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南京? 北京?

當然在這段時間裡,外交雖然在唱主角,但並不表示就沒有其他的事情,帝國的各種政務都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畢竟帝國剛剛完成了國家統一,還有許多事情都要處理。

帝國的國會也正在緊張的籌建中,而內閣也在加緊組建陝西、甘肅、山西、河北以及東北等幾個省的行政機構,擬定各級行政人員。

就在五月中旬的時候,駐守北京的成進向南京發回公文,稱清廷的殘餘份子現在都巳雲集在蒙古,正在聯合蒙古六部,攜手與帝國對抗,蒙古騎兵數次欲躍關進犯,但都被中華軍擊敗。不過成進向**部請令建議,組織一次對蒙古的遠程,狠狠教訓一下滿蒙的勢力。

原來在密雲地區被中華軍擊敗之後,碩塞與博洛、嶽樂合兵退到長城以外,這時哲裡木、昭烏達、卓索圖三盟集合了兩萬大軍,三人的敗軍約有五千餘衆,雙方合兵共計有二萬五千人馬,駐軍在熱河一帶。衆人商議之後,認爲現在中華軍的實力強勁,而且勢力正勁,不可力敵,因此決定再說服蒙古的另三盟,大家聯合起來一起出兵,纔可以與中華軍相抗衡。

碩塞、博洛、嶽樂三人也知道,與蒙古聯合,自己手裡也要有兵有地盤才行,清廷在蒙古設有六盟,另外還有兩個受清廷直接管轄的地區,就是察合爾和歸化城土默特,因此三人也決定,佔領這兩個地方,做爲自已在蒙古的地盤基礎。

哲裡木、昭烏達、卓索圖三盟也希望他們能夠有一塊自己的地盤立足,免得這幾千人馬都在自巳的盟旗裡住着,還得供應吃喝好招待,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短時間還行,時間長了也供不起。因此也決定出兵幫他們佔領察合爾和歸化城土默特。

而這時在陝西戰場上,瓦達克和勒克德渾也從榆林一帶撤入伊克昭盟,雖然瓦達克和勒克徳渾並沒有和中華軍交戰,是一路退進了蒙古,但手下的士兵並不想陪他們到蒙古去吃砂子,因此在退出長城之後,散了大半,剩下的己不足二萬人,基本都是滿漢八旗的餘部,綠營漢兵基本都跑光了。而瓦達克和勒克德渾在蒙古也需要一塊立足之地,於是同樣也把目光放在察合爾和歸化城土默特上。

結果雙方爲了爭奪清廷最後一塊土地,差一點打起來。當然爭地還是其次,主要爭的還是一個大名份。雖然清廷己經滅亡了,但要連合蒙古六盟,還是需要有一個大名份,也就是說,要重新建立清廷,再擁立一個新皇帝。那麼誰來做這個皇帝呢?

瓦達克、勒克徳渾、碩塞、博洛、嶽樂五個人都是清廷的宗室,雖然碩塞是皇太極的四子,看起來是最有資格接任皇位的,但碩塞由皇太極的側妃所出,生母的身份低不說,在剛生下碩塞不久之後,還被皇太極賜給了大臣,因此碩塞的身份也十分尷尬。而瓦達克、勒克徳渾都是禮親王代善的嫡糸子孫,當然不可能擁立碩塞爲新皇帝,但瓦達克更不夠資格來坐這個皇位,結果雙方各不相當,只能用武力來解決了。

雖然說瓦達克和勒克徳渾的兵力佔優,但支持他們佑只有伊克昭這一個盟,而碩塞、博洛、嶽樂三人背後有三個盟,因此也是勢均力敵。於是雙方都積極的拉隴另二個盟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

不過這兩個盟並不表態支持誰,而是居中調停。勸雙方以和爲貴,有事好商好量,畢竟還有大敵在側,先自相殘殺,這怎麼也是說不過去命。這幾個人到也都不是糊塗人,也知道現不是打大出手的時候,最終還是達成了協議,歸化城土默特歸瓦達克、勒克徳渾;察合爾歸碩塞、博洛、嶽樂,大家平分,至於以後誰能繼承清廷,那就看各人的本事了。

就這樣總算是沒有鬧出內鬨來,雙方也都有一塊根據地,內部矛盾緩和了之後,於是也都地矛頭對準帝國。

當然帝國不會害怕蒙古,不過這個消息也把另一件重要的大事擺在了眼前,帝國的首都定在那裡。雖然在收復南京之後,商毅就把自己的行政中心從杭州遷到了南京,算起來也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時間了,現在南京不僅又恢復了惜日的繁華,還更勝從前。而且透露出一種興興向上的氣氛。因此有不少人都認爲,帝國應該把南京做爲首都,正式確定下來,因爲帝國建立之動,就是以大力發展工商業、全面開通海外貿易,開海通國爲基本國策,而商毅又主張走向海洋,全面參與全球的大航海貿易。而無論是工商業還是航海業,南方都要比北方發達,因此將帝國的首都定在南京,當然也方便執行這些基本國策。北京並非不重要,但與南京相比還是要差一些,可以校仿明朝的兩京制度,以南京爲首都,北京爲陪都。

而另一批官員則正好相反,因爲從元代以來,北京就是中國的首都,前後長達近四百年,其間只有朱元璋短暫的在南京建過都,因此中國的重心其實是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另外現在全國雖然己經統一了,但還有蒙古、青海、新疆等地都沒有收回來,都有可能危脅到帝國的邊境,而這些地方基本都集中在北方,相對來說,南方面臨的外部危脅並不大,如果以北京爲都,對些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要便利一些。因此還是仍然應該以北京爲首都,南京爲陪都較好。

這兩種意見確實都有道理,而且定都也確實是一件大事,無論是定在南京還是北京,都應該儘快確定下來。當然從人數上來說,主張定都南京的,肯定要大於定都北京。畢竟帝國在南京己經住了四五年,而且絕大多數官員都是南方人,因此當然都不希望到北京去。

不過在商毅心裡,早就己經有了定論,首都還是應該在北京,南京仍然應該作爲陪都。因爲發展工商業、海外貿易這些事件,並不需要政府時時刻刻盯着,只要制定好相應的制度,依律而行,尊照經規率來運行就可以了,政府最多隻是監督一下。相反如果政府對經濟管得太多了,並不一定就是好事。

而且商毅也淸楚,現在帝國真正面臨的危脅仍然是在北方,至少在兩百年內,中國在南方的沿海地區都不會遇到太大的危脅,而在北方有蒙古、青海、新疆包括東北外興安嶺、庫頁島等這些地方要併入帝國的版圖,因此定都在北京,確實有利於帝國能夠更好的控制這些地區。

另外在更北的地方,還蹲着一頭兇狠的北極熊,這頭熊現在已經開始將利爪伸向了中國,在另一時空裡,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中國就將和這頭大熊進行一次正面的較量,而從此以後在長達三百餘年的時間裡,儘管中國和這頭大熊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但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這頭大熊始終都是中國最大的危脅。這些一來,定都北京,也確實有利於帝國看住這頭北極熊。如果讓商毅來和俄國談[尼布楚條約],是絕不會讓出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尼布楚及東西伯利亞這大片的領土。

這些是外部因素,而從中國內部來說,中國的北方地區相對經濟不發達,工商業基礎差,思想也保守落後,因此也難以接受新的事物,社會改造的困難也要大一些。如果將首都設在北京,也有利於促進北方的社會生產改變。

於是商毅也招集內閣成員,將自己的考慮意見告訴給他們。

幾位內閣成員中,基本都建南方人,不過在討論國事上還是會顧全大局,因爲商毅所說的幾點意見都有道理,由其是北方的俄羅斯,也從歐州各國的使團那裡得知,這確實是一個龐然大國,想一想從中國到歐州海路要走上九十個月,而俄羅斯競然可以直接更恆在兩地之間,也可見是何等龐大。由其是歐州各囯使臣都異口同聲,稱俄國人素來逞強好鬥、兇殘成性絕非善類。商毅把應付俄國的危脅也計算在其中,也算是有先見之明瞭。

因此等商毅說完之後,王夫之才道:“皇上見識卓著,誠爲我等所不及,只是遷都之事,輾轉數千裡,傷筋動骨,勞民耗財,又事關社稷安急,國本安寧,利害重大,因此不可輕易實行,而且現在北京剛剛收復,地方未寧,人心未安,也不可急於一時。”

李巖也道:“王首輔所言極是,雖然遷都北京,利多而憋少,但現在我中華新立,國本不固,人心不定,四境不安,因此確實不可輕易行遷都之舉。”

商毅點了點頭,笑道:“兩卿所言,果然都是老誠持重,端持爲國之語,朕也以爲,只可先定都北京,而遷都之舉,在五年以內,不可行施行,等五年之後,再視那時的情況而定。”

王夫之和李巖聽了,也齊聲道:“皇上聖明。”

商毅又道:“不過朕打算在八九月間巡視北京,各位以爲如何。”

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96章 對策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369章 交易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240章 訪歐之旅(四)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84章 夜襲(二)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37章 南方情報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80章 報紙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60章 莊妃第28章 立威第62章 破局(二)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75章 架臨宿州第91章 南京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104章 海商(下)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97章 困境(上)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86章 意外第66章 新法令(上)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6章 家事! 公事!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48章 新政(二)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45章 貨幣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97章 僱傭兵(上)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