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首都

天法四十八年開始的天末改制運動,是李來亨在位期間的最後一次改革,也是順朝第一個百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官制改革運動。

天法四十八年朝廷頒佈《官制改易籌備大綱》,終結了從隋代開始的六曹(部)制度,中樞部下的六政府機構由外務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法部、工部(後改名農工商部)、郵傳部,這九個部門取代併成爲了後來內閣的雛形。

後來又查漏補缺地順應組建大海軍的需求,成立海軍部。

參軍院則被改製爲軍諮府,起初這一機構也是由陸軍部管制,後來則因爲軍事需要而被獨立出來。

此時的內閣並不像後來那樣由平章軍國重事領導,而仍然由政事堂的多位平章政事採取集體領導的方式管理。

這一時期,爲了平息日本地區的持續性暴動,朝廷的官員職位,不再對出身地有任何要求。

不要說是出身於瀛洲各都督府轄區的百姓,就算是一直出生國外,且一直在海外受教育的人,也能夠毫無阻礙地擔任朝廷的全部公職。

一大批來自樂浪、瀛洲、昭南和青丘的海外屬地士人,因此在天末改制以後,粉墨登場,擠進來了冠蓋如雲的開封朝堂。

他們各自在本地富商的大力捐獻支持下,於開封採買土地,修建了風格各異的會館,供海外士人聚會之用。

兩鮮會館(即指樂浪和熊津兩個朝鮮轄區)、瀛洲會館、南洋會館、青丘會館……

這些建築風格迥異於內地的堂皇會館,作爲新文化的載體和宣傳中心,也爲開封的市井文化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開封是一座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但實際上到順初的時候,經過幾百年的衰退和明末以來多年戰爭的破壞,它的人口已經不能算作大都會之列,城市的經濟、文化和教育事業,也已經明顯落後於江南地區的諸多都會城市。

開封雖然位在中原的中心,但至少就順初的情況來看,開封城市在當時已經顯露明顯的衰退之象。

它後來冠蓋盛於世界的種種夢華,大部分都建立在其作爲大順這樣一個世界帝國首都的行政地位之上。

所以順朝的開封,與宋代的開封在城市文化上已經有了很大差別。

它依舊是一座市民城市,可又更多是一座世界的帝都;它的市民文化依舊發達,但又增添了更多權威的色彩。

開封在中原,但它的市民卻來自大順這個世界帝國的每一塊屬地,所以人口的構成可謂空前複雜。

開封人認爲自己是得天獨厚的、紳士的、殷勤的、應該被讚頌,但是他們自己卻跋扈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所幸順朝的漢字通識教育十分成功,雖然一些海外屬地的國民來到開封以後,不能流利地進行對話,但是筆談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漢族的比例,即便是在順朝版圖最大的時期,也佔到了差不多88%的樣子。

可開封客觀上來講,還是一座相當多元的城市,因爲許多少數民族的王公和精英階層都移居這座城市,構成了一種十分特殊的市民文化。

這座城市在高宗朝時拆毀了全部的古城牆,使得城市範圍擴大了數倍以上。

黃河的治理工程是世祖李來亨的遺訓,大順對於淮河、黃河、海河三條河流的治理工作持之以恆,堅持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纔算基本上完成根治。

在三河中,無疑黃河的治理工程花費人力物力最多。

畢竟黃河的存亡關係開封的危亡,一條河流、一座城市,命運相互纏繞,好在順朝的執行力比兩宋強得多,國家有足夠的毅力徹底根治黃河水患。

哪怕要花費一百多年的時間。

考慮到開封的人口裡,至少有五分之四是世祖朝以後,才從大順分佈全世界的無數屬地裡遷徙來京的;

考慮開封的城區面積裡,十分之九的部分也是在世祖朝以後才建設起來的。

我們完全可以說這座城市並不是兩宋以來開封城的衍生,它雖然誕生在宋朝開封府的基礎上,可確實是一個嶄新的城市。

而且在城市的氣質上,也更接近於長安那樣世界之都的氣質,而非是宋代開封的市民文化氣質。

其實李來亨本人,因爲開封城無險可守,又有黃河水患的危險,一直是心之念念遷都想法的。

他一直以來,遷都的考慮,就是三個選擇:遷都長安,遷都北京,或者再建一座新都。

開封之成爲大順,甚至是全世界的都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很偶然的原因。

如果當年李自成的北伐打下了北京城,而沒有止步山西,那毫無疑問北京纔會成爲大順的都城。

或者後年多爾袞的南下,如果衝進了河南,說不定順朝就會遷都到後方的襄陽或武昌去了。

長安是大順元勳們最青睞的地方,而且經過周祚鼎的治理,關中經濟也實現了簡直堪稱跨越式的復甦發展,已有了作爲首都的潛質。

世祖朝又有很多年着力西北,和準噶爾進行多年的戰爭,遷都長安也有利於控制這場戰爭的烈度。

但可能也是因爲西北敵人的危險,朝廷要考慮到遷都長安以後,敵人進攻京師和延安祖墳時,朝廷該怎麼辦的事情。

而北京,其實對朝鮮和日本的成功征服與開發,也給北京重新成爲首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畢竟一個繁榮不亞於南海的東海經濟圈已經形成了,北京作爲這中間最重要的城市,在經濟上來說是很值得考慮的。

只不過北京與大順沒有太多歷史關係,本朝的元勳大臣們也都並不支持這點。

李來亨本人最堅持的建形城的方案,大致上是考慮在沿海地區,如天津甚或松江一帶,建立一座宏偉的城市作爲新都城。

可經過計算以後,其花費簡直是天文數字,自然完全不被羣臣所接受。

開封的首都地位就這樣慢慢確認了下來,到李來亨去世以後,更再無爭議。

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十四章 秦晉爭禪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名臺詞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九十四章 闖賊殘殺崇禎皇帝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三章 李天下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五十三章 顧君恩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七十章 挖坑必填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二十六章 歲入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八十章 囚車行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