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

如此分散闖軍的人員、幹部和實力,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士紳叛亂,散落於黃州各地的闖軍人員就會立時處於一個極其弱勢、難以保護自己的處境當中,很可能迅速被各個擊破。

實際上,後世歷史大順的敗亡,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爲李自成在大順軍可靠幹部儲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之下,冒然就將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分散到了廣袤的華北大地之上。結果當山海關戰敗的消息傳來後,本地士紳羣起叛變,被分散開進行統治的闖軍人員,馬上就變成了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根本無法自保,大量寶貴力量就這樣輕易地葬送了。

何況很明顯的一點就是,李來亨現在收編了如此多的沈莊軍餘部和官軍降兵,這些新收編的部隊,幾乎已經在闖軍原本骨幹部隊的一倍之上。

要依賴這些和本地士紳存在密切聯繫的兵馬,去彈壓本地士紳的蜂起叛變?

這不是在開玩笑嗎?

方以仁的勸諫絕非因爲他本人出自士大夫之族,而確乎是一種中肯客觀的時局之見。

“府主心繫黔首黎民,我素知之。但也要考慮應時而變,若倉促均田改制,讓大部分士紳毫無出路,看不到一丁點希望。那麼以府主手上區區數千基幹兵馬,豈能彈壓住數萬田主的蜂起叛變?”

“樂山,先入城中再說,這些事情我均有腹稿,不必憂心。”

佔領黃麻以後,李來亨手中的資源和籌碼大大增加。他收編沈莊軍的餘部和投降的官兵以後,較保守的估計,都差不多可以將湖廣闖軍擴充到一萬五千人左右。

擁有這樣的兵馬作爲後盾以後,李來亨的氣度都顯得更爲從容一些。他對方以仁所說的這些情況有所考慮,在聽過方以仁更爲仔細的分析籌謀後,心中的腹稿藍圖也更加清晰。

起碼要給士紳一條生路。

如果真的完全趕盡殺絕、徹底解放農民,那李來亨就需要先應付一場殘酷的土地革命戰爭,這同他所設想的抗清大計又有了很大沖突。

事情終究難以兩全。

說到底,這是1641年的初冬,而非1931年的初冬。

等到李來亨的親兵兵馬全部入城以後,他並未前往縣衙設置帥府行轅,而是沿襲了沈莊軍和嚴薪的做法,將帥府行轅設置到了梅府。

梅之煥和梅增智先後亡故,曾經黃麻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已經徹底衰落,剩餘的梅家子弟缺乏具備資望或才具之人。李來亨對這些人也聽之任之,只要他們願意做闖軍溫順的合作者,他不介意在下一步的體制維新中,給予這些投機分子以一定好處。

嚴薪已等候在梅府院前,紅隊在黃麻之戰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管隊嚴薪的應急處置,也展現出了他過人的機變才能,李來亨對之十分欣賞,心裡也爲自己把艾卓替換爲騎將,而已嚴薪執掌紅隊的人事安排,感到先見之明的自負。

少虎帥將身上的輕裘解了下來,直接披到嚴薪身上,誇讚道:“你真有班超之勇,嚴薪,你有表德嗎?”

表德即表字,不過嚴薪也是河南土寇出身,雖然在升任紅隊管隊以後表現相當好學,但確實還沒有附庸風雅到取一個字號的地步。

他如實地搖了搖頭,李來亨便給他定下一個表字,叫做“仲升”,沿用了班超的表字。

一旁的方以仁心中吐槽不止,班超又不是錦衣衛一流人物,最多襲殺匈奴使團一事能和嚴薪的所作所爲扯上點關係,但絕大多數時候不都是將這個典用在邊功方面嗎?

何況仲升仲升,伯仲叔季,嚴薪又不是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硬凹一個仲升,是不是太尷尬了?唉,府主不讀書,不學、不學呀!

等衆人入座以後,李來亨終於便看向還擔着營田使一職的白旺,笑道:“老白,樂山對均田一事很有意見,你可將我們的謀劃細細說來。”

這段時間白旺已不怎麼參與作戰,而是把精力都花費在了隨州田制改革上面。當其他人忙着討平山寨、激戰官軍的時候,白旺則帶着一批掃盲成績比較好的闖軍老卒,一個村落一個村落地探訪。

他頂着日頭和風雨,不辭辛勞,挨村查看,儘量將着佃交糧、均田免賦落實到實地上。這中間雖然也不免發生了一些佃農爲了避租而僞稱爲自耕農的事例,也撞見了一些不法士紳發起的譁變。

所幸白旺是一員智勇兼備的將領,又是闖軍諸將之中難得的經營家,他巧妙地處理好了各方的矛盾和不滿情緒,對於直接以武力抗衡隨州新體制的不法分子,也勇於、敢於採取斷然的武力彈壓。

白旺的營田效果,讓李來亨大感嘆服。雖然還達不到孫可望後來在雲南所做出的那種成績,可是隨州本身的社會經濟、農耕生產水平就要遠高於落後貧瘠的雲南,只要能夠迅速穩定本地的生產秩序,重新恢復其應有的生產力,就足以支撐闖軍的軍事行動。

白旺不僅做到了這一點,還在簡單的恢復生產、維持秩序之上,更進一步,做到了利用佃農被解放的機會,組織他們修復和建造水利設施,令隨州的農業生產,在很短時間內就出現了相當可觀的進步。

這些事情都聚焦在細節和微處,不比李來亨的征戰顯眼,但這卻意味着闖軍正在具備統治的能力。

白旺也從這段時間的“營田”工作中,積累出了豐富的行政經驗——而且不僅僅是他一人,還有他麾下的許多闖軍老卒,都正在成爲闖軍之中的第一批“官吏”。

李來亨在確定利用沈莊軍事變圖取黃麻的戰略目標後,就和白旺做了很深入的討論。在下一步佔領黃麻地區以後,如何將隨州新體制、新田制複製到黃州府呢?

簡單粗暴的直接複製顯然是不可行的,就像方以仁所說的那樣,大規模的着佃交糧和均田免賦將使得本地士紳毫無出路,激起極大規模的叛亂情況來。

闖軍現在正在吸收沈莊軍和官軍的餘部,實現一次大規模擴軍,李來亨的根基已處在一個極度不穩定的狀態中,他更加不能冒險行事。

可是難道就要放棄體制維新,保持黃麻舊有的統治體系?

那闖軍起兵又是何苦?

豈非可笑?

梅府中收藏有許多湖廣一省的地理圖形,方以仁對圖書收藏本就有極大興趣,所以他入城以後最關注的就是收集士紳們所藏的古籍圖志。

現在桌上擺放的數冊地圖,便是方以仁從梅府中翻出來的。

白旺用手指劃出了隨州、應山縣、黃安縣、麻城縣,闖軍眼下的一州三縣控制區域。此外黃、麻南面的黃陂、羅田、蘄水三縣,以及黃州府府城黃岡,都已沒有兵馬守禦,闖軍也隨時可以攻取。

漢水流域東部的德安、黃州二府,絕大部分地區,都可以說已經或即將處在李來亨的控制之下。

“德安、黃州二府,以方書記找出的圖籍來看,百姓民戶已有上百萬之多,據有較大田產的富戶數量也遠非隨州一隅之地可比。若直接照搬着佃免糧、均田免賦之策,確實可能激起大規模的叛亂,使得闖軍疲於應對,而錯失了有利的擴張時機。”

白旺一邊在地圖上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劃出李來亨的控制區,一邊分析道:“節帥其實在隨州時便做好了打算,着佃交糧本就是過渡之策。只等闖軍中認識文書的人數增多,便可以推行新制。”

李來亨和白旺私下商議,準備在新的控制區中推行新田制的事情,還未向衆人公開,所以諸將都大感詫異。方以仁更暗自爲李來亨沒把這種機要之事告訴自己這個掌書記,而感到有些憤憤不平。

“我早有大改田制的打算,闖軍中多是秦人,或許不知道江南永佃一說,亦不完全清楚田皮、田骨的差別。”

李來亨徑直說出了自己準備大改田制的想法,而方以仁是桐城人,自然對江南一帶田皮田骨之說有所瞭解,他立即答道:“田皮田骨,或稱田底與田面,或稱大苗與小苗,都是一種意思。田骨者,田產之根本,士紳擁有田骨,便可永收地租;田皮者,佃戶之所有,經營耕種所得即歸田皮。”

所謂“永佃制”,顧名思義,就是說佃戶享有永遠租佃耕種地主田地的權力。

具體說來,就是將傳統的土地產權分成兩份:地主一方享有田地的所有權,稱爲“田骨”;佃戶一方享有田地的使用權,稱爲“田皮”。

在這種制度下,地主和佃戶都享有獨立自由處分其產權的權力,佃戶可以自由買賣、贈予、典押自己擁有的“田皮”,地主也可以自由買賣、贈予、典押自己擁有的“田骨”。

這種制度,一定意義上保護了佃農的權益。但是它還侷限在租佃體制發展特別發達的江南地區,而且因爲田皮和田骨各自獨立產權和價值的區分困難問題,而存在大量無法徹底解決的缺點,也就難以在多數地區推行下去。

但李來亨的意圖,便是在“永佃制”的基礎上,加入闖軍的角色,加入政府的力量,將地主和佃農的雙邊關係,變成地主、佃農、闖軍的三邊關係,維繫平衡、保護弱勢,在不增加百姓負擔的情況下,更好、更直接地直接吸納控制區的物質力量。

這就是“營莊制”了。

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五章 礦徒軍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七十五章 血仇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從屋上建瓴水第五十八章 不見洛陽花(一)第七章 鳥銃隊第一百四十章 密集陣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八章 着佃交糧單章說明 整合45~53章爲5章節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九十章 首都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