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中途流產的第一次全球航行】

bookmark

永寧監。

監城附近還剩下兩千多畝草場,從朝鮮買來的二千多匹馬種,如今全部集中養在這裡。至於苑馬寺以前養的馬,全被王淵賣了,都是些歪瓜裂棗。

一畝草場養一匹馬,顯然遠遠不夠用,因爲牧草經不起消耗。

因此,需要大量投喂雜糧,還要收集乾草料佐之。每隔三天,還得由養馬官帶人,趕着馬兒去附近的山林放養。

王淵看到這些朝鮮馬種之後,不禁眉頭緊皺,讓人拿來尺子一量,平均肩高居然不足四尺(120釐米以下)。他忍不住問凌相:“這些馬兒雖然並不羸弱,但又如何能做馬種?長得也太矮了吧!”

凌相笑道:“若由朝廷出面,在朝鮮買的馬更矮,咱們是花高價民買的。”

“爲何如此?”王淵問道。

凌相在當行太僕寺卿兼苑馬寺卿之後,顯然做了許多功課。他解釋說:“國朝初年,高麗戰馬最高可達五尺(肩高150釐米以上),高麗軍隊中的騎兵超過五分之一,可隨時動用上萬騎兵作戰。高麗不但擴張到鴨綠江邊,其國土甚至一度越過徒門河(圖門江),大有席捲遼東之勢。以太祖、太宗之英明神武,又豈能忍受臥榻之側有他人酣睡?”

王淵立即會意:“所以,朝鮮戰馬,是被太祖、太宗生生壓矮的?”

凌相笑道:“只要大明稍有戰事,便勒令高麗、朝鮮賣馬,且只給三分之一市價。開國之初數十年,其實大明並不缺戰馬,一直向高麗、朝鮮買馬,純粹是想弄垮他們的騎兵。當然,大明也做出了妥協,被迫承認鴨綠江、徒門河以南是朝鮮國土。那些土地,本爲元朝故土,理應被我大明繼承,太祖、太宗對此深恨之!”

大明開國之初,對高麗、朝鮮瘋狂打壓。不但尋找任何機會削弱對方騎兵,還進行全方位的戰略物資(技術)禁運。比如製作複合弓需要牛角,而朝鮮本身不產水牛,於是大明不許向朝鮮出售水牛和牛角。又比如朝鮮請求學習冶煉技術,大明只傳授朝鮮鍊銅之法,偏偏朝鮮又缺乏銅礦,於是根本無法自己鑄造火銃、火炮。

能夠動員上萬騎兵作戰的高麗、朝鮮,就這樣被大明活生生玩殘了。

凌相說道:“太宗駕崩之後,朝鮮每逢索馬,便一直推三阻四。實在推不掉,便只運來劣馬,辯稱其國內已無好馬。其實吧,好馬雖然沒有,但不至於如此低劣。民間若去購買,只要出得起錢,還是能買到堪用戰馬的。朝鮮不肯賣給大明官方好馬,一來害怕大明索要無度,二來也因爲大明給得價錢太低。”

王淵無奈道:“雖說如此,但我還是覺得虧了。這些馬兒,打仗也可以騎,但做馬種就顯得差了些,可惜了那八萬多兩買馬銀子。”

“八萬多兩肯定貴了,但一下子要兩千多匹,暫時只能找朝鮮買,”凌相解釋道,“朵顏三衛正在抵禦左翼蒙古,這兩年南來互市,交易的馬匹越來越少。女真又不肯大量出售好馬,只零星售馬換取物資,也就朝鮮還算比較聽話。這兩千多匹馬種,應該算朝鮮國內最好的馬了,若不是咱們出得起高價,朝鮮估計還不想賣呢。”

王淵左思右想,下令神驍營送來戰馬。

袁達麾下的四百多騎兵,皆出自京城三千營,所騎全是優中選優的好馬,平均肩高超過四尺四寸(136釐米以上)——雖然不算很高,但數據已經達標了。

如果按照中國現代騎兵標準,肩高1.33米的戰馬最好,體型小不易被子彈打中,也不會過多影響奔跑速度和跨越能力。但古代的上等戰馬,其實應該在140釐米以上,高大威猛便意味着作戰力強。

先秦時代出土的戰馬,平均肩高在138釐米左右,漢代還禁止135釐米以上的馬匹出口。

可惜大明中期實在不行,便是中央精銳騎兵,朱厚照到處蒐羅戰馬,平均肩高也只有136釐米。只有豹房重騎例外,那支部隊雖然數量不多,但全是高頭大馬,死上一匹都很難補充。

從朝鮮買來的馬種,肩高居然不足120釐米。倒是可以騎着去打仗,但戰鬥力堪憂啊,腿兒短也跑不過蒙古騎兵。

在王淵的指示下,袁達那四百多匹好馬,甚至包括王淵的戰馬,全都送到苑馬寺牧場,跟那些從朝鮮買來的馬進行配種。

隨即,王淵又寫信給朱英,讓這太監從印度買馬。不管是印度馬,還是阿拉伯馬,價錢再高都能接受,先買兩百匹過來育種再說。

朝鮮以前也不產好馬的,全靠蒙古人弄來大宛馬。只幾十年時間,就讓朝鮮戰馬的平均肩高,迅速超過130釐米,佼佼者甚至超過150釐米。

在高麗王朝末年、朝鮮王朝初年,一個農耕國家擁有上萬騎兵,而且騎的全是優質戰馬,想想就知道有多麼可怕。若非緊挨着大明,朝鮮肯定能大殺四方,隨便丟哪塊地界都是小霸王般的存在。

如果沒有大明連續數十年的打壓,朝鮮很可能佔領大半個遼東,哪還有後來的女真什麼事兒?

建州女真,當年被朝鮮暴打過無數次,經常哭喊着請求大明爸爸幫忙。

聊完養馬的事情,王淵又問:“金州還算老實吧?”

凌相笑道:“老實,也不老實。”

“那就夠了。”王淵比較滿意。

老實,是說金州武官,不敢抵抗朝廷政策。不老實,是說金州武官,各種陽奉陰違阻撓朝廷設民政官。

在遼南三衛收回民政權,蓋州衛在袁達統治下,自然沒什麼好說的。復州衛剛被王淵鎮壓,那些軍官只求活命,也玩不出什麼花樣來。只有金州衛,人口最多、經濟最富,清查屯田和人口都非常困難。

王淵還賴在遼南不走,就是爲了鎮住金州衛。他一旦離開,不說地方敢玩兵變,但想在金州衛打開局面也艱難,那些武官有太多手段阻撓文官做事。

又過了半個月,王淵也沒啥事情做,整日在牧場騎馬,偶爾跑去山中打獵。順便再給跟來遼東的學生出題,讓他們練習一下八股文。王淵雖然不是大儒,卻也做過科舉考官,知道鄉試、會試的閱卷官喜歡什麼風格。

五月底,夏嬋來到遼東。

除了把王家的好馬送來配種,還帶來了幾十封書信。

其中,南洋來的書信很有意思,說是他們遇到一支奇怪的船隊。那明明是泰西船隊,卻從東方駛來,船隊首領已被土人殺死,倖存的船員也大多得了怪病。

那個倒黴催的已死首領,名叫“斐南多·麥嘎恁”。

王淵瞪着書信看了半天,終於猜到大明皇家海軍,在南洋遇到了麥哲倫的船隊,並且見證了即將完成的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嗯,估計環球航行完不成了,因爲那支船隊被強行扣押,連船帶人全都做了大明水師的俘虜……這是去年冬天的事兒。

誰讓麥哲倫船隊,不去市舶司辦理海引文書呢,沒有大明的貿易許可證,不得通過馬六甲海峽!

025【正俗簡繁】124【一往無前】246【臨時任命】006【優等生待遇】280【策馬天街,輦趨豹房】465【正德十九年春】374【錢寧下崗】211【歡喜冤家】544【家風】133【受命回京】(爲盟主“歐天明”加更)384【帶着兒子出嫁】624【立威】120【破天荒】289【還得繼續求官】086【故人北上】098【真正的亂軍】175【莫名其妙的麻煩】105【三人齊聚】077【黔國公】433【谷大用】204【貴州來人】547【八省旱災與稅制改革】011【殺官造反尋常事】225【洞房花燭夜】352【皇帝又鬧幺蛾子了】622【實幹纔是硬道理】774【七公子要結婚了】654【歲入破兩千萬】642【對徐達後人開刀】734【立國之戰】(爲盟主“提菩樹無”加更)710【立言】439【南苑獵場】208【一堆主事】526【楊廷和的轉變】487【武舉改革】124【一往無前】315【拍賣出海】683【幼驥伏櫪,志在四海】040【一字之別,道統之爭】736【突襲】280【策馬天街,輦趨豹房】177【根本就不麻煩】756【直取敵巢】598【山東藩王】137【陪皇帝睡覺】729【歸化與賜姓】403【地球儀】622【實幹纔是硬道理】676【胡姬風靡大明】150【恐非良配】379【又是陽謀】208【一堆主事】613【鬧劇般的宗室造反】403【地球儀】030【一刻鐘交卷】248【抵達甘州】179【天文望遠鏡】165【更行更遠還生】567【搞心態】653【新航道】147【豹房蹴鞠總教練】004【老師,我又會了】133【受命回京】(爲盟主“歐天明”加更)412【甘泉心學】511【內政與外交】002【土匪式拜師】419【兄弟,換錢不?】223【黃河決口】737【什麼是友軍?】596【我們真是要去餵羊駝】250【畏兀兒老將軍】158【未來是我們的】612【兩教合流】432【陸完】【王朝末路——三百多年的大明還不知足?】340【冶煉技術】777【印度神裔,亦爲炎黃子孫】118【豹牌】123【嬌兵怨將】286【鄭和航海圖】459【環球航海圖】439【南苑獵場】293【杭州】611【異域風情】(爲盟主“ 輸入暱稱已在”加更)759【你已經落伍了!】253【我有六萬大軍!】272【西域來朝】476【王子復國記之一】178【朝會被彈劾】033【兵災】046【下山回城】303【單刀赴會】755【鐵條王冠】089【朱公子】658【林富的亂國之謀】505【叛亂遍地】766【三王聯盟】644【王莽的警示作用】281【新任務:爲皇帝搞錢】355【不得不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