勢力,對中華軍也抱有一定的恐懼心理。

因此在從各方面情況推斷,或是內部的消息得知清軍將要撤離徐州之後,這一批鄉紳、地方豪強們也都開始行動起來,準備和清軍一起撤離。其中有一部份和清軍關係不錯的鄉紳們還上下打點,得到能夠跟隨着清軍的隊伍一起撤離徐州的機會,這樣在沿路上可以得到清軍的保護。

同時在清軍的大軍出發以後,還有一些撤離徐州的人,也都自發的跟在軍隊的後面,或者是在官道左右的田埂裡行走。等天色放明之後,尚善才發現,跟在隊伍左右後面的人員差不多有近萬人。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想逃離徐州,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僕從家丁,都是身不由自,只好跟着主人一起撤離。

尚善見了,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聽之任之,但不能撤離的人員阻擋住清軍的道路,因此也下令前部的泰什哈,驅散在前面官道上行走的人,把道路清理出來。

就這樣清軍的行進還算是十分暢通,不過清軍的人馬車輛衆多,隊伍也拉成了長長的一條,前後差不多有近十里,因此尚善也不敢大意,命令在側翼保護的孫思克、士朝璘兩人來回巡視。小心戒備。而另一條水路的撤離船隊也在天明從徐州城外的碼頭啓航,逆水而上,揚帆出發。

雖然清軍被迫提前了二天出發,但各項準備也都比較充份,而且又都是沿着官道行走,儘管車輛、輜重衆多,但行走的速度並不算慢,在第一天晚上紮營休息的時候,尚善計算路程,這一天差不多走了一百二十餘里。

徐州到碭山縣的路程大約有三百四十里左右,這一天實際走了三分之一強的路程,尚善也十分高興,這一來又可以把中華軍多甩下一段距離了。但尚善也知道,第一天撤離,正是體力、精力最好的時侯,而且還要加上晚上的趕路時間,才能走出這麼遠的路程來,以後一天能夠走上七八十里,就算很不錯了,因此要到達碭山縣,至少還要三天的時間。隨後的幾天也不能鬆懈,毎天至少也要走到七十里的路程。

淸軍一連行走了二天,基本都平安無事,眼看着離碭山縣只有八十餘里的路程了,尚善也大爲放心,不過就在當天的下午,尚善收到報告,水路的船隊遭遇到中華軍的襲擊。

原來清軍從黃河北岸的沛縣、豐縣撤離之後,中華軍立刻趕上來,佔領了黃河以北的所有縣城。第五軍立刻準備渡過黃河,進行徐州。但這時黃河北岸的船隻大部份都被清軍徵集疋了,中華軍僅僅只找到了十餘艘船,但想要將大軍渡過黃河,至少也需要五六天左右的時間,而這時中華軍也估計到了清軍要從徐州撤離,因此第五軍的喬克裕也十分着急,如果清軍安全撤出了徐州,對中華軍當然不利。

但就在這時,中華軍發現了清軍的撤離船隊,沿黃河向西向駛,喬克裕得知以後,立刻打算在黃河邊截住這支般隊,一方面是攔住清軍的撤離人馬,另一方面也是爭取能奪到一些船隻,好使大軍過河。

雖然中華軍的船隻並不多,但喬克裕下令,將全軍的所有中重型火炮全部都集中到黃河岸邊,以火力封鎖黃河的河的河面。第五軍轄兩個師一個旅,擁有各種火炮五百六十餘門,射程在五百米以上的中重型火炮,約有一百五十餘門,其中也包括二十八門重型青銅火炮,火力差不多可以覆蓋整個河面。

喬克裕將這些火炮分爲三組,沿着黃河岸邊佈置,同時又抽調十二艘船,以火槍、手榴彈、霹靂火箭等武器,在水面上攔截清軍的船隊,迫使清軍的船隻靠岸投降。

果然等清軍的船隊一進入火炮的陣地,中華軍立刻開始點炮轟擊,黃河河面上頓時被打得水柱四起,轟鳴不斷。

儘管中華軍的絕大多數火炮並不能夠覆蓋整個河面,但船隻也不可能貼着岸邊行駛,由其是吃水較深大船,必須儘可能的在河心水深的部份行駛,因此致少有一半的船隻,都在中華軍的火炮射程範圍內。而且清軍徵集到的都是江船,對火炮的抗打擊力相當弱,一般的小船,只要捱上兩三炮,就可以將船身震裂滲水,而就算是大船,也抗不過六七炮。同時還有霹靂火箭的打擊,一但被擊中,或被火油濺到,就會立刻燃燒起大火來。

來的是清軍的第一批戰船,一共有一百二十餘艘,在一開始就遭到中華軍的沉重打擊,有十餘艘船被炮彈擊中,開始滲水下沉,而其他的船隻側拼命的搖櫓蕩槳,儘可能的靠南岸靠隴,希望能夠衝過中華軍的炮火。但中華軍一共設置了三個攔截火炮陣地,躲過一個還有一個,而且還有幾艘船因爲過於靠近了南岸,結果反而擱淺在岸邊的淺水中,動彈不得。

就算有的船隻能夠僥倖躲過火炮的轟擊,也並不等於就得到了安全,因爲還有中華軍的十二艘戰船在等待着他們。雖然中華軍找到的船隻都不大,一艘船隻能裝下二十人左右,有的只能裝下十餘人,而且都不能裝置火炮,但在毎艘船上致少裝配了兩架多管連射槍。只要是有清軍的船隻突破了火炮的封鎖,就立刻會有二三艘船迎上去,在靠近清軍的船隻以後,連射槍立刻輪番開火,對準清軍的船隻就是一陣兇猛掃射,只要是站在船甲板上的清兵,其本都難以倖免,隨後中華軍的戰船會立刻靠隴過去,搭上跳板,進行蹬船作戰,爭取能夠俘虜清軍的船隻。

而清軍的船上基本都是用來裝貨,士兵並不多,大船上也就二十餘人,小船還不足十人,而且在兩船靠隴前,還遭到了中華軍的一陣掃射,多少也會損失一些人手,因此一但中華軍蹬上船隻之後,清軍基本都守不住,結果又被中華軍俘虜了不少船隻。

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234章 收尾第208章 進京(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245章 獻投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23章 震盪第29章 計劃(下)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246章 身世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104章 完婚(二)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86章 意外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95章 遷移(二)第142章 偵察兵第9章 催促出兵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17章 海盜(一)第167章 雨戰(三)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135章 開業(二)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69章 中原三策(下)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381章 喜迅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144章 規則(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268章 重逢(下)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196章 對策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268章 變數(四)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75章 湖南告急(上)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93章 合圍(四)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63章 通商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