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聲處聽驚雷
——慶祝建黨100週年及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後感
據遠古的民間神話傳說,古時☒盤古生在黑暗團中,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漸使天空高遠,大地遼闊,成爲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慶祝建黨100週年推出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就塑造了這樣一批鑿開思想鴻蒙的“盤古”:☒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魯迅、錢玄同等。
“妙手著文章,鐵肩擔道義”。劇作起始於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由這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爲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刊載文章,揮動如椽大筆,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特別是李大釗,受“十月革命”的影響,把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發出了振聾發聵的“黃鐘大呂”:“試看將來的寰球,必是赤旗的天下”。錢玄同等學者走的更遠,甚至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激進主張。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啓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劇作結束於黨的一次大會。而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歷史巨幕,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於無聲處聽驚雷”。本劇重在揭示了思想解放的艱難坎坷。在“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梁啓超語)的晦暗時刻,☒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以大無畏的勇氣開啓了思想啓蒙,與以林紓、辜鴻銘等人爲代表的舊派“短兵相接”,從大學到社會,從學生到工人,從理論到實踐,紛紛以各種方式向舊的制度、思潮、習俗等全面開戰,摧古拉朽,震天撼地,既有理論宣傳,也有實踐真知,爲黨的成立在思想、人事等方方面面做了充足的準備。如☒周恩來等在法國組織的勤工儉學活動,就讓更多的有志青年較早的接受、真心的服膺馬克思主義。陳延年等就從無政府主義者轉變爲馬克思主義者,最終拋頭顱、灑熱血。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本劇也鮮明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往的影視劇對這一段歷史特別是這個人物都諱莫如深。但歷史就是歷史,本劇就以這位“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主要指☒陳獨秀思想啓蒙方面的功勳)爲主角,對那段光輝的歷史進行了實事求是的“還原”。當然也包括其他人物,如胡適,大陸曾經對他的思想等進行了鋪天蓋地的“轟炸”,本劇作爲一個正面人物出現在觀衆面前,儘管後來思想與李大釗等出現嚴重分歧。還對一些歷史人物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評述,如林紓等舊派人物,以前就知道他們守舊,但一定程度上也是道德完人。例如當時北洋政府有人實施“離間計”,策動他們用“小動作”反對新文化,但他們嚴詞拒絕了。有一個細節很生動:陳獨秀要離開北大了,屢次和新派人物“脣槍舌劍”的舊派代表黃侃教授等還依依送別,並對陳的學術水平大加稱讚,稱“中國少了一部通史。”
當然,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電視劇也有所側重。如張國燾當時就是北大積極活躍的“鬥士”,還代表李大釗參加了黨的一次大會,劇中雖然涉及了,但只是“點到爲止”,並不突出,原因不言自明。傅斯年是“五四運動”的現場總指揮,但劇中表現也有省略。這都在情理之中。
瑕不掩瑜,《覺醒年代》仍不失爲傑出的劇作,爲慶祝建黨100週年奉上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