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

先頭船隊是在六月上旬從杭州出發,前往馬尼拉。

按照正常的航速,從杭州到馬尼拉需要十五天左右的時間,但現在是六月,也就是公曆的七月底,風向多以東南風爲主,少有西北風,因此船隊在多數時侯都是逆風而行,雖然到了這個時代,風帆船的技術己經十分發達,可以通過不斷轉換風帆的角度,在逆風的情況下,也能航行,但速度明顯就要慢了許多,而且需要付出大批的人力,僅靠船上的水手,很難讓船保持連續的逆風航行。

不過現在船上裝着都是士兵,人力是不成問題,在沿途也遇到了十餘艘從馬尼拉返航的商船,得知馬尼拉的局勢進一步緊張起來。因此在逆風的情況下,船隊仍然向菲律賓航行。但就是這樣,等船隊到達菲律賓的時侯,也用去了二十天的時間。

菲律賓是一個羣島之國,共計約有七千多個島嶼,不過現在有人定居的島嶼只有二三十個,主要的大島有十三個,以北部的呂宋島最大,東南部的棉蘭老島其次,加上西南的巴立望島,正好構成一個呈南北走向,北尖南寬的三角形。

呂宋島位於菲律賓羣島北部,三角形的尖瑞,總面積和浙江省相等,都是十萬平方公里左右,佔菲律賓羣島總面積的三成以上,大體呈一個南-北走向後長方形,南北長約七百四十公里,東西寬約二百二十公里,海岸線長達五千多公里,有衆多優良的海灣。也是現在菲律賓羣島的核心所在,西班牙殖民者的主要力量都在呂宋島上。

呂宋島的地勢呈北高南低,三分之二都是高地丘陵,基本都分佈在北方,因此適合登岸做港口的海灣地方,大部份都分佈在南半部份,馬尼拉就位於呂宋島南端的馬尼拉灣,巴石河的入海口。

因此到達呂宋島,也並不等於就是到了馬尼拉。船隊沿着呂宋島西北的海岸線又走了一天,到了呂宋島中部的林加延灣。有一條名叫阿諾河的大河在這裡入海,中國人一直稱之爲玳瑁港,是一個比較好的停泊地點,但離馬尼拉城約還有二百二十公里的路程。一五七四年,中國著名的海盜林鳳率軍進攻馬尼拉,就在這裡修城立寨,自立爲王,與西班牙軍交戰長達十個多月。終於後繼無力而退兵。

因爲連綾航行了二十天,船員士兵也都十分疲勞,因此宋協昌等人也商議決定,在這裡休息一天,然後再繼續向南前進。等他們駛進阿諾河的入海口之後,發現這裡還停泊着三艘中國商船。

張庚秋也前出打聽,原來這三艘中國商船的船主他都認識,分別是陳作偉,胡遠,趙銘、趙新兄弟,都是在馬尼拉經商的中國商人。

他們幾個人和張庚秋父子雖然沒有什麼深交,但也都認識,見張庚秋的樣子,似乎是要到馬尼拉去,也都問起來,張庚秋到也不敢說自己是和軍隊一起來的,只說自己確實是要去馬尼拉。

陳作偉是一個和張庚秋差不多大年的老人,聽到了張庚秋的確認之後,也不禁一拍大腿,道:“張老船主,您怎麼還敢到馬尼拉去,幹糸臘人又準備要殺我們華人了,我們幾個人是剛從馬尼拉跑出來,現在幹糸臘人己經把馬尼拉灣給封了,您現在還去馬尼拉,不是自投羅網嗎?”

張庚秋也嚇了一跳,道:“幹糸臘人己經動手了嗎?”

胡遠道:“那到還沒有,不過我看也差不多了,現在馬尼拉的土著己經公然開始搶劫巴里安的華人商鋪,打傷打死了不少華人,巴里安的華人總管張拓,向西班牙總督府提出了交涉,但查孔總督對此含糊其辭,根本就沒有作正面答覆。”

趙銘恨恨道:“什麼含糊其辭,他根本就是包庇土著,一個勁得要我們華人保持克制,交出武器,才能保證安全,簡直就是狗屁,交了武器之後,我們就完全沒有抵抗力量了,也就只能引頸受戮了。”

趙新也道:“還有馬尼拉大主教弗朗西斯科,則公開宣佈要懲罰異教衆,什麼異教衆,不就是我們華人嗎?有幾個傳教士還帶着干係臘士兵在巴里安區裡公開搶劫,這是什麼出家人,簡直就是強盜。”

陳作偉道:“張老船主,趕緊調頭吧,千萬別去馬尼拉了。”

張庚秋父子幾人互相看了一眼,張庚秋才道:“幾位,我也不瞞你們,我早就估計到幹糸臘人又要對我們華人動手,因此專程趕回中國求見南京的靖北王,請他發兵來保護我們馬尼拉的華人。”

趙氏兄弟眼裡閃出一絲興奮的光芒,趙銘道:“我們聽說了,靖北王爲了保護曰本的華商,曾經發兵去進攻曰本,這回一定會再發兵來馬尼拉。”

趙新也道:“最後靖北王把馬尼拉佔了,把幹糸臘人趕走,我們就可以安安心心在這裡做生意了。”

陳作偉搖了搖了頭,道:“我看未必,萬曆三十一年,不是一樣也有人稟報給萬曆皇帝了嗎?結果怎麼樣,也就是下了一道上諭,什麼都沒了,到了崇禎十三年干係臘人不是照樣又殺我們華人嗎?結果崇禎皇帝呢?連個屁都沒發一個,我們這些海外華商在朝廷眼裡就是賤民,死多少都不可惜。”

而胡遠道:“是啊,這年頭連皇上都靠不住,何況是一個王爺呢?你們這些年輕人啊,就別作白日夢了。”

其實趙氏兄弟也都是年過三十的人,按這個時代的標準,己經可以算中年人了,不過在張庚秋、陳作偉、胡遠幾個人面前,也只能算是小輩。

這時張宗華道:“幾位,你們都想錯了,靖北王可是和其他的皇帝不一樣,他不會放任我們這些海外華商不管的。現在我們就是和靖北王派來的伏波軍一起來的。”

張宗僑也道:“是啊,這一次靖北王正是要趕走幹糸臘人,佔領馬尼拉,讓咱們華人以後不再受洋人的欺負了。”

趙氏兄弟聽了,也都十分欣喜,趙銘道:“是真的嗎?那可太好了,我早就看這夥幹糸臘人不順眼了,這回也可以出一口氣了。”

趙新也道:“對,哥,咱們別走了,留下來幫伏波軍一把,我還想親手宰兩個幹糸臘人,那怕是幹掉幾個土著人也好。”

陳作偉看了他們兄弟一眼,搖了搖頭,道:“你們只不過纔來了六條船,能夠有多少人,怎麼可能打得過幹糸臘人呢?”

張庚秋道:“我們來的,只是先頭隊伍,大隊人馬還在後面,最遲一兩個月,就會到達馬尼拉了。”

胡遠哼了一聲,道:“就算是來了千軍萬馬又有什麼用,人家幹糸臘人有火炮火槍,厲害得很了,再者說了,人家干係臘也是一個國家,居說要比中國大上好幾倍,我們可以派兵來,人家一樣可以派兵來,說不定把人家惹急了,直接就打到中國去了,我們這些小民在裡面瞎攙和什麼,趁早逃走吧。”

張宗華,張宗僑兄弟的臉色都有些不好看,但張庚秋道:“幾位,大家都清楚,在馬尼拉的華人比干系臘人多十倍,雖然以前朝廷對咱們這些華人都不聞不管,咱們才老是被別人欺負,但如果所有華人真的都能夠團結起來,一致對付幹糸臘人,也不致於會被幹系臘人屠殺兩次,但現在有人來幫咱們,如果咱們自己還不爭氣,還不敢和幹糸臘人反抗,那就是我們這些海外華人太沒出息了。”

趙銘、趙新兄弟互相看了一眼,趙銘道:“張老船主,您是海外華商的老前輩,我們兄弟和您沒有深交,但您這麼老大年紀,還要趕回馬尼拉來,就衝這一點,我們也信得過您,這一次就跟您一起幹了,那怕是死在馬尼拉,也不後悔。”

張宗華,張宗僑兄弟立刻都迎上幾步,對他們表示歡迎,而陳作偉和胡遠一個擡頭看天,一個低頭盯地,都不說話。

張庚秋嘆了一口氣,道:“人各有志,我們也不強求,你們好自爲之吧。”

隨後他們帶着趙氏兄弟來見宋協昌,又將馬尼拉的形勢說了一遍。阿科尼亞等四傳教士聽了自己同行的行爲,也都十分尷尬,只好苦笑不語。而宋協昌等人聽說西班牙軍封鎖了馬尼拉灣,也都十分焦急,不知到商館的情況怎麼樣了,而且如果商船無法停泊進港,也就無法抵達商館。另外萬一在海上遭到攻擊,商船可沒有多少抵抗之力。

因此衆人也展開了緊急協商,最後決定,在玳瑁港留下三艘船以及相應咐人員,在這裡修建城寨,然後從陸路向馬尼拉進發,而自己帶着另外三條商船,繼續從海路前進,兩路並進,總有一路可以抵達商館,而且萬一商館己經失守了,也可以爲自己留一條退路,退守到玳瑁巷來,繼續等待援軍。

商議決定之後,衆人立刻分派,留下張宗華,張宗僑兄弟在這裡上岸引路,而張庚秋和趙氏兄弟則隨船隊繼續前進。趙氏兄弟的商船停泊在玳瑁港,船上的船員和伏波軍的水手一起在這裡建寨。

第29章 計劃(下)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60章 莊妃第26章 夜襲(上)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135章 追擊清軍(二)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81章 總結作戰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2章 清廷(下)第203章 夜奔(下)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37章 南方情報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25章 作戰原則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65章 文鬥? 武鬥?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30章 李自成的決策(上)第147章 穿插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33章 餘波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84章 游擊戰(三)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281章 辭職(下)第66章 三徵湖北(三)第428章 平定叛亂(上)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0章 亂世佳人(下)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186章 講和(上)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267章 變數(三)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74章 完成包圍第271章 不解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271章 妙手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280章 辭職(上)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400章 國事(三)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39章 團兵初成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29章 計劃(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05章 完婚(三)第147章 制度(下)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65章 破局(五)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96章 遷移(三)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