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

bookmark

在價格革命的影響下,江南、湖廣、河南一帶的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高度發展,城市繁榮,市民人口也不斷增加,相對應的糧食產量則持續下跌。

由於水稻、小麥的穀物生產利潤不大,湖廣和江南地區的許多農田,都出現了改稻爲棉、改稻爲桑的情況。

如此變化之下,便需要大量從外省進口糧食,這便爲東北、河套、華北、四川的糧食和豬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於是在邊疆屯墾地區,本來是爲了解決駐軍糧餉需要而設立的屯墾營莊,反而出現了將糧食反向銷售到內地經濟發達地區的情況。

伴隨着世祖朝對外戰爭和海外屬地的擴大,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本地農業不斷受到衝擊,農民生產成本增加,而收入減少,大部分人無力改善農業技術,而城市人口的進一步增加,又使得歷來被稱爲魚米之鄉的江南、湖廣地區經常面臨糧食短缺問題,甚至是饑荒的威脅,引發社會動盪,所以更需要從邊疆地區進口糧食。

隨着對鄭森海盜海商集團的招安,順朝的對外貿易數額大量增加,白銀不斷流入中國市場,貨幣經濟發展,又便利了商業貿易。

這一時期在東北、河套、湖南、河北、陝西、甘肅、青海、淮海等省,都出現了營莊制被重新加強的情況。

各地的官府和營田司衙門,陸續發佈了不少法令,限制營莊農民的遷徙自由,增加他們的超經濟剝削,讓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加強人身依附關係,目的就是增加糧食產量,好解決江南和湖北地區的口糧缺口。

這在客觀上來看,對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長期的經濟發展是不友好的,但在當時來說,由於不少地區經過明末以來的多年戰爭,已經是地廣人稀的狀況。

又因爲移民實邊的需要,當時對順朝新擴領地的移民來源,大多都是來自於河南、山西、山東這幾個北方省份,這又進一步造成了華北土地上的人力稀缺狀況。

鄂寧地區的糧食缺口,爲一度地廣人稀的華北地區灌注了新的經濟活力,在糧食貿易的推動下,華北經濟也開始了明末以來的復興。

這之中尤其以陝西地區特別突出。

自從唐代關中地區衰落以來,至順朝初年爲止,陝西經濟的持續性衰敗已有了七八百年的歷史。

水土流亡、水源乾涸、樹木減少、土質變化和人口超過土地的承載力等等問題,都讓陝西的經濟面臨無可發展的問題。

可是陝西系大順的龍起之地,又是順朝皇室祖宗陵寢所在之地,自世祖以後,每逢大的紀念性節日,朝廷都要在天保府等地組織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如此硬性要求之下,對於陝西一省的經濟復興,也不得不重新提上日程。

明末以來,陝西的天災人禍和兵亂持續時間最久,而且吉楊之亂,還對本來較爲安定的渭南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

擊楊之亂以後,李來亨親自組織的百萬難民大遷徙,又釜底抽薪,使得陝西原有的自然經濟體系受到了徹徹底底的破壞。

但這也就在順初,爲朝廷留下了一個百廢俱興,堪稱爲一片白紙的關中大地。

爲了復興陝西的經濟,重建行省建制,除了陸續從湖北和四川兩省進行移民以外,更重要的朝廷得以自上而下,對陝西農業進行了全盤性質的重新規劃。

因爲長期戰亂的緣故,明末饑荒和民亂、楊承祖的一把大火、多爾袞的剃髮令、吳三桂的大屠殺……陝西本地的搢紳階層,幾乎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地方豪強力量也被摧殘的一乾二淨,所以在陝西實行全盤性經濟規劃,朝廷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力的影響。

主持陝西省重建工作的節度使是福建人周祚鼎,他是明朝降官,崇禎十四年時任富陽知縣,後降大順,在山東新泰擔任縣令。

當時周祚鼎趕赴新泰,兵不血刃,進入縣城。其撫綏有方,受到了民衆擁護。後來由於獲鹿之戰的緣故,在泰安州和所屬萊蕪縣相繼發生了官紳地主的武裝叛亂,只有新泰政局基本穩定。

在另一個位面的歷史上,由於清兵入關,李自成倉皇撤出北京,山東局勢一片混亂。六月,清廷任命方大猷爲山東巡撫,進兵山東,大順泰安州牧史可保聞訊棄城西走,至肥城被土兵所殺。泰安、萊蕪、東平等州縣相繼爲清軍所據。一月之間,山東郡縣幾乎全部淪陷敵手。

當大順山東政權紛紛敗亡之時,周祚鼎仍率領一支孤軍,堅守新泰。史載:“甲申國朝(清)已定鼎燕京,‘李賊’(李自成)所置‘僞’新泰令猶爲‘賊’守城甚力”。面對清軍和響應的民團,周縣令毫不畏懼,一面率軍抗擊民團的反撲,並毅然拒絕清將的招降,新泰城成爲大順朝在山東的最後堡壘。

清順治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清將方大猷將大順軍堅守新泰事向清廷作了奏報,其在題本中哀嘆:“新泰城小而固,去省城僅三百餘里,……招撫再三,到底不服。臣思此局有何了時。”對此清廷批示:“僞官敢於抗拒,該撫自當擒拿正法!”

爲了撲滅新泰大順軍,方大猷密調臨鎮署總兵王國棟、署監軍道事張安豫分統馬步兵、回營兵及撫道官兵數千名,“借祭旗下操爲名”,兵分兩路,“星夜前往新泰爲攻剿之計”。並大張榜文,聲稱:“只要擒拿周祚鼎、馮可興、趙蘭等數人,城中盡是好百姓,一個不殺。”時原任明按院吏目新泰人牛文,聞知清軍欲攻新泰的消息後,即“自歷城日夜馳三百餘里”,潛回新泰,“射書城中”,勾結城內士紳,組織叛亂,“以城降”於清。據順治元年九月王國棟揭帖,有“抵新泰,擒僞復城”之語,知周祚鼎最後爲清軍所俘殺。

新泰大順軍雖被清軍鎮壓,但他們堅守縣城,長達四月之久,是李自成山東政權中爲時最長的一個。

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勝寨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九十章 首都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六十八章 羅老帥別這樣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十章 李寨主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二十一章 炮標就位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十五章 宇文免費補償上一章過多的玩梗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五章 礦徒軍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八十章 動地翻天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十八章 瘋狂的田見秀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九章 高家寨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八章 着佃交糧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