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

“該死!該殺!”

崇禎原以爲馬紹愉此去會有成就,使他暫緩東顧之憂,專力救中原之危。可等他一目數行地看完密奏,驚懼的心情稍釋,換成一種混合着惱恨、失望、憂慮和其他說不清的複雜心情。他將這密奏再草草一看,用拳頭將桌子猛一捶,恨聲怒罵:

“洪亨九!”

洪承疇終歸是投降了。

雖然這之前寧遠總兵吳三桂送來的飛奏,已經暗示了不少情況。可是當馬紹愉真的確認這條消息以後,崇禎還是大爲失望。

事情怎麼會這樣呢?

崇禎向王承恩猛一揮手,轉身走回乾清宮大殿,進入西暖閣。王承恩手中拿着從河南來的十萬火急的軍情文書,不敢呈緒皇上,他想暫帶回司禮監值房中去,但被崇禎看見,又叫他遞上來。

崇禎重新在龍椅上頹然坐下,長嘆一口氣,又恨恨地用鼻孔哼了一聲,他打開軍情文書,更加如遭雷擊。

“孫傳庭……也敗了!”

禍不單行,襄陽剛剛失陷,崇禎還沒有從這條壞消息裡緩過來,馬紹愉又確認了洪承疇投降的事情。緊接着,孫傳庭又在柿園被李自成打敗,噩耗連連、噩耗連連啊。

皇帝終於抑制不住,突然熱淚奔流,泣不成聲。他的身心幾乎要全部崩潰,此時此刻,崇禎突然感到左良玉是這樣的高大宏偉,這個過去皇帝覺得最難應付的跋扈武人,好歹從容就義,爲朝廷保留了幾分顏面。

他突然想到左良玉死了,可是朝廷還沒有對他的就義進行什麼褒獎。崇禎於是信筆疾書,他不顧身體的疲勞,迅速寫出一篇稿子,然後噙着兩眶熱淚,用悲痛的低聲讀了一遍:

嗚呼!劫際紅羊,禍深赤眉。昊天不弔,折我股肱。

青犢肆虐於中原,銅馬披猖於西陵,乃命卿總督平賊之旅,掃蕩豫、楚。千里馳驅,天下知上將之辛勞;數載奮剿,朝廷纖封疆之殷憂。中原板蕩,君臣共休慼之感;三楚糜爛,朝野乏戰守之策。

……

無奈壯士掘鼠,莫救三軍飢餒,叛將投賊,終至一朝崩解。然將軍猶督兵死戰,狂呼殺敵;弱馬中箭,繼以步鬥;手刃數逆,血滿衣甲;兩度負傷,僕而再起;正欲自刎,羣賊遂致被執。當此時也,戰鼓齊唁,星月無光,長空雲暗,曠野風悲,微而忽零,浙瀝不止,蓋忠貞格於上蒼,天地爲之愁慘而隕泣!

聞將軍被執之後,矢志不屈,蓬頭垢面,罵不絕口。賊渠百般招誘,無動卿心。古人云: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大將軍兼而有之矣!

又聞將軍絕食數日,氣息奄奄,病不能興,鼓身餘力,奮而坐起,南向而跪,連呼“陛下!陛下!”氣噎淚流,欲語無聲,倒地而死,目猶不瞑。殺身成仁,有如是耶?嗚呼痛哉!

封妻廕子,國有褒忠之典;議諡議恤,朕懷錶功之心。將軍志節功業,已飭宣付史館。嗚呼!大將軍雖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於泰山,豪氣化爲長虹;享俎豆於百世,傳今名於萬年。

大明崇禎十五年七月

崇禎寫完以後,自己又又忍不住反覆小聲誦讀數遍,聲調悽苦,熱淚雙流。他爲自己想象出來的左良玉“就義”壯舉所感動,因而滿懷痠痛,泣不成聲。

他告訴王承恩,要追封左良玉爲寧南侯,以表其忠節。接着皇帝又憤怒謾罵,嘆息楊嗣昌、左良玉這一對“將相和”外,剩下的全是庸才——不知楊文弱和左崑山九泉之下,如何看待崇禎對他們二人相處的評價。

對於孫傳庭的柿園之敗,崇禎認爲希望還沒有斷絕,柿園之敗並非官軍戰不利,而是因爲中了闖賊的狡計:闖軍先被官軍打敗,可在撤退時卻在沿途故意丟擲金銀,官軍互相爭奪,軍勢大亂,賊兵趁機反擊,才招致此敗。

但據孫傳庭所說,柿園之敗,官軍只損失了幾千人,傷亡不大,元氣尚存。所以崇禎對孫傳庭只是下旨切責,要求他整兵再戰,以補前愆。

對於還在武昌堅守的丁啓睿,崇禎也是下旨嘉獎了一番,又保證會發給丁啓睿補充餉銀,並派援軍解圍——但實際上到底有沒有辦法,崇禎自己也不知道。

他心灰意冷,在灰心失望之中,想着幸而周延儒被他起用,回到內閣任首輔。

儘管從崇禎六年六月他將周延儒罷黜歸裡,但他知道周延儒原是個做事敏捷的人,只因朝廷上門戶之爭,使他一怒之下將周延儒斥逐。

經過他換過幾個首輔,看起來都不如周延儒練達有爲,不愧是“狀元宰相”。所以他不久前聽了朝臣們的意見,重新起用周延儒,對他期望甚殷。

現在崇禎爲急於挽救豫楚形勢,就召首輔周延儒到文華殿來。

周延儒一聽太監傳諭他單獨去文華殿召對,便猜到八九分是和闖軍攻陷襄陽有關。他這次能夠“東山再起”,回朝重任首輔,也藉助東林和復社人物張溥的銀彈活動。所以周延儒復任首輔,意圖就在於使得東林勢力重新出山,現在當他隨着一位御前太監往文華殿走時,他的主意已經打定了。

崇禎對周延儒寄望深重,他給周延儒行禮賜座,跟着問計道:“如今襄陽失陷,柿園又敗,卿看如何才能扭轉局勢,以救中原?”

周延儒沒有順勢坐下,而是在崇禎面前保持着謹慎態度,站立說:“寧南侯慷慨就義,京城百姓都說因爲有這樣聖君,故有那樣忠臣。可見人心民氣在我,大爲可用。”

崇禎平時自認爲是英明之主,對於輔臣的話,除了楊嗣昌外,都並不完全相信,惟獨對周延儒現在這番話他句句信以爲真。

崇禎輕輕點頭:“朕也有所聞京師百姓對左良玉的追思之情。”

周延儒接着請來一副地圖,爲崇禎分析說:“如今寧南雖然已經就義,可是左鎮兵馬甚衆,散落湖廣者極多。左良玉曾受侯恂提拔之恩,陛下可曾聽人說過?若以侯恂南下,收拾左鎮餘部,立住腳跟,整軍再戰,大可以先解武昌之圍。”

周延儒的復出,靠的是東林人物張溥採用入股法籌集賄金,出錢的大頭者,就是馮銓、侯恂、阮大鋮等人。所以他投桃報李,也給侯恂謀取官位。

崇禎心中急躁又沒底氣,先點點頭,接着又着急問道:“還有什麼辦法嗎?”

周延儒爲了東林的復起,早有全盤謀劃,此時便一一道來:

“寇患積十五年而始大,非可一朝圖也。闖賊的用兵,往往以數萬騎爲一隊,飄忽若風雨,過無堅城,因資於兵。官軍只能尾追其後,問其所向而已。欲制賊,必不能以一省地域爲限、不能以一督撫爲限。督撫雖有賜劍之靈,也常常因省界地域之分而受制於賊,陛下必開新制,方能力挫賊氛。”

崇禎想到朝廷爲了圍剿闖賊,早已設置過了跨越數省範圍的督師,看周延儒的意思,這個制度還是不夠,需要繼續強化,他點點頭,示意周延儒繼續說下去。

“以今天的情況來看,督撫之力不能制賊,而爲賊所制。請陛下以楊嗣昌之先例,廣授尚方劍,於保定、西安、武昌、徐州設立剿總行轅,於各省省會要津專設綏寇公署。”

周延儒圖窮匕見,終於說出他的目的來:

“請以孫傳庭爲西安剿總大臣,以塞秦關;以徐淮撫臣史可法爲徐州剿總大臣,以遏賊衝;以保定撫臣北護黃河,以丁啓睿爲武昌剿總大臣固守武嶽,最後以侯恂總督各剿總及綏寇公署,斷賊奔逸之路。以臣計之,闖賊號稱百萬,暫且以人五十萬、馬十萬計,人日食一升,馬日食三升,中原赤地千里,望絕人煙,賊必飢困自滅。”

按照周延儒的設計,剿總大臣即總督數省剿賊軍務,如西安剿總全稱就叫總督陝西、三邊、河南、山西、鄖陽剿賊軍務,保定剿總全稱就叫總督保定、河北、登萊剿賊軍務,武昌剿總全稱就叫總督湖廣、江西、南贛、偏沅剿賊軍務,徐州剿總全稱就叫總督山東、鳳陽、應天、安廬剿賊軍務。

如果早些時候周延儒提出這樣的計劃,勢必爲崇禎所反對。可經過連續的打擊以後,崇禎心態崩潰,全爲周延儒口中設計出來的“剿總行轅”、“綏寇公署”一類新瓶裝舊酒的東西所糊弄。

崇禎甚至未意識到周延儒如此出謀劃策,只是爲了讓東林勢力的侯恂和史可法佔據要津。

他也是實在別無善策,只能覺得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好!”崇禎下定決心,“設立四大剿總,必能成功。賊勢雖張,但朕料其必不能成事,終難逃朕之一握也!”

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七十二章 花關索(中)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六章 裕州人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十八章 瘋狂的田見秀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十二章 鰲拜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八章 着佃交糧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