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

bookmark

南都政權在文臣方面,主要分外了江南和江北兩派力量,江南自然是東林黨人,江北則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爲首,淮撫路振飛身在江北,與江北兩位總兵劉良佐、高謙關係很深,但在政治上也和江南的東林黨人關係密切。

但在更爲關鍵的武力方面,局勢就更爲複雜一些了。

首先是江北的劉良佐和高謙兩位總兵,自從高謙裹挾史可法逃到南方以後,他就和劉良佐沆瀣一氣,成爲一丘之貉,在江北屢屢濫招兵馬,瘋狂擴軍,成爲了兩支人數衆多,但實力成色很成問題的軍閥勢力。

在南都上游,則有此前在九江被大順軍郭君鎮部擊敗的兩位總兵黃得功與鄭鴻逵。其中黃得功與江北的鳳陽總督馬士英關係更爲密切,鄭鴻逵代表的鄭家則因爲鄭森老師錢謙益的關係,與東林關係較近。

再次之的武裝力量,就是黃鳴俊、朱大典等人正在編練之中的浙江團練武裝。

шшш •тTk án •¢ Ο

最後則是北來大臣帶來的津遼水師與劉澤清新編的一支軍隊。

這些兵馬分爲江北、江南、北來三派,關係錯綜複雜,各自盤踞地方,使得小小的南都政權迅速變成了一派烏煙瘴氣的模樣。

在南方最有威信的大臣史可法又受制於高謙,不能整合各派勢力,共同推進或支持某一藩王稱帝。因此福王或潞王個人內心中,固然都希望自己能夠稱帝,但因爲忌憚於激怒清廷,又擔心敵對派系的反對,因此在口頭上都堅持尊奉北傀的僞同治帝,根本不敢獨自稱帝。

各方勢力相互制衡,因此才讓南方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局面,任誰都不能輕舉妄動,也無法做出什麼有效的行動來。

但是被順軍放回江南的北來羣臣,特別是蘇觀生帶來的津遼水師、劉澤清帶來的山東兵馬,則作爲一股新的力量加入南方黨爭之中。

當劉澤清、高起潛暗中結盟,準備前往南京蒐羅朱明宗室,秘密策劃定策大業的時候。掌握南京江面操江兵力的鄭氏,便以最快的速度發現了這一變化。

鄭芝龍和鄭鴻逵過去雖然都曾經是叱吒一方的海盜領袖,可如今鄭家元老大多顯得暮氣深重,只有鄭森立即察覺到了此中的危險。他發覺劉澤清從北方帶來的那支部隊,已有相當兵馬利用津遼水師的船隻,打着前往江南就食的藉口南下時,便斷然前往上游的安慶說服鄭鴻逵出兵攔截。

但與此同時,本來是奉命“北伐”,煽動河南土寇叛亂的高謙和劉良佐,則找上了馬士英。

他們皆以鄭氏水師已自安慶南下鎮江的消息爲理由,力勸馬士英率部南下,從南京上游渡過長江,去獲取富庶的江南地盤。

劉良佐和高謙作爲軍閥,都對江南的富饒虎視眈眈。馬士英則是因爲他作爲地方督撫,遭到了江南士人的排擠,因此也有心借重劉高兩大軍閥勢力,實現他獨佔金陵政權的目的。

於是這三人一拍即合,決定繼續利用高謙裹挾的史可法作爲名義,利用鄭鴻逵東下前往鎮江攔截劉澤清的機會,從安慶渡江,直下江南。

但是此時南方另一強力軍閥勢力黃得功尚擁兵於安慶,雖然黃得功所部在九江之戰中遭到了大順軍郭君鎮部的沉重打擊,實力嚴重受損。可勇衛營出身的黃得功所部,依舊是南方各支明軍部隊中最爲強力的一支勁旅,劉良佐和高謙所部皆是蟻聚烏合之衆,馬士英也認爲強攻安慶,未必能夠得手,一旦時間拖宕,等到鄭氏水師回援,則江北軍閥就將錯失南下的好機會。

於是馬士英便爲劉良佐和高謙二鎮出謀劃策,提出了聯合黃得功以擁立福王稱帝的策略。

這時候由於北來羣臣的到來,崇禎皇帝是被清軍所弒殺的消息,已經在一時間轟動了大江南北。由潞王監國的南京小朝廷,爲了抗拒佔領長江上游的大順軍,居然強行壓制這一消息,妄圖延續此前的遠交近攻、聯虜平寇的大略,早就引起了南人的強烈不滿。

馬士英認爲南都政權的過失自當由擔任監國的潞王負責,而與總督戎政的福王無涉。

那麼以擁立福王繼承大統爲理由,應當是足可以說服黃得功的。只要黃得功願意加入定策擁立的大軍之中,那麼三鎮聯手,又應當是足可以壓制江南其他反對勢力的。

劉良佐本人並無大略,但高謙久歷河南、山東戰事,在面對大順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總是能夠死裡逃生,這一點甚至已經超過了左良玉,他也因此“盛有武名”。

慣於投機的高謙,馬上就認爲馬士英的這一策略是乃不世出的良計。於是馬士英、劉良佐、高謙三人便在鳳陽歃血爲盟,又收容了一批因爲大順軍強力鎮壓而從河南出逃鳳陽的土寇武裝,聚兵三萬人,號稱十萬大軍,經廬州南下,直抵安慶府境內的樅陽。

到樅陽以後,馬士英親自前往安慶府城,將劉良佐、高謙意欲擁立福王稱帝的消息告知於黃得功。黃得功一時意動,但他認爲福王尚在南京,不在三鎮手中,一旦福王被江南黨人趁亂挾制,那麼三鎮豈非是做了白工?

馬士英於是提出三鎮在安慶便打出擁立福王稱帝的旗號,大張旗鼓地沿江東下,收取鎮定人心的作用。

黃得功尚在猶疑間的時候,劉良佐、高謙二鎮已經分別從樅陽和黃石磯方向威脅安慶。黃得功手中的勇衛營固然較江北二鎮更爲善戰,但如果硬打一場,勢必會大大減損黃得功手中在家九江之敗後本就十分有限的兵力。

經過審時度勢以後,黃得功決定率軍離開安慶,接受馬士英的提議,前往樅陽與劉良佐、高謙會盟。

馬士英與三鎮聯合,立即在樅陽打出了擁立福藩繼承大統,“北伐中原、掃清幽燕”的口號。但他們“北伐”的真正目標,當然不在“北”,而是在“南”,這樣一支四萬餘人的雜牌軍隊,隨即便號稱二十萬大軍,沿途縱兵焚掠,大掠池州以後,直撲向南京城。

劉澤清、高起潛這一派妄圖擁立遠支宗室的力量,此時正在鎮江方向準備聯合蘇觀生的津遼水師渡江,鄭氏水師則正在進行攔截,尚無人料及三鎮大軍自南京上游撲來。

但此刻的江南並非完全手無寸鐵,浙江巡撫黃鳴俊已經啓用了在籍的原任漕督朱大典訓練浙勇,在江南一帶分駐有大約二萬人的浙勇部隊。

這支武裝雖然尚缺乏騎兵、槍炮,其中骨幹兵力又被此前的何剛、許都等人帶走許多,但經過這段時間來朱大典的整頓訓練,同樣具備相當實力。

於是,南都小朝廷的一場大內戰,終於到達了徹底爆發的時刻……

無論誰勝誰負,都將意味着在短時間內,南都政權將無力干涉順清之間的中原決戰——不過即便沒有發生這場內訌,南都政權的干涉力度,恐怕也會是相當無力的。

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十六章 五軍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八十二章 狗韃子不過如此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六十章 反對第六十八章 羅老帥別這樣二十六章 歲入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七十四章 李來亨和羅顏清的蜜月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七十六章 掃除絕域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十章 李寨主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