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

卻說劉備趕來徐縣看望李翊,中間談及糧食運轉問題。

受天氣影響,糧食運轉效率低下。

雖然有牲畜作爲主要的運糧手段,但主要依靠的還是人力。

古代人力運輸是相當殘酷的,役夫死在半路上更是家常便飯。

用《鹽鐵論》的話說,就是,“甲士死於軍旅,中士罷於轉漕。”

意思就是身體好的士兵,都得上前線當炮灰。

身體羸弱的士兵,也不能擺脫當耗材的命運,必須得參加運轉工作。

不管你的身份是士兵還是役夫,不管你是趕車拉車還是揹負軍糧。

參加轉運的百姓都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輸送軍資的轉運。

因爲軍糧是重中之重,軍官要是延誤了是要軍法論處的。

所以軍官爲了保證運輸效率,是不會把役夫當人的。

這是封建時代的特色。

只要你參與運輸軍糧,就算不死在路上也得扒層皮。

李翊在徐縣催督淮南、豫州的糧食轉運,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所以花了大半個月時間,想出了一個能提高運輸效率的辦法。

俄頃,工人將李翊發明的物件了出來。

劉備忙瞪大眼睛,伸長脖子去看。

“……這是鹿車?”

劉備眉頭皺起,此車的構造和鹿車很像,但又多了四個支柱,整體的構造不盡相同。

李翊向劉備解釋道:

“此車一腳四足,單行每日可走數十里。”

“羣行每日可走二十里。”

言外之意,

編隊時推車的人素質不一,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

所以按最低標準算,每日可走最少二十里路。

當然了,這個運輸效率肯定不算高。

但它好就好在,推車人不會太辛苦。

至少不會再出現像現在這樣,半路上死去大量役夫的情況。

李翊發明此車,也是出於人道主義。

儘管運糧的大多是徭役,但他們畢竟是給前線軍士運送糧食。

他們的生命應當得到尊重。

“未知此車,一次可運多少糧食?”

劉備問出了自己最爲關心的問題,能載多少糧這纔是重點。

畢竟此車雖然保證了役夫的生命安全,但如果效率低下的話,反而拖垮全軍。

“一車可載二十石!”

李翊比了兩根手指頭,向劉備信誓旦旦地保證。

“……嗯。”

劉備一頷首,感慨道:

“一車一次可運一人一年之糧,誠爲好車!”

於是,又笑着問李翊道:

“不知此車可有名字?”

李翊目光平和,澹澹說道:

“翊爲它取名木牛流馬。”

沒錯,木牛流馬其實就是改裝版的獨輪車。

這不僅是古人的主流意見,甚至是現代學術界的主流意見。

不過這些意見唯獨在民間爭議很大。

爲什麼爭議大?

民間的意見就是,諸葛丞相這麼大的能耐。

木牛流馬怎麼可能只是個普普通通的獨輪車呢?

就算不是個智能機器人,起碼也得是其它高大上的東西吧?

只能說,這就有點兒太苛求丞相了。

丞相能耐再大,也不能突破科技條件和物理規則吧。

在兩漢時期,鹿車主要是用來運人的。

一次最多隻能載兩個人。

此前李翊在魏地收割糧食時,因爲運載牲畜不夠用,只能勉強用鹿車過來平替。

當時,他便聯想當了把鹿車改裝成運貨的獨輪車,以此來提高運輸效率。

事實上,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通過轉變思維,把獨輪車從運人變成了運糧。

除此之外,還要克服蜀地艱苦複雜的交通條件,保持甚至提升運輸效率。

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已經非常牛了。

正如中科院士、機械學家劉仙州先生所評論的那樣,

——“創造一種獨輪小車,已屬一種極大之進步矣。”

李翊又命人推了一輛車來。

這輛車比之前的一腳四足不同,它是有四個輪子。

“……此爲木牛,此爲流馬。”

李翊用手一指,將兩輛車一一介紹給劉備。

沒錯,木牛流馬是兩種車。

木牛就是李翊之前改裝版的獨輪車。

而流馬則是平替了木牛的四個支柱,多了三個輪子。

流馬背上置兩個方囊,糧食盡數裝入囊中運輸。

每個方囊,可以裝米二石三鬥,即一流馬可載糧四石六鬥糧。

所以流馬不管是運糧速度,還是運量上都遠不如木牛。

不過它比之木牛還要省力,基本上不存在說累死在半路上的情況。

但考慮到它的運輸效率,肯定也不能大規模使用。

最好還是和木牛混搭着用。

“翊前次來徐縣時,曾與本邑匠人商議改裝鹿車,以作木牛流馬之用。”

“適逢主公至此,何不將此決議批覆,以便工匠大規模製作。”

這種軍事領域上的發明,還是需要劉備這個最高領導人來親自拍板的。

劉備不假思索,道:

“……先生行事素來穩妥,前曾以曲轅犁改良農事。”

“今歲又以木牛流馬提升運轉之效,實乃利軍利民之善舉。”

“便依先生之意辦理即可。”

當即,劉備大手一揮,同意了大規模生產木牛流馬的方案。

正說時,忽有人報青州有使到。

這名哨騎急匆匆趕來,只因下邳劉備、李翊兩個話事人都不在。

一打聽才知道在徐縣,這才慌忙過來稟報。

劉備見是青州有使到,便問李翊知不知道青州使者的來意。

李翊斬釘截鐵道:

“吾聞數日前袁顯思敗於袁尚之手,彼困守平原小邑,必非袁尚敵手。”

“今遣使來,當是有求於我徐州,速去!”

於是,衆人很快趕回下邳。

至下邳時,見着來使,乃現任平原令辛毗也。

李翊謂劉備道:

“辛佐治乃能言善辯之士,主公可小心應付。”

劉備從其言,邀辛毗至驛館,雙方見禮畢。

辛毗即將袁譚書信獻上。

信中談及了袁譚對劉備舉其爲茂才的感激之意,又表達了自己的難處。

希望劉備能派兵助他擊破袁尚。

衆人見此,紛紛諫道:

“袁譚爲袁尚攻之太急,故不得已而降。”

“其心不可輕信,欲要動兵當須謹慎。”

孫幹、簡雍亦諫道:

“今袁氏兄弟相鬥,正是我河南坐收漁翁之利之時。”

“何必着急動兵?”

“況連年征戰,徐州疲敝,百姓困苦。”

“此前郯侯北上征伐魏地,也只是堪堪奪得三月糧餉。”

“今復起爭端,並非益舉。”

李翊駁斥衆人道:

“諸公之言,並非善論!”

“自破袁尚以來,天下當雄者,除我徐州之外。”

“曹操據兗、豫,劉表作保江、漢。”

“而袁氏並未敗亡,仍據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

“吾此前北征魏地時,重挫袁尚,袁譚爭位之心更盛。”

“若使二子和睦,共守成業,天下事未可知也。”

“今乘其兄弟相攻,彼勢窮來投我,我提兵先助其拔袁尚。”

“然後坐觀天下時變,冀州立定也,機會又何以失?”

“今袁譚有急,因念舊意,故來投我徐州。”

“若見死不救,彼投曹操,公等將何以自處?”

李翊一番話將衆人駁斥的無言以對。

劉備便問李翊道:

“……先生此去,有幾成勝算?”

李翊眼眸一蹙,正氣凜然,有條不紊地爲劉備分析道:

“袁氏兄弟相爭,非他人所能離間,乃自以爲天下可定於己手耳。”

“今已求助於主公,是袁譚心知不能取勝袁尚,此其力已竭也。”

“夫兵革敗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鬩,國分爲二。”

“連年戰伐,甲冑生蝨,加之旱蝗、饑饉並至,國無囷倉,行無裹糧。”

“天災應於上,人事困於下。”

“民無愚智,皆知其將土崩瓦解,此乃天亡袁氏之時也!”

“兵法有云:“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

“以主公之明威,應困窮之窘敵,擊疲弊之賊寇,無異於迅風之振秋葉矣。”

“方今二袁不務遠略,而內相圖,可謂亂矣。”

“夫居者無食,行者無糧,可謂亡矣。”

“今因其請救而撫之,利莫大焉。”

“且以愚意度之,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

“河北既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

“願主公詳思之!”

李翊將自己的分析,一一向劉備闡述。

我們說過什麼是真正的王佐之才?

那就是要做到,

有理有據的拍馬屁。

設身處地的講問題。

堅定信念的說建議。

只有把這三點全部做到了,才能真正讓人心悅誠服。

提高自家集團士氣的同時,還能暴漲自身意識形態。

劉備大喜,即委命李翊爲帥,提兵兩萬,北上青州。

協助袁譚,還取冀州。

李翊提兵一路北上,袁譚知李翊果真親自領兵來援,喜出望外。

親自率軍出城三十里迎接。

一見着李翊,當即拜道:

“袁顯思見過君侯!”

李翊親自扶他起身,握住他的手說道:

“吾妻亦出袁氏,若論輩分,君與我爲堂親。”

袁譚大喜,即邀李翊入城。

設宴款待李翊之時,又問起還取冀州之策。

李翊說道:

“今軍中乏糧,我意先北上去渤海。”

李翊此次領兵過來,是沒有帶多少糧草的,所以只能仰賴袁譚供給。

但平原小地,肯定養不起這麼多兵。

所以李翊才提出,要先北上取渤海郡。

整個冀州最富的地方就兩個,一個渤海,一個魏郡。

再早個幾十年,渤海可以說是冀州最富的郡。

估算人口大概在110萬~200萬人之間。

不過後來袁紹入主冀州後,將治所遷到了魏郡的鄴縣。

所以魏郡便從原來冀州倒數的郡,一躍成爲冀州首富。

此外,除子龍老家常山外,像清河、安平都是人口大郡。

所以冀州敢號稱九州之首,一郡當一州絕對不是胡亂吹的。

李翊想先取渤海,一方面是出於糧秣問題的考量,一方面是想把這個大郡給先佔下來。

畢竟魏郡對徐州而言算是飛地,即便通過袁譚的手間接管控,也很難去與曹操相爭。

曹操早已視魏郡是自己的囊中物、池中魚了。

此前李翊領兵從魏地回來時,在黎陽見着于禁的大量軍馬,就已經知道曹操馬上要對魏地動兵了。

正好,曹操的起兵能夠幫自己牽制袁尚的兵馬。

“若是先取渤海,袁尚領兵來攻,爲之奈何?”

袁譚連忙問。

“……若袁尚引兵來救,魏地空虛,曹操必趁勢起兵奪取魏地。”

“袁尚若不還救,則失巢穴。”

“若其還救,我可踵襲其後。”

“如此一來,袁尚前不能解渤海之圍,後不能退曹操之兵。”

“其敗亡之勢,可定也!”

袁譚大喜,即執李翊手道:

“願從君言!”

言訖,又不免瞪了一眼郭圖。

暗罵你看看人家的謀士,在看看你。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怎麼能就這麼大呢?

當即,袁譚跟着李翊一起發兵北上,直攻渤海。

渤海告急,袁尚聽說袁譚求來了徐州兵,頓時怒不可遏:

“前日此賊敗吾一場,如何又叫外寇來侵佔吾土。”

“吾誓殺之!”

正欲領兵前去救渤海,審配諫道:

“公大軍遠去,須防曹軍渡河。”

袁尚道:

“審公可爲我守土。”

於是,袁尚留下審配守鄴城。

用陳琳爲謀士,馬延、張𫖮二將爲先鋒,親率兩萬大軍。

連夜北上,救援渤海。

河對岸,黎陽守將於禁一直關注着北方局勢。

當察覺到袁尚領兵出去,魏郡兵力大減之後,立馬遣使,星夜趕往許縣報知曹操。

曹操聞言大喜:

“吾今番必得冀州矣!”

於是,命曹洪率軍一萬,進兵先去攻鄴城。

自己則引兩萬大軍,攻打上黨郡,已斷袁尚左臂。

上黨郡屬於幷州,也不算有多富。

但曹操出於戰略考量,還是決定先打這裡。

只有把上黨打下來,才能將河東之地與河內、魏郡連接起來。

何況曹操最近也聽說了,馬超一戰降了幷州。

雖然這馬兒並未言明,是徐州唆使其出兵的,但出於謹慎考慮。

曹操還是必須先拿下上黨,以防止將來被幷州挾制。

於是,曹營這邊公分了兩路兵。

一路曹洪取冀州,一路曹操取幷州。

同時,曹劉同盟也來到了最爲微妙的關係節點。

那就是不論是李翊出兵,亦或者曹操出兵,都不再像之前那樣給對方打招呼提醒了。

基本上就是各打個的。

頂多就是我不打你,你也別來打我。

原本牢固的曹劉同盟,如今已演變爲了《互不侵犯條約》。

……

話分兩頭,卻說袁尚一路領兵趕去救援渤海。

甫一到了渤海治所南皮縣,立馬便得到了一個震驚的消息。

李翊已經連克重合、東光、陽信、高城等地了。

雖然袁尚離得更遠,速度肯定要比李翊更慢。

但李翊是進攻方,一路要穿過重重關隘。

而袁尚本土作戰,一路是暢通無阻的啊!

結果等他到時,渤海居然快丟了一半兒了。

“彼如何進軍如此神速耶?”

袁尚頗感震驚。

左右人解釋道:

“聽聞李翊此次行軍,多爲輕車簡行,拋棄了糧草輜重。”

“故而行得快!”

袁尚恍然大悟。

……這就不奇怪了,這就不奇怪了。

輕車簡行確實能極大提高行軍速度,但卻要求主帥必須用最短的時間拿下城池。

不然得不到城內的補給,軍士就立刻餓死。

這種打仗方式太需要魄力了。

而上一個這樣的打仗的人,還是戰國時期的白起。

雖然袁尚與李翊不和,但見着他一路領兵打下來,克服重重關隘。

還是忍不住發出一陣慨嘆:

“吾父在時,曾言李翊用兵如神。”

“雖韓、白復生,亦未必過此。”

“……今日吾方信此言不虛。”

左右人又接着補充道:

“聽聞此戰中,李翊用一拋石機攻打城牆。”

“其勢如雷霆,威若山崩。”

“機發之時,巨石飛空,呼嘯而至。”

“所擊之處,城牆崩裂,樓櫓盡摧。”

“守軍將士,無不膽寒。”

“兼之又畏李翊之名,故往往只一發砲,守城將領便舉城向李翊投降了。”

什麼?

袁尚聞言大怒,破口罵道:

“吾父在時,待此輩不薄。”

“今李翊方至,尚未發一矢一弩,便舉城向其投降。”

“此輩着實可恨,待吾收復失地。”

“但盡誅之!”

整個河北上下,都是極爲痛恨叛徒的。

因爲袁氏官渡之戰打輸後,對河北的輿論宣傳就是,

張郃、高覽臨陣倒戈,他們纔打輸的。

所以河北的官員,敢有“投降論”,那是極度政治不正確。

當聽到渤海一些地方官,面對李翊的大軍不戰而降時。

袁尚當然憤怒,同時又暗忖。

這些人到底是有多害怕,竟然敢頂着滔天的壓力,向李翊投降?

“李翊軍來的快,不知主公當何以應敵?”

諸將紛紛問。

袁尚分析道:

“李翊既是輕車簡行,必然想速戰速決。”

“吾先在南皮五十里外下寨,據點而守。”

“若李翊攻之急,再從南皮增派援軍。”

陳琳諫道:

李翊用兵如神,今棄城不守,反據木寨而禦敵。”

“此正合李翊之計,依愚見。”

“駐守南皮,最爲穩妥。”

“此地近幽州,可先遣人致書二公子,令其發幽州兵來援。”

“如此,亦可節省冀州兵力。”

“我等只需死守南皮,時日一久,與之相持。”

“李翊自然退兵。”

袁尚從其言,即分遣兩路人馬。

一路北上,至幽州求援。

一路回鄴地,向審配催督糧草。

以作在南皮跟李翊打持久戰的準備。

李翊大軍很快抵達南皮。

李翊先將城池圍住,並不着急攻。

乘馬觀城一圈,見南皮守備足當,心中袁尚已做好和他打持久戰的準備了。

許攸熟悉冀州地理,此戰以嚮導身份全程參與,中間還成功勸降了不少城池守將。

不可不謂功勳卓著。

這日,許攸又陪着李翊饒觀南皮。

“袁尚看來是已做好與子玉打持久戰的準備了。”

“子玉以爲當如何?”

許攸捋着鬍鬚,向李翊出聲詢問。

但臉上卻又帶着幾分從容,似乎是對破南皮胸有成竹,只是等待李翊問計於他。

他當然有此信心,畢竟這一路勢如破竹,他也獻策不少。

但李翊這次並未嚮往常那樣問計於他,只淡淡道:

“袁尚提大軍來南皮,魏地必然空虛。”

“若曹司空將大兵而來,袁尚首尾不能相顧,冀州可得矣。”

許攸一怔,忙問:

“那子玉打算如何取南皮?”

李翊一捋鬍鬚,當即將軍隊分作四部。

趙雲圍北面,張飛圍東面,張遼圍西面,李翊自己則親統大軍守住南面。

見李翊將南皮死死圍住,並不着急攻。

城上的袁尚、陳琳、馬延等人都變得緊張起來。

暗想李翊不是輕車簡行嗎?

他應該缺糧纔對,不可能真想着靠圍城就把他們圍死吧?

爲此,袁尚也想了一條妙計。

諸子當中,屬他最得人心。

於是親自登上城牆發言,呼籲全程百姓一起登高守城,抵禦侵略者。

袁氏的名聲依然好使,百姓的認知大多比較短淺。

在袁尚三言兩語的煽動之下,很快便與兵士們一起登上城牆。

擺出一副玉石俱焚,死守城池的架勢。

李翊遂在袁譚的陪同下,催馬到了城下。

袁尚見袁譚親自來了,揚鞭大罵道:

“背主之賊,勾結外敵,侵佔北土。”

“今又引豺狼,欲害兄弟耶?”

袁譚大怒,亦衝牆上罵道:

“汝藥死父親,篡奪爵位。”

“吾爲長子,合當爲後嗣!”

袁尚大怒,拈弓搭箭,便往城下射去。

嗖!

一箭飛來,被許褚一刀撥落。

“此等武藝,也能上陣爲將?”

袁譚哈哈大笑,若論馬上功夫,袁譚確實有臉說這話。

袁尚更加憤怒,大聲罵道:

“李子玉,你儘管來攻我城池便是。”

“我河北之士,只願臨陣鬥死,也絕不與賊人媾和!”

袁譚聽出了袁尚的譏諷之意,又羞又惱,即向李翊請戰道:

“君侯!此賊太過可恨。”

“吾願爲先鋒,爲君侯攻破南皮。”

“還請君侯首肯!”

李翊卻揮了揮手,示意袁譚稍安勿躁。

“南皮不比他地,我軍兵少,若是強攻,損耗極大。”

“不利於接下來的戰事。”

袁譚便問:

“我軍糧秣亦不多,若是不速取南皮。”

“軍中必然譁變!”

李翊不再應答,只伸手向後一招。

“弓箭手準備!”

“得令!”

言訖,一排排弓箭手闊步走出,拈弓搭箭,便往城牆上。

噗!

唔!

飛矢一箭射穿了袁尚的發冠,唬得他慌忙縮頭,躲在女牆之下。

旋即又強作鎮定,哈哈大笑:

“李子玉,吾正愁城內箭矢不多。”

“多謝君侯送箭!!”

“……哈哈哈。”

嗤!

就在袁尚得意忘形之際,又是一支流矢飛過。

正中袁尚門牙。

“啊!!”

袁尚捂嘴大叫,鮮血汩汩地從指尖淌過。

左右皆驚,急忙上前將之救起。

袁尚疼痛難當,捂着嘴,獰聲道:

“李翊!吾誓殺汝!”

陳琳諫道:

“城下飛矢不斷,若不還射,彼趁勢來攻。”

“南皮危矣。”

有理有理……

袁尚疼得有些說不出話來,即伸手示意城上的弓箭手也放箭,即刻還射回去。

城上城下,兩頭箭雨齊發。

不過由於袁尚是居高臨下之勢,箭雨火力自是能夠穩穩壓住李翊軍的。

張郃見此,便提了大盾,想要衝城。

李翊急止之道:

“袁尚親自南皮,提振士氣。”

“城上軍民一心,若此時強攻,必然損失慘重。”

張郃急道:

“若是以相持之法,消磨其銳氣,我軍糧草亦難久持。”

又回頭望了眼前線對射的將士,面有鬱色:

“賊在上,我在下。”

“幾輪箭雨下來,箭矢費耗甚巨,而殺敵甚少。”

“若長久下去,如何攻破南皮?”

“……不妨事。”

李翊捋着頷下鬍鬚,澹澹道:

“我自有計破敵,汝可先吩咐士兵持盾,於盾面上裹上厚草。”

“然後連夜結草爲衣,覆在體外,至天黑時攻城。”

張郃不解其意,但還是聽話照做。

李翊又喚高順過來,“吾前日所用拋石機,汝可即命軍士組造。”

“我不日便用。”

配重式投石機威力雖然大,但移動很不方便。

如果追求行軍速度的話,都是要臨時組裝的。

“喏。”

高順亦領命而去。

左右人諫道:

“南皮乃大城,我軍兵少,卻還要四面圍城。”

“若他郡來援兵,與城上守軍裡應外合,恐難以禦敵。”

“不若撤去兩面圍城,只攻東、南兩面。”

“袁尚必不敢以死相抗,勢若去,必棄城走。”

“如此,城可破矣。”

李翊解釋道:

“若能在彼援軍到來之前,攻破南皮,則無憂矣。”

“城池若破,我以四面圍之,以盡殺敵之數。”

“盡最大可能削弱袁尚之力,此爲長遠之計也。”

李翊的戰略目標很明確,袁氏在北方的實力太過強大。

戰端已經開始了,兩地的仇恨也結下了。

要想將戰果最大化,就必須儘可能的摧毀袁氏能動員的生力軍。

這是從根本上削弱他的實力。

衆人見此,也不再諫言。

只是紛紛猜想,李翊要如何在敵人援軍帶來之前,就攻破渤海的治所。

……

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第75章 大漢魅魔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90章 劉備的恩情還不完,根本還不完!(求訂閱!)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165章 我比老劉先有子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249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長非孔明莫屬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78章 北方一統,袁神啟動!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33章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李翊識虛實,龐統見兵勢,難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85章 劉備軍難道是長翅膀飛過來的?(求訂閱!)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144章 疆土不懂分與合,隻歎人心隔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222章 袁氏故吏:李翊弄曹瞞如嬰兒,我等誓死追隨劉將軍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3章 長歎息以掩涕兮(求追讀!)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41章 壯士前行,所向披靡(求追讀!)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173章 黃忠:李輔導劉輔導,能教好我兒子的就是好輔導!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255章 劉備:十年,我等了十年,就爲了今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75章 大漢魅魔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