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

bookmark

陳藎接着帶隨行官員們到蛇山西頭,下了馬,站在瀕臨大江的黃鶴磯上。這裡,龜山和蛇山東西對峙,鎖住大江,逼得江水向東北奔流如箭。陣陣微風西來,江濤拍打着突出江心的黃鶴礬,澎湃作聲,銀色浪花四處飛濺。

文武官員們都吹捧說:“湖廣山川險固,控扼南北,晉王殿下以使相坐鎮武昌,亦是彰隆使相地位之重。”

陳藎不爲所動,他是湖廣經略使的官職,按照明朝的體制來說,經略使就等同於總督一職。明朝以來本就沒有了唐宋時使相的說法,何況即便還有,那使相也應該用來尊稱督師閣部,而不是區區一個總督。

湖廣三鎮太平日久,將近兩年的安定時間,的確是多多少少讓這些楚闖官員耳濡目染明朝習氣,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

但是陳藎能力才具很強,他在性格上又不同於方以仁的老謀深算和顧君恩的急智激烈,而是爲人和藹,能容人、能包物,對待他人親和可愛,又不至於因此耽誤大事。

陳藎溫和地笑了笑,沒有訓斥這些官員的溜鬚拍馬。他接着看到長江水師船隊的帆布,已經出現在了天際線上,就指着江水說:

“我們的水師制將軍終於從九江趕回來了,先將水師船隊安置到鸚鵡洲附近,命官兵上岸休整吃飯。待揚武州、江陵、黃岡等地民兵到齊以後,我們就移師岳陽,掃蕩吳兵。”

陳藎是要首先聚集距離武昌和嶽州最近的幾個州縣民兵兵力,對於較遠地方的民兵,他認爲動員較爲困難,而且緩不濟急,所以並不強催,只命各個地方州縣的官吏按照常規穩妥行事。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陳藎的行事風格相對穩健。李來亨選擇他坐鎮湖廣後方大本營,也正是看中這一點,希望能夠起到鎮之以靜的作用。

就結果來說,還是十分不錯的。

十來只大船停靠在武昌城外的碼頭上,陳藎帶着衆多官員親自去迎接劉希堯的大駕光臨。只見最前邊的一隻船上,一百名親兵將士列隊肅立。第二隻船上是劉希堯押運來的一批江西明朝官吏俘虜。

第三隻船特別大,和長江水師一般的內河小型戰船相比,大了好幾倍。船上旌旗獵獵,這是劉希堯自己的坐艦,一羣盔甲整齊的武將和親兵,簇擁着劉希堯下了船。

緊跟在大船後面的是四隻大小裝飾都一樣的船,船上乘坐的都是扈從親兵,也是旗幟鮮明,刀槍耀眼。再後面又是四隻大船,分別載着戰馬和大炮,同樣是威風凜凜。

再往後就是規模浩大的長江水師船隊了,震耳欲聾的禮炮聲跟着火光一閃,“隆隆”地掠過江面,撞擊在龜山上,又從龜山另一頭髮出迴響。

同爲革左五營最後的存餘,劉希堯和資望較低、身段靈活柔軟的藺養成不同,他的資歷幾乎不在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之下,而且相對來說也是一員驍勇善戰的悍將,如今卻只在小輩分的李來亨麾下充任一員水師制將軍。

從資格上來說,劉希堯當然會有一些落差感。

但他責任心很重,接到陳藎的求援調令以後,馬上就從江西晝夜鼓帆,奔回武昌。船隊沿途絲毫不做停歇,日夜間行,這才以驚人的速度趕了回來。

甚至連武昌附近近在咫尺的江陵、黃岡等地民兵,都還沒有完全被徵集過來,劉希堯就已經率部抵達。

如此雷厲風行的動作,讓陳藎很感欣慰:

“制帥援楚之急,將讓何騰蛟一嘗投水之痛了。”

劉希堯肅立叉手說:“陳經略,皇上以楚地託付我等,老營家眷多在武昌,事關大順江山社稷,絲毫不能有失。我接到調令以後,留兵卒千人置江西先佔州縣,其餘八千舟師精兵皆已聽調至楚。”

陳藎欣慰點頭:“大順兵將調動如臂使指,此楚之所以勝吳處。”

大順軍將領兵馬調動如臂使指,當然不僅僅是因爲他們效忠李自成、李過、李來亨三代領袖。如此前田牛之變的時候,李過、李來亨父子顯然就調動不了不屬本系統的中營老兵。

但李來亨對湖廣諸部的調動靈活,則是建立在體制優勢上面。

湖廣各州縣皆設有招練使,楚闖諸將不許私自募兵入伍,而是一概由各級招練使募兵以後進行統一的軍事訓練,而後再將接受了初步軍事訓練的新兵按照各級將領的需要,編入其部隊。

再加上楚闖完全掐住了各級部隊的後勤渠道,所以諸將兵馬調動如臂使指,也就毫不奇怪了。

陳藎與劉希堯從鸚鵡洲上把臂乘船返回武昌,爲了安定楚中人心,陳藎還命劉希堯調動舟師,上至金口、下到武穴,在武昌周圍巡視一週,向本地士紳展現大順軍的武力。

不過這一點上陳藎其實是多慮了,畢竟李來亨經營湖廣已有二年以上,基礎越發鞏固深厚。本地士紳在兩年前,或許還因爲營田制的改革而感到利益受損。可是現在楚中搢紳要麼已經通過科舉考試擔任順朝官吏,或者是通過公私合營在工商業上牟取巨利,亦或者是積極從戎、參與軍事行動,已經成爲開國勳貴。

因此,何騰蛟之北上,雖然打出了大明中興弘光皇帝的萬歲牌位,但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吸引到任何楚中搢紳爲之嚮導呼應。

大順在湖廣統治的日益穩固,由此也可見一斑。

接着陳藎等到江陵、黃岡民兵陸續抵達以後,便命劉希堯率領水陸兵馬一萬四千人,同樣是水陸兼行並進,從武昌南下嶽州,過岳陽口,直抵新牆,與何騰蛟、章曠指揮的北伐“江南兵”一戰。

大順軍一萬四千兵力,比較明軍三萬餘人兵馬,數量不及其一半,而且其中超過一半還是劉希堯統帥的水師,剩下一半則是臨時拼湊的湖廣民兵而已。

但劉希堯還沒到嶽州的時候,就已經收到前線送來的不少軍情,知道“江南兵”雖然來勢洶洶、聲勢浩大,但是其實各部之間互不統屬。何騰蛟爲了避免“軍閥”坐大,刻意使得各支兵馬相互牽制,造成了多頭並進、不能互相支援的局面。

而且“江南兵”大部分是新募兵,戰鬥力很成問題,軍紀也非常壞。進軍途中擾民有術,不斷襲掠在大順治理下已經恢復勃勃生機的村莊地區,所以行軍速度也非常慢。

劉希堯在自己的坐艦上俯瞰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長江水師魚貫衝過岳陽口,片片白帆好似浮雲連綿,戰船上搭載的大順軍戰士都是藍色箭衣、紅纓氈帽,南方冬天微冷潮溼的西風吹過,紅纓飄動得像是火焰的海洋洶涌彭拜。

劉希堯雙手搭在戰艦欄杆上,拍杆道:

“今日天氣晴朗波浪高,吳兵北犯,害我楚民、毀我楚田、奉我楚村,諸將當振作甲葉,整戈以對!”

戰船上的士兵們都將火銃和弓弩刀劍高高舉起,齊聲歡呼道:

“隨君侯破江南賊!”

人聲鼎沸,壯懷激烈,至此爲止,大明朝的三百年正統之威,自朱元璋驅逐韃虜而有功於中華的三百年恩威福德,終於完全煙消雲散。

大明的神聖和威嚴,早已不復存在。

在順軍將士的眼中,何騰蛟的這支兵馬甚至連官軍都已經不是,而只是“江南賊”而已。

“大順今日弔民伐罪,舟師南下,恢剿江南土賊,諸將當奮勇一戰,以報聖上、朝廷恩養之厚。”

如今的大順軍,纔是朝廷,纔是正統,纔是官軍。

以順擊逆,以正統討伐賊寇,自然是摧枯拉朽,百戰不殆。

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八章 着佃交糧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五章 礦徒軍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章 李公子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