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

bookmark

南明大軍已過呂梁山,明軍諸將雖然勾心鬥角得一塌糊塗,但當所有人都看到博和託押運來的幾百萬兩白銀後,全軍的士氣都馬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原本散漫不堪的一支軍隊,現在居然剎那間就振作了起來。

特別是以高謙、劉良佐爲首的兩支江北軍閥部隊,所有將士的眼中都好像能夠放出吃人的熾熱光芒。

那可是白花花的現銀!

是幾百萬兩的現銀!

關於大順軍拷掠天下、積銀數千萬的傳說,關於闖王寶庫的種種流言,這一刻,在南明將士的眼中當然就是確鑿無疑的事實。

“殺去徐州!殺去河南……呸,是北伐中原,北伐去河南!”

劉良佐興奮得忘乎了所以,好像那山積海涌的金銀財寶,已經流淌到了自己的手邊。不需要一場激烈的血戰,而只用伸出手去,輕輕一推、輕輕一握,就能夠將這樣一筆富誇於天下的財富掌握在手中。

高謙還顯得矜持一些,他只是自得地微笑道:

“古時候晉室和宋室的南渡,豈有我朝這樣威武的武功和洪業?北伐軍纔不過渡淮,兵鋒還未一試於中原,可是西寇便已經膽寒,東虜更是未戰先怯,以大明的臣屬、以大明的藩邦自詡。

萬曆以來,歷代先帝,看到今天北伐的盛況,一定能夠瞑目於社稷之完滿。”

北伐軍將士都因爲多爾袞那誇張的許諾目眩,馬士英則是陶醉在自己以“外交魔術”就讓東虜名酋俯首稱臣的偉大。

馬士英站在船頭上,泗水在徐州城東北與西來的汴水相會後繼續東南流出徐州。其間因受兩側山地所限,河道狹窄,形成了數處激流滾滾的險灘。

巨石盤踞,巉巖齷齪,汴泗流經其上,衝激怒號,驚濤奔浪,迅疾而下,大明水師的巨型戰船,到了這一段湍急的險灘中,已經再難繼續北上。

徐州洪等險灘外洪自東北而西南,水道較寬。水中巨石連亙,其西岸的漫灘上,大石多如羊羣。中洪自北而南稍西向,然後又折向東與裡洪相會合,水道比較窄,僅能容一船通過。

每年水漲時,巨石淹沒於水中,不妨礙行船。至水半消時,三道內皆可行船。

而像如今枯水期這樣水全消時,月河、外洪均不可行,只有中洪正流勉強可行,但怪石有的露出水面,有的半隱水中,船隻不小心行撞上,就會翻覆沉溺。

明軍船隻因此都陸陸續續停靠在了徐州城南方的呂梁洪外,馬士英在衛兵們的簇擁下下了船,接着北伐軍中的諸多將領,還有隨行的金陵朝廷百官,也都跟着下船。

明代借黃行運,徐州位於黃運交匯之處,黃河的淤、徙、決對徐州的影響當然很大,往往導致二洪決溢或水流淺澀。

爲協調二洪與黃河的關係,保證漕運的暢通,國初時朝廷就採取過一系列措施,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了專職人員。其中徐州有稍水百餘人,洪夫近千人名,相識數十人。呂

樑洪的役夫比徐州洪還多,其中呂梁洪上閘有洪夫上千名,稍水數百名名,呂梁洪下閘有洪夫五百名,稍水上百名,都是徐州本地人。

役夫的工作很辛苦,從春到秋遷挽不斷。所以大順軍佔領徐州,這些辛勞異常的縴夫大多數就直接投奔了闖營,一部分人蔘加了大順軍的正規軍,另外還有一部分人被時任山東節度使的馬寶留用,成爲了大順運河管理機構的骨幹之一。

儘管過去大明朝廷幾乎每年都要大興挑浚之工,對二洪之運道、閘壩、堤防等進行大規模的治理,但終不能根除二洪之險,於是又開泇河。

到萬曆年間,李化龍開成泇河後,避去了二百多裡的黃河二洪之險。

這無疑是一樁善政,但也導致漕船大部分不再經徐、呂二洪北上,只有南下的回空船隻經過。其間黃河的決徙氾濫儘管依舊影響二洪,但由於二洪漕運地位的下降,朝廷也就疏於管理了。

天啓年間徐州城遭受了歷史上最嚴重水災,舊城被掩埋,這與泇河的開鑿,二洪漕運地位的下降不無關係。

可以說到光中元年爲止,大明朝最後二十年對於黃、運交匯的治理完全失敗,也使得徐州百姓飽受其苦,天啓年間的那場大洪水,本地人至今記憶猶新。

而大部分漕船縴夫也都要麼因爲漕運改道的關係失業,要麼就在忍受着極端的辛勞工作,他們對於此時遠道而來的北伐軍,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眼光。

更不要提江北軍閥的兵馬,即便是黃得功所部,大多數也都紀律橫暴非常,所過之處燒殺劫掠也就只比清軍好上那麼一點點罷了。

如今大批船隻在呂梁洪靠岸以後,馬士英更是下令徵發大批的縴夫幫助明軍拖拽大船。如果給夠錢糧的話,這些苦力縴夫還沒有什麼怨氣,問題又在於明軍新得東虜的“歲貢”,可這筆鉅款轉眼間就被幾大藩鎮軍閥瓜分一空,就連馬士英自己的手裡都沒有剩下多少油水,何況是苦力們?

運河旁人頭攢動,人影閃爍,每條戰艦上都陸續走下數十、百人,軍隊越聚越多,聲勢越來越浩大,馬士英沒有發覺明軍遠道而來、備受敵視的不利,反而因爲使得東虜稱臣又獲得歲貢,慷慨自得的氣勢已經達至巔峰。

他情難自己的詠誦道:

“禹鑿猶存灩澦根,彼蒼設險壯彭門。山形奔過黃河怒,水氣陰來白日昏。

賈客經營隨雁集,舟人祭祀識龍尊。時平四瀆無波浪,笑指青帘買酒樽。”

初春的呂梁山和呂梁洪附近,峰巒起伏,林相整齊。高謙已經派了一部分士兵搶佔呂梁山高崗處的制高點,在險峻的地方修建營盤,微風吹過山林,諸將士登高遠眺,林海茫茫一望無際,松濤呼嘯,極爲壯觀。

“自古以來,南渡之國,從來沒有像我朝今日這樣北伐的盛況。”馬士英感嘆道,“東虜已經向朝廷稱臣,還要每年給我們數百萬兩白銀、幾十萬兩黃金的歲貢,這豈非是宋朝太平興國、雍熙北伐全盛的時期,都所未有的成功嗎?”

“中興已經告成,閣老當居首功啊!”

跟隨馬士英北伐的一羣朝臣,無不歡快地向他道喜,幾個監軍的宦官也都喜笑顏開。在明軍看來,清軍當然要比大順軍強大,但清順兩軍相持不下的局面,自然是最好,現在多爾袞送來這樣多金銀,看來朝廷的“兩虎相爭之策”已經完全成功啦。

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十章 李寨主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六章 六尚第六章 營田使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二十五章 沈莊軍的末路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三章 龍鳳廟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五十一章 猛士許都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