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

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

在糜暘的構想之下,他只准備將他的萬餘大軍,分爲三營。

因爲乃是若將手下萬餘大軍分爲五營,那麼他手下能夠統領一營的將才並不多。

鄧艾、張嶷、孟達、丁奉,滿打滿算糜暘目前手中就這四員將領可單獨統領一營。

而糜暘不可能將一萬大軍,都分散給諸將統領,自身只留五百親衛。

所以在糜暘的構想中,將一萬大軍分爲三營,每營三千人,纔是最有利於他的軍隊架構。

一來,將一萬大軍分爲三營後,一萬大軍還剩一千人,糜暘可編入自己的親軍之中,這樣他親軍的人數就會達到一千五百人。

要想做到這一點,糜暘只需要在原來的軍隊編制上,做出一些調整就好。

具體的調整就是,將原本的兩個曲成一部,變成三個曲爲一部,而後五個部合成一營,便爲三千人。

而三個營的主將,糜暘心中亦有了人選。

人選分別是孟達、張嶷、鄧艾三人。

孟達本來就是一軍主將,只是因爲他犯下罪行,被劉備剝奪所有部曲軍權,貶爲糜暘帳下的一軍司馬。

但孟達的統兵能力並沒有因爲此發生改變,而且從他之前領軍攻打東三郡的情況來看,他的武略並不差。

至於張嶷自不必說,能力,忠心俱是一時之選。

而鄧艾,雖然年紀尚輕且從未單獨領軍過,但鄧艾卻是三人中資質最佳的。

他缺乏的只是鍛鍊且目前威望名聲不足,但這一點如果將鄧艾一直養在身邊,那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

所以糜暘的打算是,在將大軍拆分爲三營後,孟達與張嶷那兩營不用太過擔心。

在鄧艾這一營,糜暘準備自己擔任主將,鄧艾委任爲副將。

然後鄧艾就可以藉助着自身的威望,來初步執掌這營大軍。

然後糜暘再將丁奉放進這一營中,利用他的經驗來協助鄧艾,鄧艾天資過人,想來會很快的成長起來。

在糜暘將這個安排公佈出去後,孟達自是覺得理所應當,而張嶷與鄧艾二人俱是對糜暘感恩戴德。

張嶷之前本就被糜暘任命爲門下督,執掌着他手中的親軍。

但還未成爲門下督多久,糜暘就再次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爲一營主將。

這讓張嶷心中對糜暘的感恩無以言表,只想着以後要好好糜暘效力,以圖報答一二。

而鄧艾在得知糜暘的這個安排之後,亦是心中感動至極。

但他對糜暘的感情早就已經滿了,所以他只是將糜暘的恩德默默記在心中。

統率一營士卒,本來是需要校尉或者將軍軍職的。

但事急從權,在天下喪亂數十年以來,早有無數前輩,爲糜暘研究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方法很簡單,糜暘目前是一郡太守,而太守是可以直接委任縣尉一職的。

糜暘創建的這三營,名義上可以給孟達三人掛上漢興郡三縣的縣尉官職。

三名縣尉作爲維護一縣治安的武官,麾下統領着數千縣兵,亦可以說的過去。

在初步定好三營的主將之後,糜暘開始進行最重要的一步。

自古以來,身爲主將者,一旦統領大軍數量一多,那麼勢必要將麾下大軍分割,交給麾下的諸將分別統領。

例如如今的糜暘將一萬大軍,主體部分一分爲三,分別由孟達、張嶷、鄧艾三人統領。

這一點是現實的需要,因爲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可以直接統率每一位士卒。

要想將大軍指揮的順暢自如,就要定好嚴密的組織架構,而後再分派諸將統領。

但身爲主將,必須要將兵權牢牢的握在手中。

兵權的作用有多大,諸葛亮在糜暘來之前已經告誡過他: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說的簡單點,那就是兵權是糜暘這個主將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和平時期,兵權的具體象徵是虎符。

但是虎符發揮作用的時候,是王朝的和平時期。

因爲有着中央的強大威懾力在,所以中央頒發的虎符纔有最大的效用。

但現在是亂世,虎符這種東西,早就失去了最大的效用。

在亂世之中,要想牢牢掌控住麾下大軍的兵權,靠的主將的手段。

糜暘之所以將三營的實際掌握者,分別爲任命孟達、張嶷、鄧艾三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這三人之間從無勾連。

而且這三人之間,除了張嶷與鄧艾兩人之間還好之外,孟達對張嶷與鄧艾兩人,是看不上眼的。

這樣就可以防止這三人進行私下串聯,威脅到他。

這是從上層架構中做出的制衡手段。

當然靠這一點還是不夠的。

在一萬大軍當中,若論對糜暘最忠心的,不是鄧艾,亦不是張嶷,而是糜暘從公安城中特地帶來的一千五公安士卒。

這是在公安一戰後,糜暘收穫的最大的成果之一。

那一千五公安士卒,在糜暘恩威並施的手段之下,早已經對糜暘死心塌地。

一千五公安士卒其中有五百人被糜暘收爲親軍,剩下還有一千人。

這一千人,糜暘的打算是讓他們成爲這三營大軍中的各級基層軍官。

統率大軍必須要通過相應的組織架構執行,而軍隊組織架構的根本就在於各個基層軍官。

一旦糜暘將一千公安士卒委任爲,九千大軍中基層的軍官。

那麼憑藉着這一千公安士卒對糜暘的忠心,他們自然會爲糜暘看好這支大軍,從而讓糜暘達到完全掌控這支大軍的目的。

哪怕三營主將中有人想反叛糜暘,他們亦根本指揮不動手下的大軍。

這纔是徹底掌控一支大軍最好的辦法。

而且將一千公安士卒,委任爲大軍中的各層基層軍官,也會有一個好處。

那便是這一千公安士卒,都是經歷過血與火戰爭的老卒,在他們的帶領訓練之下,這九千大軍亦能很快發揮出戰鬥力。

“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

在糜暘的安排之下,加上有着一千公安士卒的協助,不出數日,三營大軍的大致框架就已經組建完畢。

數日後,天朗氣清,在河谷之中的校場之上,矗立着一座剛剛建成的高臺。

此刻糜暘正站立在高臺之上,看着下方烏泱泱的一片大軍。

不同於以往在公安城中面對的那數千公安士卒,如今站在他下方的近萬大軍,乃是真正從屬於他的大軍。

亦是將來他在亂世之中,賴以生存的生命保障。

在這種原因之下,糜暘務必要將高臺下的這近萬大軍,鍛鍊成一支強軍。

這時在高臺之上的只有糜暘,他的身邊沒有關平這位好友可以提醒他,他的身邊亦沒有于禁這位名將可以教授他經驗。

接下來大軍的一切訓練事宜,只能靠糜暘自己安排。

正所謂:“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

從小受到一衆名將教誨長大的糜暘,知道凡是訓練士卒,主要方面來說有四要:

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

這四要是保證麾下大軍能夠聽從指令的先決條件,而在這四要之中,糜暘認爲第三點最爲重要。

嚴明的軍紀,是鍛煉出一支強軍的基本。

在糜暘站在高臺上之時,高臺之下的近萬大軍亦在仰頭看着糜暘。

自他們投入糜暘麾下以來,糜暘之前所宣揚的“一日三餐,七日一肉”的優惠政策一直在貫徹,並沒有一次食言過。

這樣的情況之下,糜暘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了初步信譽。

就在近萬大軍的目光在注視着高臺上的糜暘時候,他們只見高臺上的糜暘開始招手。

而後他們身前的數百糜暘親軍開始上前,雙手叉腰朗誦起糜暘親自定下的軍令來:

“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後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爲輕軍,輕軍者斬。

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

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

在數百名糜暘親軍的朗誦聲之下,一聲聲糜暘親自寫的軍紀斬令開始傳遞在近萬大軍的耳中。

一聲聲斬令飄蕩在幽深的河谷之中,令近萬大軍臉上都浮現了畏懼之色。

糜暘一共定下七條斬令,分別針對七種情況:輕軍,慢軍,盜軍,欺軍,背軍,亂軍,誤軍。

斬令很嚴,但不嚴無法出強軍。

糜暘今日所定下的七條斬令,其實出自諸葛亮所撰寫的兵書之中。

歷史上諸葛亮依靠這強大的軍紀,就算在關中平原中與魏軍正面決戰,亦不曾落過下風。

史書中亦記載了諸葛亮在實施以上七條斬令後,漢軍的軍紀情況。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是以分兵屯,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而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

種種史料表明,在嚴厲的軍法之下,漢軍的軍紀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與猶如強盜一般的魏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糜暘來自後世那個兵民親如家人的年代。

雖然因爲時代的原因,糜暘沒辦法在當世練出一支如後世子弟兵那般的強軍。

但既然嚴明的軍紀既可以提高戰鬥力,又能保證百姓不受麾下兵士的侵擾,那麼糜暘沒有理由不去實施。

在數百糜暘親軍唸完糜暘定下的軍紀之後,高臺下萬餘大軍,瞬間陷入了一陣不小的騷動之中。

爲了保證每位士卒都聽得懂軍紀,糜暘將一些原本複雜的軍紀內容寫的簡單易懂,並且用當世的常用語替代。

但正因爲每位士卒都聽懂了糜暘所頒佈的軍紀,所以面對這嚴厲的軍紀,很多人臉上都浮現了懼怕之色。

那些原本的荊州青壯倒是還好,他們本來就是老實本分的農家漢,他們經過多年欺壓,養成了順從的性格。

只要不是活不下去,他們輕易不會起逆反心理。

而且雖然糜暘定下的軍紀很嚴格,但他的每條斬令都是言簡意賅,言之有物。

這樣反而讓那些荊州民衆覺得有法可依,覺得自己不會被無辜斬首。

在外他們是民衆要嚴守漢法,在內他們是軍士要嚴守軍紀,他們覺得這很理所當然。

只有那部分吳軍降卒,原本他們在江東時軍紀就不算好,一些壞習慣早已養成。

所以他們在聽到糜暘定下的軍紀時,反應最大。

但那數千吳軍降卒,因爲公安一戰早就對糜暘敬畏甚深。

加上因爲糜暘已經初步在他們心中建立了信譽,所以那數千吳軍降卒在各自將校的彈壓下,情緒慢慢趨於穩定。

那數千吳軍降卒只能在心中默默希望,來日他們一定要嚴守軍紀,千萬不要犯了那七條斬令之一。

在見下方近萬大軍的情緒漸漸穩定之後,糜暘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有這七斬令爲綱紀,不久之後,他應該就能鍛煉出一支軍紀嚴明的強軍出來。

在當衆宣讀了七條斬令之後,糜暘令鄧艾三將上高臺來。

在鄧艾三將上高臺來之後,糜暘將親自手抄的三份軍紀分別交到三將手中。

並且他語氣鄭重的囑咐道:“七斬令上轄我,下治卒,爾等三人亦要嚴記這七條斬令,否則來日若一旦犯了軍法,吾定斬不饒。”

“治軍乃統兵將領責任,吾現將這份七斬令分別謄抄一份給予爾等,你們回營之後,務必要熟記在心。”

“在自身熟記於心後,亦要督促麾下將校士卒,將七斬令一一熟記。”

軍紀定的再好,若不實施那也是一紙空文,而實施的前提在於熟知。

方纔數百親軍朗讀一遍七斬令,肯定不能讓在場所有的士卒都記住七斬令的內容,所以接下來就要靠鄧艾這三將去督促了。

而鄧艾等三將在聽到糜暘的話後,神色紛紛一凜。

糜暘的那句“上轄我,下治卒”令鄧艾三人意識到糜暘對七斬令的重視。

於是他們三人在接過糜暘手中的七斬令後,紛紛下跪領命。

最近的情節,部分讀者有些想法,這裡我解釋一下哈。

所謂種田,無非三方面:整軍治武,改革生產,控制地方,這三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目前的章節就是在發展這三方面的內容。

申氏兄弟,想處理他們可以安排很多種方式,但申氏兄弟只是天下豪強的一個縮影,必須要先知道豪強爲何能割據地方,後期提出改革之時,大家纔不會看的莫名其妙。

也許有些讀者不在意這些,但我是作者,衆口難調,我得兼顧整體讀者的觀感。

你們一直都在支持我,這是我最珍惜的地方。

今日的這三章,我寫花了12小時,查資料查了將近4小時。

無論是當初未上架前還是現今取得不錯成績,我一直都在用心想寫好這部作品。

最近疫情慢慢解封,我的工作可能近段時間亦要恢復,我也不知道還能日萬多久。

加上最近不少家人看我寫小說憔悴了不少,亦有在勸我身體重要,所以可能在不久的之後,一天就只能兩章(8000字)。

若各位大佬要養書,那作者菌拜求一下,月末記得讀一次。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具體的七斬令爲了不被說水字數,我會發布在書評區,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本章完)

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第221章 丕鵝丕鵝 益北雲動第463章 空城計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131章 以守代攻 伯言已至(求訂閱,求票!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55章 此子該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127章 糜暘之信 有師西來(4000字!求票,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讀,求票)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356章 該死則死 夏日之陽請假一日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10章 三駁潘濬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281章 來日之患 二氣丕鵝第558章 欲引天火 佈局長安第七百二十章 圍三缺一 巋然不動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203章 慈不掌兵 申儀出城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426章 邛都陷落 孟獲臣服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七百四十二章 改變計劃 討個公道第649章 遂敵所想 鄧艾斷後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328章 蔣濟送信 百年基業第71章 糜暘的信(三更求追讀)第38章 司馬懿的毒計第366章 何爲冠軍 虎吞敵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328章 蔣濟送信 百年基業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315章 天子規格 佈告天下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第七百二十九章 博望爲餌 東吳爲援第36章 麋鹿破槽第203章 慈不掌兵 申儀出城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69章 真吾制勝之地也 (求追讀,求票)第七百七十一章 賀齊頓兵 贈我富貴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223章 火在水上 團團包圍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22章 出獄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324章 關羽雖死 糜暘尚在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202章 文長心思 無畏丁奉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394章 漢有白鹿 魏有幼麟第380章 譙瑜毒計 糜暘劫難第231章 皮開肉綻 真實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