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菩提達摩

提達摩大師,南印度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種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來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師般若多羅到此國來,受到國王供養。般若多羅知道菩提多羅前世因緣,便叫他同兩個哥哥辨析其父親施捨的寶珠,以試探他,讓他闡發心性的精髓。然後對他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應該叫達摩。”於是他改號叫菩提達摩。他問師父:“我得了佛法以後,該往哪一國去作佛事呢?聽您的指示。”師父說:“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遊,暫時住在印度。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裡的根。切莫急着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麼災難嗎?”師父說:“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計其數。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會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你去了那裡,不要在南方居住。那裡只崇尚功業作爲,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聽我的偈語:‘跋山涉水又逢羊,獨自急急暗渡江。可愛東土雙象馬,二珠嫩桂久昌昌。”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有什麼事?”師父說:“此後一百五十年,會發生一場小災難。聽我的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兇,川下僧房名不中。爲遇獨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怎麼樣?”師父說:“二百二十年以後,會見到林子裡有一個人證得了道果。 聽我的讖語: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御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 般若多羅又把各段偈頌演說了一遍,內容都是預言佛教的發展,教派的興衰(詳見《寶林傳》和《聖胄集》)。 達摩恭承教義,在師父身邊服役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懈怠。

當時有兩位佛教大師,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勝多。二人本同達摩一塊兒學習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羅尊者後,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導人民,當時號稱“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卻把他的徒衆又分爲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宗囿於己見,自圖發展,支系茂密,弟子衆多。達摩嘆道:“一位老師已經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況還要枝葉茂盛地分爲六宗?我要是不除掉這多餘的派系,他們就會永遠被邪見所糾纏。”說罷,小施法力,來到有相宗的寺廟,問:“一切法爲什麼都叫做實相?”僧衆中有一位叫薩婆羅的尊長回答:“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達摩說:“如果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該怎麼定呢?” 對方說:“各種相其實沒有定。如果有定,怎麼叫做實呢?”達摩說:“各種相不定,便叫實相。你今天說不定,是怎麼得來的呢?”對方說:“我說不定,不是說各種相;如果說各種相,意思也是這樣。”達摩說:“你說不定應該是實相,定其實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實相了”對方說:“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實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變。”達摩說:“你說不變,怎麼叫實相?已經變了遷流了,意義也還是這樣。”對方說:“不變就應當在,在就是不在。所以變了實相,以定它的意義。”達摩說:“實相是不變的,變了就不是實相。就有無來看,什麼叫實相?”

薩婆羅心裡明白聖師理解深遠,便用手指着虛空說:“這是世間的有相,也能看作虛空。就我這身體看,能像這樣嗎?”達摩說:“若是理解實相,就會看見無相。若是理解無相,也就理解萬物都是假有。而對萬物的認識,又不失其假有的形體,對無相的認識,不妨礙有相的感受。如果能這樣理解就叫做實相。”僧衆們所了,豁然開朗,欽佩地向他行禮,十分信服他。達摩一下子從這裡消失了,又來到無相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相,怎麼證明它?” 僧衆中有一個叫波羅提的回答:“我辨明無相,就是心裡不顯現對象的形象。”達摩說:“你心裡不顯現,如何知道它?”對方說:“我辨明無相,就是心裡對對象不加取捨。如對着陽光,也就當沒有對着。”達摩說:“對於各種有無現象,心裡不加取捨。又,對着光明當沒有對着,光明也就沒有。”對方說:“在禪定狀態中,尚且沒有什麼感悟,何況還想知道無相呢!”達摩說:“相是什麼都不知道,還說什麼有無?感悟都沒有,怎麼能叫禪定?”對方說:“我說不證,是證無所證。不是禪定,我就說是禪定。”達摩說:“不是禪定,怎麼又叫禪定?你說不證,這不是證什麼是證?”波羅提聽了達摩祖師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謝達摩祖師,懺悔以前的錯誤。達摩預言道:“你不久將證得道果。這個國家有魔鬼,不久就會被你降服的。”說完,忽然就不見了,又來到定慧宗的寺廟,問:“你們所學的定慧,是一還是二?” 僧衆中有個叫婆蘭陀的人回答 :“我們這個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達摩說:“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爲什麼叫定慧/”對方說:“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達摩說:“當一不一,當二不二。這不是定慧,怎麼說是定慧?” 對方說 :“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達摩說:“慧不是定,怎麼知道呢?不一不二,誰是定,誰是慧?”婆蘭提聽了,疑心渙然冰釋。達摩又來到第四處戒行宗的寺廟,問:“什麼叫戒?什麼叫行?這戒行是一還是二?”僧衆中有一個賢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緣所生,依法教行事,內心不染,就叫戒行。”達摩說:“你說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還說什麼依法教。 你這兩種說法矛盾,不能訴諸行動。 內外都不明確,如何叫做戒?”對方說:“我有內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達,就是戒行。如果說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說到清淨 ,就是戒,就是行。”

達摩說:“全是全非,還說什麼清淨?既然得到通達,又哪有內外之分?”賢人聽了,自覺慚愧,信服了達摩祖師。達摩又來到無得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得,既然無得,又得到什麼正果?既然沒有所得, 也沒有

能得。”僧衆中有個叫寶靜的回答:“我說無得,不是說沒有能得。要說能得,無得就是得。”達摩說:“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說能得,能得到什麼?”寶靜說:“見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見到不得,就叫做能得。”達摩說:“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無所得。既然無所得 ,又說什麼能得?” 寶靜聽了,迷惘頓消。達摩達摩祖師又來到寂靜宗的寺廟裡,問:“什麼叫寂靜?在此法中,哪是靜,哪是寂?” 僧衆中有一位尊者回答 :“此心不動,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靜。”達摩說:“本心如果不寂,就要藉助寂靜之法。本來寂,哪還需要寂靜之法?”對方說:“諸法本空,因爲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靜。”達摩說:“空空已經是空,諸法也是空。寂靜無相,哪有什麼靜, 哪有什麼寂?” 那位高僧聽了達摩祖師教誨,一下子開悟了。接着六派徒衆都發誓歸依達摩祖師。這樣,達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聲馳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時間裡,說服了無數的人出家。

後來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國王登荃,便開始貶抑佛法。常說:“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見,壽命不長,福運也短。況且,既然我身是佛,還外求什麼?善惡報應,都是聰明人妄自虛構的。至於國內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舊友,都予廢除。”達摩知道後,悲嘆國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無相宗有兩個首領,第一個是波羅提,此人與國王有緣,快要證得道果了。第二個是宗勝,不是不博學善辯,而是沒有宿因。當時六宗弟子心裡無不暗想:佛法有難,祖師怎能自己安閒?達摩遙知弟子心事,就彈響指頭回應他們。 弟子們聽到後說:“這是師父達摩的信響, 我們應該趕緊前去,聽受祖師慈命。”他們來到達摩的住所,禮拜問訊。達摩說:“有一片葉子障蔽了天空,誰能剪除?”宗勝說:“我雖然淺薄,卻不敢害怕去走一遭。”達摩說:“你雖然聰慧善辯,可是道力未全。”宗勝心想:“師父擔心我見了國王后,大作佛事,名譽顯達,奪去了他的尊威。縱使那國王福祿智慧雙全,我是受過大佛教誨的佛門弟子,難道還敵不過他?”於是他就私下去見國王。到了王宮,他向國王大談法要、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等事情。國王同他問答交鋒,所說的無不在理。國王問:“你今天所說這套,法在哪裡?”宗勝說:“這個如同大王治國教化人民,應當合乎正道。大王的道是什麼?”

國王說:“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 你那個法,將降服在誰人手下?” 達摩坐在那裡,遙知宗勝失敗了,趕快對波羅提說:“宗勝不聽我的話,悄悄去化導國王,一會兒就理屈了。你可快去救他。”波羅提恭敬地接受了達摩祖師的指令,說了聲:“希望藉助您的神力”,腳下已經升起白雲。他飛到國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國王正在問宗勝,忽然看見波羅提乘着雲趕來,大吃一驚,忘了自己的話,說:“騰空而來的人,是正的還是邪的?”波羅提說:“我無所謂邪正,而是來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無邪正。”國王雖然驚異,而正值傲慢頭上,便向宗勝下了逐客令。波羅提說:“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趕走僧人?我雖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發問。”國王惱怒地說:“什麼是佛?”波羅提說:“見性是佛。”國王問:“大師能見性嗎?”波羅提說:“我能見佛性。”國王問:“性在哪裡?”波羅提說:“性在作用上。”國王說:“什麼作用?我沒看見。”波羅提說:“現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見。”國王說:“我有它嗎?”波羅提說 :“大王如果作用,無不有它;如果不作用,連自己身體都難以看見。”國王說:“作用的時候,他分幾處出現?”波羅提說:“分八處出現。”國王說:“給我講講這八處。”波羅提說:“在胎爲身,處世爲人,在眼爲見,在耳爲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現在無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攝於一顆微小的塵埃中。知道的說是佛性,不知道的說是精魂。”國王聽了這段偈語,心裡就開悟了,向波羅提悔過謝罪。 他經常向佛家人諮詢法要,修習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歲才死去。

當時宗勝被趕出王宮,跑到深山裡,心想:“我如今一百歲了,八十歲前行事不端,二十年來方歸依佛道。天性雖然愚昧,行爲可沒有差錯。既然不能抵禦佛法的災難,活着還不如死了好!”於是跳崖自盡。立刻有一位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體安然無損。宗勝說:“我慚愧地躋身佛門,本該以宣揚正法爲使命,卻不能去除國王的偏見,所以捐軀自責。沒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希望神人賜我一句話,讓我保用餘生。”神人便說了一偈:“大師壽有百歲,而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後來因爲靠近了至尊,在達摩祖師薰陶下修人了佛道。雖然有些智慧,而有較多彼我,遇到各位賢人,未曾生起尊敬之心。二十年功德,內心還沒有恬靜。因爲聰明和傲慢,落在這個地步。國王不尊敬你,應當知道這是當然的結果。你如果從今以後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會成就奇智。聖人們都是潛心修煉才得道的,如來也不例外。”宗勝聽了偈語高興起來,在巖間靜靜地坐禪。

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八十章陳氏代齊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十五章夏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一百七十四章意馬憶心猿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四十四章準提道人收孔宣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一百六十八章五莊觀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六十五章東周第三十六章子牙爲相第一百六十五章靈吉降妖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一百八十七章騙取芭蕉扇第四十章魔家四將(三)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四章盤古第四十九章大會萬仙陣(三)第六十五章東周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九十六章始皇帝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二十二章耶穌受難第一百四十六章周武帝宇文邕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濟和尚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一百五十二章太宗遊地府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一百一十章王莽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四十八章大會萬仙陣(二)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三十六章子牙爲相第一百零八章大鬧蟠桃宴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二百二十八章文藝復興(二)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一百零八章大鬧蟠桃宴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十章巴別塔第二百二十五章宗教改革(二)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二十九章使徒傳道(六)第二十九章火燒琵琶精第一百七十三章寶象國第一百章項羽(二)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一百八十章紅孩兒戲唐僧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八十二章鬼谷子(二)第一百五十四章江流兒第七十二章老子第八十九章齊宣王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九十七章二世胡亥第二百零二章包拯第一百三十三章佛入東土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十七章牛郎織女第一百七十九章國王歸位第一百八十一章猴王戰紅孩兒第二百一十八章姚廣孝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一百五十八緊箍兒咒第二百二十章寇準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四十章魔家四將(三)第二十三章哪吒鬧東海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