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

從中國軍營回來之後鬆平信綱立刻趕來面見徳川家光將簽定好的正式和約文件交給德川家光過目

等看完之後德川家光也只能苦笑了一下條件基本也在德川幕府的預計之中三百八十萬兩白銀雖然有些重但現在的曰本還是付擔得起的而德川家光心裡也在盤算該讓其他大名分攤多少這裡面可是有很大學問的

不過這時曰本各地的大名幾乎都己經聚集在江戶因此徳川家光招集衆大名將和約正本交給他們過目

看完了和約之後衆大名雖然有些掻動但也都沒有什麼異議因爲當年那一批縱橫曰本的名將都己經做古現在的大名都是第二三代人早己沒有先輩之勇了在十年前一個島原之亂還動用了差不多十萬大軍才平定下來而現在商家軍的戰果就擺在眼前三年前將薩摩藩打得滿地找牙不說現在不費一兵一卒就炸平了一半的江戶城而且日早一萬三千多大軍進攻一個海灘陣都攻不下來曰本水軍第一的長州藩也遭到重創誰還那麼沒眼水一定要和商家軍決一死戰呢

另外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份和約不滿意有不少大名其實是希望和中國通商的由其是在自己藩內開通了通商口港的大名甚致有些竅喜因爲一但和中國通商也就意味着自己藩內財稅大漲

見衆人都沒異議徳川家光也放心了不少接着又宣佈了賠款的分攤計劃按各大名的祿米數比例進行分攤迠次賠款的三百八十萬兩白銀另外以仙台藩遲誤出兵爲由罰仙台藩支付雙倍而同樣江戶城的損失重建也按這樣的標準進行分攤

另外這次戰爭的起因是薩摩藩挑起因此薩摩藩將給最嚴厲的處罰島津光久等首要人員將給商家軍處置 但摩藩依然還在徳川家光下令將薩摩藩的祿米降到三萬石

原來徳川家康在分封大名的時候是做了精心安排的他將全曰本的大名分成三類: 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

親藩大名爲徳川氏的親屬如鬆平信綱就屬親藩大名一類而譜代大名則是原來德川家的家臣如酒井忠勝 阿部忠秋就屬於這一類這兩種大名有一個特點就祿米高的並不多絕大多數都在十萬石以下但徳川幕府重臣要職勻由他們出任

外樣大名是關原之戰前與德川家康同爲大名或戰後降服的大名如薩摩藩、長州藩、仙台藩等一般外樣大名的祿米都很高達到四五十萬石的比比皆是薩摩藩就是一個五十六萬石大名但不得參與幕府統治

徳川幕府的祿米爲二千萬石約佔全曰本祿米總數的二成略多一點因此如果按各大名的祿米數比例進行分攤賠款徳川幕府實際只用出八十萬白銀左右而祿米較高的外樣大名明顯分攤得多一些損失當然大得多如仙台藩的祿米是六十二萬石又被罰加倍結果要分攤近四十萬兩白銀

不過現在的德川幕府依然還十分強勢而兩支對抗幕府的主力薩摩藩基本殘了長州藩也遭到重創因此各外樣大名雖然心裡不願意但也只能同意下來

見分攤支劃也通過徳川家光才覺得鬆心了一點於是在和約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當然現在等着各大名湊齊第一批的一百五十萬兩白銀是來不及了 因爲將商家軍越早送走越好免得夜長夢多因此這一批白銀全部都由幕府墊付各大名分攤的白銀隨後再補上

幸好是這個時侯的徳川幕府還處在一個守成期的位置經過了三代德川將軍四十餘年後積累之後府庫都十分充盈因此一百五十萬兩白銀還是拿得出來的就在三天以後德川家光將湊集的白銀連同簽好和約一起交給鬆平信綱讓他帶去商家軍的大營交割

同時現在琉球島上還困着薩摩、彥根兩藩的一萬二千多軍隊按照[神奈川和約]的規定中方應該放曰本軍隊迴歸曰本同時對薩摩藩的藩主島津光久也要押回曰本進行嚴懲因此鬆平信綱在向商家軍交割完白銀之後還要隨商家軍一起前住琉球辦理日軍撤軍以及捉拿島津光久的事情

而徳川家光也考慮到島津光久在得知了結果之後有可能會拒捕反抗因此還讓鬆平信綱帶了兩千軍隊一起去琉球並派柳生三嚴和、成瀨正成協助鬆平信綱現在薩摩、彥根兩藩在琉球的兵力都差不多而鬆平信綱再帶去兩千人馬也就足以壓倒薩摩藩何況在琉球還有商家軍在實在不行還可以請商家軍出手徳川家光也覺得這樣一來也就萬無一失了

另外琉球的事情結束之後鬆平信綱還將隨商家軍去南京名議上是送取和約但實際是觀查一下中國的情況上一次阿部重次出使杭州帶回的全是錯誤信息顯然是一次不合格的行程徳川家光希望這一次由“智慧伊豆”親自出馬觀察一下中國的情況

鬆平信綱和成瀨正成帶白銀來到商家軍的軍營裡向成鋼交付點清了白銀確認數量無誤之後成鋼也同意帶鬆平信綱一起返回琉球同時又派二艘飛剪船立刻返回南京向商毅報告戰況以及議和的情況然後收寨登船向琉球駛發

兩千日軍分乘十六艘戰船跟着商家軍的艦隊一齊出發在商家軍進攻江戶的時候還只是在守天閣上遠遠的觀看僅僅只是從人的比例上推斷商家軍的戰船巨大但現在近距離觀察之後鬆平信綱才真正體會到龐大的船體帶給自己的壓迫感商家軍的戰船船體雖然龐大但在速度靈活度均比曰本船強得多而且水手船員操作熟練船上的士兵來往整齊有序顯然是訓練有素的

儘管受制於德川幕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鬆平信綱對世界大勢並不清楚就是對中國現在的情況也知之甚少但他畢竟是一個睿智的人同時也沒有天朝上國的心態因此也能夠非常極時的檢討和反思自己

中日之間的交流從漢朝就開始了雖然和一個強大的鄰居隔海相望但曰本幾乎從沒有從這個龐大的鄰居那裡感覺危脅這主要是因爲中國曆來的侵略性就不強而且中國本質上還是一個大陸性國家因此對和自己沒有實質彊土接壤的國家興趣不大前後無論是武功達到頂峰的盛唐還是海上勢力高漲的鄭和時代中國對曰本基本都沒有理睬

中國唯一一次對曰本產生興趣還是蒙元統治的時候但那一次由於船隊被風浪所毀反而造成了曰本上下一種盲目自信的心態認爲曰本有天神保佑大海和神風是曰本天然的保護屏障因此儘管曰本清楚中國是一個何等龐大的國家對中華文明也充滿了向望但對中國卻缺少一種畏懼之心正是如此在豐臣秀吉時代曰本纔敢於捍然出兵進攻朝鮮

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鬆平信綱己經明顯感覺到商毅的出現給曰本確確實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脅

儘管鬆平信綱對商毅的情況所知不多但從現在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看只知道他本來是明朝的一名將軍在清軍入侵時倔起現在統治着中國的長江流域地區並且有可能趕走滿族重新統一中國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不過這個人對海洋的興趣明顯超過了中國其他歷代的君主對海外貿易十分熱衷而且又極富軍事才能使用的火器都極爲犀利從這兩次對曰本的進攻來看商毅完全有能力掃平曰本大海和神風己經不能成爲曰本的保護屏障了

儘管鬆平信綱力主和中國議和但也不相信商毅只是想和曰本進行通商也許現在商毅確實只是想和曰本通商但以後就很難說了由其是商毅真的統一了中國之後

曰本本來就是一個充滿了憂患意識的國家因此想通了這一點之後的鬆平信綱也更是憂心匆匆也更爲迫切的想到中國去看一看實際瞭解一下中國的情況掌握俱體的資料來確定曰本下一步的對策

兩天之後船隊到達了琉球駐守琉球的部隊也向成鋼轉達了商毅發來的新命令因此成鋼也下令全軍登岸在琉球停留等琉球的事情結束以後然後再返回中國

在登岸之後駐守琉球的部隊也向成鋼報告了首裡城的情況從艦隊出發到歸航其實一共只用了十五天的時間在這在這段時間裡曰本軍隊都守在首裡城裡並沒有大規模出擊雙方只發生過數起零星戰鬥互有傷亡總體來說局勢比較平穩

而成鋼也立刻和鬆平信綱、成瀨正成、柳生三嚴商議首裡城裡的曰本軍隊的撤離以及抓捕島津光久的事情

()

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103章 完婚(一)第131章 攻城(上)第47章 金殿廷議第37章 南方情報第93章 遷移(一)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67章 建設(下)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64章 調兵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43章 內線作戰(一)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65章 破局(五)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81章 佈置(二)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94章 形勢逆轉(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31章 攻城(上)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63章 剃髮令(下)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74章 完成包圍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49章 大獲全勝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23章 造船(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38章 軍歌第27章 煙雨杭州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259章 察哈爾之戰(二)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82章 破敵之策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98章 遷移(五)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73章 阻擊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99章 備戰(一)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45章 戰後總結第265章 變數(上)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37章 進攻南陽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29章 授藝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第346章 親情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234章 收尾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191章 獻俘閱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