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

東京開封府是由於偶然性的原因成爲大順的首都,建立新都或遷去興京長安府、北京順天府的意見一直都存在。

特別是收遼之戰以後,遼東恢復,重回舊都的意見就很強烈了。

畢竟明朝以來,北京爲天下首善之地已有二百餘年時間,各種制度都以其爲中心,也能保證朝廷的穩定性。

不過這主要是文臣們的意見。

武將之中多秦人,陝西籍開國元勳們便覺得遷都長安更爲好。

第一點是長安乃漢唐舊都,既然大順又復古漢唐的傳統,自然應當遷都長安,重開西域;

第二點則是重勳臣多陝北人,但陝北貧瘠,位置偏僻,不可能定爲首都,那麼退而求其次選擇陝西省的省會長安爲首都,便很合適了。

而且經過西北經略使周祚鼎多年來的恢復和治理,陝西的經濟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水土的恢復也做得很好。

雖然還不能恢復漢唐時八水繞長安的勝景,但至少京師的用水暫時不成問題。

而且近年來準噶爾屢屢寇邊,威脅朔方省,已經超越了被趕到日本當海盜的滿洲殘軍,成爲了大順首屈一指的心腹之患。

高一功、郭君鎮、劉芳亮等秦人,都曾上書朝廷,請恢復漢唐舊制,遷都長安,以宿衛重軍環伺關中,好起到抵禦準噶爾諸部侵襲的效果。

不過方以仁卻認爲漠西蒙古的準噶爾諸部,雖然較之在滿清和順軍連綿二十年打擊下,只能苟延殘喘的東蒙古察哈爾諸部,要強大很多。

可準噶爾諸部並非鐵木真的後裔,缺乏黃金家族的血脈,對於蒙古各部落沒有號召力。內部又動盪不休,叛亂不止,諸部交相攻伐一直沒有停止過。

準噶爾的大臺吉僧格能力有限,不似他的父親巴圖爾琿臺吉那般雄才大略,根本不能服衆。

僧格臺吉的衆兄弟不服他繼位,屢屢起兵反叛,掀起內戰,僧格雖然屢戰屢勝,平定了大多數叛亂,又以率領準噶爾諸部進軍漠南草原的口號,團結起了多數部衆。

但他的兄弟中,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實力猶存。在外部,則有和碩特部的鄂齊爾圖車臣汗虎視眈眈。

鄂齊爾圖汗是和碩特部固始汗的大哥拜巴噶斯的長子,固始汗遠征青藏高原,被大順軍西寧制將軍米剌印斬殺,只留他堅守天山南北的和碩特故地。

昔日,鄂齊爾圖車臣汗和巴圖爾洪臺吉,有較深的友誼,素有“合約爾臺吉“的美稱。

但是,鄂齊爾圖車臣汗對強大的綽羅斯家族,向來懷有戒心。天法元年,在烏哈爾裡克戰役中,巴圖爾洪臺吉率領7000士兵,以雄壯而整齊的陣容,投入了戰鬥。觀戰的鄂齊爾圖車臣汗驚歎不已,便脫口而出:“他如此強大,日後削弱我者,乃他也。”

鄂齊爾圖汗知道和碩特部不如準噶爾部實力強大,開始與準噶爾部聯姻。他的孫女阿奴嫁給了巴圖爾琿臺吉的兒子僧格。

藉機得以干涉準噶爾部的內政,僧格由於衆兄弟對他統治的激烈反抗,也不得不接受了和碩特部的一再幹涉。

因此準噶爾諸部,甚至整個衛拉特聯盟(即明朝時所稱呼的瓦剌諸部),實力並不強大。

只能說其比東蒙古強大很多,但顯然遠遠不及滿洲盛時。

當年和碩特部的一代雄主固始汗,佔據青海、康巴全境,入藏推翻了藏巴汗政權,確立新興教派格魯派諸領袖在西藏的領導地位,建立了堪稱強大的和碩特汗國。

但是明末時,大順軍以青海一帶爲重要的抗清基地,後來同孫可望爭奪關中時,也是以青海、甘肅爲主要的出兵基地。

順軍大將米剌印屢屢以西寧爲根據地,出兵同青海一帶的和碩特部交戰,引發了順朝和和碩特汗國的長期邊境爭鬥。

前期,由於大順軍的主力要應對清軍和西明軍的大規模戰事,無暇他顧,僅僅保有西寧一隅之地而已。

但隨着清軍完全退出關內,孫可望又連戰連敗,喪失西南地區以後,順軍對西北邊境的捍衛力度就大大提高了。

爲了爭奪青海和康區,固始汗率領數萬精兵出藏擊順,他大舉北進,以年邁之軀橫掃了歸附順朝的諸臺吉,順利進軍至河州、西寧一帶,威脅了大順邊境的安定。

在固始汗大軍的猛攻下,青海順軍相繼潰敗,傷亡數千人之多。制將軍米剌印聞警後,一面向朝廷彙報消息,一面親自率領親軍標等精兵三千多人趕赴青海增援。

可是寡不敵衆,而且固始汗得到當地喇嘛教僧侶的支持,兵鋒大盛。大軍所至,遠近風靡,遊牧番子、喇嘛等二十餘萬,同時騷動。

蒙古人挑唆遠近喇嘛及百姓二十萬餘萬人,掠牛馬,燒草谷,抗官兵,犯西寧,青海大亂。

西寧數百里之內,一切有名寺院喇嘛皆披甲執械,率其佃戶僧俗人等,攻城打仗,搶掠焚燒,無所不至。

李來亨獲悉固始汗侵犯青海,甚至打到甘肅境內的消息後,作了兩手佈置:一方面令西北經略使周祚鼎辦理平叛軍務,另一方面派兵政府侍郎曹本榮到固始汗的駐地沙拉圖傳達朝廷旨意,令其罷兵停戰,希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

但固始汗不僅拒絕了朝廷的勸諭,反而拘禁使者,並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寧周圍地區的攻勢,對西寧府周圍的南川申中堡、西川鎮海堡與北川新城等地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天子震怒之下,即任命郭君鎮爲徵虜大將軍——這是順朝最高軍階大將軍的首次設置——從三邊各地調集精兵,往青海討伐固始汗。

隨着大量順軍精兵抵達青海解圍,原本跟隨固始汗作戰的青海蒙古諸部紛紛叛離,改投降順朝。

次年,徵虜大將軍郭君鎮命米剌印督精騎進至青海湖,擊敗了哈喇河畔的和碩特部駐軍,使得順軍士氣大爲振奮。

郭君鎮根據當時的形勢,親自進駐西寧,指揮部署。他從陝西、四川、甘肅、朔方等地調來大量舊部,先分兵於永昌隆吉河防守,以防止和碩特大軍內犯;後駐兵於巴塘、裡塘、黃勝關等處,截斷固始汗入藏之路。

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九十六章 聯軍末路(一)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四章 小徽柔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七十六章 掃除絕域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二十五章 沈莊軍的末路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七章 順兵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爲誓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六章 營田使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六章 裕州人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