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

雖然商毅最初的想法,是弄成一場新舊思想正面碰撞、交流、溝通的辯論,但這一次辯論最終持續的時間之長、影響的範圍之深遠,參與的人員之多,在中國思想發展歷史上的地位,對中國傳統思想造成的決突之大,都遠遠超出了商毅的預期目標。

按照內閣的計劃,這一場辯論是在四月十日,定在南京師範大學進行。辯論的題目就是請願的第一條:施行古制,以仁義禮信治國;雙方各出五名代表出場辯論,而傍聽的人員約有八百餘人,除了請願人員全部出席之外,其餘的都是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和南京學術屇的人員。

內閣方面對第一場辯論是做了充份的準備,在辯論的一開始,就緊緊抓住“施行古制”這一點中的“古制”兩個字,到是那一段時間纔算“古代”,是不是隻要以前的朝代都算古代,還是以傳說中的“上三代”纔算古代。

而請願代表只能回答是上三代的制度纔算古制,但內閣一方馬上就抓住了這個口實,質問請願代表,上三代到是推行的什麼制度,中央機構是怎麼設制,地方行政又是怎樣安排,權力怎樣分配,怎樣監督,怎樣制定的稅賦制度,結果問得請願代表啞口無言,根本就答不上來。

言必稱上三代,是中國古代學術文章的一個特點,因爲按中國傳統思想的觀念,上三代就是中囯的黃金時代,大同社會,反正就是上三代什麼都好。

但只要不是書呆子,其實誰都知道,所謂“上三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說法。一是時代久遠,二是史料缺乏。但也正因爲如此,在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因此就全部推到“上三代”上面去,“上三代”就是這樣做的。就連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裡,也是假借託上三代。說白了就是把上三代當做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根據自己的需要,想怎麼說都行。

而請願者將“施行古制”列爲第一條,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爲帝國是剛剛建立的新朝,百廢待新,沒法用祖制來壓服新朝的制度,只好推到古制上面,但卻又被內閣的代表緊緊抓住,結果弄得十分難甚,最後沒有辦法,只好避開了這個話題,把目標集中在後一句“以仁義禮信治國”上。說上三代的精神就是以仁義禮信治國。

但對這一點,內閣一方同樣也作好了準備,立刻列舉出種種例子,證明帝國確實是在推行仁義禮信,並沒有疲棄上三代的精神。而這時請願者一方纔算是緩過一口氣來,於是也引經居典,開始了辯論。

不過在辯論之前,內閣一方就做好了每一場辯論的基調,就是決不和請願者提出的這十二條要求搞對立,而是儘量證明帝國的政策當中己經包括了這十二條,只不過除了這十二條之外,還有其他的政策。在這方面,內閣顯然就有很大的優勢,可以找出多的實例證據來。而請願者一方則是絕對的對立,就是一付有你無我的架式,另外也只能照讀經典,舉不出多少實例來,面對面的辯論,也沒法使用大扣帽子,強詞奪理之類的手段,這樣一來內閣一方自然就在辯論中大佔上風。

結果雙方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脣槍舌戰才結束,儘管最終並沒有宣佈誰勝誰負,但在辯論時過程中,請願的一方多次被內閣問得答不上來,而內閣一方一直都振振有辭,有理有論,因此結果也自然分曉。請願方垂頭喪氣的離開了辯論會場。但關於這次辯論話題的議論,卻一直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裡,成爲南京學術屆議論的焦點話題。

隨後在四月份裡,南京師範大學又繼續舉行了兩場辯論,由於有第一場打底,而且各家報紙也都大加宣傳,因此傍聽的人員也大大增加,在第三場辯論的時候,傍聽的人數達到了二千三百餘人,有一半都在會場以外傍聽。其他學校,包括在南京周邊地區的許多學者也都趕來傍聽,而且每一場辯論之後整理出來的文字稿,都會被搶購一空,一時也是萬人空巷,洛陽紙貴。

不過由於請願一方在大道理上確實是佔不住腳,而且辯論的經驗和技巧也都不如內閣一方,結果這三場辯論中,儘管請願的一方每一次都更換了參與辯論的人員,但都明顯處於下風,因此請願的一方也有些着急了,於是也向內閣提出要求,停一段時間,好讓自己一方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收集足夠的資料。而內閣一方也表示了理解,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

而這時有一些傾向於請願一方的國會議員也來拜訪請願者,教了他們一些辯論的技巧,並且制定了辯論的基調,首先就要儘量放棄那種絕對對立的態度,儘可能模糊自己的觀點,尋找對方的弱點。同時也有支持請願方的學者也紛紛爲他們出謀劃策。

第四場辯論在五月五日舉行,而應各方的要求,這一場辯論設在南京工程大學舉行,並且隨後的辯論,將輪流在南京、杭州的大學中循環舉行。而每一場辯論的謗聽人數不能超過八百人,而請願一方只能出席二百人。但在每次辨論之後,將在第一時間將辯論內容張貼出來。

因爲做足了充份的準備,因此請願一方的表現就好多了,至少己經可以和內閣一方有來有往,爭上幾個回合,不致於全無還手之力。但在無形中,請願一方的所持的觀點已經緩和了許多,至少不和朝廷針鋒相對,同時在辯論的話題上,也更多的偏向於學術思想方面,而減少了許多政治方面的味道。

而這次辯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廣泛,由南京一直影響到周邊地區,由其是那些請願者來自的地方,對這次辯論猶爲關注,因爲這關係到這一次請願行動的成敗。另外不僅僅是在南京,在許多地方,也針對這一次辯論的內容,展開了討論,並也進行了不少的辯論,儘管在規模和影響力方面,不能與南京辮論相比,但對於擴大這次新舊思想的影響力,起到了不少的推動作用。而且還有衆多的學者也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著書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一場新舊思想的大爭論,也在中國展開。

在南京的辯論一直到十一月十日才結束,其中一共進行了二十三場辯論,有七場在杭州的大學裡舉行,並且還有兩場應商毅的邀請,在皇宮裡舉行。

但最終的結果還是以請願者的全面失敗而告終,畢竟現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己經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儘管還沒有達到質變的地步,但己對中國的傳統社會經濟造成了相當的衝擊,而經濟的發展,也就需要新的思想基礎,傳統思想的主導地位己經發生了動搖,因此新思想的發展也是不可阻擋。而且商毅需要沒有利用政治權力強行推進新思想,但卻進行了十分積極的引導。更爲重要的是,新思想並不是要徹底放棄舊思想,只是拋棄舊思想中一些保守、落後、迂腐的東西,加入一些開放、積極、先進的觀念。因此這場辯論的成敗,其實是早就註定下來的。

而在辯論的同時,[中華時報]也不忘利用這次辯論,爲商毅造勢,稱讚商毅的胸襟開闊,能廣開言路,察納善言,並不獨斷專行等等,因爲有事實爲證,因此對商毅的聲望,也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提高,對於安撫地方的反對情緒,也起了不少作用。

最終請願者雖然還有所不甘心,但還是隻能老老實實的各自返回地方,畢竟辯不過內閣,留在南京也沒多大的意思。而內閣也好說好散,還給每人返回的路費,一切也都做到仁至義盡,也讓這些請願者沒話說。

但等請願者各自回到地方之後,才發現今年的省試早己經結束了。但這一次,民間的情緒也明顯平穩了許多,畢竟誰都知道了這個大勢己經不可改變,因此也有不少學子終於開始認真的學習自然科學,以便在下一輪科舉中有所表現。畢竟十年寒窗苦溪,不就爲了一朝蟒袍玉帶,出人頭地嗎?既然科舉要考自然科學,那麼就好好的學習吧。

而請願者雖然離開了南京,但這次新舊思想的辯論卻並沒有結來,而是從南京一直髮展到了各地方,新舊思想的碰撞,也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有時激化、有時緩和,其中也幾經起伏反覆,前前後後一共進行了七十餘年,一直到中華帝國的第四任皇帝繼位期間,新舊思想的爭論才基本結束,新的思想體系才基本形成,從而中國也正式進入到近代國家時期。

在後世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們都一致認爲,將這一段時期確定爲中國的近代思想啓蒙運動,而這一次南京的辯論,也被認爲是中國的近代思想啓蒙運動的開始。

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35章 超級戰艦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93章 大西軍歸降(上)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35章 超級戰艦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209章 進京(下)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64章 破局(四)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92章 合圍(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28章 許婚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90章 遇刺(上)第90章 合圍(一)第100章 備戰(二)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一章 船廠重組第82章 佈置(三)第101章 守城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52章 派遣內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92章 返程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200章 生絲之戰(一)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61章 國事家事第94章 遷移(二)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302章 造勢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64章 調兵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86章 意外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58章 襄樊之戰(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86章 講和(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224章 收取山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