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轉彎抹角

掌櫃有點爲難,半響道:“據我所知,一般都是找各州的進奏院,然後通過進奏院找到相應部司,一層層遞上去,最後會到晉王的案頭,但洺州好像在長安沒有進奏院,這有點不好辦啊!”

肯定沒有進奏院,洺州又不是晉王府的地盤,這讓掌櫃很爲難,他又道:“要麼去晉王宮投書吧!那邊好像有專門接待外地官府投書的官衙。”

“最好隱蔽一下,不能公開投書。”

掌櫃想了半晌問道:“這事很重要嗎?”

“很重要。”

“好吧!我有個親戚在國子署做事,我去找他幫幫忙。”

.........

此時已是六月初,太原的官衙已全部搬至長安,現在只剩下物資糧食還在源源不斷運來。

晉王宮大半都是官署和舉行朝會的宮殿,光官署便修建了十幾座氣勢恢宏的樓房,最北面是一座比較破舊的兩層老樓,這裡是士部司的國子署。

國子署就是國子監,相當於後世的教育部,目前國子署署令依舊是孟郊,他不僅僅管科舉,還管各地的教育以及學堂建設。

這段時間孟郊着實忙得不可開交,去關中各縣巡視學校建設,回來後,又要制訂九月份的州試方案,審定考試範圍等等。

這兩天,他的精力又放在舊城的國子學、太學建設和國子署新官衙上,這可是大事,按照計劃,八月份學校要建成,九月份第一批學生和教授要入住,他忙得腳不停歇,晚上做夢都在修建學校。

“晉王殿下的要求,學校就是培養專門人才的地方!”

孟郊從官房內大步走出來,對署丞牛鑑道:“晉王殿下說得其實有道理,我們太學和國子學招生上萬人,最後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讀書,都水署的官員沒見過江河,司農署的官員五穀不分,傳出去不讓人笑話嗎?”

牛鑑嘆口氣,“太學、國子學不以經典爲主,總覺得怪怪的。”

“不奇怪,開元天寶時的科舉不一樣也有明算科、明法科、明字科、一史科、三史科等等,什麼時候像現在這樣只剩下明經和進士兩科了?”

“這件事定下來了嗎?”

“還沒有最後敲定,但基本上差不多,這是晉王殿下一直以來的想法,以前不成熟,現在他考慮實施了。”

孟郊又拍拍牛鑑肩膀笑道:“不要糾結了,這其實是好事,專業的事情讓專業人去做,這樣一來,太學出來的學生也有機會做官了。”

“卑職明白了!”

孟郊來到馬車旁,他剛要上車,旁邊一名從事道:“署令,卑職有件重要之事要稟報!”

孟郊停住腳步問道:“什麼事情?”

“卑職有個親戚昨晚對我說,他經營的客棧來了一個河北客人,想見晉王殿下。”

孟郊眉頭一皺道:“你最好把話說清楚,晉王殿下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見的!”

“署令,是清河崔氏。”

孟郊一怔,“是清河崔氏家主?”

“當然不是,是洺州刺史崔昊的兒子。”

這個路線夠隱秘的,居然通過自己的手下來傳遞消息,孟郊點點問道:“他人在哪裡?”

“在豐安坊清河客棧。”

“我知道了,這件事我會處理,你叫什麼名字?”

“卑職叫蕭文器。”

“我記住了,這件事你做得很好,”

這名從事受寵若驚,連忙躬身道:“多謝署令誇讚,卑職告辭。”

孟郊正好要去故城見晉王殿下,他坐上馬車吩咐道:“去長安故城!”

馬車啓動,向光化門方向駛去。

光化門已經被拆除了,主要原因是光化門外大街兩側的城牆已經修建好,將長安舊城和長安城連爲一體,東面城牆正中修建了一座水陸兩用城門,就叫做光化門。旁邊是水門,從灃河引入一條漕河進來後分爲兩支,一支向北流入舊長安城,另一支向南流入長安城,和長安城的漕河連爲一體。

漕河是從大街中間流過,修建了堤岸和碼頭,漕河兩邊的道路鋪上專門的紅磚,寬敞而平整,很適合車輛行駛。

旁邊的店鋪正在如火如荼修建,輪廓已經出來,預計八月份第一批商鋪就會開業了,這是長安的商業街,打破了東市西市的桎梏,這條街上,吃喝玩樂以及購物融爲一體,頗像宋朝的瓦子,甚至還有一座馬球場,還有表演歌舞的大棚。

孟郊注視着外面一羣羣正在挑選店鋪的商人,他心中十分感慨,其實他也知道河北各個藩鎮商業都很興旺,包括朱泚,各大勢力都異常重視商業,能帶來滾滾財富,支撐他們各自的軍隊,晉王殿下也很務實,推動商人平民化,取消各地關卡,免除商稅,打擊各地的山匪路霸,這一系列的措施有力促進了商業繁榮,長安以及各地都漸漸恢復了昔日的景氣,這還只是剛剛開始。

馬車駛入了舊長安城,其實舊長安城已經不能稱之爲舊城,除了城牆和未央宮沒有動,其他建築都被夷爲平地,重新建造。

新城中央佔地數千畝的新湖泊已經形成,取名長樂湖,紀念已經消亡的長樂宮。

湖東是大片官舍區,足有三千多座小院,基本上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中低級官員都得到了官舍,湖北是觀天台和太史局,湖南是國子署、考試院以及貢院,湖西的面積最大,太學、國子學以及各州進奏院都設在這裡。

學校和官衙都已經修建好了大半,工匠們正在屋頂鋪設厚瓦,忙得熱火朝天,郭宋站在一座高處,正在巡視太學和國子學的建設,學校建設一直是郭宋最看重的方面,隨着太學和國子學的擴大,教育改革也終於提到日程上來。

國子學和太學學習的內容都差不多,只是招收的生源不一樣,但以後就不一樣了,國子學的招生人數將超過三千人,主要是給各州縣培養教師。

而太學則改爲培養專業人才,學生人數將超過萬人,不分貴賤,只要考得上都能讀,九月份將開辦算學、法學、武學、農學、曆法學、冶金學、水利學、兵器學以及織造學等等九大類專業,以後還會繼續增加。

這也是近幾年發生了很多令人感慨之事,去指導農業的官員分不清五穀,不懂小麥生長,冶金署的官員不懂金屬怎麼冶煉,度支署的官員不會算賬,軍器監的官員分不清步弓和騎弓,都水署的官員沒見過水患,諸般種種,鬧了很多笑話,也讓很多州縣官員不滿。

所以郭宋便提出‘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口號,培養專業人才,培養技術型官員就成爲了以後教育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歷朝歷代都很看重專業人才,各個專業職務都是選用專業人才。

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避免了科舉和學校之間的矛盾,科舉選拔的是政務官員,太學培養的是專業官員,這樣使太學生也有了一條出路。

這時,孟郊匆匆走過來,躬身施禮道:“參見晉王殿下!”

郭宋點點頭道:“太學九月份招生,準備得如何了?”

“回稟殿下,招生沒有問題,我們在目前的太學生中調查過,九成以上的太學生都願意術有專攻,學習專業知識。”

“之前太學生不是很抵制嗎?怎麼又改變了?”

“殿下,他們之前沒有想通這裡面的利益關係,關鍵是殿下宣佈‘專業人做專業事’後,這就意味着他們考不過科舉也能做官,大家當然願意,所以一下子就反轉了。”

“這就能當官了?”

郭宋淡淡笑道:“他們恐怕想得太簡單了,不過如果將來表現得足夠優秀,確實有機會當官。”

“殿下,卑職還有一事稟報。”孟郊道。

“什麼事?”

“洺州刺史崔昊派兒子來長安,要見殿下,他們通過一個轉彎抹角的關係找到了卑職。”

郭宋頓時有了興趣,問道:“他人在哪裡?”

“好像是在豐安坊的清河客棧。”

郭宋隨即吩咐親兵道:“去豐安坊清河客棧把崔公子請到晉王宮,現在就去!”

第四百七十四章 旁觀者清第九百二十一章 元城嫁衣(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試探攻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張雷煩惱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酒後失言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輿論之劍(上)第九十七章 酒宴較技第一百六十八章 最後通牒第三百三十六章 以毒攻毒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攜之恩第七百五十二章 感業女尼第四百四十八章 劍指沙州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貨幣之爭(下)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再查線索第二百二十五章 夜截航船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西市訪民第九百五十三章 大軍入蜀第一千一十四章 注目東南第四百四十一章 找米作炊第四百五十八章 盧杞探病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秋後算帳(上)第三百三十三章 元宵私心第九百六十章 意外失手第三百五十七章 長安哀訊第六百一十二章 陌刀擴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半夜訪客第九百八十七章 改行履新第四百六十五章 趕盡殺絕第二百七十八章 兵患又起第七百一十三章 薛勳歸來第二百六十三章 驅蝗大戰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秋後算帳(下)第七百九十四章 舉賢攬才第五百八十六章 碎葉大戰(下)第八百五十七章 井陘異動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夕第九百六十八章 終見太后第六百五十三章 東遷太原(上)第九百九十四章 襄陽亂起第四百章 夜剿悍匪第五百六十八章 葛胡消息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達成共識(上)第六百二十三章 軍心混亂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網開一面第四百七十一章 慘烈報復第八百六十五章 計劃取消第五百零三章 真亦假時第七百零三章 成人之美第五百一十一章 談判條件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秋後算帳(中)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新羅公主第三百二十三章 斬盡殺絕第五百五十五章 北唐廢帝第一百六十四章 怒辭供奉第三百一十八章 斷其退路第七百零九章 巡視船場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洛陽佈局(上)第八百六十一章 夜襲信都第八十五章 騎射大賽(上)第八百零七章 當紅明星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關鍵一步第六百五十三章 東遷太原(上)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江城混戰第九百七十一章 發現秘密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權暗鬥第二百八十二章 淺灘伏擊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難民大營第八百八十一章 秘密調查第四百八十五章 一無所獲第二百六十二章 蝗災警訊第一千二百章 稽私風暴(上)第八百二十章 事與願違第八百二十三章 道宮上香(下)第一百零七章 甘雨出事第七百六十六章 江都風雲第八百六十五章 計劃取消第四十四章 返回崆峒第六百一十三章 河東情報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城隍夜兵第二百一十二章 趙府壽宴(一)第六百二十三章 軍心混亂第五百六十五章 天策外衛第五百一十四章 罌花凋謝第九百七十六章 兩個空缺第六百零六章 難以應對第二百九十四章 關心則亂第七百九十章 師資難覓第九百零二章 達成交易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接受條件第九百五十二章 蜀中大亂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打草驚蛇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小小缺口第六百一十八章 偷襲定胡第五百七十章 緊急救助第三百八十八章 薛勳之憂第三百九十三章 落第秀才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崤函之變(下)第五十八章 樑家兵庫第九百四十八章 驕兵之計第一章 選道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