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

中華帝國洪憲二年(1651年)十一月三曰,商毅在居庸關長城,接受蒙古各旗旗主的稱臣朝見,也正式確立了中華帝國對內蒙古地區的統治權,史稱長城定蒙。

淸朝確定的內藩蒙古一共有六盟四十九旗,到場的有二十名旗主,另外還有十五個旗派來使者代奉,共計有三十五旗,佔到內藩蒙古總旗數的七成以上,也基本可以算定,內藩蒙古總體己經歸順了中華帝國,而在從此之後,內藩蒙古也就正式成爲中華帝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儘管在後來的時間裡,內藩蒙古各盟旗中,也發生過幾次叛亂,但內藩蒙古在總體上,始終都是中華帝國的領土,再也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

在十一月三日這一天,二十名蒙古旗主和十五個旗的使者代表在相關人員的指引下,登上了長城。

因爲經過了三天的準備工作,中華軍己經在長城內外做好了充份的佈置,選擇的朝見地點是一段地勢平坦而寬闊的長城段,在正中的地方,己經搭起了一座高臺,共有九級臺階,高達五尺,當然是暗含九五至尊之意,一條紅色的地毯從高臺上順着臺階鋪下,一直廷伸到蒙古各旗主、使者登上長城的入口處,高臺上放置着一張龍椅,左右遍插五彩龍紋旗幟,高臺的左右,站立着中華軍的士兵,並且各放置看六尊青銅火炮,青滲滲的光芒,黑洞洞的炮口,令人不寒而立。

而在長城的兩側的城垛口外,己站立着兩列中華軍的士兵,着裝整齊,一個個持槍對立,每隔丈許遠的距離,還插着一面旗幟,迎風飄揚,一直沿伸出十餘里,北風獵獵,刺刀映着陽光,耀眼奪目,而在長城內外兩側,各有兩個師的中華軍士兵,列成方陣,肅然圪立,在方陣之間,放置着大小不等的火炮,雖然有數萬人馬,但除了風吹大旗發出的“僕僕”聲音之外,再無其他的聲響了。

整個場面顯得肅殺而凝重,氣勢震懾人心,也使登上長城的衆蒙古旗主和使者也都不由自主的屏氣閉嘴,保持沉默,目光只是偶爾在士兵們手中的火槍,陣列在高臺前的火炮掃上幾眼,因爲現在衆人都清楚,這是威力何等可怕的戰爭利器,中華軍就是靠着這些武器,爭橫天下,平南定北。

衆蒙古旗主和使者登上長城之後,在相關人員的帶領下,按各盟爲單位,站成了六條縱隊,列於高臺之下。

就在這時,有人高喊了一聲:“皇帝駕倒!”

隨後,只聽“轟!!轟!!轟!!轟!!”炮聲轟鳴,震耳欲聾,山搖地動,連長城似乎都顫抖起來,衆蒙古旗主和使者都不曾防備,有二人一時站立不穩,都跌坐到地上,而在炮聲轟鳴過後,又是“砰砰啪啪”一排一排的槍聲響起,然後又是炮聲,周而復始,當然現在發射的,都是禮槍禮炮,只填充了火藥,但並未放置槍彈炮彈。

而在槍炮的鳴放聲中,只見商毅頭帶軍禮帽皇冠,身穿龍袍軍服,肩章佩帶,佩劍帶槍,從另一側的入口登上了長城,從容不迫的蹬上了高臺,然後轉過身來,面對着衆蒙古旗主和使者,而這時所有的槍炮聲也全都停止,士兵們齊聲歡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如果是有心人就會發現,炮聲是以十八響爲一通,槍聲是以九排爲一輪,一共進行了三輪,正好在商毅登上高臺時停止。

蒙古旗主、使者當然不知道鳴放的禮炮,因此一個個心頭震顫,膽戰心驚,等鳴放完畢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衆人連大氣都不敢出,等士兵的呼喊結束,一時又是萬賴俱靜。

過了好一會兒,才又有人高喊道:“蒙古各旗主、使臣,行大禮!”

衆蒙古旗主、使者這才恍然大悟,趕忙都跪伏於地,向商毅行三叩九拜的大禮,並且三呼萬歲。

商毅坐到椅孑上,道:“蒙古各旗主、使臣,平身!”

衆人這才起身,商毅才道:“蒙古各旗願意歸附中華,仍是中華幸事,我中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各族歸復,都當予以接納,那麼從此以後,漢蒙兩族同爲一家,情同手足,不論彼此,各族平等,同稱爲中華民族!”

衆蒙古旗主、使者又齊聲道:“謝萬歲!”

場面話交待完了之後,商毅纔開始一一策封蒙古各旗的旗主,並向他們頒發帝國的策封召書,不過因爲時間匆忙,來不及給每名旗主鑄造金印,因此等商毅返回南京以後,再派人將金印賜到各旗中去,當然同時還相應賞賜給各旗主一些禮物。

當然各旗的旗主仍然是各歸各位,並沒有變化,只是現在得到了中華帝國的正式確認,各旗主在領到了策封的詔書和禮物之後,也都再次向商毅叩首謝恩,也再次表示,自己將臣服於中華帝國,永不反叛。

等將到場的各旗主都封完之後,纔開始策封那些沒有到場的旗主,由各旗派來的使者代領及叩首謝恩,雖然這一批人也被策封爲旗主,但賜下的禮物要比親自到場的旗主少一些,以示區別,畢竟親自到場的旗主,當然應該受到優待一些,而那些本來是被中華軍俘虜,被迫來參加的旗主卻是因禍得福,反而得到了一份更爲豐厚的禮物,總算是沒有白當幾天俘虜。

隨後商毅這才公佈帝國對蒙古的政策。

中華帝國將正式設立內藩蒙古自治區,在原則上,自治區推行蒙人治蒙的政策,蒙古自治區乃然劃分成爲六盟,各盟的地區,以及盟內各旗的數量都與清廷規定的一致,但會盟制度和盟主做出一些改動,清廷規定蒙古各旗三年會盟一次,選出各盟盟主,而帝國改爲兩年一次,盟主一位,由各旗輪流擔任,而在擔任盟主其間,稱爲盟主旗,當然各盟的第一任盟主,仍由原來清廷指定的旗主擔任。

但盟主只是作爲帝國中央對蒙古各旗的監督機構,不能干預各旗事務,也無權私自發佈政令,各旗內部仍然享有很大的自治權,這一點和清廷仍然一樣,而是各旗輪流擔任盟主,人人有份,因此這一點變化也頗受各旗的歡迎,畢竟誰都能過一過盟主的癮,由其是帝國正式確立蒙人治蒙的原則,也讓衆旗主都大爲安心。

當然中華帝國征服蒙古之後,也有一些新的制度,首先是將察哈尓和歸化城土默特合併,稱爲內藩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府,歸化城正式更名爲呼和浩特,受帝國的直接控制,帝國將在這裡派遣官員,治理地方並駐軍守衛,由北京軍區管理,治所設在呼和浩特,同時蒙古各盟旗的事務,也都由察哈爾府管理,不過察哈爾府也並不干涉各旗內部的事務,但各盟舉行會盟的時候,察哈爾府都要派人蔘與。

同時商毅還做出決定,五年以後,在察哈爾府成立內藩蒙古自治區政府,仍然堅持蒙人治蒙的原則,由各旗聯合組成自治區政府,共同管理自治區內部的事務,當然俱體的制度,將由各旗派遣代表,到察哈爾府先組成一個自治區政府籌委會,大家共同商議制定。

對於成立內藩蒙古自治區政府,各旗旗主的態度都不徑相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對,但一來自治區政府是在五年以後才成立,現在時間還早,二來從商毅的聲明來看,自治區政府仍然也是堅持蒙人治蒙的原則,而且由各旗派代表參與討論制定自治區政府的各科制度,因此就是持反對態度的旗主也都暫時沒有聲張,等到時看一看俱體情況再說也不遲。

最後一點就是在長城內外開設通商口,方便漢蒙兩族進行通商貿易,並且允許蒙古和帝國的其他省份進行自甴通商來往。

這一條是最受各旗主的歡迎,因爲蒙古地處偏遠,經濟情況不十分落後,而且物產也十分單一,其本不產糧食作物,因此對於中原的各種物資主要是糧食、茶、糖、鹽、鐵、棉布、絲綢、藥材、木材,金銀製品等等的需求量都很大,而蒙古出產的馬匹、牛羊、獸骨、皮革製品、奶製品等等,也是中原地區所需要的商品,雙方確實有一定的互補性,其實儘管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戰爭不斷,但雙方的通商來往也同樣一直沒有中斷過,甚致比戰爭的時間更多,不少時候雙方都是一邊打仗,一邊做生意。

其實經濟實力纔是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所在,因爲從貿易依賴性來說,遊牧民族對中原商品的依賴,要遠大於中原對遊牧民族商品的依賴,只是由於觀念狹礙和見識的不夠,歷代的中原王朝都沒有意識到,可以利用經濟手段來控制北方的遊牧民族,只是把與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埠通市,當作是對他們的一種恩賜,體現上國皇恩,而不是制約他們的手段,因此在與北方遊牧民族開埠通市上,往往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往往是心神來潮,想開就開,想關就關。

實際並不是所有的時候,北方遊民族都有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在大多數時間裡,北方的遊牧民族只是想生存下去,或者生活得好一點,而其實也並不想和中原王朝打仗,只是雙方不通商,遊牧民族就無法得到自已需要的商品,只好發動戰爭去搶,雙方的絕大部份戰爭,就是這樣引起來的,

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269章 召見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56章 奪船(上)第156章 奪船(上)第50章 再攻濟南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68章 蘇州絲綢總會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119章 投效(上)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63章 破局(三)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03章 夜奔(下)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141章 造船廠第206章 接頭第66章 忽悠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5章 強盜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269章 召見第142章 偵察兵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83章 佈置(四)第88章 交易(上)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61章 飛剪船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1章 婚姻(下)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103章 海商(上)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91章 南京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72章 水路攔截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52章 山東巡撫第131章 暫時休戰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67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一)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