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

楊文嶽和虎大威的兵馬並沒有全部駐紮在汝寧府的府城汝陽城內,而是分散在汝寧府東北部同南陽府交界的西平、遂平、上蔡幾個城池附近。

皇上手詔和兵部催戰檄文,急如星火,但楊文嶽知道李自成經過河南的大發展,實力今非昔比,絕不能輕忽。所以他並不貿然同闖軍交戰,而是分兵防守西平、遂平之間,等待傅宗龍部署好大軍後,再同傅宗龍夾擊李闖。

既然楊文嶽不動,那義軍就只好主動出擊了。

八月間的夕陽特別豔麗,在河南廣闊的平原上更顯得紅彤彤的。平原盡頭有一些零星分佈的樹梢,再遠處則是連成片的田地,只是田地裡並沒有茂盛的莊稼,而倒處是歪歪扭扭的乾枯枝丫。

本地的老百姓們因爲聽說官軍要來,要在這裡經過,都害怕受到騷擾,又怕打仗,所以很多人都離開了村莊,躲開了大路。田地無能照顧,也就荒廢了下去,河南還有許多地方同汝寧府一樣,正漸漸化爲無垠的荒地。

汝寧府的老百姓過去害怕的主要是官軍,特別是左良玉的兵馬曾在這裡駐紮過,燒燬了幾十個村莊。

但近來人們恐懼的則主要是河南巡按高名衡編練的“社兵”,所謂“社兵”是由富戶士紳組織的一支民團部隊,可他們濫收土匪,軍紀極差,河南到處流傳着“要使錢,做社兵”、“跟着巡按到處竄,給個參將也不換”等等歌謠。

而且社兵還向各州縣村莊派糧派餉,如有抗拒或交不足數,即攻破村寨,燒殺搶劫。

上個月汝陽社兵以確山縣未納錢糧爲由,焚劫本地的四個村子,燒殺姦淫駭人聽聞。很多人被砍斷四肢、大卸八塊,還有一羣小孩被用七寸尖刀從左耳刺進,右耳貫出,釘在牆上。

女子受辱則更甚,許多人被**至死。有不堪受辱者跳入井中,社兵竟然用用輾輥子擲入井裡將她們的遺體砸爛泄憤。

“聽說闖軍到汝寧府境內了!”

很多年輕人都在風傳現在名聲很大的闖賊已經衝到汝寧府界內了,可是大多數百姓並不覺得闖賊會比官軍好多少。

汝寧府的老百姓不相信世上會有所謂的仁義之兵,更不相信闖賊的兵馬會不騷擾平民百姓。

“流賊又能比官軍、社兵好到哪裡去?它好到天邊兒也是賊,不是什麼正經貨色,和官軍打起來那也就是狗咬狗。咱們都要躲起來才行。”

因爲這個村莊處在通往上蔡的大道上,所以村民既怕官軍從這裡經過,也怕闖賊從西邊開來。大家打定主意,必須要把糧食酒肉全部藏好,然後躲進山裡避禍。

“等闖賊和官軍打完以後,不論誰勝誰敗,肯定會有很多潰兵跑出來。到時候咱們就把潰兵全部殺光,搶了他們的兵器和錢財,纔算不吃虧。”

這些村民也並非善男信女,之前幾回官軍圍剿土寇時,他們就是這樣打完仗以後撿漏,殺了很多逃亡的官兵和土匪——村民們提到這件事,臉色都變得猙獰了起來。

可這時候遠處大路上突然出現了一大片煙塵,在漸漸濃起來的暮色中,一大隊騎兵衝了過來。

正在路上準備逃亡躲藏的村民們同騎兵迎面相遇,躲避不及。小孩子們被戰馬的嘶鳴聲嚇住,全都啼哭了起來,還有老人摔倒在地上,悽慘呼救。

這羣村民想看看走過的騎兵,卻又不敢正面去看,眼色中充滿了畏懼、詫異和好奇。畏懼的是,不曉得這是哪裡來的人馬,會不會對他們造成傷害,或者把他們中的年輕人裹脅走。詫異的是,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整齊的隊伍,經過時竟然沒有對他們作任何可怕的舉動,也沒有辱罵他們,連兇狠的眼色也沒有。

因爲他們的心中感到詫異,便更加忍不住用好奇的眼光偷偷地觀察這支部隊。

他們看見隊伍中有一位過分年輕的將軍,騎在馬上,戴着一頂紅纓白氈笠,身穿天藍箭衣,披着紅色披風。又看到年輕將軍的前邊打着“闖”字旗,恍然大悟:他不就是李闖王嗎!

河南人現在經常把李公子和李闖王的傳說混淆在一起,演化出各種版本,那馬上的將軍就是闖王嗎?

人們互相暗使眼色,卻沒有人敢說話。有的人不自禁地跪了下去,因爲按照千百年來的習慣,老百姓見官,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官,都要下跪,所以他們看見闖字大旗來到,看到那騎馬的將軍,不管是不是李闖王,都跪了下去。

可這支騎兵隊伍卻沒有停留,而是從跪下的村民們面前直接走了過去。

大家都感到十分詫異,這是怎麼回事兒?村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軍隊,遇到村莊和百姓,既不要求派糧,也不要求徵調青壯。

而且這支騎兵的隊列是多麼整齊!他們的馬匹排成緊密的隊伍,道路兩邊的田地雖然早就荒蕪了,可是也沒有一名騎兵踩踏。

還有一些年紀大些的婦女,她們看到有軍隊過來以後,本來都把自家的閨女藏了起來。可卻沒想到這支闖軍騎兵,根本看都不看她們一眼,更不會像社兵一樣強擄婦女。

有一名老婦雙手合十,唸經感謝菩薩的保佑說:“阿彌陀佛,菩薩保佑,讓這些響馬不在我們這裡燒殺搶掠。”

這時候一些村民突然聽到那位年輕將軍,對他身邊另一個騎馬的頭目說:“張皮綆,你分一點糧食給他們去。”

那名頭目便帶着十多名騎兵,奔到逃亡的村民和路上的流民面前,勒住戰馬,拋下了五六袋粗糧,說道:“鄉親們不要害怕,闖軍一向恤老憐貧,每到一個地方,通常都會開倉放賑,救濟饑民。今天因爲戰事緊急,我們帶的糧食不多,剛纔我們掌哨看見你們都是可憐的逃荒人,就命我鬆一點糧食過來。”

他接着用馬鞭指着幾名年老的村民說:“你們誰是領頭人?將糧食分一分,不論是本地村民還是路過此處的流民,大家都分一點,救救急。等到我們打敗官軍以後,就會從士紳富豪的倉庫裡拿出更多的糧食,分散給窮百姓。你們不要害怕,闖軍只剿兵安民,並不騷然百姓。”

當下從逃亡的人羣中走出一位老人,他是本地一個村莊的族老。他給那名頭目跪下磕頭後,小聲問道:“多謝闖軍救濟……敢問那‘闖’字旗下的將軍,是不是就是闖王李公子本人?”

“哈!”

騎兵頭目啞然失笑,他心裡搞不明白闖王和李公子怎麼會被混淆成一個人?不過話說回來,本來大元帥的綽號就是闖將,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連闖將內部都開始將高迎祥的綽號闖王安到了元帥頭上——其實高迎祥和大元帥並沒有什麼干係的。

“他是李公子……他也是闖軍中一個令人欽佩的人物!你們知道這點就夠了,若有人問起,便說是奉天倡義、弔民伐罪的闖軍李公子吧。”

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十二章 鰲拜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三章 林貓貓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單章說明 整合45~53章爲5章節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一章 李公子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二十六章 歲入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二十六章 歲入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