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第242章 政制院換屆

馬車悠悠駛入汴梁城,停在了皇宮北門外。

范仲淹和趙駿下了馬車,玄武門內,趙禎親自已經站在風雪裡等着。

他倒是沒穿軍大衣,裡面穿着緋紅色龍袍,外面披着綿披風,上面還有個兜帽,將風雪全部擋在外面。

但即便如此,見此情形,范仲淹也是忙不迭快速向前疾步,到趙禎近前拱手行禮道:“陛下,折煞臣了,怎麼能親自來等臣呢?此間風雪太大,還是快回宮中,免得寒了龍體。”

趙禎笑着抓住他的手輕輕拍了拍,說道:“卿爲大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別說朕親迎,就算是朕帶着文武百官前去城外迎接也是應該的事情。”

他倒是想,只是被百官們攔住。

事實上宋朝皇帝不是不能出宮,比如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就經常偷摸出去,甚至半夜三更坐着馬車去武將大臣家裡喝酒都有。

有一次趙光義去找一個開國將領喝酒,半夜三更喝多了醉駕,還因爲汴梁城內違章建築太多出了車禍,以至於他第二天惱怒地要求整頓開封府違章建築,卻因百姓反對而無疾而終。

但到了宋真宗時期,這種偷摸出去的方式就不行了,要麼就必須要有名正言順的理由,要麼就是被大臣們架着去前線,如朝陵、祭祀、封禪或者去澶州前線打仗。

而宋真宗出去一次排場就非常大,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史書記載,他出去一次光儀仗、車駕、衛隊都上萬,還包括隨行大量官員。

然後這些人衣食住行,各種開支花銷,有的時候還要接見功臣進行賞賜,一次可能就是幾萬貫乃至幾十萬貫,花錢如流水。

所以到了宋仁宗時期,由於百官們勸說,說是皇帝出宮一次對國庫的支出太大,沒必要浪費這樣的錢財損耗國庫,導致趙禎當了四十一年皇帝,居然從未出過宮,也是件奇事。

范仲淹感激道:“官家龍體爲重啊。”

“好了,先進去吧。”

趙禎揮揮手。

一行人便浩浩蕩蕩向着垂拱殿而去。

今日迎接范仲淹歸來,文武百官到齊,政制院帶着他們去城外迎接,趙禎本人在宮門口迎接,可以說給了范仲淹極大的面子。

各路諫官、御史、各部尚書、侍郎、僕射、尚書、郎中、中書舍人、館、閣、殿學士、直學士、待制、修撰、直閣等浩浩蕩蕩一二百號人,簇擁着趙禎他們入殿。

隊伍最前面的自然是趙禎、范仲淹、趙駿、呂夷簡、王曾、晏殊、蔡齊、宋綬、盛度等人,接着就是各部尚書,大家按照隊列排序,依次排列。

范仲淹當仁不讓地站在了政制院宰相隊伍當中,雖說他的職務是河北路經略使,可別忘記他還有個政制院候補知院的頭銜。

所以位比副相。

此刻趙禎志得意滿地坐在龍椅上,等百官都入列之後,下方羣臣高呼:“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實宋代平時是不這麼喊的,雖說萬歲成爲皇帝專屬就是從宋開始。

趙匡胤陳橋驛兵變時,被士兵們冠以萬歲頭銜:“有以黃衣加太祖身,衆皆羅拜,呼萬歲。”

於是雖然趙匡胤並沒有直接下旨萬歲成爲自己專屬,卻自此只能由皇帝獨享。

如北宋大將曹利用的從子曹訥一次喝醉了,令人呼“萬歲”,被人告發,遭到杖責而死。

《寇準傳》中也記載,寇準外出被人呼萬歲,於是立即被免去同知樞密院事一職,貶到青州府任職。

此後直到明清,“萬歲”之稱尊崇無比,皇帝也成了“萬歲”爺。

但這樣山呼萬歲的情況,卻是少之又少。

然而今日百官們卻情不自禁地這麼喊,卻是有人帶頭,隨後衆人齊齊高呼,實在是蔚爲壯觀。

實在是因爲這兩次大戰,且在外交上的勝利,堪稱北宋建國以來頭一遭,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讓人揚眉吐氣,除嫉妒范仲淹的官員外,皆喜不自勝也。

“衆卿平身!”

趙禎見此情形,高興不已,環顧衆人說道:“最近幾年雖是多事之秋,然朕幸賴有諸公,有範卿,西破元昊,北敗宗真,彰顯我大宋之威嚴也。”

“陛下謬讚,若非陛下在後方運籌帷幄、折衝樽俎,臣也不能在戰場上擊敗元昊和宗真,這都賴陛下智珠在握,賴太祖太宗庇佑。”

范仲淹當然不可能攬功,都把功勞推給了趙禎,順便還不忘吹捧一下早就掛了的趙匡胤和趙光義。

反正不管別人信不信,羣臣肯定是信了,不信也得信。

開玩笑。

范仲淹現在功勞那麼大,快到封無可封的地步了,雖然他是個文官,但文官團體也不允許這麼牛逼的人出來,所以當然也得打壓。

當下各部尚書如程琳、陳執中、章得象、杜衍、李若谷、賈昌朝、鄭戩、葉清臣、胡宿、韓琚等人紛紛上言。

“陛下遣精兵強將,身蹈鋒鏑,威服四方,謂之天人之功,爲蓋曰,天之所以爲天也。”

“蠻夷犯邊,實乃自不量力。臣觀天人未厭宋德,陛下自有天佑。”

“範希文雖有薄功,但實不能與陛下相論。”

這幫人一個個要麼把功勞推給皇帝,要麼推給上天,反正就是不說范仲淹有什麼大功勞。

因爲他們除了要打壓范仲淹以外,也未嘗沒有眼紅嫉妒的人。

比如程琳、章得象、賈昌朝這幫傢伙,那是能看得范仲淹眼睛發紅,嫉妒得都快面目全非了啊。

不過百官們怎麼貶低,趙禎肯定還是要給予范仲淹肯定,不然讓臣子寒心。

當下趙禎說道:“範卿功在社稷,居功至偉,毋庸置疑。此番回京,非要職不能重任,拜龍圖閣大學士、平章軍國重事,封楚國公!”

“謝陛下!”

范仲淹大喜,歷史上他纔是參知政事,也就是副相,現在則直升宰相了。

不過其實也沒什麼卵用。

因爲目前的參知政事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軍國重事、平章軍國事之類從唐朝延續下來的宰相職,基本上已經是虛職。

真正的實職還是政制院知院,或者政制院同知、候補同知才行,連觀察候補同知都沒資格參與朝廷大事。

趙駿說道:“陛下,政制院成立,是爲了讓陛下能更好地治理國家,加強權力集中,推動對國家有利的政策。所以臣主張政制院的人員常定,五年一屆,如今王相病逝,臣以爲可以新換一屆了。”

趙禎說道:“准奏!”“那臣請提名,提名者將正式入政制院擔任同知!”

“准奏!”

“臣提名范仲淹、李迪、李諮!”

趙駿隨即說道。

下面李迪都快壓抑不住嘴角的笑容。

政制院人員常定,且五年換一次屆是之前就定下的規矩。

因此哪怕諫臺的官員怎麼彈劾政制院的人,除非能夠抓到犯法的證據,否則光憑捕風捉影,政制院的宰相都是巋然不動。

從景祐三年九月份設立政制院,到今年其實也已經四年多時間了,應該是要到明年九月才換屆。

不過隨着王隨病逝,再加上范仲淹功勞太大,正式入政制院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以提前換屆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而趙駿自然要給政制院上自己人,畢竟老範雖好,但他有自己的主見,比如在遼宋和談上雙方就有分歧,因而二人之間只能算盟友,不能算自己人。

李迪那可是妥妥地投靠過來了,給自己當小弟了,那不得罩一罩?李諮則相當推崇趙駿的商業改革,支持趙駿的決定,自然也要提一提。

呂夷簡馬上說道:“臣提名晏殊、程琳、章得象。”

宋綬說道:“臣提名陳執中、賈昌朝。”

蔡齊看向王曾,王曾沉聲道:“臣提名宋庠、鄭戩。”

呂夷簡笑道:“根據制定,提名需要從候補觀察同知中選,宋庠如今已不是了。”

王曾惱怒地看了眼呂夷簡,這老逼登。

目前朝廷改制之下,各個直屬於政制院的重要部門尚書都要加候補觀察同知銜,以彰顯這些部門在朝廷的重要程度。

比如財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稅務部,以及傳統的禮、吏、兵、刑、戶、工六部。

宋庠之前是右諫議大夫,作爲諫臺的一把手,相當於後世那個部門,自然位高權重,所以與御史臺的一把手御史中丞一樣,也有候補觀察頭銜。

有了這個頭銜,品級基本上都是正二品,同時也有了能夠進政制院的資格。

但諫臺老是跟呂夷簡不對付,沒事就彈劾政制院或者呂夷簡的小弟。

前年韓琦還彈劾陳堯佐、石中立、王隨尸位素餐,雖然王隨因爲入了政制院的原因沒有被降職,但陳堯佐被罷爲淮康軍節度使、判鄭州,讓呂夷簡又失去一個左膀右臂。

而宋庠是王曾的小弟,那自然是追着呂夷簡一頓錘,搞得呂夷簡煩不勝煩,於是去年呂夷簡就利用宋庠嫉妒范仲淹的心思,設計陷害他,把他調知揚州。

事情起因是去年上半年范仲淹多次與西夏那邊通信,信件自然要上報到朝廷來,當時趙駿在遊歷天下,王曾和蔡齊又都生病了,情況不是很好,政制院就順利被呂夷簡把持了權力,搞得他一家獨大。

宋庠見此就瘋狂彈劾呂夷簡。

呂夷簡於是故意在宋庠面前讀范仲淹給西夏那邊的信件,還說“哪有守邊重臣和叛敵通信的?”又說:“奏本這麼寫,誰又知道他到底對元昊說了些什麼呢?”

宋庠一聽事關重大,第二天上朝便參了范仲淹一本。

趙禎當時就很生氣,呂夷簡馬上推波助瀾,說“私自寫信不應該,可若說范仲淹對皇上有二心,那是萬萬不對的”。

結果宋庠反倒成了嫉賢妒能、無中生有造謠誹謗別人的小人,很快便出京城知揚州府。

要不說呂夷簡這廝壞的很,論起政治鬥爭簡直是一把好手。

趙駿當初也被他設計過。

歷史上李迪、王曾都吃過這老傢伙的虧。

前年還把多次彈劾他的御史中丞範諷給貶爲武昌軍行軍司馬,知臨江軍。

現在王曾的重要小弟宋庠趁着他生病的時候又被呂夷簡搞走,差點沒把王曾給氣死。

但呂夷簡說得也沒錯,要提名入政制院,首先就得有候補同知和候補觀察同知銜,不然的話,根本就沒有資格被提名。

王曾只好退而求其次道:“臣提名鄭戩、韓琚。”

這個韓琚就是韓琦的哥哥,目前擔任工部尚書,之前擔任兩浙轉運使政績出色而被提上來。

他倒不是王曾的小弟,但他本人是王曾的迷弟,非常推崇王曾,所以在不能拉親信手下上位的情況下,那自然選迷弟好一點。

“臣提名葉清臣、蔣堂!”

蔡齊也道。

蔣堂從淮南東路轉運使升上來了,現在是禮部尚書,雖然跟王曾那一黨沒什麼關聯,但據說他跟趙駿關係不錯,所以王曾乾脆賣個面子給趙駿。

盛度四下看看,便沒有動靜。

他這個人當然也有權力慾望,但政制院趙駿一家獨大,接着是呂夷簡王曾互相內鬥,王隨又是個無爲的人,兩不得罪,搞得他獨木難支,很難抱團取暖。

這樣一來,自然也就導致盛度在政制院的權力並不大,很難把自己人提到重要崗位上。

像財政部尚書是之前的三司使程琳,教育部尚書是以前做過國子監講師,同時還是著名訓詁學家、文學家、書法家的賈昌朝,兵部尚書是原樞密院同知章得象,右諫議大夫爲陳執中。

這四人就是呂夷簡那一黨的同夥。

戶部尚書葉清臣、接替範諷的新任御史中丞鄭戩不至於是王曾那一派,但他們二人跟宋庠莫逆之交,自然力挺王曾。

其餘禮部尚書蔣堂、吏部尚書李若谷、工部尚書韓琚、稅務部尚書胡宿、警察部尚書杜衍則是靠着優秀的政績上位。

如這杜衍,善於治獄聞名,曾知審刑院,很會查案。胡宿爲人剛正,一絲不苟,查稅非常適合。

至於工商部和刑部,一個是李諮,另外一個是李迪,都是趙駿提上來的。

裡面就沒一個盛度的隊友,他看着這情況,真就是兩眼流淚,要不是權力慾望大,以七十二歲高齡還堅守在朝堂上,當場致仕的心都有了。

第397章 燕雲迴歸,一朝氣順第11章 趙禎是賤骨頭(求推薦票)第62章 趙駿改變了官家(第二更)第497章 中東風雲再起第494章 龍潭虎穴也敢闖259.第255章 老子數到三!249.第245章 西夏稱臣,慶曆元年133.第133章 報紙227.第224章 建立統一戰線!第450章 圖謀幽燕世家第334章 將整個世界都甩在身後第377章 棄子攻殺第464章 該拿回西域了第387章 我賦予的權力,天不遂人願187.第185章 還是遊戲好玩第438章 任歲月變遷,我獨屹立於巔峰209.第206章 決堤了240.第236章 大宋何懼一戰!第8章 老範,來整個活(跪求推薦票!)第334章 將整個世界都甩在身後129.第129章 誰幹的?第85章 知皇城司,偶爾當個人第66章 極限拉扯(第六更)第401章 趙禎眼裡有了光第14章 好幾層樓高的高人!273.第269章 工業的第一步,由此開始!第472章 不怕失敗,大膽試錯!第65章 想通了(第五更)135.第135章 罷免一司第445章 內燃機?141.第140章 解試第七第5章 仁宗的寬容第51章 茶商們的反擊115.第115章 建立政制院,從一品國公201.第198章 貪腐案完結,良方妙藥第509章 宗藩關係纔是最好的體系第424章 設趙禎獎第45章 拉一派打一派第322章 雙刃劍第458章 不許胡馬窺陰山190.第188章 淮南貪腐案第83章 趙禎不可信223.第220章 壞了,我人設崩了第51章 茶商們的反擊第16章 靖康恥第417章 能登炮擊事件,震驚日本第370章 大宋該圖窮匕見了286.第282章 王安石的警覺第510章 一隻只肥羊第71章 那是它們欠我們的第86章 執掌皇城司228.第225章 建立宋日貿易路線第26章 玩遊戲第472章 不怕失敗,大膽試錯!第331章 大化學家趙禎第356章 野人一拳,莽過去第406章 確定國慶日,爲百姓服務122.第122章 我趙某是讀春秋的!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159.第158章 死刑的意義307.第303章 滅了越李朝228.第225章 建立宋日貿易路線第51章 茶商們的反擊第317章 一炮轟殺大越皇帝285.第281章 王安石查兵籍第372章 政制院黨派劃分176.第174章 君主離線制第336章 一點工業革命的小小震撼第70章 島國?辦它!第447章 整治陋習,從北方開始第455章 那個男人很恐怖的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第437章 新的發展,新的革新第449章 剛入幽燕就抓人287.第283章 平叛只需要座標318.第314章 給我轟!第31章 我背後有高人第356章 野人一拳,莽過去290.第286章 一場大清洗第492章 得加錢第42章 大宋不能沒有趙駿第44章 茶商們190.第188章 淮南貪腐案第437章 新的發展,新的革新112.第112章 對付惡勢力的三個辦法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295.第291章 他有大鐵炮,我有小鋼炮第42章 大宋不能沒有趙駿第57章 復明前最後一堂課,君臣篇第383章 欽差到來126.第126章 大宋與企鵝笑話205.第202章 宋夏戰爭,元昊來襲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116.第116章 無內鬼,來點大宋笑話第20章 分配學生名額186.第184章 千金買馬骨300.第296章 李元昊繃不住了第359章 好二兒要涼了?282.第278章 還請緩緩第105章 糊塗,抄了你家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