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任期、勳階

老白牛:迴天下縱橫有我書友,看看哪天,我整理上來。

另:看看大綱,還有好多內容沒寫,決定加快情節,爭取在年前完本。高興的是,心中最重要的感想,最想寫的東西,已經展開一部分了。

……

堂內各人心中凜然,他們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有漢籍的基礎上,依大將軍解說,非漢籍,沒有從軍,從政等權不說,很多方面,還受到限制,夷籍更不用說,限制更多。

對大明人等來說,晉商等爲什麼影響這麼大?就是因爲官商勾結,他們官就是商,商就是官。

這當然與他們擁有從政、從軍,從事文化等權力分不開,如果他們單純是商,再富有,也是肥豬一頭,沒有任何威脅力不說,更不可能擁有歷史上這等影響力。

不是漢籍,連許多商事,行業都不能參與,無形中,更增治下人等優越性與向心力。

而對很多漢籍來說,不代表入了籍,就可以高枕無憂。

若他們立場不對,屁股不正,做出危害漢民族的事,將被不留情的剔除出去,還連累家人族人,失去他們擁有的一切,這可讓各人保持危機感,不會認爲目前擁有一切,都是他們應得的,失去感恩之心。

王鬥一直認爲,古時中國在同化異族方面做得不錯,然沒有剔除機制,這是個缺限。

“我幕府,還將增設銀錢司,專門發行糧票,還有銀元,掌管錢莊官店!”

看民政司大使張貴立時苦了臉,財政司大使鍾榮若有所思。餘者各人,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王鬥神情平靜。

糧票是由民政司推出的,張貴等人,功不可沒,有張貴成功經驗在前,幕府財政司,很快也推出一家錢莊,用來向境內商人士人放貸。鼓勵投資實業等。

二者功能,其實重疊,而且民政司與財政司之間,也是明爭暗鬥,張貴認爲錢莊該歸民政司管。鍾榮認爲糧票應該歸於錢莊職能之內,雙方爭奪,不亦樂乎,官司還經常打到王鬥這邊來。

這下好了,大家都沒了,都分出去了,張貴惱怒地瞪了鍾榮一眼。

對王鬥來說。經深思熟慮後,還是決定鈔票的發行機構,應該獨立出來,作爲穿越者。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有大把後世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

目前情況,東路,宣鎮。甚至宣大三鎮地方,很多軍民百姓。已經對東路糧票頗可接受。

當然,不代表宣大所有地方,都可以接受一張票據,很多人還是認可銀子銅錢,甚至寧可以物換物,更不說大明別的地方,東路糧票,影響更是薄弱。

所以爲了擴大未來幕府的影響力,一種新增的貨幣,必然發行,王鬥想了又想,還是決定發行銀元與銅元,用於糧票影響力外間區域的使用,當然,影響力區域內要使用也行。

目前的大明,可謂私錢氾濫,不但中央,便是地方各省,什麼樣的白銀與銅錢都有,而且個個品質不堪入目,百姓苦不堪言。

對此,朝廷雖然三令五申,然別說民間私錢商了,就是各省錢局,一樣大造特造錢幣,讓崇禎通寶,成爲中國貨幣史上,品類最繁多,版別最複雜的錢幣,最終損害的,只有朝廷與百姓的利益。

趁這個機會,王鬥打算髮行一種質優價美的貨幣,用來橫掃諸幣,增加幕府的經濟影響力。

關於銀幣,崇禎四年時,曾經也有打算髮行,然因成色,各省仿效濫鑄等原因,很快宣佈破產,與歷代流入中國的銀幣一樣命運。

成色不一,毫無章法,很多外形不美觀,質量不佳,是銀幣以往在中國,難以流通的主要原因,所以官府與商人寧可融了,鑄成銀錠,當然,內中還有某些火耗等因素。

發行銀元與銅元,這是大事,該什麼成色,含銀多少,含銅多少,分多少面額,都是需要仔細研究之事,所以王鬥,打算到達鎮城後,再着手進行此事。

“最後,本將決意,每司大使,皆行主官任期制,五年爲一任,最多兩任,幕府設立當日爲計算之日。各營主將也是如此,五年一調,最多二任!”

堂內各人又差點譁然,若說先前大將軍對各司調整增設,衆人還坐得穩如泰山,大將軍石破天驚,突然拋出這麼一個重彈,很多人都坐不住了。

這是典型的能者上,庸者下啊,若抱着安心養老的思想,什麼時候自己位子都不保了,算算從幕府設立,過去多少時間了?

看着各人驚駭議論,王鬥點頭,這個反應,在他意料之內,政治的生命力,就在於流動,保持上下流通,人才的交替。

往往一個傳承數百年的帝國,都被大量貴族豪強佔據高層,把持國家,斷了底層人上升的希望,從而產生怨恨,安史之亂的造成,原因很多,然地方官將不得能朝爲相,卻是其中之一。

若職事終身化,或是長期化,難免會讓各人骨子裡陳腐、墮落,或者產生非份之想,這是王鬥不願看到的,他要在第一時間,就斷絕各人產生野心的機會。

而在王鬥看來,其實大明的內閣制度已經非常優良,走在此時全球的前列,然有個明顯的缺限,就是首輔與閣員,沒有明確的任期,這也是惡爭激烈,沒有下限的原因之一。

因爲,他們絕了很多大臣的上升希望,爲了權位,自然無所不用其極。

有了任期,就可讓更多優秀的大臣,進入領導國家之列,也選拔更多優秀的人才,更大大避免,權傾朝野的現象出現。

而因爲有練兵司,加上一系列制度,眼下靖邊軍各營,其實名將的作用減到最弱。不需要兵爲將用,任何一個主將上臺,仗都可以打得很好,就是打得不好,也不會打得很差。

便若歷史上的英吉利,勢力擴張最快的時代,卻是庸將輩出的時代,所以,依靖邊軍練兵制度。王斗大可將各將輪調,減少軍閥念頭或勢力的產生。

當然,放在別的明軍中,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便是對靖邊軍而言。此舉有利也有弊,總體言之,還是利大於弊,所以王鬥決定推行。

看着各人驚駭的樣子,王鬥淡淡道:“好了,都不要震驚了,我也是爲衆兄弟好。眼下我府,我軍,正是朝氣蓬勃之時,只需努力。未來的前景,諸兄弟都可以預料!”

鍾顯才猛地站起,大聲道:“不論大將軍如何決意,末將都是遵從。”

衆人這才反應過來。皆是嘆息:“小鐘兒反應越來越敏捷了。”

溫方亮緊跟着第二個道:“大將軍設定任期,各將輪調。確實是爲了衆兄弟好,爲了幕府、靖邊軍好,末將遵從大將軍決意。”

隨後各官反應過來,紛紛贊同。

大將軍念舊厚道,便是未來自己跟不上團體的發展腳步了,想必到時退下來,安享榮華富貴是肯定的。

當然,到時還需有王鬥這個集團健在。

更讓衆人放心的是,有了此舉此度,未來更不會出現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舉。

確如大將軍如言,是爲他們好,是對他們最大的保護。

王鬥輕喝一聲:“好,衆兄弟明理,鬥也在這裡說一聲,定不會虧待大家。”

他揚揚手中文案,高聲道:“眼下我幕府越發壯大,麾下軍民百姓更衆,需用我們的劍,爲我們的理想護航!”

看衆人露出興奮之色,他說道:“加之我又是宣府總兵,所以,再次擴軍,時機已到!”

……

不計屯丁青壯在內,靖邊軍,原有前鋒朱雀營,左衛青龍營,右衛白虎營,後衛玄武營,又有中軍,全軍合計二萬餘人,王鬥決定增加到五萬餘人。

原本依東路財力,他是養不起這麼多兵馬的,好在充任了宣府鎮總兵,地盤大大擴大,又抄沒了各大家衆多財帛,所以養五萬兵馬,還是養得起的。

在王鬥與參謀司規劃中,騎步四大營,擴充爲四軍,仍以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爲號。

每軍麾下二、三營,分甲等營,乙等營等,一軍約七千多到一萬多人,中軍也擴編一部分,對外仍總以忠勇營之稱。

吸取遼東之戰經驗,王鬥決定在騎步各營中,一樣裝備火炮,每營皆有炮總,裝備紅夷大炮,佛郎機炮不等,軍部更不用說。

遼東軍的百子銃,讓王鬥頗有興趣,也會裝備一部分,還有臼炮,發射毒煙與灰彈,重量輕,威力大,王鬥同樣打算裝備。

每營炮總,還備有專門的護衛隊。

經過多年的研究,東路軍工廠,打製的燧發槍,瞎火率一般只在百分之八、九,略高於火繩槍瞎火率百分之三、四,各方面已經非常成熟。

加上燧發槍優勢明顯,軍中各將,也慢慢接受了自生火銃存在,所以王鬥,打算大規模裝備,替換下來的火繩槍,可以買賣,或是留給屯丁預備役們使用。

銃劍,也會裝備一部分,看看實戰效果如何。

擴大編制,升級武器,這是一步,王鬥最重要構想,就是決定在軍中設立勳階,不但軍人,幕府各文人書吏官員,同樣也有勳階,享受不同待遇。

“勳階,明確軍人之待遇與禮節,融軍職、散階、勳級一體,使我靖邊軍之軍人,更加重視勞績戰功,而不是祖宗門第。”

王斗大聲說道。

眼下大明,不論文官武將,進入官場後,都可按品級獲得散階,出衆者,可獲得勳級。

然還沒到明中葉,散階與勳級,就成了加俸的代名詞。

最後俸祿,都不與散階與勳級掛勾了,所以後世之人,可以熟知大明將官千戶,百戶,遊擊,參將,總兵之職之稱,卻絲毫不知道他們背後輕車都尉、上騎都尉等含義。

所以王鬥,決定作出改變,將麾下軍人,他們的職務,與背後散階、勳級等代遇掛勾起來,增強他們的榮譽,還有實際的收穫。

靖邊軍與大明別部一樣,可分小兵,甲長,隊官,把總,千總,遊擊,參將,副將,總兵幾級。

所以依軍職等級,王鬥作出如下決定,設校尉、都尉、將軍三級。

士兵的勳階,爲下士,中士,上士三級,普通士兵者,便爲下士,中士爲伍長,上士爲甲長,對應技藝三等。

若有甲長兼副隊官的,可授準校尉。

隊官可授校尉、有隊官兼副把總的,可授右校尉,把總可授左校尉。

若有把總兼副千總的,可授準都尉。

千總可授都尉、遊擊可授右都尉,參將可授左都尉,副將可授上都尉。

靖邊軍中,唯有總兵,方能授將軍,分右將軍,左將軍,上將軍,大將軍幾等。

因爲守備,不在營兵編制之內,一般分守城池,看情況,領軍馬一、二千多人不等,算獨掌一地,所以與遊擊一樣,可授右都尉。

此些勳階之設,王鬥參考了大明武散階、武勳制,只是若依大明武散階,一個千總,都可授將軍了,真是校尉多如狗,將軍滿地走,所以作罷。

若依大明武勳制,隊官以下的士兵,就沒有勳級參考,護軍、柱國、光祿大夫之類的稱呼,王鬥也不喜,所以還是中和一下,往下,設下士,中士,上士三級,頂上,設將軍四級。

而授將軍後,便可加各類美號、尊號,很遺憾,目前王鬥麾下,還一個將軍都沒有。

當然,如與報紙發行的欲擒故縱一樣,王鬥並不打算立時在軍中推廣勳階,唯有先追授以往戰死的將士,因傷退役的將士,還有軍中功勳卓著各將各兵。

如此,他們的相應待遇,賞賜,還有功勳值等分配上,都與衆不同,更可吸引,衆將士好武好戰,渴戰之心。

崇禎十五年正月初九日,靖邊軍軍營。

儀仗隊整齊的踏步後,火銃鳴響,春寒料峭,寒風中,一方是整齊列陣的靖邊軍將士,一方是密密麻麻遼東此戰,還有以往傷亡將士的家屬,此外,還有衆多前來觀禮的民衆。

李小娘子抺着淚,她的兒子韓厚,乖巧地站在身旁,旁邊是鄭娘子等人,又旁邊,有楊通遺孀劉氏等人。

前方高臺,隱隱聲音傳來:“追授……韓仲,左都尉勳階,楊通……右都尉勳階……”

第434章 傾巢而來第196章 不患貧而患不安第419章 銃劍第557章 銀冬瓜第37章 過年、李家、親戚第601章 烏倫珠日格第109章 圍點打援第312章 佈局(下)第166章 收穫、完善班子第150章 聯姻第205章 務必保全性命回來第597章 潛在威脅第234章 敵方的重視第242章 王鬥此人必除第519章 等待第601章 烏倫珠日格第96章 烽火連天第269章 下一個目標第190章 盧象升丁憂第232章 有王鬥在身旁才安心第106章 斬獲第73章 文冊、工匠第672章 微服私訪(下)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上)第161章 魯密銃,難第613章 銃劍,刺第592章 “封地”第414章 遼東消息知第212章 追擊第791章 顫慄第412章 費用、軍火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315章 定局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457章 首級第702章 吏員開考第748章 鼠疫第798章 奪下第67章 扮象第449章 初勝第237章 誰人可掠其鋒芒第332章 他們以爲我不敢動手?第720章 二溝第551章 說服第189章 開建據點第239章 王樸離去、南下真定第226章 全軍奉以爲式第280章 破營第729章 掌號第三聲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282章 俘獲第800章 號稱第507章 排隊槍斃(下)第556章 末日第260章 援兵第283章 盡殺第65章 爭奪第162章 煉銀、收入與支出第196章 不患貧而患不安第749章 城下町第402章 各方心思(下)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142章 推倒重建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420章 採購第430章 京師第537章 新軍之議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下)第324章 降而復叛第38章 私人莊田第697章 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第529章 讓他們自己玩去吧第387章 襲城第487章 血肉第244章 防線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下)第452章 還是我們這邊舒暢第279章 強攻第300章 擊其奔散第163章 掌嘴第128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272章 看來真得學習王鬥之法了第815章 霰彈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中)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330章 密謀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515章 及時第230章 賜,寶劍盔甲第324章 降而復叛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477章 錦州危第427章 匯合行軍(下)第430章 京師第212章 追擊第81章 我的理想第398章 你個奴才!第275章 王斗的兵不是死光了嗎第795章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