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

bookmark

“聖駕已至——”

從太原出發的將近十萬大順精兵,東出娘子關,在張鼐率領先鋒騎兵趕抵井陘以後,李過和宋獻策又帶着一支兵馬陸續抵達井陘關上。在他們的身後,狹窄的山嶺峽谷之中,已經完全被順軍將士充塞,旗幟招舞猶如重疊密佈的雲朵,深藍色的罩衣和戰袍,則好像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

在大軍的中央,數面高高立起,迎風飄舞的明黃色旗幟,代表的就是永昌天子李自成的位置。

黃纛之下,還有許多甲騎遊走戒備,威勢一點不比真定城下清軍的御帳要差。李自成坐着金色的皇家輦轂前行,除了田見秀因爲雁門之敗,受到了一些冷落,現在被留在太原負責留守之責以外,大順朝的其他文臣武將,幾乎全部環繞在李自成的左右,盡數跟隨在這一支大軍之中,趕赴井陘。

李自成經過十多年的艱難苦戰,幾經挫折,血流成河,終於走到了今天這一步上了。今日的決戰,在明眼人看來都知道將會決定此後天下數百年的命運。

大順軍全軍上下,所有文臣武將,在抵達井陘關後,從張鼐和張皮綆那裡獲知了清軍的動向以後,都興奮鼓舞,認爲清軍頓兵堅城之下,久攻真定不克,調兵想要搶佔土門關關城又被張鼐挫敗,看來是氣數已盡,不會成爲大順的強敵了。

日頭閃爍,李過先帶着一支御營親軍開道,李自成則在城外提前用了早膳以後,才進入井陘關的關城裡面。他一邊走着,一邊想起許多問題,如今在李自成的胡思亂想中,他想到稱“孤”和稱“朕”的問題,不禁微笑了。

李自成起小過着貧苦的日子,向來只有一個“我”字的稱呼。他攻破洛陽,建立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的旗號以後,當時以牛金星和宋獻策爲首的文臣們一致建議他自稱爲“孤”;他對國王自稱爲“孤”的事並不陌生,戲臺上國王或是自稱爲“孤”,或是自稱爲“寡人”,都不自稱爲“我”。

李自成小時讀過《孟子》,梁惠王對孟子說話就自稱“寡人”。如今已經建立大順,改元永昌,受文武百官朝賀。當時文臣們都向他三跪九叩,山呼萬歲,將他看做是開國皇帝,所以建議他自稱爲“朕”或者“寡人”,以正視聽。

但是李自成出於習慣,仍舊愛用“我”字。他口頭上說不慣“朕”,更加不喜歡用“寡人”這樣的稱呼。

從小的時候起,李自成在家中就不大受到重視。除了李過這一個名義上的侄子,實際上的兄弟以外,他本來就沒有幾個家人,邢夫人和高傑的背叛,更讓李自成感到分外的傷痛。

這一回李來亨將邢夫人送去太原,就讓李自成想起了自己這大半生來,在家庭生活上的失敗。他雖然和高夫人有很深的感情,也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可是因爲邢夫人的緣故,又始終對於家庭生活懷有一層深層次的恐懼感。

邢夫人到太原後,李自成沒有去見過她一次,只是囑咐牛金星妥當安排邢夫人的生活。最好要讓她過上充裕而安定的日子,對於邢夫人和高傑的子女,李自成也希望他們能夠沒有顧慮地好好生活下去。

在太原時,李自成這樣和牛金星談過這個問題:“我……朕是個莽夫,從前在銀川驛站討生活的時候,已經虧待了家人太多。補之那時候還是個半大小子,一個月裡卻有十幾二十天來驛站幫我做活計。這也全賴我總要去大包大攬幫別人的忙,最後自己又完不成活計,反倒是連累了補之特別辛苦。

後來驛站欠餉太久,大家公推保舉我去討要薪餉,惹出了不少事情。家裡人總是埋怨我,又沒有什麼好處,何苦於一次次爲別人出頭呢?

唉!所以啓翁你讓我用‘寡人’自稱,我實在不喜歡。我是不願意做一個寡人的,我站出來打殺十幾年,初時不過是爲了給自己討一個公道、出一口惡氣,後來卻是想要天底下更多人都有這樣的一個公道可去依靠……你說咱們辦得到嗎?

我不想做一個寡人,啓翁,等平定了東虜,我們打到北京以後,我想就應當好好補償一下我的家人兄弟們。補之也是,我給他將名字從李過改成李錦,這件事情啓翁你,還有玉峰和雙喜,是不是都有些不大高興?我聽說有一些人在傳話,說給補之改名字,是因爲我將來要大順的皇位傳給他……

今天我可以和啓翁你先透個底,我自己雖然還沒有老,但年紀也不小了。過去的半輩子,我總覺得許多地方對不起補之,太勞累他了,今後即便皇儲不是他,我也一定要讓補之的子子孫孫,都和我的子孫同享萬世的太平富貴。”

李自成對牛金星袒露的這一番心跡,全是他的肺腑之言,真誠質樸的全無人君之象。可是牛金星又到底能夠聽進去幾分呢?

永昌天子對於大順朝裡田見秀、牛金星這一黨黨人,和李過之間隱隱約約的矛盾,早就看的清清楚楚。

但李自成也相信,他自己還在春秋鼎盛的時候,平定東虜以後,還有大把的時間好好調解雙方。依照他的性格,自古開國君臣之間,往往會有的一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劇目,李自成是絕不願意上演的。

他只希望平定東虜,一統海內以後,百姓可致太平,君臣可同富貴罷了。

“朱元璋從當兵開始,出生入死,歷盡千辛萬苦,費了十五個年頭,終於奪取天下,建立明朝。我自起義至今,你說巧不巧?也恰是十五個年頭!”

李自成看着井陘關雄偉的關城,撫須微笑。牛金星則藉着他的話說道:“洪武帝身經百戰,驅逐胡元,建立大明,功業遠遠超過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可是洪武帝將小明王沉水,其道義又不比萬歲高崇了。”

李自成感嘆道:“只可惜大明朝不到三百年,只有二百六十年就亡國了。我大順朝決不如此!”

李自成左右的中營親將李友、吳汝義等人都頓首道:“大順朝當然是萬世一統!”

李自成哈哈笑了一聲,說:“啓翁給我講解史書,我看自古沒有不亡之國;周朝雖說有八百年,但是平王東遷之後,過了兩代,周天子徒有虛名,十分可悲。大順朝如果能夠享國四百年的國祚,就已經非常難得了。”

深明《易》理,兼諳奇門、遁甲、風角、六壬之術的宋獻策,隨即拍掌大笑道:“陛下應運而興,大順國運長綿,何止於四百載呢!”

環繞在李自成周圍的從龍之臣,一個個在恭敬謹慎中面露微笑,紛紛點頭。所有人都是滿面春風的樣子,大家都認爲清軍頓兵真定城下,勝利已經多半操在順軍手中,便一個個開始展望起了新朝定鼎天下以後的美好圖卷。

這時候前方傳來一陣馬蹄踏地之聲,李過帶着一標親衛奔了回來,向李自成稟告道:

“陛下!清軍攻打土門關的大隊兵馬,已讓臣等肅清乾淨,現在道路平靜,清軍丟下很多攻城器械狼狽退走,義侯想要請示一下,是否使大軍開拔出關,直抵真定城下?”

李過是李自成的親侄兒,叔侄同歲,自幼一起玩耍,學習武藝,互相廝打,常在地上翻滾,如同兄弟。他們兩人的感情之濃厚,還要超過許多人家的親兄弟。

不過現在李自成已經稱帝,李過不能不以特別尊崇的態度對待他的叔父了。爲着擁戴叔父的帝王大業,他牢記自己應該時時對叔父執臣下之禮,爲其他衆多武將樹立榜樣。今日雖在戰場,李過也沒有像其他武將那樣只行一個躬身作揖的簡單禮節,而是特地下馬,單膝跪地,再慢慢回報軍情。

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七章 鳥銃隊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六章 裕州人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十八章 瘋狂的田見秀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一章 太原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