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救急

在今天剩下的時間裡, 流寇們再也沒有發動進攻, 而在另一邊, 羅遠斌也以經將其他的鳥銃全部進行過檢測, 一百三十三支鳥銃, 合格的只有四十七支, 合格率居然連四成都不。另有五十五支鳥銃還可以通過改造成爲合格品,剩下的三十一支鳥銃基本就是廢柴了。

不過對商毅來說,就是廢柴也要,因爲一支鳥銃雖然只有六七斤重,卻是要花費近四十斤生鐵,可都是精鐵所製成,把它重新回爐之後,還是可以用來打造別的兵器。至於其他三眼火銃,商毅根本就沒打算用,因此也沒有叫羅遠斌檢測,全都和廢柴放在一起,準備到時候一起帶回穆陵關去當廢物利用。

雖然現在合格的火器有二十一支魯密銃和四十七支鳥銃。不過羅遠斌也告訴商毅,儘管這些火銃都算合格品,但一根管銃的壽命依然有限,一般來說,一根再好的管銃,發射總數次也不能超過八十次,一但過了這個次數,同樣也可能會發生爆管,因此就必須更換管銃。另外一根管銃的連續發射數次不能超過三十次,一但達到三十次,必須要等管銃完全冷卻之後,才能繼續使用。

商毅知道,羅遠斌說的也是實情。這和這個時代的冶鐵技術有關,基本是一個無法克服的技術障礙。只能等自己回去之後再查一查電腦,找一下是否有提高冶鐵技術的方法,能夠沿長火銃的使用壽命。

而在此之前,也只能現在這個樣子了。不過也可以通過改進火銃的使用方法,並且堅持良好的保養習慣,也能延長管統的壽命,比如降低一次連續發射的數次,在發射完之後,及時對管銃進行清潔,毎天堅持閏滑等等,至少也可以將一根管銃的壽命延長二至三成。當然俱體的效果還要等以後慢慢測試,現在只能先按現在的要求來。

羅遠斌的兄弟們一共是三十二人,商毅又從穆陵軍裡挑出了三十六人,湊齊了六十八人,跟着羅遠斌一起學習發射火銃和火炮。反正現在還有是火藥。同時商毅索性就把羅遠斌這三十二個人都編入了穆陵軍中。在名義上是更於統一指揮調度,在在實際上,是想在離開兗州府的時候,就把這個小隊一鍋全端了。

到了晚上,商毅又來到曾化龍的館驛裡,想了解一下他們去找魯王要錢要糧的結果。但一見到曾化龍的表情,商毅就知道,事情一定是砸了。果然商毅一問,結果真的就是這樣。

原來在下午,曾化龍和王應泰一起去求見魯王朱以派。在見魯王之前,曾化龍也瞭解得十分淸楚,魯王雖然沒有洛陽的福王那麼多的財富,但也差不到那裡去, 僅僅是屬於王府的田產,少說也有七八萬畝, 而王府的存糧不下十萬石,庫銀足有三十萬兩。因此請求魯王支助幾千石糧食, 幾萬兩白銀, 對魯王來說, 應該不是難事。何況這也是和朱以派自己性命相關的事情。

但結果證明,曾化龍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因爲在問明瞭兩位巡撫的來議之後,朱以派立刻就變了臉色,說現在這個世道,年年欠收,王府裡也沒有餘糧了。因此是拿不出錢糧來。

曾化龍和王應泰自然也不肯輕易放棄,於兩人向朱以派誠述利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反覆勸說,只說得口乾舌燥,只希望朱以派能改變主意。但朱以派絲毫也不爲所動,就是一口咬定,自己沒糧沒錢。

曾化龍都有些急了,說話也有些不客氣,當場直言,一但城池被流寇攻破之後,一城生靈必然玉石俱焚,屆時不僅魯王府難以倖免,就是魯王本人,也難以保全。而王府的錢糧也必盡歸流寇所有,因此還請魯王三思。

朱以派一聽,當時就火了,指着曾化龍的鼻子,讓曾化龍也不要忘了,地方大員都有保護蕃封的責任,一但魯王府有什麼閃失,你們兩個的腦袋也保不住。說完一甩袖子,就退回到內室裡去了。兩個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也從魯王府回來。

按說這整個事情經過,曾化龍沒有必要詳細的告訴商毅,不過現在曾化龍十分看重商毅,以經把他視爲自己的心腹,而且在魯王府裡憋了一肚氣,也正想找個人傾敘一下,因此也就不瞞着商毅,都說了出來。

聽了魯王的理冉,商毅現他到是有些瞭解這些藩王的想法了,因爲一但蕃封有失,地方官員都有失職之責,因此他們纔有恃無恐,認爲不管怎樣,官員們都會盡力守城。然而他們卻沒有想到,就箅是官員想盡力守城,但打仗的卻還是普通的士兵,他們纔不管那麼多,一但缺糧少餉,誰還會努力作戰。甚至有不少士兵都是因爲缺糧少餉,反而倒戈投降了流寇,獻關讓城,有不少州城其實就是這樣被攻破的。

但等說完之後,曾化龍也覺得有些不妥,又囑咐道:“商毅,魯王拒絕支助錢糧的事情,一但傳揚出去,恐怕會動搖軍心,因此你千萬不要泄露出去。”

商毅聽了,也不僅苦笑起來,道:“大人,屬下自然不會亂說,但只怕是魯王府裡,守不住這個秘密呀!因此糧餉的問題,還請大人儘快解決,才能穩住軍心。”

曾化龍也苦笑着搖了搖頭,他又何償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現在也是無計可施了。只好道:“好吧,明天我們再找幾個兗州的商家,看看能否讓他們支助一些錢糧吧。”

兩人正說着,忽然有人來報,說王巡撫來訪。只見王應泰一臉喜色,幾乎是一路小跑的進了客廳,一路走就一路上氣不接下氣的喊着:“曾…曾巡撫,有救了…我們…我們有救了。”

曾化龍怔了一怔,趕忙從椅子上起身,道:“王巡撫,什麼有救了?”

王應泰道:“曾巡撫,有…有錢糧了,我們…我們有錢糧了。”

曾化龍呆了一下,有些難以置信道:“有錢糧了?怎麼就有錢糧了呢?” 但看他這個樣子, 又道:“不要着急,來,坐下來慢慢說。”

王應泰這才一屁股坐下,抓起几上的一個茶杯,一口喝乾,喘了幾口氣,這才道:“剛纔有一位商人來找我,說他願意供獻家財,爲官府提供錢糧,以支助官軍守城。”

曾化龍聽了,也不僅喜出望外,這可是雪中送炭啊,忙道:“他人在那裡。”

王應泰道:“我以經把他帶來了,就在館驛外面候着呢?”

曾化龍忙道:“快請,快請進來。”

不一會兒,走進一箇中年人來,只見這人大約四十左右歲年紀,中等身材,面色微黑,三綹黑鬚。見了曾化龍,立刻行大禮參拜,道:“草民林之洋,參見大人。”

曾化龍道:“免禮。”

林之洋起身之後,曾化龍又道:“林之洋,聽說你願意出資,支助官軍守城,可是你怎麼知道官軍缺少錢糧呢?”

林之洋又施了一禮,道:“實不相瞞大人,草民業以聽說,兩位大人白天去救魯王,發錢糧支助軍用,以備守城,可見必是官軍缺少錢糧,不必兩位大人也不會出此下策。然而魯王府中拮据,拿不出銀糧來。草民雖是一介商人,但也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故此願以家財支助官軍守城。”

曾化龍看了看商毅,也不由苦笑了一聲,這消息果然是從魯王府裡傳出去了,只怕明天所有官軍都會知道了。只可惜一個商人反而比一國的藩王更懂道理,他說魯王府中拮据,拿不出銀糧,不過是給魯王留個面子而己,又問道:“林之洋,不知你能支助官軍多少錢糧呢?”

林之洋道:“草民雖然不能比王公候伯,但也經商多年,家中到是略有營餘,因此可以支助官軍糧食三千石,白銀二萬兩,以供守城之用。現在都勻以備好,如果大人是急需要用,那麼連夜就可以到草民的商鋪裡去取。”

曾化龍和王應泰互相看了一眼,也都不禁喜形於色。有了這三千石糧食,至少可以維持二十天以上了,如果省一省,用一個月也是夠的,這樣一來回旋的餘地就大多了。而二萬兩白銀不禁可以用來獎勵士兵,鼓舞士氣,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購買糧食。這可真是一場及時雨。

曾化龍是讀書人出身,本能的對商人有些鄙視,但這時也不禁對這個林之洋十分感激,點了點頭,道:“好,林之洋,你且放心,等打退了流寇,守住了兗州府之後,本官必會將你的功勞上報給朝廷,爲你請功受獎,贈給你一個監生頭銜。”

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而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政府公辦的最高學府。只有受地方政府推薦的學子或大臣功勳的弟子,才能到國子監中去學習,因此監生雖然有功名的文士,但身份也不低。不過監生的資格同樣也能花錢捐到。

因爲明朝的商人爲四民之末,身份很低,雖富不貴,連穿絲綢衣服的資格都沒有,因此一些商人有錢之後,就會花錢捐到一個監生的資格,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實際並不用到國子監中去學習。這和後世的一些公司的老闆花錢弄個名牌大學的畢業證道理差不多。因此曾化龍認爲給林之洋弄個監生的頭銜,算是一個很大的獎勵了。

不過捐來的監生資格雖然可以提高自己政治地位,但一樣受人瞧不起。

林之洋聽了之後,臉色到也並沒有什麼變化,看不出高不高興來,只是請曾化龍和王應泰派人跟自己一起去取錢糧。

曾化龍目光一掃,正好看見一邊的商毅,立刻道:“商毅,你就辛苦這一趟吧。”

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10章 婚姻(上)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101章 清軍的援軍(三)第148章 新政(一)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269章 召見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章 喜迅(上)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2章 喜迅(下)第152章 談判第244章 東西方的交流(二)第60章 莊妃第86章 意外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37章 江南初定(二)第177章 鹽場(下)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97章 遷移(四)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208章 進京(上)第50章 再攻濟南第84章 夜襲(二)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145章 規則(下)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198章 廷議(上)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31章 攻城(上)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24章 洞房第75章 架臨宿州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9章 亂世佳人(上)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181章 出兵(下)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146章 亂攤子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142章 偵察兵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3章 各懷鬼胎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184章 襲擊(上)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75章 人民公社(下)第402章 北境第36章 機構調整第75章 浙江援軍第50章 再攻濟南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9章 催促出兵第6章 家事! 公事!第87章 人材(下)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