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

郭君鎮不過一員偏校,卻直言李來亨的用兵“極爲不妥”,讓他心裡有些不快。李來亨聽過他的提議後,就出言反對說:“這是什麼玩笑話!於大忠是本地人,他經營屏風寨多少年?豈會不知道屏風寨有哪些小路,可以用於迂道偷襲。在土著的寨主面前玩弄這種伎倆,難道不是自投羅網嗎!”

李來亨的反駁也算有道理,不光高一功和白旺頻頻點頭,連更爲熟悉熊耳山地理和本地人情的李好等山寨寨主,也紛紛稱是。

但郭君鎮依舊置若恍聞,他絲毫不受李來亨不善的語氣影響到,侃侃而談道:“管隊!正如管隊所說,於大忠熟悉屏風寨的地理,熟悉所有可以用於奇襲的小道,因此纔會更加料不到我們會從這處尋求突破。這就是燈下黑啊。”

“善騎者墜於馬、善水者溺於水、善戰者歿於殺,誠如斯言。”

李來亨等人還沒答話,都在沉思考慮郭君鎮話中的意義。方以仁卻最先反應過來,他稱讚郭君鎮的方案是攻敵所未料,說道:“古人云‘善水者溺於水’,於大忠礦徒出身,以爲屏風寨的地理是他防守的最大利器。恐怕很難想到,會有人從這處最難突破的點上,尋求突破!”

李來亨微微不滿地盯了方以仁一眼,他馬上便禁聲不語了。高一功、白旺、李好、普祥幾人則相顧對視,大家心中湍湍不安,都覺得郭君鎮的話和方以仁的解釋分析,均有些道理。但又覺得這實在太過冒險,於大忠真會有這樣思維上的盲區嗎?

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到了李來亨的身上,等着他的定奪。

李來亨看了看郭君鎮自信又堅定的面孔,心中更加猶豫——他這才感到掌握決策權的上位者,要承擔何等壓力!

郭君鎮可以毫不在乎地提出這樣的奇策,可他李來亨,要對小虎隊五百人和聯軍兩千人的性命負責,他能夠毫不在乎地採納這種奇策嗎?

“這……”

李來亨猶疑不定,又咬了咬嘴脣。之前由於郭君鎮出言過直而造成的不滿,已經煙消雲散。此時充斥在他心中的,是滿滿的壓力。

他看向郭君鎮,盯住這個年輕的偏校,問道:“郭君鎮……你真的認爲於大忠一方梟雄,作爲河南勢力最大的土寇之一,會有這樣愚蠢的紕漏嗎?”

“哈!管隊,正因爲於大忠是一方強人,他纔會有這樣的疏忽呀!”郭君鎮面色鎮定,他淡然自若又充滿信心地回答道,“屏風寨中的兵力不過千餘,此前一番攻守,我細細觀察過,寨兵應當已經全數動員,幾乎沒有應急之兵。”

“於大忠自信沒人敢在他面前班門弄斧,利用小路奇襲。這才更有可能,不在小路放置守兵,而把兵力全部調到寨牆設防守禦!”

“的確,這確有可能……但我們也不能將勝算操於一種可能之上。”李來亨心中不斷衡量着各種攻寨方案的價值,他不自覺地將雙手十指交叉在一起,顯得越發焦躁起來。

袁紹好謀無斷,以十倍之兵,不能擊破曹操。李來亨過去還覺得詫異,現在真正把他放到上位者的位置上,他才感到“好謀無斷”這四個字的壓力。

想出各種奇謀奇策並不困難,但在各種謀略方案之中做出正確的抉擇來,這纔是最困難的。諸葛亮尚不能用魏延的子午谷奇策啊!

上位者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並非思考破局之法的智略,而是從衆多方案中選出正確道路的決斷力。

偏偏現在,李來亨就深深爲自己在決斷力上的匱乏而自擾自憂。

他甚至在想,如果是李自成的話,會如何處理眼前的局面?李來亨的腦海中,很快就浮現出了李自成那張陝北老農似的臉龐,如果是闖王的話,依照他的個性,或許就能立即下定決斷,毫不猶豫地採納郭君鎮的策略。

李來亨心中其實已經漸漸傾斜向郭君鎮的方案了,可他的問題就在於會瞻前顧後,缺乏像李自成那樣迅速的決斷能力。

如果郭君鎮的方案失敗了怎麼辦?

聯軍的士氣恐怕又會受到重創,派去間道奇襲的敢死隊也可能遭受重大傷亡。

到時候由誰承擔這個責任呢?

如果是李自成的話,自然不用說,李自成一定會自己擔負起失敗的責任來。可李來亨的威信還沒完全建立,他在闖營將士的心中,也還沒有像李自成一樣成爲一座不會因暫時的失敗,而倒下的豐碑。

他無法像李自成那樣,承擔起部下的失策來。

從這角度來說,李來亨似乎有些理解了崇禎爲何常常“推鍋”給手下的輔臣閣臣了。崇禎缺乏的就是這種甘於、敢於爲手下人的策略,承擔責任的擔當和勇氣。

想到崇禎,李來亨終於堅定下了心中的想法。他將拳頭握的極緊,指甲都幾乎要扎進肉中,李來亨的念頭只有一個:他絕不能成爲一個像崇禎這樣不能承擔責任的領導者!

所有人都圍在李來亨身旁,等待他做出最後的決策,李好忍不住勸說道:“小李頭領,這個辦法確實有些道理,但也確實十分冒險。其實我們之前幾次攻寨,離衝過寨牆也只差了幾分火候,不如再試試?實在不行,再用這個奇襲的法子也可以啊……”

李來亨將右手高高舉起,五指張開,制止了李好繼續說下去。他轉向郭君鎮,兩手將郭君鎮的右手抓起,誠懇問道:“依你的意見,若要間道奇襲,你需要多少兵力!?”

郭君鎮用鼻子哼了一口氣,他的嘴角勾起一片笑意,對李來亨笑答道:“請管隊讓郝頭領同我一起行動,那樣只需五十人便可劫寨!”

“五十人!”

在場衆將都倒吸一口涼氣,李來亨更驚呼出聲。他伸出五個手指,自己看了看又想了想,冷靜下來之後也覺得,間道奇襲確實不需要人多,更重要的是要造成屏風寨寨牆被滲透突破、遭到夾擊的態勢來,從士氣上瓦解守軍。

李來亨知道以五十人確實有可能完成奇襲任務,但又覺得如果是自己負責這項任務的話,或許會索要一兩百人的兵力,纔會更加可靠。

他看了看郭君鎮的神情,看到郭君鎮一副遊刃有餘的自信樣子,便想到這是否是郭君鎮才爲自己的決策減輕壓力?

畢竟五十人的奇襲隊伍,即使失敗,對兵力的損耗和對士氣的打擊,都遠沒有一二百人的隊伍那樣巨大。

“好……五十人就五十人,搖旗也和你一起行動。”李來亨在極短的時間內思慮良多,他終於堅定了最後的作戰信心,說道,“勝敗繫於一舉,我們也將在城寨正面,竭盡全力環攻寨牆,牽制和吸引於大忠的注意力,爲你創造戰機!”

郭君鎮將下巴微微擡起,用一種極爲自信的表情回答說:“管隊,我很佩服你在夷陵時用兵的手段。若這趟能夠戰勝歸來,能否聽管隊細細講解一番,您在守夷陵時的考量?”

李來亨心中驚異,沒想到郭君鎮這時候會索取獎賞,而且並非是金銀一類獎賞,而只是想有一個機會,同自己探討防守夷陵時的戰術問題?

百人之中必有豪傑,萬人之中必有英雄。人才都在微末青萍之中,只看你能否有足夠的決斷力,去使用啊!

天下豈有亡國之臣?只有不能用人的亡國之君罷了。

李來亨心中慚愧,只有他自己知道,夷陵防守戰打的如此漂亮,並非他天縱奇才、用兵如神。而是他借用了後人的智慧,照搬了太平天國幾位軍事天才的戰術和策略而已。

不過李來亨還是拍了拍郭君鎮的肩膀,對他說道:“這很好!等弟兄們得勝歸來,不光我要給大家講解一下夷陵時用兵的戰術方略,你也應該給其他弟兄們,好好講解下你攻破屏風寨的戰術!”

此時此刻,李來亨心中又生出一個新主意來了。羣衆的智慧是無窮的,或許此戰之後,就應該在小虎隊中建立一種總結戰鬥經驗、戰術方略的傳統來,效仿紅軍,建立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制度。

郭君鎮右手握拳錘了兩下胸口後,摘取腰間的佩刀,大闊步地走了出去。他步履堅定,讓方以仁這個內心深處對流賊其實依舊十分鄙夷的“反動文人”,都不禁讚歎道:“真虎士也!”

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十九章 陰謀改變不了歷史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九十五章 前營的黑色大纛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三章 楚闖這一年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一章 太原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三十一章 鈕鈷祿·陳泰不夠勇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二章 惠世揚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二十一章 炮標就位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