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

bookmark

大寧新城還在修建之中,本身連城牆都並不完善,城內百姓民戶、積蓄糧草,數量都非常稀少。

何況大寧處在塞北,過去明朝的時候就是因爲糧草轉運困難,所以明軍才主動放棄了大寧衛,將大寧內遷。

幾年前安北大都督府駐節大寧,靠着劉芳亮數度掃北搜套的威名,開始了重建大寧城的工作。

廣袤的千里大草原上,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派空曠平坦、無險可守的原野上,順軍要設法幾乎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修建起一座嶄新的城市。

在這個過程中,還不免遭到周邊遊牧部落的襲擊。

雖然東蒙古諸部已經瓦解,曾經執蒙古牛耳的察哈爾部,已經淪爲了十幾個不足千帳、互相攻伐不休的小部落。

可也是正因爲這樣,朝廷的威名和法令,只能震懾住那些有名號的酋首豪帥,卻震懾不住一些或數十騎、或百餘騎,小股來襲擊大順百姓的馬匪。

劉體純卸任安北大都督的職務以後,本來品級地位等同於內地經略使的大北督一職,便淪爲了虛銜。

正好當時的大長公主李徽柔,與其夫興平伯高元照正因納妾之事鬧分局,齊國大長公主因此常居宮中,還將兒子會寧王李淳和也帶到了宮中。

天子常見李淳和相貌雄壯,有類太祖,大長公主又不斷進言,希望爲會寧王謀取一個顯赫的官職。

李來亨正因爲安北大都督淪爲虛銜,沒有勳臣大將願意出任這個職務感到煩惱。

畢竟安北大都督現在唯一的差事,就是出塞去修大寧城,實際上就是一個監工的活。

但因爲前任的大北督是劉體純,所以後繼者的資望總也不能低於劉體純過多,還是需要在開國元從重將中選擇一人出任。

大多數勳帥們,如何願意去做這個監工差事?

正好就讓年紀輕輕的會寧王去擔任大北督好了,反正會寧王李淳和是宗室郡王,由他繼承劉體純的職務,想必劉體純心中也不會有什麼芥蒂。

李淳和雖然沒有太多實際的軍政事務經驗,但是反正安北大都督也不過一虛銜而已,他就算什麼都不會,那去監工辦差,總是會的吧?

這能出什麼事!

結果誰能想到,準噶爾大軍迂迴萬里,沿阿爾泰山北麓疾馳行軍,一戰兼併喀爾喀,再戰南下察哈爾,一舉就把順準大戰的主戰場,從西域和雪原,變成了距離北京近在咫尺的大寧一帶。

會寧王李淳和身邊只有千餘士兵,大多還不是精銳的戰兵,只不過是些充數的工人而已。

原先活動在漠南草原一帶的零散東蒙古部落,也紛紛聚攏到了僧格渾臺吉的旗幟下面,蒙古大軍兵力暴增,雪球越滾越大,很快就逼近了大寧城。

當時城中百姓都恐慌不已,會寧王李淳和的左右親隨,居然都在當夜逃竄,其他士兵、民工也是同樣逃散屢禁不止。

他的幕僚們也都勸說趕緊拋棄大寧城,逃回關內地區。但李淳和身爲大順宗室,走了母親的後宮路線,才謀取了安北大都督的虛銜,奉天子之命修建大寧城,此時若拋棄大寧城自己逃回關內,豈非讓公主蒙羞、令天子齒冷?

李淳和看到糧乏兵病的景象,就把糧草、財物全部裝載到大車上,佯裝撤退,宣佈即將率軍撤出大寧來穩定軍心。

實際上,李淳和認爲東蒙古部落皆叛,漠南草原處處爲敵,一旦出了大寧城的城牆,這支順軍部隊根本不可能活着看到長城的邊牆,一定會在半路上遭到蒙古部落的襲擾截擊,最終全軍覆沒。

他先用緩兵之計穩定軍心,接着便開始積極佈置城防。

李淳和以要拆毀大寧城爲藉口,動員城中百姓、民工拆除民宅的建材,得以收集了大批門板、木材、磚石,作爲之後守城的必要材料。

接着他又命帳中幕僚統計全城百姓人丁數量,號稱是爲了編組南逃時的隊伍,將所有婦孺老弱、男女壯丁,全部按照籍貫、年齡、性別,編組爲若干標。

這一舉措,在之後也產生了很大作用。

當準軍圍城時,雖然人心一時大亂,但由於大寧城居民都已經接受了軍事化的改編,所有人都被編入某標某旅中,因此局勢很快就安定了下來,沒有因爲準噶爾人的突然襲擊而潰敗。

此外城中乏糧,所以李淳和還是藉口將要撤離大寧城,而且撤退時要燒城,將城內百姓私藏的糧食,全部收集到了一起,進行統一分配。

這保證了糧食分配的極高效率,也避免了無謂的浪費。

雖然到了大寧保衛戰後期,城中缺糧情況越發嚴重,甚至守軍將所有的驢子、騾子、戰馬、馱馬、駱駝,也都全部宰殺。

但大寧城,始終沒有出現吃人肉充飢和餓死百姓的情況。

當三個多月後,權將軍李瑋羣、制將軍李元胤率部解圍時,大寧城中軍民,雖然人人都面黃肌瘦,一副行將餓死的模樣,可到底沒有出現真正的普遍饑荒。

這無疑是得益於會寧王李淳和,在圍城戰一開始的時候,就對城中的全部物資進行了嚴格的管制調控。

他意識到大寧保衛戰,很可能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堅守之戰,因此還特意在準軍完全圍城以前,親自率兵出城捕殺牛羊走獸,放火焚燒水草,好抹平敵人在持久戰方面的優勢。

所以大寧圍城戰,雖然總共打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但是隻有第一個月時,準軍是集中了佔據絕對優勢的三萬多人兵力攻城。

等到第二個月時,準噶爾人便爲了讓隨行的牛羊逐水草而居,把大量兵馬分散到了各地遊牧就食去了。

大寧守軍的守城壓力,因此大大減少了。

朝廷雖然將主力全部付與劉芳亮,全力組織西軍遠征搗巢,力圖利用準噶爾主力在東蒙古一帶活動的絕好機會,徹底控制天山和伊犁河谷一帶。

但是天下清議譁然,爲了應付輿論,也是爲了應付大長公主的壓力,李來亨還是重新啓用了大將郭君鎮坐鎮北京,並將開封宮中宿衛軍也一同派遣北上,又從各家勳臣府中抽調富有軍事經驗的護衛奴僕上千人,又組爲一軍。

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七章 鳥銃隊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五十五章 賀鎮精騎(二)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六十章 反對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七十九章 撲夷陵(五)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五十章 義藩藩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五十九章 刀馬旦(中)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一百零五章 直抵汝陽城第十八章 祝捷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十八章 後西明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