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

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靠武力

回望千年歷史,北方遊牧政權似乎總是困擾中原王朝邊境安全的問題。

從武帝時期的全盛匈奴,到宋代的澶淵之盟,再到明朝的土木堡之變。

究其原因,還是中原王朝在軍事上不具備長期作戰能力。

在短期內可以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取得勝利。

但無法進行長期的追擊殲滅戰,也就無法徹底消滅北方的有生作戰力量。

所以常常有人問,爲什麼就不能直接把遊牧給滅了,這樣不就沒有邊患了嗎?

先不考慮這會付出多高的軍事成本。

即便真的有封建王朝,把草原上的每一個人給殺了。

那麼打下的這片土地,你總得移民過去吧?

草原環境惡劣,風餐露宿,櫛風沐雨。

夏天的野蚊子能直接把人給咬死。

任何漢民,只要到了草原長期居住,那他就是會胡化。

由此成爲新的遊牧。

是環境改變人,而不是人改變環境。

所以草原民族並非天生就野蠻。

他們只是因爲環境限制,只能活的像個野蠻人。

那麼轉換一種思路,改爲直接統治草原地區行不行?

這其實也不現實。

農耕帝國與草原帝國有着不同的文明形態,與統治邏輯。

農耕文明重點看稅收,講究一個穩定。

遊牧文明一年四季都在遷徙,對於這羣居無定所的人。

你中央政府既無法調查人口,又無法按時找他們收稅。

甚至你收上來的稅,都不見得比得上你在草原上找人的成本。

所以要保證一勞永逸,萬世太平。

團結“非我族類”,是非常需要政治智慧的一件事。

它必須運行一套雙元雙軌,又相互依存共生的政治制度。

故此,李翊始終反對單純通過暴力,來緩解遊牧之患。

這是低效、貧民、傷財的。

最佳的方式,還是加深兩國貿易,使雙邊經濟高度綁定。

這樣一來,

一旦兩國開戰,統治者就會瞻前顧後,處處掣肘。

以致儘可能地避免兩國爭端。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現代經濟管理學的問題。

好在李翊在這方面專業對口。

當即對衆鮮卑部使者,提出了加深兩國貿易,擴大商品規模的建議。

而這建議一出,立馬招來了衆部使者的反對。

其中以軻比能部使者素烏最是不能理解,當即對李翊的主張提出質疑。

“……丞相之見,皆爲坐論,非聖人之言。”

“我等雖爲邊鄙,亦嘗聽聞漢家有云:”

“——天殖貨財,皆有定數,不可盡出。”

“夫商賈之道,不過徙貨易位,豈能無中生有?”

“昔糧肉不足以飽胡漢之口,今經籌算,反能足食。”

“此何理耶?”

素烏所提出的觀點,其實代表了整個封建時期人們的觀點。

在他看來,不論是胡人還是漢人,他們的貨物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無止盡的拿來交易。

也就是司馬光說的,“天下之財,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

認爲天下的財富有限,不在老百姓手裡,就是在官府手裡。

後世很多統治者都沒能逃出這個刻板印象。

這其實還是受傳統儒家士大夫的影響,

認爲生產力是不能被解放、被髮展的。

全天下的財貨就那麼多,不管怎麼變法,無非就是看蛋糕怎麼分。

而不會使蛋糕變大。

後世許多變法家,也只是在考慮如何分蛋糕,而不是在想該怎麼把蛋糕做大。

在這方面,其實王安石的理論是最符合現代經濟學的。

王安石提出了: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從生產角度來說,要增加財富就得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從金融學角度說,投資、財產的流轉都可能產生新的財富。

李翊從前是幹什麼的自不用多說。

他要想論證管理和統籌,以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那麼前後五百年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跟他打。

管仲、桑弘羊、諸葛亮、王猛等人也不例外。

李翊絕不會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去跟素烏等人科普,什麼叫解放生產力。

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既得利益。

那麼基於此,李翊便以“誘導式”談話,向素烏提出要求:

“公等皆以爲,草原不能提供足量牛羊。”

“然私以爲,若擴大畜養規模,以諸部實力,便能滿足本相之所需。”

此言一出,以素烏爲首的使者,都在那裡冷笑。

彷彿聽到了一個非常幼稚的話題。

按理說,遊牧民族的牛羊都是成羣的,應該越繁殖越多才對。

但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所控制的牛羊,不可能超過放牧地區的草料承受極限。

不然,大草原上的水草餵養不了那麼多牛羊,就只會白白餓死。

爲此,李翊接着進行補充:

“公等若在牛羊長老之前,將之屠宰售賣。”

“不就能控制草料供給,不致使畜牧過度耶?”

說白了,草料畢竟不是稀缺資源。

牧民們沒有一個對草料資源的管理的基本概念。

牛羊在成年之後,就不會再長膘了,甚至有可能掉膘。

再養着它們,就是純純浪費資源。

何況牛羊在成年時期,就是它們交易價值最高的時候。

可道理大家都懂,

但牧民們還是無法做到,將它們隨意宰殺。

理由也很簡單,

殺了肉就無法保存,容易腐爛變質。

所以它們寧可養着老牛老羊,以保證自己手裡始終有硬通貨。

所以當李翊提出這個建議後,素烏當即出聲反駁:

“……明公之論雖善,然我部縱知牛羊老不益肉,亦不忍妄殺。”

“畜活則肉存,驟屠過量,腐臭誰食?”

說着,看一眼衆身後其他諸部的使者。

衆使者包括烏桓人在內,紛紛起身,連道:是也是也。

殺了,我們吃什麼?

“若將牛羊盡易錢財,猝逢雪災。”

“錢不可衣,銅不可啖。”

“吾等豈非授命於人乎?”

“觀漢胡舊市,吾輩惟換鹽鐵必用之物,足則止售。”

“寧縱牛羊食野,不積銅山堆庫。”

“蓋皆此之論也。”

素烏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李翊經濟論上的另一個漏洞。

那就是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牛羊就是他們的硬通貨。

換取漢人的五銖錢,趕上大雪大災天氣。

這些錢就是堆銅疙瘩,完全不如實實在在的牛羊好使。

所以,縱觀歷朝歷代的漢胡交易。

每朝都有,可爲什麼一旦兩地爆發戰爭,邊市貿易不能動搖國本呢?

那就是因爲貿易的力度不夠大!

說白了,你胡人拿牛羊來換取漢人的鹽鐵,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始終都是點到爲止。

當換夠了,他們是不會把剩下的牛羊拿出來交易的。

因爲這是他們的硬通貨,是“立身之本”,人不可能把全身家當拿去跟你漢人做交易。

你動搖不了人家的硬通貨,戰端一起,自然就動搖不了他們的國本。

有人會說,你們還可以拿錢換我們漢人的糧食嘛。

基於這個觀點,一名烏桓使者當即發表自身看法:

“漢家邊吏更替無常,若遇酷吏閉關,銅即成礫。”

“於吾等皆無用也。”

“況兩國之間,戰端若啓。”

“市絕畜盡,吾之部族又何以存焉?”

遊牧人也不是傻子,你把我們的硬通貨換成了銅疙瘩,萬一不跟我們交易了。

我們這些銅錢就全砸手裡了。

到時候,還不是得看你們漢人眼色吃飯?

對此,李翊只是微微一笑。

“爾等皆患鮮肉難貯,錢賤難恃。”

“以吾觀來,此易事耳。”

“可以活畜,易我漁陽之醃肉。”

“若嫌鹹味過甚,尚有谷粟布帛可儲。”

這就是李翊的經濟理論。

幽州發展製鹽業,間接能夠帶動醃肉業、鹹魚業的發展。

而遊牧輸入到內地的牛羊,又間接爲醃肉的製作提供了鮮肉資源。

從而形成一條產業鏈。

說白來,

經商不能只看重蠅頭小利,生怕自己吃虧。

眼光要放長遠一點,要讓別人也能賺到錢。

你們不是捨不得交易自己手裡的“硬通貨”嗎?

簡單,我把我們的硬通貨,也換給你們就是了。

你敢說谷粟、絹布不是中原人的硬通貨?

“……若我等皆投效朝廷,便可盡易醃肉,此非丞相戲言乎?”

衆人顯然對李翊開出的口頭支票存在疑慮。

“若按丞相所言,大肆畜養牲畜。”

“待到夏秋之際,膘肥體壯者,何止百萬?“

“試問漢家商賈,安得如許鹽斤以醃之?”

“縱能醃成,則草原鹽價必賤——”

“且如此巨量醃肉,其價又將幾何?”

衆人又提出了對漢人拿不拿的出這麼多醃肉的質疑。

主要質疑的是,漢人哪來那麼多鹽用來醃肉。

這個問題其實好解決,畢竟李翊通過曬鹽法,大規模製作海鹽了。

所以李翊當即表示,鹽的問題衆人無需擔心。

如果你們需要,他現在就可以帶你們去看鹽倉。

證明幽州政府是能夠拿出足量的鹽,來醃製魚肉的。

甚至,直接把曬鹽法教給你都無所謂。

因爲教給你們,你們也沒辦法用。

這玩意兒太吃地理位置了。

胡人又沒有渤海灣這種超長海岸線。

而且曬鹽法效率其實挺低的,且非常吃勞動力。

它最大的優點是成本低。

而幽州,最不缺的就是流民這種廉價勞動力。

通過大規模曬制海鹽,既爲流民提供了工作,穩定了社會環境。

同時又生產了海鹽資源。

再賣到國外去,又爲國家創造了外匯。

可謂是一魚三吃。

至於衆人擔心的另一個問題,

就是漢人既然真的能夠拿出這麼多鹽來醃肉。

那生產過多的鹽,是否會導致草原鹽價跟着變低?

對此,李翊提出的解決辦法是。

凡是在齊國交易完成的食鹽,一律將鹽稅打對摺。

而出了齊國,不管它是在草原、亦或者是在曹操的地盤。

只要不在齊國境內,不受齊國法律保護。

那就一律按原來的鹽稅稅率查辦。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爲了穩定鹽價。

這個關稅問題,對當時的人來說可能比較複雜。

但對於現代人而言,就很好理解了。

畢竟,它就是後世海關對於進口貨物,調整的進口關稅。

而這個特殊的“海關保稅區”,李翊把它定在了他目前所在的漁陽郡。

也是受地理政治環境影響吧。

漁陽之外,任何食鹽的販運都按照原來的法律置辦。

而在漁陽內,便進了特殊的保稅區。

將胡人的牛羊,集中在漁陽宰殺。

然後,製鹽、醃肉、生產皮革,仿製毛衣。

在對外出口。

從而形成一條集中高效,並完整的產業鏈。

通過這樣的統籌安排。

便能夠使草原上那些已經不長膘的牛羊,可以被及時殺掉。

無須浪費草料。

從而最終使得草原的畜牧資源與產品,其產量遠遠超過原來的數倍。

這就是李翊反覆強調的整合資源。

而爲什麼李翊能夠主導這場貿易呢?

因爲這場貿易用到的最核心資源在李翊手中,即海鹽。

莫說胡人,就連漢地其他很多地方,都沒辦法像漁陽等郡這樣,大規模曬制海鹽。

即便沿海地區能曬,它們又不像幽州那樣毗鄰遊牧政權,可以穩定將生產的海鹽處理掉。

所以可以說,漁陽的海鹽真正做到了李翊提出的“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可以說,李翊已經將自己的經濟理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跟衆人解釋了。

衆使者也是來自各部的精英人士,在李翊的循循善誘之下。

只是粗略搞懂了李翊想要表達的意思。

只剩下最後一個疑問,需要李翊幫他們解釋。

那就是,如何保證胡漢兩地能夠長期穩定的進行貿易?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敏感。

畢竟遊牧政權與農耕政權似乎天生就是敵對、勢不兩立的。

對此,李翊也給出了對應的解決辦法。

“我等既以信義相交,可立期畜之約。”

“敢問丞相,這何爲期畜之約?” 衆人作爲使者,算是與漢人接觸比較多的了。

可卻從未聽說過有什麼期畜之約。

莫說胡人,就連在現場的許多漢人官員,都不知道李翊制下的這個合約是什麼意思。

李翊乃深入淺出的爲衆人解釋:

“所謂期畜之約,乃爲諸公煩鹽醃不及之困,而立畜劵之法也。”

畜劵?

這又是個什麼東西?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覷。

有胡人使者向漢人官員投去一個眼神,彷彿說你們的丞相也太天馬行空了。

那漢人官員則無奈地攤攤手,表示其實咱們也不知道丞相的新奇點子有這麼多。

要不然人家能當國家二把手呢。

腦子就不是一個迴路的。

李翊卻已經取出紙筆,有模有樣地爲衆人解釋。

“我等可以折價立契。”

“用活畜入市,我官府估其所值。”

“取市價八成爲準,二成充廄養之費。”

“即時付訖,另給騎縫契券。”

“詳載畜數、斤兩、年月。”

衆人全神貫注,認真聽着。

李翊草擬了一個契劵的單子,交給衆人。

以它爲例子,進一步地解釋道:

“公等異日可持此券來贖,由官府勘驗相符。”

“一歲期者,九折償畜。”

“三歲期者,八折如舊。”

“五歲期者,七折予之。”

“過五歲不贖者,則視爲作廢,錢貨兩訖。”

“倘逢白災,公等願取醃肉者,官府將以半價供鹽。”

“所耗鹽值,朝廷願擔其半,以示信四方!”

沒錯,李翊做的就是設一個保險公司。

保障衆牧民,可以穩定的來漢地存儲牛羊。

只不過這個保險公司,是由漁陽政府親自扮演。

而漁陽政府的背後,是整個幽州,整個齊國。

不可能承擔不起,遊牧牛羊遇上天災人禍的風險。

而這也是李翊爲幽州創造外匯的辦法。

畢竟官府爲牧民們保管牛羊,是要收取利息的。

而對牧民們而言,他們只需交少量的保管費,就能將多餘的牛羊給保管起來。

並且換取的是絕對健康的成年牛羊。

這怎麼看,都是一筆劃算的大買賣。

可以說,這一通操作下來。

漢人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胡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並且胡人中的富人也會越來越多。

但這對漢地來說卻是一件好事。

因爲草原人變得富裕,是要付出代價的。

那就是在經濟上,草原將會被漢朝的貿易體系給死死嵌住。

一旦兩國發生戰爭,那毫無疑問。

這些牧民手上的期貨合同就會被作廢,沒辦法從漢地換回來現貨了。

試想,

如果你是一個比較闊綽的牧民,靠着兩地貿易,手上有了上千頭牛羊的契劵。

算是富甲一方了吧?

結果,這些牛羊資源因爲被嵌在了漢地裡,卻由於你們的政府要跟漢人打仗。

導致你的賬戶被凍結了。

那麼你還會不會擁護你的政府,幫它打仗?

一個牧民不算什麼,試想要是草原每一個牧民都反對。

甚至草原高層也有參與。

那麼這個草原領主又如何領導他的子民去跟別人幹仗呢?

爲了保障兩國貿易的安全,穩定市場。

李翊又下令,以優惠政策,大肆招募除漁陽本地之外的漢商。

讓全國各地的商人,都能夠來到漁陽經濟特區,跟胡人做交易。

以此形成競爭,防止一家獨大,從而囤積貨物來擠兌市場。

見李翊如此貼心周到,衆人心中僅存的疑慮終於消散。

以軻比能部的酋長,率先頓首:

Wшw ◆тт kān ◆℃ O

“願附明公良策!”

“今秋部中餘畜,盡售官市。”

“不取醃修,但求錢帛與期畜契券!”

李翊大喜,親自斟了兩杯酒,來敬那酋長。

禮遇之備至,令素利部大人見了,也當即擊刀立誓:

“吾族所售牛羊,悉易鹽鐵茶醢,分文不留!”

“凡得錢貨,必於漁陽邊市耗盡,以表赤心!”

李翊更加滿意,也來向他敬酒。

隨後其餘諸部酋長、大人都紛紛表示擁護李相的政策。

願意回去跟部落酋長們好好協商,正式打開漢胡兩地的市場。

在李翊的主導下,不少草原部落,當即將它們的牛羊,送到了漁陽政府。

以換取期畜契券。

雖然此時的漁陽太守是鮮于輔。

但當今丞相在這裡,鮮于輔自然乖乖德把漁陽之事,盡數交給了李翊。

李翊便命田豫爲幽州布政使,令他來漁陽協理牛羊存儲事宜。

歷史上的田豫,算是一輩子都在跟遊牧打交道了。

當他聽完李翊一系列的主張即政策之後,田豫幾乎是驚爲天人。

不禁對此感慨道:

“末將御胡虜之策,素以離間、脅誘爲主。”

“好使其自相屠戮,以取邊陲暫安而已。”

“然丞相之善政,卻能使胡漢互利,共榮邊市——”

“在下之術,僅可保十載太平。“

“丞相之略,可開萬世之和!”

李翊卻臉色卻並未顯露出有多少輕鬆之色

“方案雖好,卻也要執行之人力強。”

“我不能在幽州待得太久,漁陽之事,就盡數交給國讓了。”

田豫明白,只要李翊的政策能夠得到實施並取得成功。

那可不單單是使幽州完成自給自足那麼簡單。

它可以使整個河北地區的經濟都得到發展,甚至使困擾中原王朝許久的遊牧問題得到解決。

田豫深感肩上責任之重大,便問:

“……那不知丞相幾時會走?”

“豫尚年輕,還有許多事情需要請教丞相。”

李翊忍不住撲哧一笑,拍了拍田豫的肩膀。

“國讓放心,既然我選中了你。”

“就代表我相信你已經具備辦成這件事的能力了。”

“何況我也不會馬上離開幽州,此處尚有許多事情未曾處理。”

“這期間,國讓可以熟悉一下手上工作。”

“李某相信,此事必能功成。”

田豫馬上問:

“未知丞相尚有何事要做?”

“豫願代爲分憂。”

李翊說道:

“重農抑商,古之常有。”

“我欲使幽州,商農並重,國讓以爲可行否?”

這……

田豫一愣,他也知道這種話題太敏感了。

因爲古時候主政的領導層,都普遍認爲重農就必須得抑商。

如果大夥兒全都幹買賣去了,我的地誰來耕種?

而且古代有職業歧視。

認爲商人重利,太狡猾了。

如果老百姓都是一腦子的算盤珠子,我還怎麼控制他們,找他們收稅?

所以大部分時候,古代政府對於手工業與工商業都是牴觸且要抑制的。

何況很多時候,一個統治者能把農業問題給搞好,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李翊顯然不滿足於農業。

作爲後世的商業精英,他非常清楚商業是絕對利大於弊的。

“國讓覺得不可行?”

李翊嘴角微微翹起,半開玩笑地說道。

田豫自知此事牽連重大,涉及國本。

不是他這個身份地位的人該多言的,只拱手說道:

“……此非末將所能言者。”

……哈哈哈。

李翊朗聲一笑,也不再和田豫開玩笑了。

當即讓他配合自己,頒佈一系列法令。

首先是,設邊市,立官營。

置互市場,專營皮毛。

李翊於幽州邊郡,都設下“胡漢互市”。

然後仿漢代“關市”舊制,由官府主導貿易。

規定:“凡胡商入市,須持符驗,以馬、羊、毛皮易鹽、茶、鐵器。”

官府抽十一之稅,利歸府庫。

立鞣革司,統制工坊。

於薊城、漁陽、上谷、代郡等地,設“鞣革官坊”。

招募匠戶,專司皮革硝制、毛紡成衣。

並頒佈《工律》,規定:

“凡鞣皮、織毳,須經官驗,劣者罰之。”

以確保品質,對利外銷。

然後是規範織造。

定下毛織品的製造標準:

——“毯廣六尺,厚三分。”

——“裘長及膝,毛密不透風。”

劣品不得入市,以保“幽州毳貨”聲譽,形成品牌效應。

然後便是牧民轉匠,以工代賑了。

早在徵遼東時,李翊便在那裡搞了個以工代賑的初步嘗試。

有了經驗之後,李翊將此法全面推廣至幽州全境。

招募邊民入官坊,協助政府工作。

官貸牛羊,民納毛皮。

所產羊毛官收其半,使民不困而國用足。

爲了表示對幽州毳貨的支持,李翊在幽州期間,全程穿皮革大衣,着羊毛外衫。

不論是在府上辦公,亦或者是出外考察,與民交流。

李翊始終是穿着這身打扮。

真要說,李翊也算是當今時代的風雲人物了。

當李翊穿上這身衣服後,自古到今皆有的“飯圈”文化便起到了積極作用。

人人都開始爭相效仿李翊穿皮革大衣,着羊毛外衫。

尤其是邊境貿易打開市場之後,大量的皮革、羊毛原料涌入內地。

使得這身衣服的價格並不昂貴。

李翊不僅自己穿,他還規定,凡是在幽州縣級以上的官員。

不論辦公還是外出,都必須穿幽州產的皮革大衣、羊毛外衫。

不爲別的,就爲了打造品牌效應。

古代也是有品牌效應的。

比如說大名鼎鼎的蜀錦。

諸葛丞相帶頭在家種桑樹,鼓勵老百姓養蠶,發展蜀錦產業。

然後再把蜀錦賣到魏國去,用創造來的外匯,去打魏國。

在諸葛丞相的鼓勵提倡,以及官方的引導下。

本就口碑馳名的蜀錦,開始了國際化品牌進程,成爲了蜀漢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爲此,當時的魏文帝曹丕還專門發表了上諭。

痛批魏國羣臣,說你們這幫敗家玩意兒能不能別穿蜀錦了。

知不知道買蜀錦的錢,最後全都換成了槍砲,打在咱魏國人身上。

可惜,曹丕的呼籲並不好使。

因爲曹丕本人都要穿蜀錦。

你要說魏國、吳國當時就沒有自己製造“蜀錦”嗎?

當然有,可卻遠遠不如蜀錦暢銷。

這就叫品牌效應。

一件巴黎世家的襯衫,可以賣到驚人的一萬八千元。

這將近兩萬元的價格中,成本佔多少,品牌效應又佔多少?

就好比你自己在家,可以喝二鍋頭。

但你要是要招待尊貴的客人,就必須得上茅臺、五糧液。

蜀錦是這個道理,幽州的皮革大衣與羊毛衫也是同理。

把品牌效應搞起來了,“幽州毳貨”就不愁銷路。

經過李翊一個多月的倒騰,幽州毳貨的售賣已經略有起色了。

將基本的雛形搭起來之後,李翊總算可以放心離開了。

剩下的官員們,只需在李翊搭好的框架之中,蕭規曹隨就可以了。

由於李翊把漁陽設爲經濟特區,頒佈獨立的法律條文。

故被後世調侃爲,“李相在幽州畫了一個圈。”

……

現代史學鉅著《北疆通志》,對此點評道:

“自李翊興邊市以來,幽州毛毳之利,歲入百萬,胡漢皆富。”

“直到如今的河北省、遼寧省、天津市,都依然存在‘李公毯’之名。”

“足見其策深遠,是一位跨時代的經濟學家。”

“李翊以皮毛爲基,既補軍需,又活邊民,堪稱‘北疆經濟之樞’。”

“普遍認爲,李翊的經濟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雛形。”

“後世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爲李翊的眼光是超前的、跨時代的。”

……

(本章完)

第81章 三路出兵,劉備這福氣能小了?(求首訂!45)第151章 李翊一怒,山川化焦土,彈指繁華百年歸諸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69章 劉備:“誰還有夢想?”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84章 李子玉瞞天過海,太史慈渡水繞襲(爆更!求訂閱!)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41章 壯士前行,所向披靡(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121章 關門放呂布,禍害袁曹!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115章 劉備我的軍師可比蘇秦張儀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61章 曹操:“他劉備一介匹夫,哪裡來的如此膽識白嫖我!”(求追讀)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77章 上架感言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240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189章 李子玉生子麒麟兒,猛張飛鏖戰張儁乂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64章 未見其人,便識破其圖謀(求追讀!)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103章 陳登驚駭,李翊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尤弄潮兒(求訂閱!)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93章 曹操:大耳欺我太甚所以向他求和吧(求訂閱!)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67章 三分之勢的構想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177章 十萬哥:為河南規劃戰略的人,一定是一個天才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48章 教老劉真正的禦人之術(求追讀!)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8章 聰明人最瞭解聰明人(求追讀!)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