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

bookmark

“用卿兄……逢此禍亂之世,你我竟然尚有重逢之日。”

許都在沛縣發出號召以後,徐淮境內便風起雲涌,不僅綠林豪傑、奴婢貧農,紛紛聚集到沛縣爲大順軍做出支援。

而且還有許許多多老家在大順軍控制區內的明朝士紳、官僚和有較高功名在身的文人,也紛紛前往沛縣,投入了許都的賬下。

在這些人中,尤以閻爾梅爲一個表率性的人物。

閻爾梅,字用卿,他是沛縣人,又是明朝崇禎三年的進士。更爲重要的是,閻爾梅還是復社鉅子,名動一時的詩文家,與復社一系出身的方以智、陳子龍、許都等人,本來就是關係十分密切的故交老友。

閻爾梅本來和方以智、陳子龍、許都三人一樣,都曾經投入史可法的賬下擔任幕僚。只是方以智、陳子龍和許都在徐州歸誠大順軍,閻爾梅則是在史可法被高謙裹挾往江北以後,才投入史可法的幕下,因而錯過了歸誠大順的機會。

當然按照閻爾梅本人的立場,他很大可能也未必就會像方以智他們三個人那樣,很乾脆地投奔李來亨。

閻爾梅視社稷道德爲立身立人之本,在後來的歷史中,比起爲清廷獻計獻策,又一次挖開黃河來水攻山東抗清武裝榆園軍的侯方域,閻爾梅剛好相反,順治四年時閻爾梅就已經化妝爲僧侶參加了榆園軍,積極組織抗清活動,雖然屢屢失敗,但僅憑他百折不撓的堅持,就不是侯方域那等人渣可以比擬。

復社與東林黨的淵源極深,東林黨中的確存在不少名不副實的人物,復社也總是因爲言辭大過實際,在南明短暫的歷史上,沒有起到良好作用。

可是比較背叛民族的漢奸數量來說,復社中的確有侯方域這樣的敗類,可是也不乏夏允彝和閻爾梅這樣讓人感到值得敬佩的義士。

錢謙益可謂明清之際的詩壇盟主,大學問家。然而他在閻爾梅這等一般詩人騷客面前卻顯得十分失敗。

康熙元年,閻爾梅見到了一直心虧而蟄居故里的錢牧齋,儘管錢牧齋有紅袖添香,有絕代佳人催發其詩興,然而在閻爾梅“大節當年輕錯過,閒中提起不勝悲”的指陳之下,錢牧齋亦只有羞赧而已:“古古善罵人,當世無所推許。”正因爲閻爾梅心底的坦蕩,纔敢於直陳當時的大詩豪。

閻爾梅的一句“死將爲厲鬼,生且做頑民”,無論是對於大順軍來說,還是對於願意抗清的明軍明臣來說,都是一句足可以並且應該去刻入靈魂和骨髓中的話語。

在一個將漢人視作僕隸的反動帝國裡,遵從就是背叛,忠誠就是出賣,死之人是要爲動搖大清的統治而死,生之人則至少要做“頑民”,即便沒有反抗的力量,也要頑抗地不爲反動帝國的統治添磚加瓦。

史可法被高謙裹挾去江北以後,淪爲了軍閥的政治俘虜,他在弘光朝廷裡的日子過得也很不好,多年積累下來的政治清譽,已經差不多全部敗壞在了高謙的手上。

史可法的日子都這樣困難,那麼作爲史可法幕僚的閻爾梅,自然更不用說。

弘光朝廷是糊不上牆的爛泥,但閻爾梅以忠義自詡,並不因此就背離那烏煙瘴氣的江南小朝廷。

給了閻爾梅致命一擊的,是江北三鎮軍閥提倡的北伐之事。

本來,閻爾梅自己就是首倡江南北伐之人。他曾經勸說過史可法利用黃鳴俊和朱大典組織的浙勇“渡河恢復山東”,也曾經勸江南君臣厲兵秣馬作爲和大順軍談判的地盤,還曾經希望弘光皇帝派出一個重要的大臣領銜,組織使節團前往徐州或開封和順軍和談。

但這些事情,完全被弘光君臣置於一旁。

正相反,弘光君臣在清廷大學士剛林的唆使下,在戰略上已經徹底傾斜向了“聯虜平寇”的一側。

這對老家就在沛縣的閻爾梅來說,不啻爲一個最大的打擊。

因爲按照清軍一貫表現出來的作風,如果南明軍隊真的和清軍聯手背擊大順軍,一旦順軍在徐州戰場失利,那麼閻爾梅的故鄉沛縣必然遭到一場空前的滅頂之災。

當此弘光君臣亂政之時,被閻爾梅認爲可以領江南士林之望的史可法、錢謙益,卻沒有一人能夠做出有力的反對。

李建泰、蘇觀生這些北來大臣,雖然有心反對江北三鎮背擊順軍的謀劃,可是卻缺乏足夠的力量,結果只能是有心無力。

黃鳴俊、朱大典也都掌握一定兵力,福建鄭家更是勢力龐大,但是除了一個鄭森曾經出言反對以外,這些人,竟然沒有一人提出過尖銳的反對意見。

眼見南明軍隊配合清軍夾擊徐州的計劃,已經迫在眉睫。對於閻爾梅的故鄉沛縣來說,一場大屠殺似乎同樣在劫難逃。

他終於對南明朝廷徹底失望,正在此時,許都在沛縣接見了徐州境內各縣的父老鄉紳,“宣傳”了大順軍的政策,並且很快就將這些宣傳傳入了南明軍隊的控制區內。

其時閻爾梅本來就已經因爲對朝政徹底失望,離開了南京,準備返回沛縣老家隱居,即便是死,也要和父老鄉親同死。

他到徐州附近時,突然聽聞了山東招討使許都的名號——這個名字對閻爾梅來說並不陌生。

閻爾梅二十一歲時遊學江南,結交了許多復社文人,在這過程中自然認識方以智、陳子龍、許都等人。

特別是許都名聲在東南極大,閻爾梅對許都的豪俠之風,素來敬仰。他在徐州附近聽說許都竟然已經是大順軍的山東招討使,精神世界無疑受到了相當大的衝擊。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情?

抱着這樣的疑問,閻爾梅仔細瞭解了許都派出士兵宣傳的大順軍種種政策。他終於驟然發現,或許明朝的滅亡已經是壽終正寢,新的王朝正在中原大地上慢慢升起,而這個新的王朝,也勢必將承擔起保衛中華、驅逐韃虜的任務。

“許生,誰能想到你竟然成爲了流……竟然成爲了大順軍的山東招討使?將這件事說給你的浙江鄉人們說,誰又會相信呢?”

閻爾梅很快就趕回沛縣老家,他正趕上了清軍猛攻飛雲橋的時間。但許都和閻爾梅是多年的故舊,許招討可謂是立馬就放下了手頭組織民夫的一切工作,率先跑來接見了閻爾梅。

“用卿兄白衣入朝,在江南朝廷中竟然不能得志,弘光君臣的腐朽無能,從此處也可見一斑。”許都直言道,“眼下睿酋多爾袞興兵數十萬進攻徐州,大順朝的生死存亡都繫於此城,用卿兄,大順的晉王爺乃天生神人,往往用人於草野之間,我不會勸說你立刻歸誠大順,但也希望你多看一看,多想一想,瞭解一下,現在的大順軍究竟是一個何等模樣。”

第七章 鳥銃隊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十章 李寨主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四章 女官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十八章 祝捷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九章 高家寨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七十四章 雞肋的巨人們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九十章 方從哲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十五章 春秋大義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