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

九月二十七曰,成進率領北京軍區第一師,從大同府越過了長城,進入察合爾境內。

在崇禎早年,蒙古察哈爾部是清廷征服蒙古的主要對手,也是明朝聯合對清的主要蒙古力量,在1632年皇太極爲了徹底平定蒙古各部,解除南下的後顧之憂,大舉進攻察哈爾,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敗入青海病死。其子額哲被俘降清被爲貝勒,後來晉爵和碩親王,清廷將察哈爾作旗,安置在遼寧義洲一帶。在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將原屬察哈爾的地區編爲八旗,各旗設總管控制。

清廷入關之後,又規定察哈爾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遊牧於宣化、大同邊外,官不得世襲,事不得自專,實際是受清廷直接管控。並且規定,察哈尓轄區爲: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僕寺牧廠及山西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王部落界。大體呈一個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斜長條形。總面積約在三四萬平方公里左右,相當於一個臺灣島的大小。

因爲察哈爾地區靠近長城北境,又有大同府和張家口兩個與內地通商的要路口,與長城內的漢族通商來往十分頻繁,當地的蒙古居民受漢化較深,察哈爾八旗駐紮的地方,都已經修城立寨,而且居住在察哈爾八旗附近的蒙古人改變了遊牧習慣,開始定居開荒耕作,甴遊牧漁獵民族向定居農耕民族傳變。因此察哈爾地區的民族情況也呈多元化發展。

這時碩塞、博洛、嶽樂佔據了察哈爾之後,也有一部份滿漢八旗的餘衆逃出長城,來投奔他們,現在兵力也擴大到了六七千人。但仍然不足以控制整個察哈爾地區,因此現在三個人將兵力主要都集中在正黃旗察哈爾駐紮。

由於中華軍並沒有封鎖豐鎮和張家口的出長城路口,因此長城內地的消息也能傳到塞外,商毅到達北京巡視,中華軍準備對蒙古用兵的消息也很快就傳到了察哈爾。碩塞、博洛、嶽樂立刻向哲裡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發出求援,請救他們發兵,支援自已。

但蒙古各盟旗和八旗一樣,是軍民一體,平時只保留少數常規軍隊,其他的各旗牧民平時遊牧生產,到了戰時才組隊成兵,因此組編成軍需要時間。而中華軍的各軍都早己做好了準備,枕戈待旦,只要一聲令下,就可以馬上開拔出戰,動作當然要快得多。

大同府位於察哈爾的西南方,雖然察哈爾八旗駐地都己建城立寨,但城防設施十分簡陋,其本就是用黃土砌成一個土圍子,高度不超過一丈,厚度約有三四尺。這樣的城牆防一防馬賊到是可以,但在中華軍面前,幾乎就是形同虛設,而且各旗守衛的兵力極爲單薄,因此成進領軍進入察哈爾之後,首先十分輕鬆的就攻破了西南的正紅、鑲紅兩旗察哈爾,大隊人馬推進到了納林河邊。

現在碩塞、博洛、嶽樂三人手下只有七千多人馬,正黃旗察哈爾也無城可守,而這時蒙古各盟的援軍還沒有到,當然不敢與中華軍對抗,因此三人商議之後決定,放棄正黃旗察哈爾,向東北方向撤退到鑲黃旗察哈爾去駐守,與哲裡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的援軍匯合之後,再和中華軍交戰。

結果中華軍又兵不血刃,又佔領了正黃旗察哈爾。這時中華軍己經進入察哈爾地區百餘里的距離了。

正黃旗察哈爾正位於納林河東岸,離奇爾泊只有十幾裡的距離,因此成進決定就在正黃旗察哈爾駐軍,等待清蒙援軍到來。

中華軍在出兵之前,就己經強調過了軍紀,雖然連佔三旗,但對牧民們並沒有什麼侵擾,而且這時察哈尓投降清廷的時間也並不長,加上察哈爾部一直受清廷的戒備,並沒有獨立組成一盟,而是受清廷的直接控制,部民們對清廷也沒有什麼好感,因此三旗的部民們也十分順從中華軍的統治,並沒有太多的反抗。

從正黃旗察哈爾逃離之後,碩塞、博洛、嶽樂三人逃到了鑲黃旗察哈爾,三盟的援軍也趕到了。哲裡木盟確實是全力支持清廷的餘勢,在烏克善返回哲裡木盟以後,就立刻下令盟下十旗,招集各旗牧民組軍,因此再接到了碩塞等三人的救援信之後,烏克善、察罕、索納穆、滿珠習禮兄弟四人全都出動,招集全盟十旗人馬,共計約有二萬餘人,趕來救援察哈爾。同時也派人催促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出兵。

而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兩部本來只是想在口頭上支持清廷的餘部,並不想出兵,但見哲裡木盟己經出兵了,也不好推脫。另外這兩盟也對中華軍確存有相當的戒心,雖然元朝己經滅亡了三百餘年,但漢蒙之的矛盾存在,互相之間還缺少信任。加上碩塞、博洛、嶽樂又一再渲染漢族強勢,要消滅光蒙古各部,因此也使這兩盟覺得,無論如何也都應該出兵,那怕是做做樣子。

昭烏達盟共有八部十一旗,現任的盟主是敖漢左旗溫布,受封爲扎薩克多羅郡王,出動約七千人馬;卓索圖盟有二部五旗,現任的盟主是喀喇沁右旗瑪濟克,受封爲多羅杜棱貝勒,因爲卓索圖盟較小,只出動了四千人馬。這樣一來,三盟相加,總兵力也超過了三萬人,畢競這個時候蒙古各盟的人口也並不多,大盟如哲裡木盟也不過幾十萬人口,而小盟如卓索圖盟只有十餘萬人口,因此能夠聚集起這樣的兵力,己經很不錯了。

因此雙方在鑲黃旗察合爾匯合組成了滿蒙聯軍,這時總計兵力達到了三萬八千餘人,其中絕大部份都是騎兵,達到三萬三千餘騎,而馬匹數量超過了六萬匹,因爲大多蒙古兵都是一人雙騎,少數是一人三騎,另外還有牛羊牲口五千餘頭。而步兵主要都是清廷的餘部,另外清軍還有約六百餘支火銃,小炮六門。

人馬匯合之後,碩塞、博洛、嶽樂三人也都大爲放心,於是衆人也立刻展開了聚議,怎樣對付中華軍。

這時聯軍也基本調查清楚了中華軍的實力,這次中華軍出動的是北京軍區的第一軍,另外還有兩個騎兵團,碩塞、博洛、嶽樂等人對中華軍的番號編制都比較熟悉了,因此也可以計算出,中華軍的總兵力是在三萬三千左右,騎兵五千餘人。

碩塞、博洛、嶽樂都是和中華軍久打交道,深知中華軍的厲害,因此都認爲應該就在鑲黃旗察合爾拒守,同時派人說動歸化城土默特的瓦達克、勒克徳渾叔侄出兵,從中華軍的背後發動進攻,最好還能說動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盟也出兵,然後三路人馬一起進攻中華軍,這樣纔有勝算。

但蒙古三盟並不同意他們的意見,因爲蒙古各盟並沒有和中華軍交過戰,不相信中華軍的戰鬥力真有那麼強,雖然雙方在北京郊外打過一次,蒙古軍慘敗,但那一次是和中華軍的騎軍交戰,而現在中華軍全軍只有五千多騎軍,而蒙軍全是騎兵組成,在蒙古各旗的旗主看來,騎軍仍然還是天下無敵的兵種,而且草原的地形,也確其有利於騎軍作戰。另外還有一點大家也都沒好意思說出來,那就是上一次蒙古軍大敗,是因爲由碩塞領軍,如果換了自已領軍,絕不會失敗。

甚於聽說中華軍擅用火器,騎兵也是以使用火器作戰爲主,蒙古人並不怎在意,在馬上使用火槍,無非也就是和在馬上使用弓箭是一個道理。因此各盟、旗主都主張主動出去,去進攻正黃旗察哈爾,給中華軍一個迎頭痛擊。

而儘管碩塞、博洛、嶽樂都知道,主動出擊是凶多吉少,但無論他們怎樣說明,中華軍的士兵是如何英勇善戰,火器是如何厲害如何可怕,但蒙古各旗主大半都不信。而且說得多了,還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這個時候,蒙古人還是敬重英雄的民族,因此在言語之間已經隱含對三人的膽小怯敵頗有不滿。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因爲在這個時代,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都很難相信火槍火炮真的有那麼大的威力,何況蒙古各部還生活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區。就是清廷當年,正視中華軍的戰鬥力,也用了好幾年的時間。

另外蒙古各盟要求主動出戰,也確實是有一些客觀原因。因爲草原之間的各部征戰,很少有後勤支援一說,隨軍只攜帶少量糧食和牛羊,都是打到那裡,搶到那裡。當然草原各部的作戰時間也不長,基本都是一二戰定勝負,少有拖到一個月以上的,因此也沒必要準備後勤。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各盟旗也都希望速戰速決,早點打完仗,拖得久了,自己也受不了。

碩塞、博洛、嶽樂現在畢竟是依靠着蒙古各盟,見衆人都主張出戰,因此也不敢過於堅持己見,也只好同意各盟旗主的意見,出兵進攻正黃旗察哈爾。於是衆人都一致推薦,由哲裡木盟的盟主烏克善爲聯軍主將。烏克善也下令,命科爾沁左翼中旗扎薩克達爾罕郡王滿珠習禮和敖漢右旗扎薩克多羅郡王瑪濟克兩人率本部人馬爲先鋒,馬上出兵,向正黃旗察哈爾進攻。

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98章 廷議(上)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98章 廷議(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167章 雨戰(三)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42章 海警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45章 戰後總結第206章 接頭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147章 制度(下)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319章 登陸下關(上)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406章 國策(下)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22章 造船(上)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406章 國策(下)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92章 局勢嚴峻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188章 勸降第157章 奪船(下)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77章 火炮對攻第93章 追擊海盜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94章 勸降(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166章 雨戰(二)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46章 內外夾攻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一章 安撫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