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

任何一個新王朝建立, 都要建立自己的宗室太廟, 供奉祖先, 和歷代的君王宗族,以及祭拜鬼神的社稷壇。而且太廟和社稷壇也一般都和皇宮建在一起, 因此無論是北京還是南京, 按左祖右社的傳統,太廟的位置都在天安門至午門這一段中軸道路的東側, 而另一則是社稷壇。

而且在新朝建立之後,一般開國的皇帝都會把自已的祖宗靈位全都都供奉到太廟中來,同時對自己以上三代都還有追加一個皇帝或皇后的封號,儘管他們在生前並不是皇帝,但在死後卻可以享受帝王的供奉。

在商毅穿越之前的那個時空裡,南京的皇宮早己經不存在了,而北京皇宮的太廟和社稷壇,也己變成了文化宮和中山堂。

當然現在南京皇宮還是基本都完好的,太廟和社稷壇也都在,用不着大興土木,但供奉商毅的先人靈位,而有宗室,到是給商毅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因爲在這個時代,商毅根本就是孤家寡人一個。

在商毅剛暫露頭角的時候,還曾經流傳過一段時間,稱他是成化年間的名臣,內閣大學士商輅的後人,但那時商毅己有了自己的目標,並不想別人攀上關係,因此沒有承認。而後來商毅的勢力漸成、獨立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也就沒有人再提這件事情了。而商毅當然也那不出自已的族譜來。就是先人的名字,商毅也只知道自己的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名字,再上一代,就不知道了,因爲在商毅出生前,太爺爺和太祖母就己經去世了。

好在是從一開始商毅就是以平民孤兒的面貌出現,因此沒有族譜,對自己的先人所知不多,也只正常,商毅只好把自的父母和爺爺、奶奶的名字給報出來,而他們的身份,全部都是農戶,祖籍就定在山東沂水縣。而內閣大臣們也給這四位老人擬定了尊號,商毅對此也沒有太計較,他們擬定什麼就是什麼吧,然後命人制成靈牌,供奉在太廟裡,這樣總算是把自己的宗廟給建立起來。

而在稱帝之前,還有其他幾件事情,雖然不算大,但也必須確定下來,一個是皇帝和皇后的服飾,因爲在稱帝大典中,其他的嬪妃可以在皇宮裡等着,但皇后是必須出席的,如果是有皇后的話。那麼皇帝和皇后裝的服裝,還有皇帝的冕琉冠,皇后的鳳冠,另外還有皇帝的玉璽大印和皇后的寶印,這些東西都要製造出來,在稱帝大典上都是要用到的道具。

商毅這才知道,原來當一回皇帝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怪不得自己說了一切從簡,還是要拖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這些東西的製作也要週期。當然商毅也會偷懶,只是一句說,這些物品的樣式就都按明朝的制度來制。但稱帝大典要進行那些項目,每一項又是怎樣進行,就必需由商毅逐一確定。

在十月十二曰這一天,龍鳳袍、冕琉冠、皇冠,鳳冠、還有玉璽都己經制好了,也都一一送進宮來,讓商毅過目試穿。

龍鳳袍各做了五件,每件都是最上等的絲綢,最複雜的提花工藝製做,毎件的樣式都有所不同,是分別應對接見羣臣、祭天、祭祖、檢閱軍隊和回宮迎受羣臣朝賀的不同的場合穿,而且毎一套龍鳳袍都會配相應的皇冠、鳳冠以及腰一帶、靴子等等。不過其中有一套,就是檢閱軍隊的服裝是由商毅親自設計的。

冕琉冠、皇冠,鳳冠都是用純金打造,並輔以少量的珍珠、翡翠、玉石等等,冕琉冠、皇冠都是以龍紋龍形做爲基本造型,而鳳冠當然是以鳳形爲基礎。製做的到是相當精緻細巧,龍鳳造型都做得栩栩如生,甚到連一片鱗甲、一根羽毛都刻畫的無比精細。

玉璽一共製做了五塊,全部是用最上等的白玉整料雕刻而成。以交龍造型爲紐,大小不一,規格爲五寸九分到二寸九分不等。

中國的玉璽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而且皇帝也不是隻有一塊玉璽,在不同場合,不同的文件,都要使用不同的玉璽。在秦漢時期形成了八璽制,一直沿用到唐朝,基本都一樣。直到唐朝武則天稱帝時,則獨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璽,而將八璽制改爲九璽制,同時又將“璽”改爲“寶”,從此以後各朝都稱“玉璽”爲“寶”了。而北宋增至十二寶,南宋則是十七寶。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寶,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日常使用外,還供奉着“盛京十寶”。幸好中國是到清朝就打住了,如果後面還有,估計會超過一百寶了。

而這次製做的五方寶印分別是:皇帝受命之寶,爲以章皇序之用;皇帝奉天之寶,爲以章奉若;皇帝之寶,爲日常用璽;皇帝信寶,爲以徵戎武之用;制誥之寶,爲以諭臣僚之用。

無論是龍鳳袍、冕琉冠、皇冠,鳳冠還是玉璽,做工用料也無一不是上上之選,也代表了這個時代中國最高的紡織技術、玉石雕刻技術、金屬加工技術水平。可以說無論是那一樣,拿到後世去都可以拍出天價。而且爲防萬一有損壞,除了玉璽之外,其他每一樣都做了兩件,以備萬一。

在十月十四日到十六日,又對整個大典的過程進行了三次彩排,基本做到了萬無一失。整個過程也並不亞於搞一次奧運會開幕式。

好不容易終於等到了十月十八日,商毅早早起牀,穿好了一件團花繡五爪金龍龍袍,帶好冕琉冠,首先帶領着羣臣來到南京城外東南角的天壇,拜祭天地。這一次出行,商毅並沒騎馬,而乘座龍輦,周圍還有九曲金頂、白旄黃鉞,等等儀仗。

沿路都己經用清水洗過,又散上了黃土,而且在大道的兩側,也站滿了圍觀的百姓,沿道都擺滿了香案,不少百姓都在香案前下襬叩首。因爲商毅在南京的統治確實很得人心,不少百姓也是真心擁護商毅當皇帝。

一行人馬浩浩蕩蕩出了南京,直奔天壇而去。天壇也是南京本有的建築,在歷次的戰爭中雖然有一些損壞,但大體的格局還基本保留,現在破損的地方都已重新修好,而且又粉飾一新,這時更是佈滿了絲綢綵帶和旗幟,鮮花,以及盛裝的侍女,就連守衛天壇的士兵身上都是披紅掛綠,繡帶飄揚、旗幟飛舞,看得去五彩繽紛,豔彩奪目。

隨着商毅的一行人馬到達天壇,鑼鼓絲竹齊響、琴瑟琵琶,笙管笛蕭等樂器也一起奏響,迎接商毅的一行。雖然是經過了彩排,但畢竟是今天才看見全貌,也確實嚇了商毅一跳,這還是儘量從簡的結果.

等到了正式的時辰之後,在天壇上也擺放好了三牲祭品,案蠟香爐,商毅沿着臺階登上了天壇,而文武官員們按照各自等級位次,站在天壇下面。雖然穿着又長又大的龍袍,行走頗爲不便,但商毅還是十分順利的登上天壇,首先焚香三柱,對天三叩首,將香插進香爐,隨後又潑灑了三杯酒,以示對天地的恭敬。

再次叩拜天地之後,商毅才站起身來,面向臺下的官員,開始高聲並朗讀祭文,表示自已是順應天命,稱帝建國。同時並接受了皇帝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兩塊玉璽大印。然後在天壇接受了文武百官的三叩九拜,齊聲高呼萬歲,連同守衛天壇的士兵、待女也都齊聲歡呼,聲震雲霄。整個祭天儀式也全部結束。

隨後商毅才下了天壇,重新上輦,率領着文武官員們返回到南京城裡,進行稱帝儀式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事情都是在皇宮裡進行。

進入皇城第一道大門原來是叫洪武門,這時也正式更名爲中華門,進入皇城變後,其他的官員都在承天門外等候,由十餘名主要的大臣陪同商毅進入承天門,而這時葉瑤瑱也己頭戴鳳冠,身穿鳳袍,在端門內等候。

商毅更換了一套龍袍,由葉瑤瑱陪同,在社稷壇裡拜祭各路神仙,又在太廟祭祖,正式將商氏先人的牌位供奉在祖廟裡,並且建立商氏族譜,將商毅和葉瑤瑱的名字也填寫在上面,這也像徵商氏的宗廟正式成立。

拜神祭祖之後,商毅和葉瑤瑱由午門進入紫禁城,在太和殿上等候,而在承天門外的大臣們也都依次列隊,進入皇宮,商毅在太和殿上居中正座,接受衆官員們的參拜,衆官員們向商毅行三拜九叩大禮,齊呼三聲萬歲。然後由王夫之當衆朗讀建國詔書,以及國號、年號等等,這也表示中華帝國正式成立。

隨後商毅又接受了皇帝之寶, 皇帝信寶,制誥之寶這三塊玉璽,同時正式策封葉瑤瑱爲皇后,葉瑤瑱向商毅拜謝之後,接受了皇后的寶、印、冊,然後和商毅並肩而坐,接受衆官員們的賀拜,並且對官員們進行封賞。整個稱帝儀式的第二階段也結束了。

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93章 追擊海盜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203章 夜奔(下)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27章 追擊第135章 開業(二)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43章 提案(下)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35章 鄉鬥(下)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39章 吳甡督戰第35章 南歸(上)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44章 規則(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32章 碧華軒(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79章 強攻臨朐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62章 破局(二)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142章 提案(上)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157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三)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306章 曰本內戰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99章 廷議(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99章 廷議(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81章 佈置(二)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78章 回航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17章 行軍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88章 勸降第104章 海商(下)第46章 內外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