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南京見聞

就這樣參政院裡吵參政院的事,而內閣辦內閣的事,大家互不相干, 這日子該怎麼過還怎麼過。

不過再怎麼吵,由於有了投票表決這個制度存在,參政院也總會通過幾個議案,然後轉交給內閣。而內閣和商毅也會從中選擇合適的接受執行,而不合適的,就找個藉口拒絕,反正成立參政院的時候就己經規定好了,內閣有這個權力。而且畢竟還是從其中選出一部份議案來執行,因此參政院也沒有什麼不滿意。

只不過參政院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執委會也開始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對參政院的運行進行一些微調,首先是對提案的審議加嚴了,最初執委會對提案的審議很鬆,七成以上的提案都能從執委會通過,讓所有議員進行討論。但隨着提案增多,而討論提案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提案的積壓也越來越多了。因此執委會對提案的審議也嚴格起來,一些不知所云,內容過於偏激,或是以前有過類似的提案,都被卡了下來,結果這樣一來,提案的通過率也下降到不足三成,但這也是規則允許的執委會的權力。

再就是討論議案的時候,執委會也盡力控制,一但跑了題,就趕緊拉回來,不使討論離題太遠,雖然這樣做並不能完全控制跑題,因爲只有跑遠了執委會纔會發現,而且有時連執委會的成員也跟着跑了,但也算是節省了不少的時間。而參政院的效率也提高了一些。

參政院也在這樣的吵吵鬧鬧,修修補補中,慢慢的度過着。而和參政院的熱鬧高調相比,一個巨大的變化,正在悄然無聲的進行着。銀幣己經越來越被民間接受了。

命名爲中華通寶的銀幣,己經發行近半年的時間,一方面是在南京政府的信用保證力,而且稅收可以用銀幣支付,還有一定的返還;另一方面銀幣的使用也確實比白銀和銅錢方便得多,至少不必帶着一大包白銀或是好幾串銅錢出門了,也不必去分辯什麼白銀的成色價值。同時銀幣和白銀、銅錢之間的換算也十分方便,就是在一起混合使用,也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

因此銀幣很快就在江浙地區普及開,並且像其他的省份蔓延開展。有不少的店鋪甚致都貼出告示,本店只收銀幣,不收銅錢、白銀。而各地銀行裡毎天都排出了長隊,兌換銀幣。弄得銀幣幾乎都供不應求了。

歷來的貨幣改制,也都很少有進行得這麼順利的。商毅和俱體付責這項事務的林鳳舞也都十分高興,這可是辦成了一件大事。而商毅更清楚,這一舉動的重大意義。

不過貨幣改制的同時也有一些陰暗的事情出現,年初的時候,在民間也出現了專門兌換銀幣的私人錢莊,而且兌換的銀幣面額,比實際價值的白銀低,九錢白銀可以對換十元面額的銀幣,而四兩白銀居然可以兌挽到五十元面額的銀幣。而錢莊兌換出的銀幣,當然是違造的。其實鑄造銀幣的成本並不低,但違造者專造面額大的銀幣,而且還摻入大量的鉛、錫等其他金屬,降低其中白銀含量,以達到牟取暴利的目地。

商毅也沒想到,山寨銀幣會這麼快就出現,不得不慨嘆,那句老話說得一點也沒錯,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自己來到這個時代,己經山寨了不少別的東西,現在終於開始體驗被別人山寨的感受了。

當然山寨銀幣的出現,也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應了現在銀幣確實已經深入人心,從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銀幣的速度普及,但山寨畢竟是山寨,如果放任下去,對貨幣體系的危害絕對要大於促進,因此必須嚴格禁止,發現一起處理一起,決不能輕僥。

在三四月期間,南京政府以雷霆手段連續查處了三個違造銀幣的私人錢莊,主犯全都判以斬首,從犯判做苦役,錢莊財產全部沒收。並且又通過[杭州時報]大加宣傳,因此也有不少打算加入私造銀幣的私人錢莊也被震懾住,沒造的放棄了這個打算,而己經開始私造銀幣的,也急忙收手。從而也保障了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商毅也敦促鑄幣廠,加大鑄幣的速度,保證市場上有足移

其實歐州商人早就習慣了使用銀幣,對這個決定也十分歡迎,並且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也大致換算出了中華通寶和幾種歐州貨幣之間的比值,因此商船一到中國,就大量兌換銀幣,而在離開的時候,也不兌換回白銀,帶到馬尼拉、巴達維亞、渤泥等各地去使用。因此中華寶幣,也在海外開始普及開。

因此商毅在四月初也正式下令,南京政府的對外貿易,將全部以銀幣來支付,當然也抱括對清廷的幾個商品交易榷場,並在海關榷場等地,設立專門的銀幣兌換點。

商毅開通和清廷交易的榷場,真正出於貿易的目地成份的想法其實不多,大部都沒安好心,現在強迫清廷來的商人用銀幣支付,也是目地之一,就是要將中華寶幣打入到清統區去,從經濟方面打壓清廷。

由於南北貿易仍然是由南方占主導地位,南方的絲綢、瓷器、茶葉、工藝品等都比北方的好,而且現在還要加上玻璃製品和玻璃鏡,這些都是北方市場的緊俏商品。特別是玻璃製品,深受八旗貴族們的喜歡,但現在除了南京地區之外,整中國絕無第二家,而且清廷又沒有海外貿易,從海外進口玻璃鏡,只能從南方購入。不過也正因爲如此,玻璃製品俯利潤也極大,一面五六寸見方的玻璃鏡,在南方也就是四五兩白銀,而到了北方,可以翻到二三十兩白銀,而且還供不應求。但北方能提供交易的商品卻並不多,只能拿白銀購買。

但現在商毅規定,只能用銀幣支付,因爲巨大的利潤吸引,也迫使清廷過來做生意的商人,也只能將手頭的白銀兌換成銀幣,然後再進行交易。而榷場並不提供銀幣兌換白銀的業務,因此兌換的銀幣要麼全部用光,要麼帶回北方去,就這樣中華通寶銀幣也浸透到清廷內部。

雖然在短期內,不會對清廷產生什麼影響,但時間長了,會促使清廷內部的銀價提高,因爲中國本身的產銀量很少,而銀幣在清廷內部是不能流通的,清廷的白銀都在向南方流入,又沒有白銀的流入,勢必造成清廷的白銀總量減少,從而引起貨幣體系發生混亂,人爲造成價格上漲,也使清廷的經濟恢復工作更爲困難。

這也算是在古代打一場經濟戰吧。

而讓人人都稱頌的事情,就是商毅和朱媺娖的婚禮。

說起來商毅和朱媺娖也真的是好事多磨,兩人訂婚己經有四五年的時間,先前是因爲朱媺娖要守孝,後來又因爲戰事和其他事情,結果一直拖到了現在,朱媺娖現在己經二十一歲了,雖然在現代社會,這個年齡還可以算是少女,但在明代社會,絕對算大齡剩女。現在就連她的妹妹朱媺婕都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了。

好在是兩人的婚姻關係建早就確定下來,而且這幾年的時間裡,朱媺娖其實一直都是住在商毅家裡,和商毅的其他妻妾們也都相處的不錯,家裡的上上下下也早就把她當商毅的夫人看侍,也就只差最後舉行婚禮了。

現在戰事暫了,而且其他事情也都告一段落,因此這場早就該舉行的婚禮,也終於被提上了日程,經過仔細的挑選之後,舉行婚禮的曰子定在五月六日。

商毅現在好歹也算是稱了王,並是實際上中國最大的割據勢力之一,朱媺娖又是前朝公主的身份,而且從理論上來說,明朝還不算真的滅亡,因此這場婚禮相不引人關注都不可能。

另外明朝在一些士大夫的心裡,還有一定懷念感情,而且商毅在這方面也表現得比較寬容,不僅允許民間用文章詩詞等形式懷念明朝,同時對建在神烈山的孝陵也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同時也不禁止百姓、官員進行拜奠。包括商毅,也親自到朱元璋的墓前敬過香。

事實上商毅十分清楚,這種感情,其實只是人的一種正常的懷舊情緒,對自己的統治實際造成不了多大的危脅,因爲占人口絕對多數的廣大農民,對明朝根本就沒有一點懷念,當然前提是隻要自己的政府保持這種清廉、開明、親民的作風。如果把和前朝有一丁點連繫的事情都當重大政治問題來處理,這本身就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

而正因爲如此,朱媺娖也成爲這批士大夫和原明聯繫的一條情感紐帶,而且明朝滅亡之後,她的身世也確實讓人十分同情,因此人人都希望朱媺娖能夠得到一個好得歸宿。也都給這場婚禮獻上了自己的祝福。

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05章 完婚(三)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205章 北上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8章 江南攻勢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59章 保薦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267章 變數(三)第155章 民嘯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400章 國事(三)第65章 破局(五)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71章 追擊第308章 宣戰(上)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55章 插曲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84章 游擊戰(三)第122章 造船(上)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92章 合圍(三)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22章 靈活作戰(一)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一章 真像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332章 對持(二)第92章 合圍(三)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79章 救急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86章 講和(上)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246章 身世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42章 勸降第242章 勸降第144章 西班牙艦隊(下)第307章 民意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370章 戰術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29章 計劃(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93章 勸降(上)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93章 遷移(一)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281章 辭職(下)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5章 強盜第402章 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