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

bookmark

闖軍攻打裕州的戰事雖然有郭君鎮、李好、劉汝魁三名將領負責,但由於劉汝魁是左標副哨,地位最高,所以名義上的指揮權是捏在劉汝魁手中的。

好在郭君鎮也是闖營的老兄弟之一,他同“皁鷹”劉汝魁相識多年,總算說服他接受了自己提出的一套作戰方略。

當時裕州本身沒有什麼守軍,官軍距離裕州最近的一支兵力,是留守在葉縣的左鎮將領劉國能和李萬慶。

劉國能和李萬慶原本都是起義軍中的豪帥,一個號稱“闖塌天”、一個號稱“射塌天”,兩人親密無間、配合默契,絕非尋常易於之輩。

因此郭君鎮便向劉汝魁提議,以輕兵劫取裕州城,以重兵在舞陽縣、葉縣、裕州的交界地帶阻擊兩個“塌天”的援兵。

李好也贊同郭君鎮的部署,因爲他是在裕州廣有人脈和名望的地方豪傑。李好很容易就從裕州城內找到了一大批願意幫忙打開城門的內應,他同裕州城內的內應約定,到時候內應守軍全部反着衣甲,放火併開城門,呼喊“城破也”來迎接闖軍便可。

三人一拍即合,便議定了由李好詐城、郭君鎮阻擊葉縣援軍、劉汝魁作爲後援預備隊的兵力部署安排。劉汝魁又擔心郭君鎮兵力不足,令自己部下的驍將張洪率領二百騎兵助戰。

從裕州到葉縣有一百二十里,中間有一個地方叫作保店。這保店距葉縣和方城都是六十里,到清代發展起來,改稱保安鎮。

保店西南二十里處有一個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過路店,因爲這過路店的街旁只有一棵孤零零的大樹,人們就將這地方叫作獨樹。

這兩個地方雖然都在宛、葉大道上,爲行人必經之路,但是直到清朝中葉以後,太平日久,人煙逐漸增多,才修築了堅固的土寨。又過了若干年,保安鎮築成了兩座土寨,互爲犄角。

但在崇禎年間,這一帶地方但見崗嶺起伏,村莊殘破,人煙稀少,滿目荒草,狐兔成羣,一片淒涼景象。

郭君鎮就選中了保店附近的山嶺,作爲阻擊葉縣官軍增援裕州的防線。由於連年的天災人禍,這一帶人煙十分稀少,郭君鎮也不擔心他佈置的伏兵會被官軍發現。

他估計劉國能和李萬慶側翼被小袁營牽制,不可能派來太多兵力,至多有一千人到兩千人的援兵。而郭君鎮自己手上掌握有步兵九百人和親軍騎衛五十人,再加上劉汝魁加強給他的張洪所部二百騎,在兵力上並不比葉縣方向可能的援軍少多少人。

所以郭君鎮十分自信,他同張洪講道:“張老洪,你留一支騎兵掩護我的側翼,暴露給葉縣官兵看到。騎隊的主力,就還是按照我們之前計劃的那樣,隱藏在伏牛山山區的東翼餘脈馬頭山裡。”

張洪其實年紀只比郭君鎮稍大五六歲而已,但他長了一副特別顯老的相貌,所以軍中都不呼他的本名,而管張洪叫做張老洪。

劉芳亮左標之中,雖然比較缺乏那種具備軍事靈感的將才。但是有闖營總教頭劉芳亮的親自調教,左標裡一點不缺武藝驍悍過人的騎將。

張洪體格健壯,臂膀上的肌肉像岩石一樣崎嶇峭立,比之前標的頭號猛將郝搖旗也不遑多讓。他將一支紅纓黑漆長槍單手握住,槍尾插在馬鞍右邊安裝的鐵環子上維持平衡,然後雙腿夾住馬腹,戰馬便載着這員具裝整齊的鬥將奔馳了起來。

還有二百多名劉芳亮親手訓練過的精悍騎兵,緊緊跟在張洪身後。這些騎兵按照劉芳亮設立的建制,分爲三隊,每隊騎兵都穿着不同顏色的罩衣,共有紅、白、黑三色。

這三隊軍勢威嚴的騎兵,根據罩衣顏色的不同,具體作戰任務也不同。

有的騎兵負責趕在我方主力之前,突然對敵方發動進攻作爲試探和牽制;如果敵軍不夠堅強,則憑藉三隊精銳騎兵在衝殺下將其消滅;如若敵軍戰鬥力很強,不能用騎兵將其擊潰,三隊騎兵就會在主力到來之前分別對敵方正面中的薄弱處,也就是對空隙、不夠嚴密或者是稍微暴露的側翼,以及戰鬥力相對較弱的部分發動衝鋒。

衝鋒的具體戰術是,一隊衝鋒後撤退,另一隊又上。如此多次,儘量打亂敵方陣型——畢竟戰鬥中保持完整的正面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步兵的配合,這些騎兵就會趁着兩軍之間的空隙,踩準時間奔向敵軍的兩翼或後方迂迴攻擊。

郭君鎮看着張洪所部騎兵的背影,想起當年闖軍殲滅延綏鎮官兵的時候,延綏總兵俞沖霄震撼地稱闖軍精銳騎兵爲“三堵牆”,口中不禁感嘆道:“自從洮河、漢水之敗以後,闖營不復有精騎。如今縱橫中州,屢有斬獲,這算是把‘三堵牆’騎兵重建起來了吧!”

原來太陽本來被幾片烏雲遮擋,顯得慘淡無光,似乎山山崗崗、枯草寒林,到處都染着淒涼的黃色。但在三堵牆騎兵鎧甲和長槍槍尖的映照下,郭君鎮突然看到一切景色都變了:太陽是嬌豔的,而大地呈現着鮮明的色彩。

“準備好鹿角和傍牌,務必等射塌天靠近以後,再一齊放銃!”

郭君鎮率領着步兵隊伍以最快的速度佈置着防線,他在隊伍前列依靠地勢,擺好鹿角和傍牌等野戰工事進行防禦——鹿角不必解釋,傍牌是一種帶有支架的大盾牌,一般爲五方形,即通常所說的擋箭牌。

而在兩道土崗之外,郭君鎮看見漫山遍野盡是官兵的旗幟和人馬,“射塌天”李萬慶親自舞動鐵戟,向保店的陣地衝殺過來。

郭君鎮一聲令下:“放銃!”

前標中受過方以仁和李世威嚴格訓練的銃手們,有條不紊地裝填好火藥和鉛彈後,幾乎同時射擊。在銃手的隊伍裡還有三門百子炮和兩門滅虜炮,也在同時放射出了對步兵殺傷力驚人的霰彈,比孩童拳頭略小些的鐵丸和炮子飛射而出,立馬放倒一片官兵。

但李萬慶號稱“射塌天”,他在農民軍中時就是一位有名的虎將,投靠左良玉後,更被左良玉誇讚爲有萬夫不當之勇”,倚爲軍中長城。李萬慶悍不畏死,帶着心腹家丁,硬是衝過了銃手造成的火網,一口氣奔到了鹿角前面。

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二章 惠世揚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八十二章 狗韃子不過如此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九十六章 聯軍末路(一)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九十章 首都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