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第300章 政制院工作報告以及新的規劃

三人正說話間,外面范仲淹、宋綬、蔡齊、蔣堂、張士遜、賈昌朝等宰相也都進來了。

最近天氣寒冷,王曾和呂夷簡都生病了,在家裡養病。

盛度又病死。

政制院一下子少了三人,倒是冷清了許多。

大門打開,屋外冷風吹進來。

老范進來後見到趙駿,愣了一下道:“漢龍,早朝後沒回去休息一下嗎?”

早朝是四點鐘開始,不過現在早朝主要是各部門彙報工作,不像以前那樣經常菜市場吵架,所以效率快了很多,一般五六點就結束了。

政制院大家都辰時末刻來上班,也就是早上九點鐘的樣子,中間就給了這些宰相們約三四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一般這個時候大家都回去稍微眯一下,以前就算是趙駿也不例外,沒想到今天這麼早。

“年後工作有些懈怠了,以後我早朝就不回去休息了。”

趙駿不自覺摸了摸右鬢,自從景祐四年遊歷天下開始,他就已生白髮,日益操勞,最近兩年已經減少了白髮生,但今年開始又長了許多。

就連有時候他躺在曹苗芯懷裡,妻子都會唉聲嘆氣,幫他從發間把白髮一根根拔出來,勸他平日裡多休息,少熬夜。

畢竟他今年其實已經是三十一歲的人了。

“還是該多休息一下。”

范仲淹說道。

“算了,現在老呂和老王在家裡休息,那麼多國家大事要處理,懈怠不得。”

趙駿從自己的位置上起來,說道:“都到齊了就開會吧。”

每天的常例會議。

衆人就各自從緊了緊衣裳,關上了政制院大門,隨後跟着趙駿到了後面的會議室。

會議室內侍從給每個宰相都泡好了茶,就出去把門關緊,屋中一片寂靜。

跟後世機關開會容易煙霧繚繞不同,此時沒有菸草,大家各自攥着手中的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暖暖身子。

“先常例彙報一下國內的情況吧。”

趙駿先開口說道。

他扭過頭看向范仲淹。

十二個宰相除了趙駿本人什麼部門都能管以外,其他宰相基本上都有側重的部門,以此作爲分管方向。

如原來財政部尚書是程琳,兵部尚書是章得象,御史中丞是範諷的時候,呂夷簡就分管財政部、兵部以及御史臺。

而作爲補償,吏部、禮部和諫臺當時就歸王曾管,算是和呂夷簡分庭抗禮。

現在財政部尚書變成了夏竦,兵部尚書和御史中丞也早就換人了,因此各個宰相的分管部門也有所變化。

如范仲淹現在就主管兵部,主持軍事改革大局。

老範見他看向自己,就說道:“今天早上富弼在朝議上也簡單說了一下,那我就在這裡詳細談談。”

“如今軍隊改制已經基本完成,全軍淘汰了老弱二十餘萬,又徵募了三萬多人,讓禁軍規模達到了四十二萬三千人。”

“禁軍營從原來的兩千三百六十九營,現在是一千一百四十三營,其中陝西五路分有三百零六營,河北路分有四百二十三營,汴梁”

“除此之外,還有廂軍原來兵籍有四十餘萬,實際在冊人數約三十萬。裁減了十一萬左右,又新招募了兩萬人,包括各地失地流民、青壯乞丐、輕罪罪犯,都暫時納入廂軍當中,總計二十一萬八千人。”

“這樣加上廂軍,大宋原本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的在籍數目,如今只有六十四萬一千人,實際裁減了大概三十三萬人,空餉額大概在三十五萬上下,如今已經全部查了出來。”

“根據財政部和統計部的報告,去年上半年我們的軍費開支還在兩千九百七十五萬貫,這中間包括了大炮以及火槍、手榴彈的製造軍費。但到了下半年,我們的開支就已經縮減到了一千四百一十九萬貫。”

“這還是漢龍給廂軍的俸祿提高到了下等禁軍一個水準,可以預見的是,從明年開始,大宋的軍費開支就會從原來的每年五六千萬貫,下降到每年最多三千萬貫。”

說到最後,范仲淹面露喜色道:“這對於冗軍來說,已經大大改善了。”

大宋一開始的兵籍數量是一百二十萬九千人,根據兵部派出去的使者查探,最後彙報總數,實際有的人數大概只有九十萬。

其中廂軍約三十萬,禁軍約六十萬。而且裡面至少三分之一是老弱病殘。

這就意味着被吃空餉的人數達到了三十五六萬,接近四十萬人只在兵籍上有名字,實際上查無此人。或是逃走,或是死亡,或是消失不知所蹤。

而這三十五六萬人,每年大宋就要爲他們支出大概700-900萬貫的俸祿開支,最後全都落入了軍隊將領或者將門勳貴的口袋。

除此之外,就是軍隊的日常損耗,包括武器裝備、糧食器具、戰馬物資等,朝廷每年也要支付一千多萬貫。

即便只有其中三分之一乃至一半被貪墨、倒賣、銷燬,每年就有數百萬貫的財政流失。

加上裁撤的三十三萬人,還要大概支付700-900萬貫左右的俸祿,那麼軍隊改制前和改制後明顯的對比就是,一年下來,能夠省下大概兩千多萬貫的國庫支出。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趙駿爲了改變冗軍的局面,動了多少人的蛋糕,動了多少人的利益,也無怪乎那些人甚至敢造反了。

也就是他現在地位穩固,且老範在西北和河北打了勝仗,幹翻了西夏和遼國,不然的話。如果他穿越過來就立即改革三冗,怕是墳頭草都三尺高。

“好啊。”

趙駿帶頭鼓掌,笑着說道:“從去年五月份開始,到今年一月份,這次全國軍隊大改制,總算是完成了,效果喜人啊。”

衆人也都紛紛鼓起了掌,李迪也笑道:“就是這段時間,大理寺和審刑院有得忙咯。”

之前各軍貪腐案查出來的罪犯、不合格的將領、老弱殘兵現在徹底剔除,老弱殘兵要麼轉爲剩員,要麼轉爲建設兵團,要麼發放安家費、土地回家耕種。

其餘犯罪的犯人則都移交給了大理寺和審刑院,由兵部主持三堂會審,所以現在大理寺和審刑院那邊,確實忙得團團轉。

光今年審理的軍隊案子就不知道多少起,每天都要判案,殺頭、流放、坐牢着不計其數。

“忙點是好事,忙完了這一陣子,天下的貪官污吏、軍隊裡的蛀蟲蠹蟲也都少了許多,咱們軍隊的戰鬥力才能得到保證,國家才能穩定。”

趙駿笑了笑,隨後對范仲淹道:“兵部也得立即接管起責任,以後軍隊犯法的事情,還是內部以軍事法庭爲主,大理寺和審刑院就主管民事和刑事就行。這樣賞罰出於兵部,也能讓軍隊獨立於事外。”

“嗯,軍事法庭已經在建設了,以後會從專管刑事的官員當中挑選一部分過來,組建成軍事法庭。”

范仲淹說道:“目前是打算在河北、陝西、開封三地先開設,這樣就不用把犯事的士兵將領送回開封,等到以後重新劃分軍區,再做新的部門建設。”

“嗯。”

щшш★тt kán★¢O

趙駿滿意地點點頭:“非常好。”

說着他又看向蔡齊。

王曾現在還是管着吏部,但他最近身體有恙,現在是蔡齊幫忙分管。

蔡齊就說道:“今年全國官員數量再次增多,皆因吏考又錄取了三百多名官員,加上科舉進士和門蔭,每年產生的官員數量在一千人左右,比以前多了很多,不過官員的崗位增多了,倒是不至於出現官員閒置的問題。”

“看來冗官的問題是解決了。”

趙駿雙手一攤。

你就說解沒解決吧。

雖然官員數量還是那麼多。

甚至還有增加。

但他們以前至少一萬多人無所事事,每天領俸祿不幹活。

現在他們總歸有活幹,而且還都是有明確任務的各職能部門,都在爲大宋幹活呀。

可比以前強了太多。

蔡齊哭笑不得道:“但官員俸祿支出上還是沒有削減,雖然跟以前差不多,可這與我們最初要解決的冗官問題產生了違背。”

北宋每年門蔭官員平均在五百多人,加上一百多人的進士官員,基本維持在每年六百人左右。

現在加了吏考,地方吏員也能考試當官了,官員人數就更多了。

而且薪資水平也沒什麼變化,趙駿把亂七八糟的福利、津貼、職田等等收入全部砍了一遍,卻又都加進了績效當中,導致該給多少俸祿還是得給多少。

之所以支出還是跟以前差不多,每年維持在一千多萬貫左右,是因爲趙駿把上級官員的俸祿給砍了。

朝廷中央加上地方的從四品以上的高官到國家級官員林林總總得有三四百人。

地方上四司加御史司老大,中央五十多個部門尚書、侍郎,樞密院以及政制院十多個樞相、宰相,其餘還有什麼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翰林院的學士之流。

這些人的工資以前每年都是一兩萬貫往上走,光他們一年支出就能達到數百萬貫,屬於官場的頂流收入。

趙駿直接給他們對半砍,又把正五品到從六品之間的中級官員的收入也稍微降低了一點,用來補貼給正七品以下的低級官員,這才讓支出沒有超過原來水平。

可這在大家眼裡似乎還是違背瞭解決冗官的本質。

但趙駿卻搖搖頭道:“錯了,冗官的問題不在於官員數量多,而是在於官員數量多,且每年只領工資不幹事的多,真正幹實事的少。現在四萬多名官員都在幹活,那麼這就不是冗官,而是在建設美好的大宋未來!”

“好吧。”

蔡齊只好說道:“在冗費方面,全國各地都精簡開支,各地財政局都把每一筆花銷記錄在案,與各地御史司、皇城司對賬,減少了不必要的支出。並且取消了皇室大量祭祀、慶典等活動,今年也省下了二百四十多萬貫。”

“其中主要支出在哪裡?”

趙駿問。

“在皇室支出上。”

蔡齊尷尬地說了一句。北宋冗費主要財政就是皇室支出。

這一點很少有人敢提啊。

也就趙駿膽子大,連皇后過生日的慶典都取消了,直接改在後苑吃個便飯。

“嗯,這是官家愛民勤政啊。”

趙駿向着北面崇政殿的方向拱拱手,讓正在那玩電腦的趙禎打了個噴嚏。

“官家能夠體恤天下萬民,這是大宋的福氣。”

趙駿繼續說道:“我等也應該向官家學習,少搞奢靡之風,除了必要開支以外,政府的財政支出能縮減就儘量縮減。”

“好的。”

衆人紛紛應了一聲,雖然不知道有幾個真心,但該做的樣子還是要做一下。

接着趙駿又看向蔣堂道:“民生如何?”

政制院下面總共有五十多個部門,不過級別上分三檔。

第一檔的一級機構有財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稅務部、諫臺、御史臺,以及禮、吏、兵、刑、戶、工等傳統六部。

在取消了政制院候補觀察同知銜之後,這十三個部門的部長都被冠以政制院候補同知銜,級別依舊是正二品。

接着就是民政部、稅務部、農業部、大理寺(法院)、審刑院(檢察院)、自然資源部、交通部、進奏院(宣傳部)、統計部、交子部、地質部、外交部(統合國信所、禮賓院、同文館、都亭西驛、懷遠驛)等普通部門。

這些部門是部長是正三品,權重相比於上述第一檔部門稍微輕一些,不過這些部門卻更關注民生。

像蔣堂目前就分管着民政部、稅務部、農業部等好幾個大部門就事關百姓生活。

見到趙駿問他,蔣堂便說道:“農業部從前年八月,玉米、土豆、番薯、花生等作物來到我大宋之後,就在城外皇莊農田試驗種植,僅僅四個月的時間,施肥之後,就能做到畝產一至三石。”

“一至三石大概也就二百斤左右,雖然不像漢龍說的能達到畝產千斤乃至數千斤,但這是秋冬耕作。從去年年初我們就進行了春天耕作,半年之後,畝產達到了四至五石,產量最多的一畝達七百多斤。”

“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政制院就已經把推廣紅薯、玉米、土豆、花生之類的作物納入到考成法當中,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全國各地的第一批紅薯、玉米之類作物,基本上都已經收穫。”

“從產量上來看,這些東西也就比咱們平時吃的稻麥高那麼一點點,咱們的稻麥產量基本在兩到四石之間,不過優點很明顯,它們的生存能力極強,只要澆水就能活,如果施肥的話,產量會高不少,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

“統計局、農業部以及民政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國各縣、州進行調研彙總。現在市面上已經開始出現紅薯、土豆、玉米、花生的買賣交易,價格比糧食低不少,不過普通人吃得不多,很多都是給豬吃。”

說到最後,蔣堂也有些哭笑不得。

占城稻的出現其實完全能夠滿足現在大宋的人口需求,紅薯土豆玉米之類的東西誕生,能讓清朝爆出四億人口,就足見現在再推廣這些東西的話,糧食產量完全超出了人們的需求。

要不是朝廷每年都在花錢購置糧食放入常平倉裡作爲救災儲備糧,而且還出口到西夏、遼國、高麗、日本去,恐怕現在的糧食價格已經低得不能看了。

所以新作物的出現並不能改變什麼,除非政策上調整,鼓勵多生多育,讓人口出現爆發性增長,才能緩解產糧增多的問題。

“但我聽說還是有很多貧民吃這些東西,雖然說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當糧食吃的,可大部分百姓的生活習慣很難在段時間內改變過來,如果有米麪的話,沒有人會選擇吃紅薯和土豆。”

范仲淹提出異議道:“這似乎說明了一些根本性問題。”

“是啊。”

蔣堂感嘆道:“這幾年雖然朝廷輕徭役、減賦稅,但貧困百姓還是非常多,特別是那些山區當中,即便糧食產量夠養數倍於大宋丁口,可還是有相當多的百姓掙扎在生死邊緣。”

趙駿想了想道:“這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勻的問題,從今年開始,朝廷還是要繼續施行新政,各類政策以後要常進行改變,不能墨守成規。”

“你有什麼想法?”

晏殊問道。

“要確切地改善貧困人口問題。”

趙駿指出:“很多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而且宗族勢力強大,古板守舊,即便有好的政策也很難傳達出去,必須加大對基層的宣傳工作。”

現在糧食是完全夠人吃的,很多平原區百姓,比如河南、河北的華北平原,即便家裡再困難,也很容易獲得渠道和信息。

他們可以就近去河南府、開封府、大名府、應天府等地打工,所獲的報酬養活一家老小綽綽有餘。

而且隨着經濟發達,手工製造業愈加繁榮,各類工坊如雨後春筍一樣冒,用工短缺的問題逐漸暴露,商人開始和地主們搶人,造成了地主階級被迫降地租來挽回佃戶人口。

從某種方面來說,這肯定是一種良性循環,不管是地主降低地租,還是老闆提高薪資,對於農民和打工人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然而這也僅限於河北、河南、四川、江浙等經濟農業發達的地區,像湖南、廣西、江西、福建、貴州等多偏遠山區情況就沒那麼好,很多山裡依舊維持着以前的生態,貧民生活並不能得到改善。

或許唯一的變化就是紅薯、玉米、土豆、花生之類作物普及之後,原本他們掙扎在生死的邊緣,現在哪怕在山區被收高額的地租,至少還能有口吃的,餓死的事情會變少許多。

趙駿又強調道:“真正改善民生的最好辦法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朝廷只能督促各地地方官府努力改善民生,把貧困百姓從生死線上拉到貧困線上,要想實現富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范仲淹問道:“漢龍,你覺得我們下一步應該如何?”

“做個規劃吧。”

趙駿說道:“大家都知道,去年年底爲了安撫歸順的將門勳貴,朝廷已經又組建了新的遠航船隊出發,預計明年他們就應該回來了,這次我給他們的目標是帶回橡膠樹和金雞納樹。”

“目前蒸汽機面臨的問題是密封性一直得不到解決,所以沒辦法量產,但整體構造和功率上已經完全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幾乎建成就能投入生產。”

“蒸汽機投入使用的話,水泥廠就能實現自動攪拌,火車也能夠建設,到時候就是大宋全國性地開展基礎建設時期。”

“預計五年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大基建,需要的人口會非常多,所以我認爲從今年開始,就要提前進行規劃,把該打的仗打完,該改革的事項做好,以此讓大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趙禎從歷史小說裡就找到了完整的瓦特改良蒸汽機的說明,包括科學院那邊其實就造了好幾臺原型機,燃燒效率、蒸汽壓力、排氣系統、活塞橋樑等等都已經完善。

但至今爲止,都沒有投入量產,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單純的沒有橡膠作爲材料。

很多人以爲蒸汽機沒有橡膠一樣能用,並非一定需要橡膠,這其實就是對蒸汽機的結構以及它的發展歷史瞭解程度不夠產生的誤解。

實際上在沒有橡膠之前,蒸汽機的作用極爲有限,基本上只能用於汲水。

因爲沒有橡膠墊的話,以前的鉛環密封不嚴,導致大量蒸汽泄漏,功率效率不高,也容易引起蒸汽發生爆炸。

而瓦特改良蒸汽機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把原來的密封圈從鉛環改成了橡膠墊,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使得蒸汽機能出現在火車、汽車上。

如果現在趙駿在沒有橡膠的情況下量產蒸汽機的話,那麼造成的唯一後果就是,蒸汽機工廠各種爆炸,火車站“砰砰砰”的爆炸不絕。

所以雖然蒸汽機的原理簡單,甚至趙禎乾脆就找到了蒸汽機的製作辦法,可沒有橡膠,就沒辦法完成蒸汽機量產。

最後也不能一步步發展出蒸汽工業,再進步到油氣工業以及電氣工業時代。

畢竟工業這個體系必須要按部就班。

它是一個整體性的東西,不能一拍腦袋說,既然蒸汽時代那麼差,我直接跳過發展到油氣時代就行。

那是不可能的。

很多時候,從一到十很容易,可從零到一卻難如登天。

像我國建國初期,跳過蒸汽時代直接進入油氣和電氣時代,那是因爲全世界都有現成的油氣和電氣工業,老大哥幫忙加上自己引進,總歸能摸索出道路。

可在全世界都是封建農業社會的情況下,伱想進入油氣和電氣時代,你哪來的工業基礎?哪來的材料?哪來的技術和體系?

光一個從石油橡膠裡提煉出化合物,就需要基礎的化學工業能力以及無數的實驗、原理探究等等。

因此趙駿只能先發展出蒸汽工業,有了蒸汽工業做爲基礎,以後的道路就會順暢許多,他有生之年或許能見識到人類進入到第二次工業革命。

“怎麼,今年又要開始新政了嗎?”

范仲淹躍躍欲試。

“嗯,是該好好規劃一下了。”

趙駿點點頭道:“最難的路是第三次慶曆新政,但總算是挺了過來,即便是宮廷刺殺,我們也都頂住了壓力,以後會越來越好。”

“你打算怎麼做?”

“開始第四次新政規劃吧。”

“具體內容呢?”

“我會在這兩天做好,大家再商量就是。”

“嗯。”

范仲淹應了一聲,非常激動。

從趙駿景祐改制開始,他們的新政就已經開始實施。

先是慶曆元年考成法,整頓官場和吏治。

接着慶曆二年全國大減負,輕徭役、減賦稅,鼓勵商業,安穩民生。

再到慶曆四年五月,全國性軍隊改制,然後是去冗費、裁軍隊、搞發展、重科學。

整個國家從上到下,從官場到軍隊,從民間到朝廷,幾乎煥然一新。

而目前唯一還沒有完成的改革,就是解決土地兼併問題了。

這個東西也是個大雷,一旦處理不好,全國地主大規模抗議乃至起兵造反都有可能。

所以趙駿跟處理冗軍一樣,都沒有立即動手。

現在。

也差不多是時候了。

198.第195章 月色很美,多看看(二合一)134.第134章 燒第一把火136.第136章 早朝爭論第459章 大宋沒我要散195.第193章 人情世故,是張大網第420章 黃河水清,李元昊死,天下大吉第100章 包圍開封府第441章 又被搶劫了113.第113章 回不去了?第371章 已經在想自己的廟號了211.第208章 爲理想而奮鬥第447章 整治陋習,從北方開始第24章 趙光義是蠢豬178.第176章 調研應天府,田昌有冤第383章 欽差到來第475章 試試就逝世130.第130章 羊也有咬人的一天第19章 僞造一個尼尼村第493章 爲世界帶來和平第358章 高麗叫父163.第162章 離開前的規劃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孫當不了皇帝第450章 圖謀幽燕世家241.第237章 近乎無解的陽謀第473章 趙禎的喜悅第87章 他們開心就好第333章 轉換思路,發明橡膠311.第307章 大宋的大缺大德175.第173章 大孫走了,看看電影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第383章 欽差到來第407章 都是因爲宋國第71章 那是它們欠我們的142.第141章 顆粒狀黑火藥256.第252章 慶曆新政第一輪風波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138.第137章 報紙熱議,李迪入京第94章 該動手了第443章 探討諸多問題,地方發展方向297.第293章 不堪一擊132.第132章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第461章 謀西域304.第300章 政制院工作報告以及新的規劃第483章 少年中國說255.第251章 李白蘇軾來了也得有政績254.第250章 南下度蜜月,柳永來攔車265.第261章 CPU技術已然大成!第463章 改革道路不能停下第93章 解試第106章 不能再一個人孤獨地戰鬥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284.第280章 欽差遇刺,此事可解291.第287章 咱家沒那個命第41章 做一條有夢想的鹹魚第458章 不許胡馬窺陰山315.第311章 汴梁的變化有多大?第342章 用好手裡的刀第411章 把島國端上大宋的餐桌第417章 能登炮擊事件,震驚日本303.第299章 與遼國軍備競賽第475章 試試就逝世195.第193章 人情世故,是張大網第450章 圖謀幽燕世家第394章 決戰圈套第55章 朝廷的應對107.第107章 願與高人共襄盛舉(祝大家中秋第496章 抵達巴格達289.第285章 後苑驚變,引蛇出洞110.第110章 官家真的變得不一樣了第464章 該拿回西域了第507章 萬國來朝(2)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265.第261章 CPU技術已然大成!第407章 都是因爲宋國202.第199章 名滿天下,回到家鄉第99章 瓶中人169.第167章 新春詩第一第468章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第333章 轉換思路,發明橡膠第328章 餓不死,但很窮124.第124章 民間滲透213.第210章 元昊出征,老範洞悉177.第175章 苛捐雜稅,路遇田昌219.第216章 人與自然?讓我康康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第433章 民生大於天第336章 一點工業革命的小小震撼231.第228章 宋遼主力相遇190.第188章 淮南貪腐案237.第234章 范仲淹的兩難境地(二合一)193.第191章 大貪官孫沔第464章 該拿回西域了277.第273章 遠洋船隊迴歸第488章 我看他挺像個國王第415章 宋日黑船事件181.第179章 誣陷黃花閨女通姦第460章 慶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