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

明朝中葉以來,從皇室到官紳地主兼併土地愈來愈猖狂,他們依靠政治權勢大量地侵佔官地和私田。

宗室諸王、勳戚、太監通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方式,霸佔了越府跨縣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國最大的土地佔有者。

這其中河南一帶因爲藩王數量極多,佔有土地最爲廣闊,即便如開封的周王,號稱爲“賢王”,但他兼併土地的結果,還是造成了“田產子女盡入公室,民怨已極”的惡劣結果。

所以河南時人所言:“中州地半入藩府”,“惟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

這之中,並沒有誇張的成分。

萬曆皇帝的弟弟朱翊鏐分封衛輝,佔田四萬頃;神宗諸子也羣起效尤。福王不消說,最爲知名,福王府雖然早在崇禎十四年就被闖軍抄沒,但福王所佔據的田產,直到大順軍完全控制河南以後,才逐步清算乾淨。

除此以外,一般所謂搢紳之家,也利用他們在政治上的優越地位,巧取豪奪,兼併大片土地。就每一戶來說,他們固然比不上宗室諸王、勳戚、太監的佔田數。然而,他們人多勢衆,在各地是地主階級中最有權勢者。

崇禎初年的河南巡按毛九華就曾經上言過,“勢豪之家,僕隸多至數百,奸民乘勢投獻,百姓受其魚肉。”

河南土地的兼併情況因此極爲嚴重,再加上無窮無盡的橫徵暴斂,大多數都被層層轉移附加在了底層民衆身上,迫使農民大批地逃亡。地方官吏爲了足額,採取一戶逃責令九戶分賠,九戶逃則勒逼一戶獨承的政策,這樣就更加加劇了流民的逃亡潮。

因此河南過去數年間的大饑荒,的確是受到了天災如大旱和蝗災的影響,可是人禍在其中起到的惡劣作用,絲毫不下於天災,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早在李自成於開封建政之時,大順軍就已經在牛金星的着手下,對於河南的土地、農田、生產狀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理。

但是由於時間比較短暫,牛金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將河南各家藩王佔據的田產抄沒爲大順軍的軍屯田,同時推行借給一般流民耕牛、種子的辦法,引導流民開墾荒田、恢復拋田。

而李來亨獨掌大順政權以後,首要的任務就是完成牛金星未盡的土地改革大業。

他早早就藉着大婚名義,將富有土地改革工作經驗的白旺從德安調來開封,不久又讓白旺兼任戶部尚書和營田院總裁兩個非常重要的職務。

跟隨白旺來到河南的,還有一大批在湖廣營田改革中獲取了豐富工作經驗的基層官員。過去他們在湖廣推行營莊制改革時,往往因爲大順軍的軍力尚不強大、搢紳之家反對激烈、基層官員人力有限等種種因素,不能將營田新法徹底推進下去。

可是如今在河南,大順軍的軍力相較於官紳武裝、地方土寇武裝,已經佔據了空前巨大的絕對優勢;一般士紳即便反對大順改革,也因爲清廷在北方推行剃髮令的緣故,無法引東虜爲外援;李來亨從湖廣調來大批富有工作經驗的基層官員,也使得河南的營莊制改革,在一開始便擁有了較爲充沛的人力。

如此種種優勢條件,自然就令李來亨在河南複製“湖廣模式”的努力,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重大進展。

當然這也同白旺的努力分不開關係,自從九月白旺到達開封以來,這段時間他就帶着營田院的官員到處下鄉踏勘荒田,一如他過去在湖廣進行土地改革工作時的作風。

在明代,衛所屯田和世襲職田都是禁止流通的國有土地。但因爲但因爲屯軍逃徙隱佔失額多,衛所世官卻基本固定,所以衛所屯田往往被世襲軍官侵佔,作爲軍官俸田的職田也高度集中於少數位高權重者手中。

所以名義上作爲國有土地的屯田、職田卻成爲了最糟糕的一種土地所有制。世襲軍官們還給這些土地上的農民加編了衛所軍舍丁差,這樣,就不僅加重了對他們的剝削,還使他們的身份由相對自由的佃農重新變成了衛所軍事農奴,使他們遭到了額外的超經濟剝削,在沉重的地租外,又需要負擔其極重的徭役等等勞動負擔。

此時的河南,衛所屯田和職田的逃亡、拋荒情況,比起一般性質的土地更爲嚴重。根據營田院的統計,河南全省範圍內約十分之九的屯田、職田都被拋荒,“軍丁逃散"、屯田荒蕪、屯租拖欠的情況極其嚴重。

因此李來亨決心參考湖廣模式,以及羅汝纔在關中曾經採取過的辦法,徹底廢除衛所屯田和職田,將各衛所完全歸併於州縣,並廢除屯田科則,即便是由大順軍士兵耕種的軍屯田,也按照民田賦額徵收。

此外,隨着營田制改革的推行,就像過去在湖廣的情況一樣,因爲佃農從大土地所有者私人支配的農民,轉變成了受到國家直接管理的農民,他們得以避免了士紳地主的超經濟剝削,不需要在擔負佃農地租的同時,承擔種種爲士紳地主做長工的額外剝削。

如此,一般佃農就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他們就得以有更多精力專注於精耕細作,改良自己進行農業生產的工具和方式。

不過對李來亨政權而言,使底層農民擁有更多農閒時間,最大的優勢當然在於營田院和工部可以更方便地徵發農民修繕水利……

也就是說,李來亨的目的,實際上是將士紳地主個人對農民的超經濟剝削,轉化爲國家對農民的超經濟剝削。

佃農們從此不再需要跑到士紳家中,幫大地主們修房子、做家僕、當長工了,而是轉而爲大順政權修繕水利設施、進行民兵的相關軍事訓練、甚至是在必要的時候直接作爲民兵參加戰爭。

夫國之大事在於農,中國農業的一大特點就在於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設施,這種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設施,極度以來中央政權的妥善治理,如果政權忽略灌溉或排水,這種設施立刻就荒廢下去。

河南連續的大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明廷無力修繕水利設備造成的。

以黃河來說,明代原來定有“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疏濬制度。萬曆以後,“凡大挑、小挑之費,俱入上下私橐”,致使河牀淤積的泥沙越來越厚,河堤“連年沖決”。

水利失修嚴重地削弱了農民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所以崇禎年間一有氣候變化的情況出現,馬上就會立即產生了可怕的流民潮。

河南之大飢,不僅於天災,更在於人禍。

水利設備的荒廢,便是其中極重要的一點。

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章 太原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爲誓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九十六章 聯軍末路(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三章 李天下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二章 白土崗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六十章 中原戰事結束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五十九章 刀馬旦(中)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八章 熊耳山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三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十一)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