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章:大極王朝發展史(中)

明帝死後,許多明帝在位時期推行的良政,被一一廢除,即便是沒有廢除,也成爲了一紙空文,諸如各民族一律平等,給予優惠等,雖然沒有廢除,卻在其他層面加以限制,實際上廢除掉了。

民族優惠政策罷黜,使得各民族關係空前激化,加之央地矛盾,文武矛盾,南北矛盾,貧富矛盾,農商矛盾,各種各樣的矛盾,一齊浮現。

巨大的拼盤,轟然破裂,這一次破裂,比昭帝死後的那一次,還要嚴重許多,很多人甚至以爲,大極王朝要就此敗落了。

畢竟,此刻距離立國,也有千餘年時間了,依照歷史循環理論視角觀之,此乃天數也,常人不可違逆。

結果,當然是沒有,不過,當第五位大帝繼位的時候,大極王朝實際控制地區,不及大陸半數,只有三分之一強,比太祖立國之時,還有不如。

第五位大帝,是爲睿帝,他並不是通過推選制繼位的,而是真刀真槍踩着屍山血海繼位的。事實上,他是大極王朝立國以來,第一位由藩王而入主中央的帝王。

其實他的繼位之路,就和農民軍起義沒有多大區別,由此你們也能夠看出,明帝死後,大極王朝究竟有多麼亂了吧!

睿帝,也可以說是再建玄黃,和太祖立國沒有多少區別。所以,睿帝的廟號之中,有祖字,而非宗字。

因爲由地方而入主中央,所以睿帝熟知民情,恢復許多明帝的良政,並進行改造,使之更爲符合社會實際。

最大的改革,有兩點,第一,奪藩國軍政大權,自此之後,藩國越來越少,而今更無一個藩國存在;

第二,完善推選制,關於繼承人資格如何取得,投票機制,縣城資格判定,以及監督機制的確立等。

這兩點,明帝不可能做到,原因很簡單,明帝借力打力用的很不錯,能夠彌合各方矛盾,整合力量,但是缺乏足夠的實力,不可能動搖一些利益集團的根本。

其次,明帝創造這推選制,也是爲了拉攏地方與王族,在建立之初,爲了滿足一些人的利益,就是留有後門的,好讓一些人鑽空子。

而睿帝則是踩着屍山血海崛起,一怒之下,血流漂舟,要廢藩國,就廢藩國,特別是當時民意站在睿帝這一邊,他們已經厭倦了藩王作亂,藩王勢力,已經小了很多。

要推行推選制,就推行推選制,根本不必在乎那麼多。

其實,從這兩項改革,我們不難發現,明帝治下,疆域雖大,卻是虛胖,很多地域,根本無法實行有效統治,不過是牽制而已;睿帝治下疆域,雖然縮水許多,但都是實打實的領土。

睿帝之後,是爲宣帝,第六位大帝,也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由推選制選出的皇帝。

他是睿帝的七子,庶出,無論是從貴,還是從長,都輪不到他,但是,推選制的出現,打破了嫡長子繼承製,給予他機會。

通過前期的隱忍,中期奮發,本來默默無聞的他,一舉逆襲,成爲新時代到來的象徵。

從宣帝之後,皇帝民選的觀念深入人心,氣運蓬勃,再也難以壓制。

也就是從宣帝之後,如道門這樣的域外勢力,想要插手大極王朝的事情,變得空前困難,因爲大極王朝實現了上心同心,就如同一隻刺蝟一樣,渾身都是刺,找不到破綻所在。

大極王朝這個突然崛起的人道勢力,第一次有了挑戰道門權威的實力。

宣帝是百姓選舉而出的皇帝,而且獲得的好評,遠遠超過他的幾位兄弟,達到駭人聽聞的九成九,要知道,其他人都是七成左右,最多也不過是勉強接近八成而已。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縣城,勢力也是極其複雜的,職業之分,地位之別,有貧賤,有富貴,有智慧,有愚笨,有……

每一個羣體的利益訴求,都是不一樣的,有些訴求,甚至就是完全相反的,哪怕再好的政策,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蛋糕做得再大,分蛋糕的時候,也一定有人比原來吃的少,就是這個道理。

以至於宣帝的支持率出現之後,受到一衆質疑,經過再次評定之後,得到數據一樣,才最終確立儲君之位。

宣帝得民心之甚,讓睿帝極爲訝異,說了一聲孺子日後定可勝我之後,灑脫地將皇位禪讓之。

由此也開啓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民選皇帝,選上就是皇帝,在任皇帝也沒有資格罷黜之,民勝於君的思想,同樣深入人心。

宣帝作爲推選制最大的獲益者,繼位之後,首先做的就是進一步完善推選制,由宣帝改進之後的推選制,基本延續至今,數千年沒有發生改變。

除此之外,興修水利這些事情,幾乎所有皇帝都會去做,因爲得民衆支持,宣帝可以放開手來,打着復興的名義,收復故土,那些對手,在上心同心的大極王朝面前,就是一羣土雞瓦狗。

宣帝在位最後的幾年,大致統一大陸東部及南部,和太祖在位時期一樣,佔據大陸半壁江山,重新變成了那個所有人眼中的天朝上國,引得萬國來朝。

大極王朝立國萬年,前面兩千年內,應該說是最爲精彩的階段,一共涌現出六位大帝,基本上確立下王朝的基礎,而後八千年,一共只有三位大帝,差距頗大。

不過有人認爲,前二千年內,皇帝良莠不齊,一些惡劣的,酒池肉林,殺人成性,簡直不堪入目,這些大帝,之所以出色,也是因爲同行襯托。

而隨着推選制的推行,所推選出的皇帝,都是中上之資,那些卑劣的,都被排除掉了,要在一干擁有中上之資的皇帝中,脫穎而出,纔是一件更爲困難的事情。

不否認,這個說法確實有他的道理,但是能夠在各種矛盾交集的時候,作出事業來,難道不值得稱一聲大帝嗎?

暫且不論其他,接下來,就來看看,剩下三位大帝做了什麼吧!

第二百四十四章:道法自行,順乎天道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造化生機,三魔授首第五百四十四章:迎客來第一千零九章:罵戰第六百六十五章:感悟(二)第五百八十五章:良善之師第八百三十一章:疑惑第三百七十六章:姬殤之難第五百零七章:暗中指點第八百八十五章:局中局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橫川嶺之戰(中)第一千零六十八章:黑蓮北上起餘波第二百四十二章:焚皇遺軀,詭異生機第二百八十二章:應對之法第八百七十五章:文辯不成轉武鬥第二百四十章:鏡宮術,十二宮第四十六章:動作再合受大道第一千零一十九章:痊癒第八百一十六章:異時空焚皇第八百四十三章:蹤跡終顯,仙翁凌空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心算第八百五十七章:目連佛祖第一百六十一章:三千臺階三問之問道心第九百九十七章:北方有佳人第二百三十一章:戰星羅棋,星空羅盤第二百四十八章:幽冥法眼觀生死第二百三十五章:精氣神三劫,大道柱盡亮第一千零七章:再次出征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幼龍初吟震天下第七百五十九章:轉機第三百七十三章:夜訪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莫違誓言第二百零一章:初陽之氣,火行真精第八百七十六章:四大神兵第七百一十九章:人身出關(加更一)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一化千萬,史載非真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魔君再現,計議血璽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靈潮起,人心齊第一百二十章:天人交感第三百零一章:替罪羊,鬼人亂第九百三十四章:破案(二)第七百三十三章:南疆神君,狡獸第七百三十一章:假如吳毅是巫修,如何抓住遁去之一第九百一十四章:先進還是落後,標準是什麼?第九十九章:佈局等待第五百三十六章:鬼嬰現世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美夢成真,代價爲何第十二章:四駕出行大槐鎮第二百三十一章:戰星羅棋,星空羅盤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根腳之說,算有遺策第一千二百五十章:二身分離,弱進強守第一千零二十八章:江山代有才人出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窮奇神獸第五百七十八章:南疆之議,姬道之謀第七百五十三章:邪門來歷第三百三十五章:靈胎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再造玄黃第九百五十一章:受困第八百一十五章:釋惑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血雨腥風處,真龍天子出第九百五十一章:受困第二百三十九章:心性之變第四百零七章:新的征程第一千二百零五章:草木精靈,朝生夕死第六十八章:入經閣白澤送書第八百六十一章:惻隱之心第八百三十六章:五詔來歷第五百八十七章:大宇國前事第三百三十六章:三讓第五百二十七章:人間地獄第四百二十四章:丹殼三要,丹域之始第一千二百一十章:秩序崩潰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綠竹林,綠竹王第一百八十五章:神通大丹顯劍意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反客爲主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天人合發,萬化定基第八百五十七章:目連佛祖第四百四十六章:大婚事,關卡難第一千零二十一章:不一樣的手段第九百八十二章:擠兌第一百四十三章:血光突破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過去因果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圍剿第六百五十五章:再造日月第七百六十四章:盡知前事第九百九十五章:所謂牽制第一百八十章:金丹九品,暗流浮現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掀桌子的想法第六百零二章:炎玄天池新主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思潮激盪,登基典禮第一百二十八章:黑甲蟲苦衷第一千零六十七章:魔頭落幕第五百一十五章:輔弼之神第七百四十七章:萬里水光鏡第三百七十四章:天蛇虛影第八百七十三章:起道歌,明心志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魷魚亡物之庇佑第三百三十五章:靈胎第四百二十八章:白澤後手,真經之術第七百零七章:入明月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