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零章 正名問題

bookmark

聖人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徐榮和高順之言,對於知悉原先歷史的劉協來說,又何曾不知此刻的曹操早已沒了匡扶漢室之心。

但該做的事情,卻是一點也不能省的。

因爲這裡面牽涉到了一個非常重要,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名!

向曹操下旨,令其投降,給予官職封賞,並非是想收曹操的心。

爲的就是正名。

正名的意義在於,告訴天下人,長安軍出征,是師出有名,奉正討逆。

敢於反抗者,便是謀逆之人,在道義上,就矮了長安軍一頭。

至於曹操能不能被收服。

對於這一點,劉協比在場所有人的清楚,曹操的野心,可不是一個所謂的徵西將軍能夠滿足的。

而且即便曹操願降,劉協願不願意收服,還是兩說呢。

別人不知道,他劉協還能不知道司馬家族三代弒君奪權的故事嗎?

當然這些話,就沒必要告訴在座的徐榮、高順等人得知了,劉協自己心中明白即可。

在劉協的示意下,發往兗州的旨意很快便擬好了,交給輕騎兵,日夜兼程,跋山涉水而去,務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交到曹操的手裡。

同時劉協麾下的一衆錦衣衛也沒有閒着,將天子下旨,招撫兗州之主的消息傳遍四方,儘可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從而在輿論上形成對曹操的壓迫。

劉協不指望僅憑這小小一招就能令曹操麾下數萬帶甲之士土崩瓦解,不戰而降。

但只要能給他造成困擾,無論這份困擾是大是小,都可算作是長安軍的得利。

優勢,不就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嘛。

……

“長安天子下旨,欲封主公爲徵西將軍,此中深意,頗耐人尋味啊。”

兗州城,太守府內。

曹操召集麾下謀士郭嘉、程昱等人,共同商討長安聖旨之事。

程昱捧着聖旨看了半天后,說道:“主公,臣以爲,主公縱不應天子詔書,也不可妄動使者,理應寬待使者,尋一藉口,推諉此事,切不可中了長安天子奪名之計啊。”

“仲德言之有理啊,主公,臣也是這麼想的,這道旨意,分明是長安天子在對主公用計,絕非誠心招攬,但長安天子乃大漢正統,我等亦不可斷然回絕也。”

郭嘉也出聲說道。

“這還不好辦嗎?此事依吾看,簡單的很。”

程昱和郭嘉二人鄭重其事的慎重模樣,只換來了曹操的曬然一笑:“就回復長安天子派來的使者,說吾曹操居於兗州,未立寸功,怎敢受陛下如此厚封,不若請長安天子賜吾以討賊興復之名,吾自當爲漢室盡忠,掃清寰宇。”

“主公妙計啊!”

聽到曹操此言,程昱雙眼頓時一亮,拍手稱快道:“如此一來,便是將問題還給了長安天子,若是他賜主公討賊興復之名,主公日後無論對上哪方諸侯,皆有正名,若長安天子不允,那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了,卻怪不得主公不受命。”

“主公此計,確實妙哉。”

郭嘉也連連點頭,目露嘉許之色。

在場之中,唯有荀攸從頭到尾一言不發,眉頭微沉,似有所思。

“公達,汝有何言?儘管道來,不必隱藏。”

曹操見狀呵呵一笑,喚了荀攸一聲。

“主公……您的計策,確實妙極,可是主公可曾想過,隨着長安天子下旨以來,四方城郭,皆有議論此事之言語,天下百姓苦戰已久,若主公不奉天子詔書,無論有何理由,恐怕皆不爲百姓所受。”

荀攸見曹操問起,憂心說道。

這便是他方纔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主公曹操麾下的實力並無忠漢之心,這一點荀攸心知肚明。

因此他也絕不會在此刻奉勸曹操當真歸降長安,這是自取死路也。

即便他心繫漢室,也不會作出此等愚蠢舉動。

他只是從另一個方向,爲曹操闡明此事遠不止天子與主公雙方博弈而已。

“百姓接不接受,與吾何干?”

聽了荀攸的擔憂之言後,曹操只是嗤笑:“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此言一出。

荀攸震驚無言。

此後,曹操下令,兗州兵馬齊出,以攻冀州。

青州兵馬則在曹洪的帶領下,袁譚爲援,同攻冀州。

數日後。

冀州城門開,袁尚率領許攸等冀州百官出城投降,曹操受之。

如此一來,袁紹所倚重的三子中,袁譚和袁尚投降了曹操,袁熙投降了長安。

袁紹生前所擁四州之地,僅餘幷州未破,仍在其侄兒高幹手中。

曹操一方面將青州和冀州各囤重兵防守,堅壁清野,以待長安軍來攻。

另外又去書幷州,恫嚇高幹,令其投誠。

高幹並不願投降曹操,暗中派遣親信之人去書長安軍,意欲以長安軍爲籌碼,制衡曹操麾下的兗州軍,如此便可左右逢源,屹立不倒。

但其麾下親信得了書信,卻徑直將此事告於曹操。

得知此事的曹操,攜精兵數萬,急攻幷州。

高幹無奈之下,舉城投降。

此戰過後,青州、幷州、冀州,盡數落入曹操之手。

再加上已被曹操經營數年的兗州,不知不覺間,曹操取代了袁紹的位置,成了坐擁四州之地的大諸侯。

而三州被下後的數十日後,劉協御駕親征的軍隊,才堪堪到達距離青州幾十裡外的山野中,安營紮寨。

“陛下,形勢不妙啊,短短半月的時間,兗州曹操連下青州、幷州、冀州三城,其麾下曹洪、曹仁、于禁、樂進等將,甚爲悍勇,不可匹敵!”

中軍帳內,徐榮奏報軍情,臉色嚴肅。

劉協卻是微微一笑,說道:“慌什麼,青州在袁譚手中,還是在曹操手中,有什麼區別嗎?總不是要打的,如今袁譚既投曹操,那邊一併收拾就是。”

對於曹操的強勢崛起,劉協其實並不意外。

首先,曹操在兗州經營數年,又養出數量龐大的青州軍,麾下謀臣、將領皆不缺。

此刻趁時而動,乃下青、並、冀三城。

但與昔日坐擁四州的袁紹相比,卻是有所不同的。

第二百七十四章 隕石再現,趕盡殺絕!第一百九十九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零二章 能贏嗎?第二百零零章 着眼當下第四十二章 當皇帝,真爽!第三百零一章 有詔不奉,即爲逆臣第二百三十七章 大漢忠臣曹孟德?第二百一十章 必殺袁術!第十一章 換個活法!第一百九十九章 論功行賞第三百一十九章 荊州將領無男兒?第二百八十三章 最好的機會第三百一十七章 幹就完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決戰時刻(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大漢忠臣曹孟德?第二百二十九章 新神級傳承系統!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子竟有不下溫侯之勇!第二百零二章 送二位將軍一份大禮第九十一章 我勸不住潘子啊第三章 大魔導師!第二百四十四章 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啦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冬天之前攻破長安第九十九章 最佳入場時機第二百七十一章 殊死一戰!第十三章 文姬入宮!第一百九十八章 求曹公收留!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安軍真正的實力(中)第六十章 給朕一個面子第二百二十二章 劉備請戰第二十六章 宮人的捐贈第三十七章 傾城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剛正不阿的田豐第一百零六章 騎兵三寶,絕境翻盤!(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第三百一十八章 荊州兵也在?那就一起打!第七十二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九十五章 結拜兄弟?第五十五章 被動變主動第一百六十八章 山雨欲來,風滿城!第六十九章 風起雲涌第二百四十九章 長安未亂,再劫糧道!第二十七章 一曲肝腸斷第七十一章 放眼天下之氣魄第十章 聖天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這牆角真挖不動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長安之兵,討賊破敵!第三十九章 天下第一又如何!(下)第五十三章 再入戰俘營第二百七十一章 殊死一戰!第二百二十三章 長安怪象第三百零二章 這叫投石機!第三百二十三章 我荊州軍竟不堪一擊?(上)第二百七十三章 誰說要放過他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袁紹要起兵了第六十八章 罷相與三省六部制!第二百七十九章 戰略態勢的調整第二百六十八章 長安軍真正的實力(下)第三百一十二章 增兵?那就打!第二百八十一章 辛毗獻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好戲將上第八十五章 就這?第二百七十一章 殊死一戰!第十四章 天青色等煙雨第三百二十五章 我荊州軍竟不堪一擊?(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壞我大業,該殺!第七十八章 從徵兵開始!第三百二十九章 雪戰奪荊州(1)第三百零八章 糧食問題第六十章 給朕一個面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解放生產力的最佳方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第二百九十一章 俯首稱臣第二百五十九章 古怪的袁紹軍第九十八章 忘恩負義趙子龍!第三百一十二章 增兵?那就打!第三百零六章 巨石投城,防不勝防!(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七十三章 冀州亂!第八十章 兵聖傳承發威!第四十章 羣臣之爭第一百零八章 圍點打援,生擒袁術!第八十五章 就這?第二百二十五章 袁紹要起兵了第二百零一章 雍州十郡第七章 打個賭!第一百二十章 劉協的問題第八十六章 好個袁本初!第一百九十章 爾等鼠輩,插標賣首!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子竟有不下溫侯之勇!第五十七章 朕現在只想搞錢!第七十一章 放眼天下之氣魄第一百三十章 一意孤行的力量(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勤政殿議事第二百八十四章 內亂?第九十七章 子龍將軍投敵了!第三百零七章 人去樓空第三百零一章 有詔不奉,即爲逆臣第二百八十五章 幽州城外的旨意第七十二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七十六章 沒人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