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

而這時福臨又想到,崇禎在死前殺光了自己的后妃,那麼自己是不是也該殺光自己的後宮呢?那麼自己的額娘,還有皇太后又怎麼辦,是不是也該,想到了這裡,福臨也忍不住打了一個寒顫,不想再想下去。

其實從福臨的潛意識是來說,當然是不想死的。而且事實上現在清廷和眀朝滅亡前的局面並不完全一樣,因爲當時的崇禎並不是走退無路,非死不可的境地,當時明朝在南方,還有擴闊的土地和人口,各種軍隊也不下五十萬,因此當時崇禎完全可以退到南京去,重新積攢力量,就算不能捲土重來,但也未必不能偏安一隅。呈南北對持。

只不過那時崇禎己經不想再活下去了,雖然崇禎自盡前的年齡也不大,才三十四歲,但己經在皇位上坐了十七年,可以說這十七年的時間,崇禎實際上並沒有過幾天舒心的日子,不是清廷入犯,就是流寇作亂。而且更爲重要的是,崇禎本想着自己繼位之後,可以勵精圖治、中興大眀,但十七年間,局勢每況愈下,國勢越來越艱難,清廷、流寇不僅沒有徵剿殆盡,相反越徵越多,越剿越強,而自己所依賴的大臣干將不是被自己所殺,就是戰死沙場,再有就是投降敵方,最終連北京都難以保全了,因此崇禎也覺得心憔力悴,活着對他來說,幾乎己經聊無生趣,才寧願一死,也不願再逃到南方,去重新開始。

但福臨和崇禎並不相同,福臨今年還不滿十五歲,比崇禎剛當皇帝時還要年輕二歲,儘管己經當了八年多的皇帝,但有近七年時侚都是傀儡,實際親政才只有一年多,雖然說當傀儡也不好受,但確實要比崇禎受國事內憂外患要好得多,而且清廷的局勢在福臨親政的時候,就己經是岌岌可危了,幾乎己經是不可挽回的。因此福臨還遠遠沒有崇禎那種心力憔悴的感覺,還有強烈的生存慾望,纔不斷的想找退路、出路。從來都沒有想到過要去死。現在真的要福臨去自殺,估計都下不了手。

因此等衆大臣們都退出了皇宮之後,福臨也左思右想,始終下不了自殺的決心。不知不覺己到了晚上,晚飯還是濟爾哈朗讓人送到宮裡來的,因爲廚孑也跑光了,御膳房裡的米萊等物也被哄搶了一空。雖然送來的都是一些粗糙的食物,但福臨等幾個今天一天也沒好好吃過一頓飯,而且又幾經反覆拆騰變化,也早就飢腸轆轆了,因此也都吃了不少。

而在晚飯之後,皇太后、莊太后、皇后也沒有離開,母孑四個人都留在坤寧宮裡,八目相對,但誰也沒有說出一句話來。

就在這時,一個太監進來稟告,現有大臣寧完我在外面求見。福臨怔了一怔,終於點了點頭,道:“着他進來吧。”

寧完我來到坤寧宮,施禮之後,福臨才道:“寧卿,你深夜見朕,所爲何事。”

寧完我“咕咚”一下,又跪下了,道:“皇上,恕臣死罪,現在北京被圍,內無勁卒守衛,外無援兵救應,局勢危難之及,臣爲皇上着想,唯有向中華軍開城納降,纔是唯一保命之路。”

福臨當時變色,道:“什麼,你豈敢要朕向中華軍投降,不,朕寧可仿校明懷宗,殉國而亡,但也絕不會向中華軍屈膝投降。”

寧完我趕忙道:“臣也知道皇上是寧死不降,但皇上雖死不足借,也想替兩宮皇太后着想。”

提到了兩宮皇太后,福臨也不禁有些猶豫了起來。而寧完我又道:“皇上素重孝道,若以身殉國,雖可算是爲國盡忠,但置兩宮皇太后於向地呢,又如何算爲人子之孝呢。”

福臨又沉思了良久,終於道:“現在這個情況,中華軍還會受降嗎?”

寧完我一聽這話,就知道有門,因爲在白天他就看出,福臨並沒有殉國的決心,只是當着那麼多的大臣,他不敢勸福臨投降,因此纔在深夜單獨進宮求見福臨,現在見福臨己經有所鬆動了,立刻道:“皇上放心,臣素聞中華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而且商毅爲人仁容,有仁者之風,南明紹武、永安、永曆三朝皇帝被擒之後,都沒有殺害,而且安置在孝陵中爲明太祖守陵,如此寬宏大量,必會接納我大清歸降。”

福臨苦笑了一聲,道:“商毅或許確實是寬宏大度之人,但他本是明朝之臣,當年又受明懷宗皇帝知遇之恩,故此纔對明室後裔網開一面,但我大清一向與其爲敵數年,積怨難解,恐怕未必會接納我大清歸降,朕只怕是自投虎口,與其投降受辱而死,不如以身殉國,也算對得起我大清的太祖太宗皇帝。”

寧完我道:“皇上也不必如此灰心,雖然我大清一直與商毅爲敵,當時皇上並未親政,都是攝政王所爲,商毅也怪不到皇上身上來。”

福臨聽了,也明白寧完我的意思,就是把一切的事情都推到多爾袞的身上去,反正多爾袞也是死人一個,就讓他來背這個黑鍋,也算是最後再爲大清盡一次力,而且現在也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除了投降,要麼就是自殺,要麼就是等中華軍攻進北京,被中華軍所殺,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摶一搏,萬一商毅真的鬆一鬆手,就像對南明皇帝那樣,也讓自已爲先祖去守陵,至少也算是有一條活路了。

因此福臨沉呤了半響,才道:“寧完我,何人又能出城去向中華軍請降呢?”

說了這麼半天,寧完我就等福臨這一句話,因此立刻道:“微臣願往。”

福臨又想了好一會兒,才道:“好吧,明天等朕招集百官商議,再做決定。”

其實所謂招集百官商議,再做決定。不過是一句推詞,到了這一步,除了投降之外,也確實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只不過福臨不願意一個人來承擔投降的名聲,要讓大家一起來背這個黑鍋。

第二天一早, 福臨升朝, 寧完我首先出列, 正式提議, 向中華軍投降。福臨不置可否,問其他官員的議見。其實這就己經表明了福臨的態度,如果福臨沒有投降的意思,又何必問其他官員的意見呢。於是絕大部份的官員都主張投降,但也有少數滿族官員反對投降,要求福臨背城一戰,與中華軍拼了。

但主戰的畢競是少數,而且除了讓福臨去送死, 以身殉國之外,基本也沒有別的辦法了,當然說不正主張投降的官員們,比如問到兩宮皇太后怎麼辦,祖宗的靈位又怎麼辦,這些問題主戰派也答不上來。畢竟中國的習慣是以祖宗最大, 可以讓皇帝去爲國盡忠,但無法用這個要求去要求祖宗。

而彷彿是爲主降官員造勢一樣,清廷也連繼收到了軍情:攻佔了懷來、延慶的中華軍第十一軍第七、二十師突破了居庸關,攻佔了昌平;在遵義的中華軍第十軍十二旅和二個騎兵團,也推過了薊州,一直進駐了三河縣;天津的中華軍第十軍二十七旅和另一個騎兵團也進軍到了武清。而正面進軍的中華軍第一、十五軍,也攻克了涿州,前部人馬已經打過了蘆溝橋。而駐守涿州的博洛、嶽樂在兵敗之後,逃進了大房山裡躲藏,生死不知。中華軍的四路人馬,均離北京不足五十里的距離了,可以說確確實實是兵臨城下了。

在這種情況下,主戰官員再說什麼,也是蒼白無力的,因此最終還是主降的官員佔了上風。而福臨也就十分順理成章的同意向中華軍投降。並且點名讓寧完我爲代表,出城去和中華軍協商投降的事情。

寧完我出了北京之後,直奔南面的蘆溝橋方向,去找成進。來到了中華軍的大營,寧完我向中華軍的衛兵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也被立刻帶到了成進的大營。

見了成進之後,寧完我立刻表達了清廷想要投降的意願,並且提出三個條件,一是保證福臨,以及清廷皇室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的禮遇,不受士兵的侵擾;二是保證清廷的宗祀和祖廟安全;三是保證清廷宗室、大臣的人身安全和私人產財。

其實這幾個條件並不算過份,僅僅只是希望中華軍能夠保障清廷皇室、宗室、大臣的生命財產安全,其他的一點都沒有,可以說這也是清廷投降的最基本條件了。

但成進的回答是,他只能保證,在自已領軍進城之後,可以保障清廷衆人的人身安全,但不能保證南京方面有什麼其他的命令。說白了就是,如果商毅不答應這些條件,那自己答應了也無效。

當然寧完我也知道,成進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爲他沒有資格當帝國的家。於寧完我又提出要求,讓成進去請示南京,或者自己去南京向商毅請降,但在有結果之前,暫時停戰。

不過這一次被成進拒絕,自巳接受的命令是戰鬥,並不是和清廷談判,寧完我想去南京請降可以,但自己的進軍是不會停止,除非有南京發來的命令。因此怎樣選擇,由清廷自便。

寧完我當然知道,等自己趕到南京去談好了,這邊黃花萊都涼了,因此也只好向成進告辭,回北京覆命。

而就在寧完我回到北京,中華軍的四路人馬一起前推,都到達了北京的外圍。

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182章 大西軍出戰(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66章 雨戰(二)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5章 強盜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398章 國事(一)第198章 困境(下)第176章 鹽場(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242章 血與火之夜(一)第147章 制度(下)第99章 備戰(一)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66章 忽悠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147章 制度(下)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400章 國事(三)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81章 總結作戰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66章 忽悠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78章 步兵進攻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145章 新年(下)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165章 出兵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267章 變數(三)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345章 進駐二條城第198章 廷議(上)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52章 對持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35章 超級戰艦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334章 突襲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266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下)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96章 商毅的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