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進駐京都

絕大多數的官員都主張接受中華軍的條件,讓中華軍進城。

畢竟眼前的事情己經明擺着了,中華軍大軍壓境,以京都的力量,根本就無法阻擋中華軍的進入,而徳川幕府還遠在京都,遠水不解近渴,人家現在是給自已面子,纔派人進城,勸自己開城放中華軍進城,如果自己還不知好歹,給臉不要臉的話,那麼第二個應仁之亂,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中華軍在熊本城做的事情,天皇紹仁和衆大臣們也都已經知道了。

另外京都並不是與世隔絕的地方,對徳川幕府與中國交惡的過程也知道得比較清楚,包括天皇紹仁在內,絕大部份人對徳川幕府的做法都十分不滿,因爲對於這個時候的曰本來說,中國依然還是一個龐然大物,無端的遭惹了這個強大的敵人,而且現在還危及到了京都,實在是讓人感覺到十分惱火。既然中華軍的目標是徳川幕府,那麼天皇紹仁和衆大臣們也沒有必要爲了徳川幕府,而硬是要和中華軍頑抗到底。

而天皇紹仁對衆大臣們的意見也並沒有異議,天皇失去實權己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歷代的天皇也都習慣了依附於一個又一個豪強勢力,雖然也有少數天皇試圖重新恢復天皇的權力,但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由其是在1615年,德川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應當以學問爲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德川幕府的同意,才能夠施行。在《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自己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徳川幕府所剝奪。根本無法做出反應來。

現在的天皇紹仁正當少年,血氣方剛,到也有些想擺脫幕府,重新奪回權力的想法,不僅自己重視武風、勤練劍術,而且對《伊勢物語》、《源氏物語》等反映日本宮廷生活柔弱風格的古典文學十分排斥,畢竟大勢己去。靠紹仁個人的努力,根本無法改變得了大局,何況紹仁本身也不是什麼雄材大略的人物,也拿不出什麼振興皇室的俱體辦法來。

不過中華軍的到來卻給紹仁帶來了一線希望,由其是在商毅指責徳川幕府的罪行的時候,就有一條是上欺皇室,因此紹仁也生出了到是可以藉助中華軍的力量來推翻德川幕府,恢復天皇的權勢的想法。當然紹仁也沒有天真到認爲自已可以將中華軍玩弄於掌股之間,但現在天皇己經失去了所有的權力,再不濟也不過如此了,萬一陰錯陽差,從中借力使力,說不定還能混水摸魚。

因此衆人商議決定之後,紹仁立刻下令,打開城門,放中華軍進京都城。同時命令京都的各守軍地方都放下武器,不許低抗中華軍。

但在中華軍進入京都之後,京都城裡的二條城裡的守衛士兵卻拒絕了天皇的命令,四門緊閉,吊橋拉起,一付嚴陣以待,如臨大敵的樣子。

二條城是京都城裡的一個城中之城,始建於織田信長時代,是當時的將軍足利義昭在京都的住所,後來幾經毀復,在徳川家康統治了曰本之後,下令重修二條城,做爲以後歷代幕府將軍在京都的行轅。後來經過了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擴建,形成了一個東西約五百米、南北約四百米的龐大建築,雖然規模還比不上京都皇宮,但裝飾豪華,猶在皇宮之上。並且建有高達近六米的城牆,平時留有兩千士兵駐守,同時也是監視控制皇室的一支力量。

雖然二條城的守軍無法阻止天皇向中華軍投降,但卻可以拒不持行天皇的命令,打開二條城,也向中華軍投降。

事實上中華軍在京都正愁沒有一個立威的機會,來顯示一下中華軍的武犭,震懾日本的皇室大臣,現在二條城的幕府軍隊主動把這個機會給送上門來了,那能夠不好的利用呢,因此成進一進京都,立刻下令,向二條城發動進攻,而且在開戰之前,向全軍下令,這一次的戰鬥不要俘虜,必須將二條城裡的守軍全部殲滅,也讓其他人知道,與中華軍做對的下場。同時成進也派人通告天皇紹仁,請他派出人員來軍前觀戰,中華軍是如何攻破二條城的,並且還送給紹仁一架望遠鏡,讓紹仁可以在皇宮裡看得清楚。

接到了成進的通告之後,紹仁到也不敢大意,其實他也正想親眼看一看中華軍的戰鬥力,於是立刻派出了五位大臣,到中華軍的軍前觀戰,而自己則登上了天守閣,臨窗觀看。因爲皇宮和二條城都在京都城內,相隔得並不遠,加上又有望遠鏡,因此也可以將戰場的一切看得十分清楚。另外也有不少皇室官員對這一戰相當關注,紛紛在家裡,或者寺廟的高樓高塔上觀戰。

其實這是一場根本就沒有任何懸念的戰鬥,因爲二條城在中華軍眼裡實在不算什麼,這一仗實際更像是一場表演秀,中華軍首先推出幾十門火炮,對準二條城的城牆展開了一陣猛烈的狂轟,其中實心彈和開花彈各佔一半,這場轟炸一共持續了三十多分鐘,聲勢自然是驚天動地,連整個京都城幾乎都在顫抖一樣。

其實二條城的城牆並不固厚,用火炮完全就可以轟得開,但爲了震懾住日本皇室和衆官員,在轟炸之後,成進仍然還是進行了一次爆破。

結果巨大的火光沖天而起,巨大的轟鳴聲音讓整個京都城都聽得清清楚楚,整個大地都發生了距烈的顫抖,令許多不明所以的人還以爲是又發生了地震,而紹仁在守天閣上也十分清楚的感覺到了強烈的震感,頓實覺得站立不穩,一下子摔倒在窗戶前。

幸好是待衛、宮女們紛紛趕來攙扶,但他們把紹仁扶起來的時候,仍然可以十分清晰的感覺到紹仁的身體在抖個不停,而臉色己是一片慘白。而紹仁也無心再看下去,只好擺了擺手,讓侍衛宮女們將自己扶回寢宮休息。在當天晚上,還做了一個惡夢。

而在炸開了二條城的城牆之後,中華軍殺入二條城中,並且完全慣徹了成進的命令,不抓俘虜,全殲敵軍,結果戰鬥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二條城裡的二千守軍被全部殲滅,只剩下二百多名付負維護二條城清潔的待從和待女。而中華軍卻是無一傷亡。

被紹仁派來觀戰的五名皇室官員更是看得膽戰心驚,因爲他們是近距離觀察,同時也是看完了整個戰鬥過程,一方面震驚中華軍使用的武器,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中華軍下手狠,完全不留活口,全部殺死。其中不乏有扔下了武器,跪地求饒的幕府士兵,但都被中華軍毫不留情的開槍打死,或者是用刺刀刺死。

當然這五位官員現在也都十分慶興,幸好自己是選擇了向中華軍投降,否則現在遭受到這個結果的,就將會是自己了。別說是京都,恐怕就是整個曰本,也找不出能夠與中華軍相抗衡的軍隊來。

果然經過了二條城一戰之後,中華軍確實給京都的皇室官員,公卿國戚等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震憾力,還右一些對天耋決議不滿,還想蠢蠢欲動的人,也都選擇了暫時隱忍,靜觀其變。而紹仁在第二天也下詔對中華軍表示了歡迎,並要求京都的官員,對中華軍的一切要求都要全力滿足,千萬不要惹毛了中華軍。

在中華軍攻佔了京都之後,成進又分別向東西進軍,攻佔了神戶和大津,這樣一來,以京都爲核心的日本傳統的京畿地區,也就全部在中華軍的掌握之中了。

而就在這時,本來是付責在陸路佯攻的長州軍也開始正式發力,變佯攻爲實攻,在長州藩到京神阪地區之間,分佈着福知山、豐岡、龍野、崗崎等十餘個藩,但這些大名的封地郄在五萬石以下,勢力都並不大,因此也根本不是長州藩的對手,何況大阪、京都的相續失守,也極大的動搖了這些大名的信心,有不少大名都意識到了,徳川幕府這一次真得是把中國這條巨龍給惹惱了,而且隨着中國出兵參與,恐怕德川幕府在日本的統治時間也維持不長了。因此自巳也應該重新迭擇,如果在這個時候站錯了隊,可就是萬劫不復了,熊本藩、福岡藩、小倉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於是有一些大名選擇了向長州藩投降,並且順勢加入到倒幕的陣營中來,而也有一些大名拉不下臉來向中華軍投降,只好帶領着家眷棄藩而逃,躲到了江戶去躲避,並且向徳川幕府請求,出兵進攻大阪,奪回自已的藩地,因此就在中華軍進駐京都的第四天,長州藩的大軍的前部人馬也到達了京都,與中華軍順利會師。

而這時日本的整個關西地區,已經都不屬於徳川幕府的管轄範圍了。

第13章 雙截棍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45章 規則(下)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280章 辭職(上)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404章 新年(下)第163章 通商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399章 國事(二)第271章 妙手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116章 豫北戰役(二)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49章 收復青州第302章 造勢第189章 議和後續(二)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67章 會見左良玉第186章 講和(上)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94章 遷移(二)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80章 放棄青州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82章 佈置(三)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5章 強盜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82章 佈置(三)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93章 雷汞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79章 救急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52章 派遣內應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14章 優勢第134章 勸說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271章 不解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2章 進攻浙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